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 ③
王即取作长史,带晋陵郡 。太傅已构嫌孝伯,不欲使其得谢,还取作咨议 ;
④
外示絷维,而实以乖间之 。及孝伯败后,太傅绕东府城行散,僚属悉在南
… 页面 52…
⑤
门要望候拜 。时谓谢曰:“王宁异谋,云是卿为其计。”谢曾无惧色,敛
⑥ ⑦
笏对曰 :“乐彦辅有言:‘岂以五男易一女’。”太傅善其对,因举酒劝
之,曰:“故自佳!故自佳!”
【注释】
①门公:即家公,指父亲。
②太傅:指司马道子。长史:官名,主管事务的长官,这里指任司马道于的骠骑长史。
③构嫌:结怨。按:晋孝武帝时,司马道子辅政,当时王孝伯 (名恭,小名阿宁,故下文称王
宁),任丹阳尹,迁中书令,后任兖、青二州刺史,他直言敢谏,所以司马道于对他又怕又恨。晋安
帝隆安二年 (公元398年)七月,王孝伯和殷仲堪、桓玄等以声讨王愉、司马尚之为名起兵反帝室,
到九月败死。咨议:官名,指王府的咨议参军。
④挚 (zhí)维:指罗致人才。乖间:离间。
⑤东府:司马道子的府第。行散:参看 《德行》第41则注②。要 (yāo)望:迎候。
⑥曾:表示加强否定语气的副词。
⑦“乐彦”句:参看第25则。
【译文】
谢景重的女儿嫁给王孝伯的儿子,两位亲家翁互相都很赞赏、敬重。谢
景重任太傅司马道子的长史,被人家检举了孝王教伯就把谢请去做他的长
史,并兼管晋陵郡。太傅跟孝伯早有嫌隙,不想让他拉走谢景重,又安排谢
做咨议;表面上显示自己要罗致人才,实际上是用这种做法来离间他们两人。
等到王孝伯起兵失败以后,有一次,太傅绕着住宅的围墙行散,一班僚属都
在南门迎候参拜。当时大傅对谢景重说:“王宁谋反,听说是你给他出的主
意。”谢景重听后毫无惧色,从容地收拢饬回答说:“乐彦辅有句话:‘难
道会用五个儿子去换一个女儿。’”太傅认为他回答得好,便举起杯来劝他
酒,并且说:“这当然很好!这当然很好!”
①
(101)桓玄义兴还后,见司马太傅 。太傅已醉,坐上多客,问人云:
② ③
“桓温来欲作贼,如何?”桓玄伏不得起 。谢景重时为长史,举板答曰:
④ ⑤
“故宣武公黜昏暗,登圣明,功超伊、霍。纷坛之议,裁之圣鉴 。”太傅
曰:“我知!我知!”即举酒云:“桓义兴,劝卿酒!”桓出谢过。
【注释】
①桓玄:是桓温的儿子,曾出任义兴郡太守,不久离职,还京都。
②桓温:任大司马、大将军,公元371年废晋帝为海西县公,并立司马道子的父亲为帝,就是
简文帝。这就是下文说的“黜昏暗,登圣明”。桓温曾意欲篡夺,事未成就死了。这里说他欲作贼,
就是说他要作乱,造反。桓温死后谥宣武。来:从来。也可能是“未”字之讹,指未年,晚年。
③伏:趴下。桓玄既因太傅直呼其父之名,加以大罪,羞愤难当,且怕太傅于醉中施以惩处,
所以害怕得伏地下敢起。
④伊、霍:伊尹、霍光。伊尹是商汤时的宰相,助汤伐夏桀有功。汤死后,又辅佐其孙太甲。
霍光受汉武帝遗诏辅佐昭帝,昭帝死,迎立宣帝。
⑤圣鉴:帝王的鉴识,这里指太傅的鉴识。
【译文】
桓玄从义兴郡回到京部后,去谒见司马太傅。这时太傅已经喝醉了,在
座的还有很多客人,太傅就问大家说:“桓温从来都想造反,怎么回事?”
桓玄拜伏在地不敢起来。谢景重当时任长史,拿起手板来回答说:”已故的
宣武公废黜昏庸的人,扶助圣明君主登上帝位,功勋超过伊尹、霍光。至于
那些乱纷纷的议论,只有靠太傅英明的鉴识来裁决了。”太傅说:“我知道!
… 页面 53…
我知道!”随即举起酒杯说:“桓义兴,敬你一杯!”桓玄离开座位向太傅
谢罪。
① ②
(102)宣武移镇南州,制街衢平直 。人谓王东亭曰 :“丞相初营建
康,无所因承,而制置纤曲,方此为劣。”东亭曰:“此丞相乃所以为巧。
③
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吁陌条畅,则一览而尽 ;故纤徐委曲,若不可
④
测 。”
【注释】
①“宣武”句:晋哀帝兴宁二年(公元364年),大司马桓温兼任扬州牧。他先移镇春谷县的
赭圻,并在此地筑城,第二年又往东移镇姑孰。姑孰在建康以南,又叫南洲(州),参看第37则注②。
②王东亭:王珣,字元琳,王导之孙。大司马桓温辟为主簿,累迁尚书左仆射,封东亭侯。下
文丞相指王导。王东亭意在夸耀自己的祖父王导的街道设计巧于桓温。
③阡陌 (qiāmò):田间小路,这里指街道。南北方向的叫阡,东西方向的叫陌。条畅:义直又
长;畅通无阻。
④纤馀委曲:曲折。
【译文】
桓温移镇南州,他规划修建的街道很平直。有人对东亭侯王珣说:“丞
相当初筹划修筑建康城的街道时,没有现成图样可以仿效,所以修筑得弯弯
曲曲,和这里相比就显得差些。”王珣说:“这正是丞相规划得巧妙的地方。
江南地方狭窄,比不上中原。如果街道畅通无阻,就会一眼看到底;特意拐
弯抹角,就给人一种幽深莫测的感觉。”
(103)桓玄诣殷荆州,殷在妾房昼眠,左右辞不之通。桓后言及此事,
①
殷云:“初不眠。纵有此,岂不以“贤贤易色’也 !”
【注释】
①贤贤易色:语出 《论语·学而》。这句活有不同的理解,孔安国注《论语》以为“言以好色
之心好贤人则善”。大意指尊重贤人,不重女色。
【译文】
桓玄去拜访荆州刺史殷仲堪,殷正在侍妾的房里睡午觉,手下的人谢绝
给他通报。桓玄后来谈起这事,殷仲堪说:“我从来不睡午觉。如果有这样
的事,岂不是把重贤之心变成重色了吗!”
①
(104)桓玄问羊孚:“何以共重吴声?”羊曰:“当以其妖而浮。”
【注释】
①妖:娇美。浮:轻柔。
【译文】
桓玄问羊孚:“为什么都爱听吴地歌曲?”羊孚说:“自然是因为它又
婉转动听又轻柔。”
①
(105)谢混问羊孚:“何以器举瑚琏?”羊曰:“故当以为接神之器。”
【注释】
①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的器皿,是相当尊贵的。据 《论语·公冶长》记载,孔于说子贡是
一个器皿、子贡问是什么器皿,孔子说是瑚琏。
【译文】
谢混问羊孚:“为什么说到器皿就要举出瑚琏?”羊孚说:“自然是因
为它是迎神的器皿。”
① ②
(106)桓玄既篡位,后御床微陷,群臣失色 。侍中殷仲文进曰 :“当
由圣德渊重,厚地所以不能载。”时人善之。
… 页面 54…
【注释】
①“桓玄”句:晋安帝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下诏讨伐桓玄,桓玄就举兵东下建康,总理朝
政,杀会稽王司马道子。第二年桓玄称帝,国号楚,并改元水始,废晋安帝为平固王。公元404年,
刘裕等起兵讨伐桓玄,桓玄兵败被杀。
②殷仲文:桓玄的姊夫,桓玄攻入京都后,殷便离开新安太守职,投奔桓玄,任咨议参军。桓
玄将要篡位,派他总领诏命,以为侍中。
【译文】
桓玄篡位以后,他坐的床稍微陷下去一点,大臣们大惊失色。侍中殷仲
文上前说:“这是由于皇上德行深厚,以致大地承受不起。”当时的人很赞
赏这句话。
① ②
(107)桓玄既篡位,将改置直馆 ,问左右:“虎贲中郎省应在何处?”
有人答曰:“无省。”当时殊件旨。问:“何以知无?”答曰:“潘岳《秋
③
兴赋叙》曰: ‘余兼虎贲中郎将,寓直散骑之省。”玄咨嗟称善。
【注释】
①直馆:值班用的馆舍。
②省:官署名。虎贲中郎省是虎贲中即将的官署,虎贲中郎将是统领近卫军的将军。桓玄想恢
复虎贲中郎将,不知是否应该当值,官署应置于何处,所以发问。
③散骑:官名,即散骑常侍,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按:当时没有将校省,故寄宿
在散骑省。
【译文】
桓玄篡位以后,想要另行设立值班官署,就问手下的人:“虎贲中郎省
应该设置在哪里?”有人回答说:“没有这个省。”这个回答在当时特别违
抗圣旨。桓玄问:“你怎么知道没有?”那个人回答说:“潘岳在《秋兴赋
叙》里说过: ‘我兼任虎贲中郎将,寄宿在散骑省值班。’”桓玄赞赏他说
得好。
①
(108)谢灵运好戴曲柄笠 ,孔隐士谓曰:“卿欲希心高远,何不能遗
② ③
曲盖之貌” ?谢答曰:“将不畏影者未能忘怀 !”
【注释】①谢灵运:晋宋时人,曾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也曾在会稽隐居了一段时间;喜
欢遨游山水,以写山水诗著名。曲柄笠:一种帽子,“笠上有柄,由而后垂,绝似曲盖之形。”
②孔隐士:孔淳之,在上虞山隐居。希心:仰慕;倾心。高远:指德行高尚、志趣远大。曲盖:
帝王、大官外出时的一种仪仗,盖如伞状,柄弯曲。孔淳之因为曲柄笠和曲盖相像,就借以讽刺谢灵
运没有忘掉富贵。
③将不:恐怕,表示测度而意思偏于肯定。畏影者:害怕自己影子的人。 《庄子》有一个寓言:
一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想甩开它,就拼命逃跑,可是影子仍然跟着,结果气绝身死。谢灵运是说,
只有畏影者心里才有个影子,如果不想到富贵,就不会怕富贵的影子,而孔隐士恐怕才是不能忘怀于
富贵的。
【译文】
谢灵运喜欢戴曲柄笠,隐士孔淳之对他说:“你想仰慕德高志远的人,
为什么不能抛开曲盖的形状?”谢灵运回答说:“恐怕是怕影子的人还不能
忘记影子吧!”
… 页面 55…
政事第三
【题解】
政事指行政事务,具体指处理政务的才能和值得效法的手段。晋代士族
阶层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必然要维护法制,严格执法,强化国家机构的管
理,这就要重视政事和官吏的政绩。
首先是政治主张问题。是实行德政还是依靠法治,这是从政者一向关注
的问题。木篇倾向仁德治国。例如第3则说要“强旨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
仁,恣其所安”;第19则也说:“桓公在荆州,全欲以德被江、汉,耻以威
刑肃物”。但是历代统治者的政治措施很少宽厚待民和给百姓以恩惠,所谓
德政,常是停留在口头上。第26则实际提出了主张仁政和‘处杀戮之职’是
否矛盾的问题。而论到施政方针,多主张施行 ‘猛政’,使人不敢犯法。第
6则说到晋武帝登位,便要贾充定律令。因不立法,就无以执法。对行为危
及忠孝和人伦关系旨,主张严惩,违法乱纪,决不饶恕。例如第1则说明:
不忠不孝,其罪莫大,杀无赦;第2则记:生子不养,比盗杀财主之罪还大;
第4则记载镇压无视国法的豪强。至于读书人因受业偶犯宵禁,个别小偷小
摸现象,可以不理,以示宽政。在律令完备以后,只要依法令行事就可以了,
第15则就说明这一点。
魏晋时代,清谈盛行,甚至因之废弃政务,很多人对此持否定态度,而
主张看重事功,勤于政事。第18则把这一问题提到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至于选拔官员,则主张选贤任能,做到“举无失才”,第24则很能说明这一
问题。对为官者也有多方面的要求:要注意侍人接物,要有远见卓识,办事
不能唯命是从,如果“觉其不可”,就应该“翻异”,等等。可见本篇篇幅
虽然不大,所涉及的问题还是相当广泛的。
(1)陈仲弓为太丘长,时吏有诈称母病求假,事觉,收之,令吏杀焉。
①
主簿请付狱考众奸 ,仲弓曰:“欺君不忠,病母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
大。考求众奸,岂复过此!”
【注释】
①主簿:官名。参 《德行》第1则注④。考:查究。众好:指诸多犯法的事。
【译文】
陈仲弓任太丘县县长,当时有个小官吏假称母亲有病请假,事情被发觉,
陈仲弓就逮捕了他,并命令狱吏处死。主簿请求交给诉讼机关查究其他犯罪
事实,陈仲弓说:“欺骗君主就是不忠,诅咒母亲生病就是不孝;不忠不孝,
没有比这个罪状更大的了。查究其他罪状,难道还能超过这件吗!”
①
(2)陈仲弓为太丘长,有劫贼杀财主,主者捕之 。未至发所,道闻民
②
有在草不起子者,回车往治之 。主簿曰:“贼大,宜先按讨。”仲弓曰:
③
“盗杀财主,何如骨肉相残 !”
【注释】
①财主:财货的主人 (不是现代所说的富家)。
②发所:出事地点。在草:生孩子。草,产蓐。晋时分娩多用草垫着。
③“盗杀”句:意指母子相残,违逆天理人伦,要先处理,而杀人只是违反常理。
【译文】
陈仲弓任太丘县县长时,有强盗劫财害命,主管官吏捕获了强盗。陈仲
弓前去处理,还没到出事地点,半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