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相闻言顿时涨红了脸,他还是第一次被人如此辱骂,正想出言反击,却被郑德给阻止了。看着他快要远去的背影,大声问了一句,“敢问兄台名讳?”
“待某高中时,尔等自会知晓。”声音远远传开,人已经消息在了拐角处。
郑德闻言忍不住露出了一丝笑意,“倒是一挺有个性的人!子衡,你觉得呢?”
“我看他是狂妄自大,不识好歹!”王廷相自然没有什么好话了。
看着他一脸气愤的神情,郑德倒是颇为好笑,调侃的说了一句,“我还是第一次见子衡生气呢!”
王廷相一愣,顿时显得有些尴尬。
当郑德刚刚回到宫里头,王岳就赶过来说了一句,“三位阁老觐见。”
郑德点了点头,对身后几人吩咐了一句,“你们都回去休息吧,子衡跟朕一起过去。”
话毕,也没有多做停留,直接和王廷相前往了雍肃殿。
“臣等参见陛下。”早已经等得有些不耐烦的刘健等人见皇帝出现后,赶紧拱手行礼。
“诸位爱卿请坐。”郑德走到御座上坐了下来,王廷相则紧跟着侍立与其身后。
待三位阁老坐定,郑德看向他们,“不知三位阁老前来所谓何事?”
刘健站起来拱手道,“臣等希望陛下能够将退休制度提前实施,也安天下臣民之心。”
郑德闻言一愣,回头看了王廷相一眼,到没想到对于这事这几位竟然想一块儿去了。
令人他感觉到有些惊讶的同时,也暗松了一口气。毕竟这也就意味着自己不用再干那种“既当****又想立牌坊的事情了,免去了不必要的尴尬。
不过他还是有些好奇的问了一句,“不知刘阁老为何要将退休制度的推行的事情提前呢?”
刘健倒是没有再说什么,反而是看向一旁的李东阳。后者只好站起来拱手道,“陛下,若是按照您制定这个退休年龄,恐怕朝中文武大臣恐怕有一大批人必须退休。若是同时有这么多人致仕的话,恐怕会导致朝中的一些衙门恐怕因为缺人手而运转不过来。所以臣等三人呈请陛下提前推行退休制度,让官员分批致仕,以免造成朝廷动荡不安。”
既然大家都想一块儿去了,内阁有提出了呈请。郑德也不会真的按照王廷相说的扭捏再三再答应,直接应下了此事。
“这事儿虽然有悖于朕之前许下的诺言,不过既然三位阁老都这么要求了,看来我不答应也不行了,那这件事情就交给李阁老来做吧,诸位爱卿以为如何?”郑德扫了三人一眼。
“微臣觉得可以,不过谢阁老倒是可以辅助此事。”刘健最后还是把谢迁给拉进来,显然也是想在走之前,借着此事提高这两位阁老在朝中的威信。
郑德沉吟片刻,也是揣测到了刘健的几分想法。想了想,又接着说道,“成立一个退休制度工作小组,以你为首,谢阁老、吏部右侍郎梁储、礼部尚书王璟、右都御史张升辅助你做这件事儿,你觉得怎样?”
三人对视一眼,答应了下来。
见三人首肯了此事,郑德还记得之前王廷相的叮嘱,又补充了一句,“你们现在的首要工作,就是先将正三品以下从四品以上超过六十五岁官员的名单摸排清楚,然后再将名单递给我,明白吗?”
“陛下,为何是从中间这批官员开始推行退休制度呢?”一直没有说话的谢迁这时候终于逮着了一个机会,忍不住询问了一句。
郑德本不想搭理他的,不过见刘健、李东阳两人也是一脸疑惑的望着自己。便解释道,“正二品以上解释朝廷重臣,此刻还需要他们稳定朝中局势,自然不能现在就退休致仕。至于正四品以下官员由于人数太多,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将他们统计后令其致仕,也只有中间这批官员最为合适。”
谢迁闻言微微颔首,有些明白过来了。不过刘健、李东阳二人却是明白,事情肯定不向皇帝说的那么简单。尤其联想到朝廷最近的一些风向,多少也猜测到了几分。
当几人就要离去的时候,郑德还是不放心的说了一句,“今年你们主要的任务就是,将这批达到六十五岁退休年龄的官员逐批令其致仕。至于其他两个年龄段需要致仕的官员,等到明年也就是正德元年再说。这件事非常重要,你们必须对朝臣都要说清楚。免得有些人趁机兴风作浪,说朕出尔反尔,借机清洗老臣什么之类的。总之一句话,我希望朝廷能够在接下来这段时间里平稳的过度。”
三人还是第一次见皇帝用如此措辞严厉的话警告他们,有些惊讶的对视一眼,拱手道,“臣等遵旨。”
当看到三人离去之后,郑德一下子瘫倒在御座之上,跟条死狗差不多。心里头忍不住嘀咕了一句,“当皇帝真他妈累啊,尤其是在装逼的时候!”
第七十一章 重回翰林院(上)()
当朝廷传出要按照品级强制达到一定年龄的官员退休消息传出,整个朝廷一片哗然,接着便一直处于暴风骤雨之中。
而其中反对声音最大的来自于两个衙门,一个是都察院,不过这也是人家的职责所在,一言不合谁都敢骂,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另一个掺和此事的却是有些奇怪,乃是号称地位清贵的翰林院。
翰林院乃是明朝养材储望之所,可以说是此次事情的最大受益者是丝毫不为过。但这些读书人有的时候就是这么矫情,简单的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来骂娘”,不外如是。
翰林院坐在在东长安街,大门向北开。王廷相倒是好久没有来到这里了,不过对这里却也是轻车熟路,毕竟在这里也是生活了三年。若不是因为去年考核未过而”散馆”,或许他会一直在这里带下去。就像他之前的那些前辈们一样,在里面慢慢苦熬资历,只待一遇风云变化龙。
当然他现在也不必羡慕他们了,反倒是他们要反过来羡慕他自己了。
王廷相凝视着头上的这块牌匾,想到去年自己还失魂落魄的从里面走了出来,现在却又是风风光光的走了回来。倒是颇有感慨地轻叹一声,“人生际遇真是变幻无常!”
“子衡兄,你怎么再这里?”
一个略显惊讶的事情从一旁传了过来。他回头望去,正是自己的结社好友康海、王九思以及徐祯卿三人刚好从翰林院出来。
“原来是德涵、敬夫和昌国三位世兄,倒是没有想到会在这里遇上,廷相在此失敬了!”王廷相颇为高兴的拱手一礼。
康海却是笑着说了一句,“我还以为子衡你成了皇上身边的红人之后,倒是把我等都给忘了呢。这么久了,连个人影都见不到。”
“德涵莫要取笑我了,廷相实在惭愧。”王廷相闻言苦笑一声,“你等也知朝廷最近发生了这么多事情,实在是抽不出时间来。若等某又空闲,定做东宴请诸位世兄赔礼道歉。”
“那可就说定了哦,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
两人闻言顿时哈哈笑了起来。
看着康海竟然在已经成了皇帝宠臣的王廷相面前竟然如此放的开,让王九思以及徐祯卿二人羡慕不已的同时也颇为佩服,换做他们还真做不到这一点。倒不是因为两人的关系不好怎么之类的,只是因为心里上的落差导致无法放开而已。
就像两个好朋友一样,一个因为学习好读了高中上了大学,另一个因为学习太差初中就毕业出去闯荡了。但当你大学毕业却应聘的时候,发现老板竟然是你的初中同学兼好友。这样巨大的落差,恐怕谁都很难接受,也无法回到初中时两小无猜的时候了。
就像此时的康海与王廷相,两人同是弘治十五年进士。一个乃是受到先帝赏识钦定的状元,翰林院修撰。一个是二甲默默无闻的进士,虽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却在不久之后便被扫地出门。
现在王廷相莫名的受到皇帝的赏识成了翰林院侍讲,跃居于康海之上。后者竟然与其谈笑风生毫不在意,这份心胸、这份气度着实令人敬佩。
“不知子衡前来翰林院所谓何事,若是没事我等前去喝一盅如何?”王九思突然插话说了一句。
三人闻言皆看向了王廷相。后者却是无奈地摇了摇头,“廷相还有公事在身,恐怕要辜负敬夫这番美意了。”
康海摆了摆手,“若是真的有事,子衡你便去忙吧。来日方长,我等又岂会没有时间再相聚!”
王廷相点了点头,正想要告辞离去。王九思去突然说了一句,“子衡,陛下真的要降旨令达到一定年龄的官员致仕吗?”
这事儿虽然传得有鼻子有眼的,可无论是皇帝还是三公九卿都保持缄默,也没有任何的正式消息传出,也没有任何的下一步动作。虽然朝廷中的文武百官对这事儿极力反对,可左等右等的没有任何进一步的消息,也只是当做谣传逐渐平息下来。
至于是否是真的平息下来,还是这批官员静静蛰伏着准备着致命一击,也就只有天知道了。
“此事真假与否,世兄日后定然知道。廷相还有事情,就先行告辞了!”王廷相直接拱手一礼,踏入了翰林院之中。
看着王廷相匆匆离去的背影,王九思若有所思地看向一旁的康海,“德涵,你对此事如何看待?若真有此事,恐怕你我不久之后恐怕要再进一步了。”
康海看了他一眼,不置可否的说了一句,“敬夫,这些事情好像都不是我等应该操心的吧?”
王九思闻言顿时有些尴尬,不过还是拱手道,“德涵说的也对,我等还是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
“走吧!”
康海倒也没有说什么,当先朝外先去。王九思与徐祯卿二人对视一眼,紧跟上去。
至始至终,徐祯卿也未曾和王廷相说过一句话。
保定巡抚衙门。
窗外天空已经泛白,东方已经露出鱼肚白。窗内寂静无声,一点烛光摇曳不定。
保定巡抚王璟正在书房内奋笔疾书,不知写着什么。
不知不觉一夜就这样过去了!
这时候门被打开了,他的夫人刘氏这时候端着茶点走了进来。放到一旁走上前来,看着已经忙活了大半宿的丈夫,不觉有些心疼。
“好好洗漱一番,吃点东西休息一下吧。”
王璟这时候才知道自己的夫人在旁边,抬头看了眼窗外。明媚的阳光显得有些刺眼,让他不得不用手遮挡。回头看了一眼自己的夫人,看起来有些憔悴。
他知道自己的夫人肯定是担心自己,这一夜也没有怎么睡好。不知该说些什么,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洗漱之后,他狼吞虎咽的吃了点东西,便急匆匆地赶着出门。今天衙门里头还有好些事情要做,不能耽搁了。
只听见她夫人的声音在后头响起,“夫君一宿都没睡,不能好好休息一会儿再去吗?”
王璟听得出自己夫人的担忧,可只是微微顿足,还是朝外行去。
“夫君为官三十余载,长年在外奔波政绩颇丰,为何朝廷就看不到呢?”
一声幽幽地叹息传来。
女人不像男人,更喜欢安定的生活,安定的有一个家。
丈夫这些年的辛苦她都看在眼里,也觉得有些不公平。夫君为官一方做了多少好事,多受当地百姓爱戴,为何朝廷视而不见?不调其入京,也好安顿下来啊!
眼看夫君年纪也大了,也很难再遭受奔波劳累之苦。她也曾多次劝其辞官回乡,可都被他义正言辞拒绝了。
想到这,又是一阵心疼。
王璟正想回头呵斥一句“妇人之见”,又想到自己的夫人为这个家为了照顾自己,多年无怨无悔的辛劳,最后化为一声无奈的叹息。
“圣旨到,保定巡抚王璟接旨。”
一个红袍中官这时候闯了进来,让王璟一愣,接着和自己的夫人跪了下来。
“奉天承运,皇帝召曰:召右佥都御史王璟为礼部尚书尚书,钦此。”
这位太监将圣旨递到王璟手中,接着笑着将后者给扶了起来。
“王大人,请了。”
王璟这时候也被这道突然而来的圣旨给弄蒙圈了,不过随即反应过来,拱手道,“公公里面奉茶。”
“也好。”
能够得到皇上赏识亲自召为礼部尚书,不说今后有没有机会照面,却也不好得罪。
当这位太监盘桓片刻便离开后,王璟看着手中这道圣旨,一时也想不太明白是怎么回事,好端端的怎么被提拔为礼部尚书了。
或许论资格什么的他倒也不差,毕竟在外为官多年政绩卓著。可惜朝廷大多数却并不太讲究这个,而是更喜欢谈资历出身。若是翰林院出身的,却比在外为官多年要更容易升官,也更容易成为朝廷高官。
当然外放为官也不是没有机会,却也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毕竟离朝廷太远,做的许多事情别人根本无从知晓。不像在京城之中,只要你做出一点点事情都可以放大无数倍,令人夸赞不已。
就像原礼部尚书张升,中进士后便一直待在翰林院那座象牙塔里,也没做出什么政绩。只是因为在官场上不阿谋权贵,敢做敢为,毅然向先帝孝宗皇帝检举揭发刘吉纳贿、纵子等十大罪状,遭到贬官外放。博得朝廷文武百官的一致的赞誉加同情,才有后来的青云直上。
或许可以这么说,朝廷上下其实相对于能力而言,更看中为官者的人品。当然人品好并不是不好,只是王璟觉得德才兼备不是更好吗?
“夫君”
王璟回过神来,看了一眼自己的夫人,摇了摇头也不去想这些没用的,吩咐了一声,“收拾一下,即可进京吧。”
其实也没什么收拾的,儿子都不再身边。除了夫妻两个外加两个丫鬟一个马夫,倒也没没有多少家当,很快便收拾妥当便朝京城而去。
第七十二章 重回翰林院(下)()
王廷相刚踏进翰林院,还没来得及办事,便被掌院学士刘忠给叫了过去。
刘忠,字司直,陈留人,成化十四年进士。与杨廷和、梁储俱是同一年登科,最后三人又同时成为了太子的老师。现在随着皇帝登基了,身份自然水涨船高了。
即使知道郑德有点不喜自己的这位老师,王廷相也不敢真的就怠慢了。毕竟除了帝师这个身份外,就是翰林院掌印学士这个身份也容不得他轻视,怎么说也是自己的顶头上司啊!
他拱手施礼道,“下官王廷相拜见学士大人。”
刘忠倒是不急不躁的坐着,看了一眼站着的王廷相。端着茶盏慢慢的用茶盖拂去茶沫儿,又轻轻的抿了一口,显得颇为悠闲。
最后放下了茶盏,才缓缓的说了一句,“不用多礼,知道我为何找你过来吗?”
“下官不知。”
说是不知道,其实王廷相倒也猜到几分,多半也是和自己现在的身份有些许关联。毕竟这“翰林院侍讲”的身份又不是自己主动要的,毕竟自己这次能够重回翰林院,倒是有走后门之嫌。
果不其然,只听刘忠说道,“老夫也不知你是怎么蛊惑了陛下,又把你给弄进了翰林院的。虽然曾屡次上疏,不过都被皇上给拒绝了。说实话,老夫对你并不喜。毕竟身位一个读书人,做事还是要本分一些为好,莫要学这些苟且钻营之事,平白污了自己翰林院侍讲的身份。”
这哪跟哪啊?自己怎么就苟且钻营了?
王廷相一脸哭笑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