《混在大明当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混在大明当皇帝- 第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第一百零九章 县学、府学、国学() 
内阁值房内。

    当谢迁知道最后一场考试问策的试题之后,也是忍不住说了一句,“陛下这也是太胡闹了,这个题目出的有什么用?济之和莒南两人也是,任由皇上这样做也不加以阻止。”

    李东阳却是微微一笑,并没有说什么。毕竟王璟和王鏊两人也不是什么小孩子,而且从性格上来看两人也是很有原则的。不会为了顺应皇帝的心意,而坐出什么违心的事情。

    他反倒是提起了另外一件事情,“对了,原户部侍郎顾佐、原工部侍郎何鉴都还赋闲在家,皇上至今也没有安排二人的去处,这事儿我们应该找时间和陛下说道说道如何安排,还有南北国子监祭酒的人选安排问题也要着手解决了。”

    谢迁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不过却又突然想到了一种可能,“陛下是不是觉得前一段日子致仕的朝中大臣太多了,所以想要缓过这段日子,再勒二人致仕退休呢?毕竟这二人的年龄也是过了六十五了。”

    李东阳虽然觉得皇帝将这二人官衔升授至从二品上卿光禄大夫,显然是有留下他们的意思。不过正所谓圣心难测,这事儿也未必不想谢迁猜测地这样,看来这事儿还真有必要和圣上说说了。

    懋勤殿内,正在练字的郑德听到了王璟与王鏊到来的消息,待看到两人手头拿着的名册,倒是明白他们为什么而来。

    “陛下,这是此次恩科会试中举士子的名册,共录取举人三百人,还请陛下过目。”王璟将这份花名册呈递上来。

    “两位阁老请坐。”

    郑德做了一个请的姿势,然后翻开花名册大致浏览了一遍,注重看了一眼前三甲的这三个名字,便轻轻合上放置一旁,说了一句,“这份名册就这样定了吧。”

    说真的郑德对这花名册上的人还真是不认识几个,至于是否有真才实学他更是无从知晓。不过按照考试成绩来入选的,应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吧。毕竟王璟、王鏊倒是颇为正直的大臣,像这种徇私舞弊的事情他们也干不出来,当然混入了些书呆子是避免不了的。不过这事儿也是无伤大雅,毕竟要正真的确定下名次,还需要接下的殿试之后才能够定下。

    “接下来就是准备殿试的事情了吧。”郑德抬头望向二人,“不过在这之前,朕有一事想和两位爱卿商量。”

    两人闻言对视一眼,只听郑德接着说下去,“朝廷现在已经正式推行退休制度,朝中从三品以上官员凡达到退休年龄的官员均被朕给勒令致仕了,接下来就是从三品以下官员的退休安排了。不过这事儿朕会交给吏部尚书韩文去收尾的。而朕要跟你们说的是,今后限定参加会试士子年龄的事情,朕决定将参加科举的年龄限定在四十以下。”

    话到这微微一顿,抬眼瞧了王璟一眼,闪烁着莫名的意味,“这事儿之前我也跟原礼部尚书张升说过,不过他最后他没有同意。”

    这话却是说的有些意思,对于张升这位看似平调实则暗贬的右都御史,王璟虽然有些耳闻他为当今圣上所不喜,但真正的内情却并太了解,但现在听郑德这样一说,倒是明白了几分。也明白皇上说这话的意思,暗含警告的意味。不过他也不是一个喜欢随波逐流的人,所以还是大着胆子询问了一句,“陛下为何要限定参加会试士子的年龄,毕竟能够最后科考高中进士者年龄均在三十左右,四十岁也实属稀松平常,而且这事儿好像历朝历代均未有过。”

    皇上明显不希望有人质疑他的决定,而张升显然就是前车之鉴,没想到王璟还敢冒着大不韪出言询问。即使是王鏊闻言也是替他捏了一把汗,不过郑德倒也没怎么生气,而是将之前对张升说过的那一套说辞又搬了出来,最后又补充了一句,“朕规定我大明官吏从四品以下六十致仕退休,若是一位举人四十之后中进士,又能够有多少作为呢?人生不只是只有科举一条道路,若是大半生都执着于此,这种如此看重功名利禄的人即使最后真的中举,我看也是与我大明有害无益。”

    王璟闻言也觉得皇帝说的有道理,不过还是觉得不妥,“陛下,科举三年开科一次,而能够参加会试之人又必须是举人或则是监生。天下士子能够考取功名在身者大多年龄不尽相同。若是如此一来强制参加科举的士子年龄限制在四十之下,就会导致有的人能够多参加几次科考,而有的人甚至因为在乡试获得举人身份之后,却因为年龄到了根本无法参加会试。十年寒窗苦读换了这么一个结果,这是否有失公允或则说是偏薄呢?”

    对于王璟提的这个问题,郑德曾经也是深思过的。倒是没有想到前者会想的如此深远,这也是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这位的确不枉费郑德花费心思将其弄入内阁之中。

    “这事儿朕已经想到了解决的办法,第一就是改革我大明的教育制度。将我朝国学与府、州、县学的二级制度,改为县学、府学、国学三级制度,凡我大明年满六岁的孩童必须入县学接受教育,县学学制九年,入学的孩童只需要缴纳书本费即可。九年学制满后统一参加中考,也就是县学毕业考试。成绩合格者获得颁发初等毕业证书,并择成绩优异者入府学继续接受为期四年的中等教育。”

    “四年学制期满之后,参加全国统一的高考,也就是府学毕业考试。成绩合格者获得颁发中等毕业证书,并择成绩优异者入国子监学接受为期四年的高等教育,四年期满参加毕业考试,成绩合格者获颁发高等毕业证书,并且拥有参加会试的机会,同时将科举的时间由三年一次改为一年开考一次,这样一来岂不是所有人拥有均等参加科举的机会了?”

    当二人听完皇帝这话,也是为皇帝的想法给震住了,也不知皇帝是怎么想出这些东西来的来的。王鏊却是觉得有些不妥,“陛下,若是从国子监毕业便可获得参加会试的机会,那童试与乡试岂不是无举行的必要了?这是否有些过了?”

    在明朝能够参加乡试的,必须是监生或则是科举生员。这两者皆是都出自府、州、县学,前者乃是从中入选国子监被称为监生。后者则是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

    而显然成为为这两者拥有参加乡试的前提,那就是必须成为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而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才能够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

    而现在皇帝竟然将国子监中监生的身份给拔高了,从原本只能够参加乡试变成了直接参加会试,那童试、乡试还有举行的必要吗?只要参加中考、、高考如国子监学习四年毕业并可以轻松获得参加会试的资格,也难怪王鏊会对此提出异议了。

    “爱卿说的有理,所以朕决定今后将童试改为中考,乡试改为高考,如此一来岂不是正好合适?”郑德倒是笑着打蛇上棍的说了一句。

    “陛下,这是国本岂可轻易动摇?”王鏊还是隐隐觉得有些不安。

    郑德却是眉头微挑,一脸不善地道,“朕只是放宽了县学的入学条件以及年龄,只要我大明百姓年满六岁者皆可入学求学,这算是动摇国本吗?”

    王鏊默然无言,毕竟按照皇帝这种谁都可以入县学求学的做法,明显是一件对大明江山社稷颇为有益的一件事情,若这都能够动摇国本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可科举制度毕竟是祖制啊?

    王鏊一时纠结不已,最后忍不住看向了一旁陷入沉思之中的王璟,隐隐有求助之意。后者似乎感应到了前者的目光,抬起头与其对视一眼,对于二人的对话他自然也是听到了,沉吟着道,“陛下,为何童试、乡试、国子监毕业考试之后要颁发初等、中等以及高等毕业证书?”

    “其实朕推行九年县学制度,不是为了让天下的百姓们最后参加科考。只是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这九年的教育,能够知书达理,识文断字,好在今后的社会之上立足。同理四年的府学中等教育以及四年国子监高等教育的目的皆是如此,不过他们接受的是比县学这种基础教育更高一等的教育,目的也不仅仅是掌握基本的识文断字,而是掌握更高一层的生存技能,好在今后的社会之上立足。总之一句话,朕对于大明学校进行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这些学生最后参加科举奔向仕途,而是希望他们能够学到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能够在今后更好的养家糊口生存下去。”

    当郑德话说出口之后,王璟与王鏊两人尽皆默然,一时什么话也说不出,他们也没有想到皇帝想的尽然是如此深远,目的也是如此朴素却又透漏着一丝伟大。也让他们感到了自己的目光狭窄,尽然连一个在深宫之中长大的少年都不如,颇觉得有些惭愧。

    不过当他们看到坐在一旁的王廷相,又尽皆释然,想必这些肯定是皇帝身边的这位宠臣告诉皇上的吧!

    当然若是王廷相知道二人此刻内心的想法,肯定会觉得自己又是无缘无故躺枪了。

    。。。

第一百一十章 王廷相改革() 
“陛下,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谨身殿大学士谢迁求见。”这时候王岳走了进来,虽然觉得殿内的气氛有些奇怪,不过还是出声说了一句。

    “来的倒是正好,这下四位阁老都到齐了,让他们进来吧。”郑德抬眼望了他一眼,摆了摆手吩咐了一声。

    “臣李东阳(谢迁)见过陛下。”

    李东阳、谢迁二人进来之后,瞥了一眼一旁的王璟、王鏊二人,显然也未了到二人会在这。毕竟两人身为此次恩科会试的主考官,吃住都必须在贡院那头待着,不过倒也没有多想,赶紧行礼道。

    “两位阁老都坐吧。”

    待二人落座之后,郑德望着坐在自己面前的四位阁老,又将刚才对王璟、王鏊说过的话对李东阳、谢迁二人说了一遍。

    话毕,二人也是陷入了深思之中。毕竟皇上这个想法也实在太过于惊世骇俗了一点。虽然有利于大明江山社稷,可毕竟是有违祖制的事情,也不知会在朝中掀起怎样的风浪,令这四人一时也是不敢多说什么。

    望着沉默的四人,郑德追问了一句,“怎么都不说话了,对于此事你们倒是给个态度啊?”

    他是豁出去了也不再顾忌那么多,想要从这四人当中得到一个确切的答复,反正横竖都是一刀,早点得到一个结果也还开启下一步的计划。

    见其余三位阁老的目光皆望向自己,这时候李东阳也是知道自己不能再保持沉默了,沉吟着询问了一句,“陛下,何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又该让学校中的先生教些什么呢?”

    不得不说李东阳的问题的确问到了点子上了。

    “所谓基础教育分为礼、乐、御、书、数五门功课,其中主修书、数两门功课,书包括书法、识文断字之类的,数包括学数字、算术之类的,这是学生今后中考以及高考必考之科目。辅修礼、乐、御,教人学礼、学乐以及骑马之类的,在今后的生活之中都能够用的到东西,但不要求考试,但一定要学习。这就是九年基础教育必须学习的东西,然后四年的中等教育,加入经史子集以及地理堪舆等,让学生们开拓眼界明白我们身处于何种世界。至于高等教育则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专业,毕业之后就可以更好的从事某种职业。”

    郑德扫了四人一眼,“当然这只是朕的初步设想,有许多还未来得及完善的地方需要在今后慢慢完善,不知诸卿的意见如何?”

    四人闻言也是明白了皇帝显然谋划这件事情已经许久了,不过随即又否定了这个想法。毕竟这件事情显然也不是眼前这位少年天子能够想出来的,毕竟眼界和见识就是有一个很大的局限性。他们的目光不由自主地瞟了一眼坐在不远处的王廷相,显然这份功劳又自然而然地归功到了这位的头上了。

    当然也不能说这事了就没有王廷相什么功劳,毕竟这事儿他和皇帝的确是谋划了许久的事情。只不过和他们想象中的不一样,真正起头的正是他们认为不可能的郑德,后前者才是真正的从旁协助。

    所以后来的人便阴差阳错的将这段从正德元年起开始持续的改革称之为“王廷相改革”,显然是将郑德主导的这一份主要功劳给张冠李戴给了王廷相。毕竟打死后人也不相信这种改革措施,是一个长在深宫之中的少年天子能够想出来的,也只有王廷相这位志在改革的官员符合这个条件。

    当然后者即使临终之时也是打死都不承认的,而且还屡次出言辩解将此事归功于正德皇帝,当然这种事情也是越描越黑的。这下又成为了史学家佐证为何最后这个媲美“商鞅变法”的“王廷相改革”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此不愿树大招风的性格岂能够不成功?这样矢志不渝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拍马屁,将功劳归功于皇帝又其能够不得到后者的鼎力支持?

    当然对于此事郑德也是至始至终知道的,并且是默认了此事。本来他的性格也是不喜欢张扬,而且这种事情太过于离奇不仅不好解释,即使解释也没有任何相信。再者这种事情即使成就了王廷相,却也永远绕不开他的存在,就像当年秦孝公之于商鞅一样,又何必再去争些什么?

    自然现在的众人都还不知道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发生的事情,也不知道他们现在做的每一个决定会对后世产生怎样的一个影响。对于他们而言,现在只不过是在普普通通的商议一件国是而已,虽然这件国是有些特殊,甚至影响也是颇为深远。

    “俗话说‘不学无以明理,不学无以兴国’,陛下,臣身为礼部尚书愿意做此事。”见李东阳举棋不定,一旁的王璟站出来将此事应承了下来。

    三人闻言倒是没有想到这位入阁之后一向表现颇为低调的阁老,会在李东阳、谢迁二人还未表态的时候站出来支持皇帝的主张。不过从他清澈坚定的眼神可以看出,这位倒也不是为了顺着皇帝的心意溜须拍马才这样做的,倒是有自己的一番想法在其中。

    郑德本以为自己又要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倒是没有想到这位自己亲手送入内阁的阁老会站出来声援自己,不过想到他简介当中“重视教育”一栏以及“守正不阿”的评价,他随即释然了。也知道这位只是秉持着自己的本心就事论事,并没有为了博得自己的欢心而特意为之,也证明了自己的确没有看错人。

    见其余三位阁老还是一脸犹豫不决的模样,郑德颇觉得失望,也懒得和他们多言了,“这事儿就今后归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王璟接手,并直接对朕负责此事,任何人没有朕的允许不得插手此事。”

    看到皇上是铁了心要办此事了,李东阳也是忍不住暗叹一声,朝野上下恐怕又要掀起一股风波了!

    抬头看到谢迁蠢蠢欲动的模样,他顿时感觉不好。毕竟皇上对谢迁不满已经是朝中大臣众所周知的事情。若是在此刻出言,恐怕正好给了郑德一个将他赶回去的借口,赶紧起身行礼道,“臣等告退!”

    一旁的谢迁等人也只能无奈的跟着退了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