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调西军参战是必然的,种师道和刘昌祚已经在赶上雄州的路上了,除此之外施剑飞得到了赵昭的重用。他对辽军作战方式了解比较多,对指挥战事多有帮助,赵昭期待着他的精彩表现。
除此之外,郭逵和狄咏也前往前线,甚至连年迈的杨文广也上书请战,要求代表杨家将出战。
赵昭感念他已经年老,尽管老当益壮,但不忍他上前线劳累冒险。同时向他保证,此战一定洗刷当年太宗高粱河之战的耻辱,并且为老令公杨业报仇。杨文广老怀大慰,嚎啕大哭恭送皇帝,等待着捷报传来。
与此同时,大批的粮草军械也在及时送往河北路前线,整个大宋都在为战争而服务。
到了八月初,一切准备妥当,赵昭率领大军出发,御驾亲征,迎战契丹!
第七零五章一雪百年耻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起兵反唐,为了谋取天下,向契丹求援。代价是割让燕云十六州,并且称比自己年纪小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皇,石敬瑭则做了可耻的儿皇帝,遗臭万年。
两年之后,石敬瑭借助契丹的帮助称帝,燕云十六州落入契丹手中。从此华夏历史走入了一个岔道,一个持续数百年的悲剧一步步拉开。
如果是其他地方,丢掉十六个州的土地虽然糟糕,却也不至于很严重,严重到影响几个王朝的生死存亡,影响到好几百年的历史走向。
但燕云地区则不同,这十六州位于燕山与太行山北段,是北方草原与中原地区的接壤地带,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的分界线。
自先秦以来,中原地区频频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秦时有匈奴,隋唐有突厥,这其中还出现过五胡乱中华的惨剧。
中原王朝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采取的方式各有不同,有蒙恬却匈奴七百余里,霍去病封狼居胥这样的进攻方式,有唐太宗以天可汗的身份震慑北疆的方式,但大部分时间都是采用防守姿态,防备游牧民族南下,进入中原。
即便是远征进攻,防守也不可以疏忽。中原王朝没有游牧民族那样强大的骑兵,加上农耕文明以城市和村庄聚居的成活习惯,注定了只能固守,不能歉意,通常就是依托地形守卫,加以防备。
山脉河流都可以成为天然屏障。更有伟大的万里长城来防备北方骑兵,各处的山口与关隘防御意义都非同小可。
尤其是与游牧民族接壤的燕山、太行山这一线,对于中原东部地区的防御,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燕山与太行山是天然的屏障,阻挡了游牧民族的骑兵。只需要把守好山间的通道与关隘。就能阻止游牧民族南下中原。
但石敬瑭脑袋一热,将燕云十六州拱手送给契丹,等若是将这道最要命的防线丢了。
再往南便是一马平川的平原,面对骑兵铁蹄,无险可守。契丹人若是有心,想要南侵自然十分容易。契丹骑兵对整个黄河以北的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甚至威胁到了黄河以南都城汴梁的安全。
从此之后,中原门户洞开,王朝头顶悬着一把利剑,随时可能砍过来。致使中原王朝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提防,牵制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起到的防御效果还会大打折扣。
比如宋朝,失去了燕山屏障,为了防御契丹,只得在北方边界上开凿大量的塘泊,利用水域来人造屏障,从而只当辽国骑兵的冲击。河北路的大军还得时刻戒备,唯恐契丹趁虚而入。
一个不小心。就可能造成亡国之祸。昔年的耶律德光长驱直入攻陷汴梁,直接灭了后晋。辽国承天太后与圣宗皇帝耶律隆绪率军南下,一度打到汴京门户澶渊州城下,逼的宋朝签订屈辱的澶渊之盟。
从那时候起,契丹与中原王朝之间的攻守形势彻底发生了改变,中原王朝处在一个十分被动尴尬的境地。
不止如此,契丹建国之后也只是个游牧民族国家,并不算特别富足强大。燕云地区落入他们手中就不同了,这些地方自然条件不错,适宜耕种。农业基础也不错。与此同时,大量善于农业生产,以及手工业者成为辽国人。
从而促进了辽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毫不夸张地说,得到燕云十六州让辽国富裕。百年时间过去。燕云一代已经成为辽国的经济,甚至是文化中心。幽州成为辽国的南京,地位与上京不相上下。
辽国有了更为强大的力量对付中原王朝,造成的后果也更为恶劣。
因此中原王朝的皇帝们,但凡是有为之主,哪一个不想收复燕云十六州?
后周世宗柴荣英明神武,乃五代少有的明主,意欲收复燕云。显德六年(959),柴荣率军攻辽,水陆并进,一个多月内收复瀛、莫、宁三州,以及益津关(河北霸县)、瓦桥关(涿县南)、淤口关三关。
大军势头正猛,收复燕云指日可待。五月时大军欲攻取幽州时,天不作美,柴荣却突然重病,无奈只得班师回朝。一个月之后就病逝于汴梁,留下八岁的儿子柴宗训登基。可惜仅仅过了半年时,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柴氏江山易主。
宋太祖赵匡胤绝对算得上一代雄主了,只不过登基之初,与赵普雪夜定策,确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天下策略。
赵匡胤在位期间,宋军主要在征讨南方各国,待灭了南唐之后,南方总算是平定。宋朝也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北汉和契丹。
但是很可惜,又是在一个雪夜,烛影摇红,斧声阵阵,年仅四十九岁的宋太祖不明不白地死了。无论有什么宏图大志,都因此消散。
其弟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也继承了这份对战契丹,收复燕云的大志向。赵光义的表现也确实不错,将此战付诸实践。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率领三十万大军征讨辽国,意图收复燕云。本来战事很顺利,宋军也进攻到了幽州城下,只可惜久攻不下,士兵疲惫,士气低落。
恰好辽国出色的将军耶律休哥率军反击,宋太宗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仓皇督促士兵出击进攻,被引到了高粱河边。在此被辽国主力伏击,遭遇惨败,死伤惨重,北伐的大好形势随即烟消云散,高粱河之战也成为千古憾事。
这是宋辽之战中的一个转折点,胜败虽乃兵家常事,但这场仗却不同寻常。最要命的就是对宋人心态和士气上的打击,高粱河之败后,宋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再也不曾有过北伐燕云的举动。
宋太宗死后,继位的真宗皇帝颇为懦弱。面对辽国,没有进攻就不说了,甚至还让辽国长驱直入,打到了澶州城下。若非寇准强行拉着他御驾亲征,鼓舞士气,只怕当时宋朝就要南渡了。只是签订了城下之盟,数十年来为辽国送上岁币,实在屈辱,已经成为每隔宋朝有志之士心中的一阵刺。
宋仁宗乃是守城之主,多年来宋辽关系以和平为主,并无较大战事发生。后来的赵宗实与赵顼父子,虽然有这个心思,但一直未能实施。
直到赵昭登基,燕云十六州已经整整丢掉一百三十六年了。
早在第一次出使辽国,返回途径燕山时,赵昭就曾立下誓言,要收复燕云。当他成为大宋皇子,如今在继位成为皇帝后,就更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完成这件壮举。
只是本来的计划没有这么快,毕竟大宋刚刚灭了西夏,尚在进军河西。内部也经过了一次非正常的皇位更迭,消耗不小,需要休养生息,准备充分之后,再一战解决燕云问题。
但是耶律浚的突然行动,气势汹汹大举进攻,打乱了赵昭的部署,使他不得不提前面对,一场大战怎么都不可避免。
无论耶律浚出于何种目的南下,赵昭都不会善罢甘休,宋辽必有一战是注定的。
涉及燕云问题,矛盾始终无法调和,不可能存在罢兵停战的情况,必须是不死不休,有个结果。
既然动兵了,规模还如此之大,那就一战解决问题。否则光是调兵遣将,运送粮草这些都是极大的耗费,更重要的是信心。
自己的信心,将士的信心,百姓的信心,百年前太宗高粱河的悲剧不能再重演,前车之鉴,必须吸取教训。
对赵昭而言,此战更关乎到内政。自己刚刚登基,之前虽然颇得民心,威望不错,但那时候是秦王,现在是皇帝。此战胜败直接关系到皇帝的威信,关乎到后面中兴大宋的开局,故而只能胜,不许败。
压力不小啊!
骑着小白龙,走在前往大名府的路上,赵昭长叹一声。
想起那日离开之时,垂暮之年的杨文广嚎啕大哭的情景,赵昭心里就有些不是滋味。当时答应过他,一定会收复燕云,为杨业雪耻。杨家将乃大宋功臣世家,虽然比不上演义传说中那么厉害,却也是一门忠烈。
杨文广的执着,何尝不是大宋的执着,剑指燕云,这是对一个老将军的承诺,实际上更是对大宋百年期盼的承诺。
看着座下的小白龙,赵昭心中升起一种很奇怪的感觉。这匹马是耶律浚送给自己的,当年他可能料到会有今日的局面?而今骑着这匹马与他战场对决,又会是怎样一番较量?
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很特别的场面,宋辽两国的君主都很年轻,都登基不久。都打赢了一场战争,都平定了一场叛乱,也都胸怀大志,欲做雄才伟略的君主。
但他们之间注定只能有一个人能成功,便取决于这场对决的结果!
赵昭已经做好准备,欲一雪百年耻。
耶律浚,你准备好了吗?
第七零六章瓦桥关
耶律浚如今驻跸幽州,也就是辽国人所谓的南京,亲自督战!
此番他调动了二十万大军,快速南下,就是想要趁着宋朝内乱的时候,快速进攻,一举突破河北路的防线。然后好好的对付赵昭,蚕食宋朝。
那个可恶的宋朝人,六年前在辽东,他竟然干出了那样卑鄙的事情。
这些天,只要一闭上眼,耶律浚脑海中就会泛起这个可怕的念头,让他深受折磨。
他没有责怪母亲萧观音,他不能不孝。但却不能无法面对,故而只好离开上京,索性不见面。
所有的怨气与仇恨都被他撒到了宋朝人身上,指向赵昭。
大军对宋朝边界发起进攻已经半个多月了,原以为突如其来,以辽国铁骑的精锐和凶悍,一定能够突破的。
可惜,实战让他吃瘪了。
耶律浚终于明白,宋朝人为什么能够以步卒抵抗辽国骑兵百年之久了。最重要的是他低估了人心,低估了宋朝官员抵抗的决心。
尤其是宋朝河北路宣抚使吴充,耶律浚本意是打他一个措手不及的。可惜失败了,尽管宋朝所有的注意力,焦点在国内,但是宋辽边界线从来没有松懈过。
赵昭与赵颢之间打的热火朝天,他这样一直举足轻重的力量能然不动声色,始终坚守边界。没有因为内部的干扰和诱惑,放弃自己本来的责任,表现很出色。亲自率领河北军,一次次地抵抗了辽国大军的冲锋。
半个月来,已经是第五次冲击了,依旧过不了拒马河。
耶律浚这次出兵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宋朝勾结耶律乙辛,意图颠覆辽国社稷。其次就是向宋朝逃过关南三地,雄州和莫州和瀛州。
这个理由,当年萧绰与耶律隆绪用了一次,数十年后耶律浚又旧事重提了。只是理由略微牵强。
为了显得他理由恰当充分,因此契丹大军主攻的一个方向就是瓦桥关。可是很遗憾,他始终无法突破。
这让自负的耶律浚有些受伤,更让契丹士兵受挫。
此番耶律浚突然出兵南下,辽国国内实际上反对者居多,士兵们作战的热情不高。这种情况下。需要热血和胜利来刺激他们。
很可惜,事与愿违,五次冲击失败之后,本就不高的士气更加低沉了。
耶律浚开始有些着急了,尤其是听说赵昭已经解决掉赵颢一家,登上了大宋皇位。如此情况下。宋朝就可以腾出手来,一心一意以举国实力来对付辽国。
没有内乱,没有西夏牵制的宋朝,将会非常可怕。
听说赵昭御驾亲征,已经在路上了。耶律浚有些激动,可以与赵昭真刀真枪地来一场正面对决了。但心中的仇恨与愤怒也更加严重,战场形势也在发生变化。
辽国微弱的优势。正在一点点消散,战争的天平也开始震荡。只是目前来说,究竟是倒向哪一方,还不好说。
不行,必须尽快突破瓦桥关!
耶律浚再也坐不住了,不能继续坐在幽州这样的“大后方”督战了,必须到前线去。和赵昭一样,御驾亲征。
耶律浚前脚刚走,他的妹妹,辽越国长公主耶律特里赶到了幽州。
……
赵昭渡过黄河。在大名府稍作停留之后,直接北上冀州。
大名府在黄河边上,距离汴京的距离并不是很远,相反距离战场前线太远。这算什么御驾亲征?甚至就是督战,也显得太过遥远。
在不能快速传递讯息。不能快速调动兵马的年代,距离对战争也是有影响的。
尤其是主帅所在的位置,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及时掌控前线局势,军令能否及时下达,做到从容不迫,随机应变。
大名府是肯定不行的,冀州是个相对合理的地点,但赵昭觉得也只能是暂时。后面必须推进到了边界地区,这一次的目标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进入幽州城。
数年前黄河治理见成效之后,河北路相关的运河受到的影响逐渐变小,在地方衙门和百姓联合努力之下,如今大都已经恢复通航。
这绝对是一个好消息,宋军北上所需要的粮草辎重,全都可以依靠运河运送北上。大大节省了时间和运送成本,有足够的物资储备与辽国大战一场,士兵们心里也更有底气了。
八月十五,赵昭到达冀州。
这个中秋团圆日,注定要过的不同寻常了。
士兵们没有像往常一样思念家乡和亲人,更不曾影响军心稳定和前线态势。因为皇帝就在这里,陪着所有的将士们一起过中秋节。
这是一个团圆日,是君臣之间的团圆,是兵将之间的团圆。
河北路宣抚使吴充也在这一天赶回了冀州,面见皇帝陛下。
“吴相公请起!”吴充是第一次见到新皇帝,因此直接行跪拜大礼,以表示臣服和尊敬。
一个态度,便换来一个宰相的头衔。
听到“相公”的称呼,吴充显然有些愕然了,官家的举动有些太过突然了。
赵昭笑道:“抵御契丹进攻,保证北部防线稳定,这就是功劳。加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是应该的,你本就有宰相之才,富相公已经年迈了,你只要好好干,还是很有机会的。”
吴充有一段时间确实是大宋首席宰相,来了河北路之后,他以为这些荣誉和前程全都不在了,并且永远远离自己。却不想到,当今的官家竟然如此爽快,对自己一如既往的信任和栽培。
知遇之恩,没齿难忘!
吴充很快就心悦诚服,彻底归顺了!
内部团结安定,才能聚集力量进攻敌人,打胜仗。这就是赵昭首先要做的事情,目前看来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吴相公,耶律浚目前的位置在哪里?”赵昭随即关心起这位对手的情况。
“回陛下,契丹大军目前正在猛攻瓦桥关。”
“那边情况如何?”
吴充道:“官家放心,臣已经布置妥当,已经阻挡了契丹大军半个月了。”
“不……错!”
赞许的话音尚未落地,便有急报送来:“瓦桥关失陷了!”
吴充错愕无语,满脸羞愧,直接跪倒在地。
赵昭却不由笑道:“看来,耶律浚给朕送了一份大礼啊!”
第七零七章礼尚往来
宋帝赵昭到达冀州的第一天,瓦桥关失守。
辽军如此举动,无疑是个下马威,造成的影响非常恶劣。
宋朝皇帝御驾亲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