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文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大文豪- 第1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此才算是形成了一种语言,这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林子轩想把后世的《新华字典》抄出来,但随后就放弃了,做人要懂得收敛。

    还是给那些语言学家们留条生路吧,要是把所有工作都做完了,让别人情何以堪。

    他只要写写小说,创造国语的文学就行了。

    还有一件事是关于语文课本的。

    这个时代军阀混战。全国中小学没有统一的课本,大多是各地的教育机构自行编纂。还有出版社请人撰写。

    比如北大的语文课本上就有鲁讯和胡拾等人的文章。

    想要推广白话文,就要从中小学校开始。这就牵扯到语文课本的内容。

    课本内容要以白话文为主,要从新文学的众多书籍中挑选那些白话文运用纯熟,立意深远,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

    鲁讯的小说,胡拾的演讲,林子轩的诗歌,周作仁的小品文等等。

    只是这些编纂语文课本的学者发现入选的课文中林子轩的文章占了很大的比例。

    这和林子轩不时给《万象杂志》写稿子有关,这些稿子在后世被称为“心灵鸡汤”,以温暖博爱为主题。很受读者的欢迎。

    有人意识到无论是国语注音还是国语文学,林子轩都是一道迈不过去的槛。

    可以想见,当这些文章选入语文课本后,学生们自幼学的就是林子轩的文章,这和在私塾里学习四书五经类似,林子轩或许会成为新的偶像。

    林子轩对此不以为然,认为那些人纯粹是杞人忧天。

    新式教育和旧式教育不同,学生接触的科目越多,眼界越是开阔。还有来自西方的各种学说,这个世界很大。

    不像古代那样只学习四书五经,所以说,没有人能成为另一个孔子。

    而且。“林子”这个称呼也太难听了,会让人想到“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句话。

    他更为关注的是教育普及的问题,这个时代的人识字率实在是太低了。

    在大城市还好。普通市民差不多都能看看报纸,认识不少字。小城市里只有富裕家庭才有机会上学识字,而在农村基本上都是文盲。

    课本编纂的再好。最终还是要靠多办学校,普及教育才能起到作用。

    于是,林子轩在报纸上提出了“义务教育”和“希望工程”两个概念。

    义务教育是用国家行政干预的方式对中小学教育进行免费,如此可以让更多的孩子读书识字,希望工程则是发挥社会的力量,聚拢资金在农村建立学校,普及教育。

    他提出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教育上绝不能落后。

    这两个概念得到了以蔡元赔为首的教育界人士的赞同和支持,并向北洋政府提交了议案,希望政府财政能够向着教育领域倾斜。

    按照林子轩的建议,希望工程需要成立基金会,由教育界的名流组成基金委员会,把从社会各界募捐来的资金用于农村孩子的教育。

    他以身作则,捐出了五万块,成为希望工程基金会的第一笔捐款。

    他知道在这个时代提出“希望工程”意义大于实际效果,结果或许并不理想。

    但只要坚持下去,尽力而为,能在农村多建几所学校,让多一些孩子识字,就值得了。

    因为这件事,林子轩在教育界声名大噪,获得社会各界的赞誉。

    为了宣传国语,上海的各家报纸上开始刊出国语专刊或者特刊,介绍国语的来龙去脉,尤其重点提到了林子轩的拼音方案。

    毕竟林子轩是上海的名人,在这种时候上海的媒体自然不遗余力的夸赞。

    林子轩借此机会联合了上海的多家书局,发起了一场降价促销活动。

    在1926年的第一个月内,这些书局的所有国语书籍和报纸杂志,全部半价销售。

    这既是为了宣传国语,也是争抢读者,打价格战。

    规模小的书局出版的书籍和杂志有限,降价促销损失不大,可一旦大书局这么做,损失的就不是一星半点了。

    这个举动正是针对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全国最大的出版社,旗下杂志众多,每月都有国语书籍出版,如果同样半价销售的话,不仅赚不到钱,还会赔钱。

    林子轩甚至可以把半价销售延长到三个月,打一场价格持久战。

    万象书局联合其余六家中型书局联合发出了降价声明,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不甘示弱,紧接着也宣布半价销售。

    由此引发了一场中国出版行业的价格大战。

    这样做对出版社不利,却是读者的福音。

    林子轩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看起来有点意气用事,但好处也有不少。

    自从书局解封以来,万象书局的运营状况有点低迷,毕竟有三个月的时间没有发行报纸杂志,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损失了大批读者。

    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大力宣传,让读者看到一个全新的万象书局。

    他还要抓住时机,招揽翻译人才,推行中西方文化交流计划,借着这个交流计划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当然,最主要的是他想出口气。

    对于商务印书馆,林子轩目前还没有更好的办法,却也不能让商务印书馆好过,这是一场长期的竞争。(未完待续。)

第三百章 未来已经改变

    日本东京,经过两年多的重新建设,这座城市已经从1923年的大地震中恢复过来。

    在东京市文化厅的某间办公室内,一位工作人员正在聚精会神的看小说。

    别误会,这可不是上班时间开小差,他们对于工作非常认真。

    这间办公室负责书籍的审查工作,凡是在东京市出版的书籍都要经过他们的审查,所以看小说对他们来说是工作的主要内容。

    他们看小说的方式和普通读者不同,翻书的速度非常快,根本不在意其中的细节描写。

    唯一关注的就是小说中有没有不利于政府的言论。

    他们的脑海中存储着大量的违禁词汇,一旦发现某本书籍中出现相似的词汇,就会停下来仔细审查,或者直接否决掉,不准出版。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件好差事,每天都要翻阅大量的书稿,搞得头昏脑胀。

    他们极为痛恨现在的作家,借鉴了西方小说的写作方式,写的小说篇幅越来越长,一点都不知道简洁之美。

    以前的作家多好,要么写短篇小说,要么写俳句,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最让审查员恼火的是那些善于使用隐喻和借代的作家,这些作家用这种方法规避了违禁词,给他们的审查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正因为如此,文化厅的福利待遇虽好,却让审查员抱怨不已。

    这一日,一位审查员拿起一家出版社递交上来的书稿,有英文和日文两份。

    这家出版社还附上一份解释。

    说明这是一位美国作家的小说书稿。已经翻译成了日文,内容较为敏感。希望文化厅给予可否出版的答复。

    审查员有了好奇心,作为一位老资格的审查员。阅书无数,还没有见过美国作家的书稿。

    他打开书稿,翻看起来。

    他刚开始采用审查员模式,一目十行的扫描着,但似乎哪里不对,故事情节发生在美国,可怎么到处都是日本的东西。

    紧接着,他被震惊了,这个故事的背景设定实在是太强大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和德国瓜分全世界,美国人都要对日本人卑躬屈膝,谄媚讨好,这种高大上的设定让审查员瞬间有了代入感。

    这才是真正的好书啊!

    《高堡奇人》这本小说如果从日本人的角度看,绝对是一部爽文,从美国人的视角看,就是一部虐主文。

    审查员卸载了审查模式,进入读者模式,认真的阅读这本小说。

    一天时间他什么都没干。光看小说了,而且看的很爽。

    《高堡奇人》中虽然把日本人塑造成了反派,但其中也有对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描写,很适合日本人的口味。可以作为意淫小说的典范。

    此时的日本为了缓解国内的压力,急需要对外扩张,这本小说契合了日本民众的心声。

    看完之后。审查员明白出版社的顾虑了。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学习西方的技术。导致国力大增,在亚洲算是强国了。但和西方列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而且,日本资源不足,人口不多,欺负弱国还可以,对付强国就显得底气不足。

    亚洲的邻国才是日本的目标。

    但这本小说的确不错,不出版实在是太可惜了。

    审查员还注意到书中提到了两个世界,一个世界里日本胜利了,一个世界里日本失败了,这恐怕也是出版社的顾虑。

    一旦日本在战争中失败,就会落到和美国人一样的下场。

    到那时,就是由美国人统治日本,轮到日本人对美国人卑躬屈膝,谄媚讨好了,那样的生活实在是太恐怖了。

    审查员做不了主,按照程序把书稿呈递上去,让文化厅干事定夺。

    这位干事同样无法决定,继续朝着上一级呈递,最终书稿被送到了日本天皇手里。

    这和日本森严的社会等级有关,而且这种符合日本人意淫的小说可以用来取悦天皇。

    这时候,他们以为这只是一本美国人写的科幻小说。

    自从关中大地震后,日本政府就悄悄的制定了对外扩张的政策,中国是日本的首要目标,为此他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高堡奇人》中有关日本在未来的战争写了两点。

    一点是和德国合作,另一点是空袭了美国的珍珠港,从而占领了美国。

    至于在亚洲的战争并没有提及,所以从这本小说看不出日本在亚洲如何进行布局。

    日本天皇看完之后并没有归还给下属,而是束之高阁,放在了皇宫里,他内心里不认为一本美国人写的科幻小说会有多大的参考价值。

    当然,这本小说不宜出版,以免惹来不必要的外交纠纷。

    还有一本《高堡奇人》的手稿被呈递给文化厅,那位审查员是一位狂热的军国主义者,看了之后觉得这才应该是日本的未来。

    日本不仅要和德国瓜分世界,还要打败德国,最终独霸全球。

    他把手稿交给了日本政府内倾向于军国主义的团伙,这些人大多是战争狂,把世界各国都不放在眼里,总是幻想着统治世界。

    他们看到小说中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舰队,彻底瓦解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实力的作战策略,不由得为之叫好。

    不仅如此,他们还认真的思考其中的可行性。

    这批人大多隶属于日本军部,负责制定作战战略。

    军部是日本对外发动战争的军事指挥枢纽,独立于政府、议会之外,直接对天皇负责。

    于是,在日本军部,有了不同的声音。

    是先侵略中国还是先偷袭美国,什么时候偷袭美国才是最佳时机,两线作战的可行性,如果被美国知道了怎么办?

    此时的日本军部还只是做着战争推演,战争还没有打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们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小说,很可能是一部预言书的时候,他们一方面试图摧毁其他的书稿,一方面寻找着书稿的作者。

    他们最为关心的还是到底要不要偷袭珍珠港?

    很显然,美国政府手里也有书稿,知道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计划,那么这个计划是就此搁置,还是提前进行?

    未来已经改变,谁也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去走。(未完待续。)

第三百零一章 觉醒之年

    上海明月唱片公司,正在灌录唱片,这不是一张国语唱片,而是英文唱片。

    林子轩和黎锦挥站在外边听着,黄榴霜的声音并不出彩,经过声乐培训后勉强达标。

    反正又不是开演唱会,或者要到大剧院演出,只是拍电影的话足够了。

    黄榴霜离开美国后并没有直接来上海,而是去了广东。

    她的祖籍是广东台山,自从她祖父那一辈到美国淘金后就没有回来过,但书信往来不曾断绝,在老家还有亲人。

    回乡祭祖和亲人团聚是应有之义。

    黄榴霜的家人支持她的选择,与其在好莱坞出演那些伤风败俗的电影,不如回国发展。

    她在台山老家呆了一个月的时间才赶往上海,那时候浙奉两军正在上海激战。

    在此期间,她了解了中国国内的政治局势和电影圈的信息。

    黎民维的香港民新电影公司在广州设有制片厂,拍摄了大量的短片和纪录片,在广东和香港具有颇高的知名度。

    但在黄榴霜眼里,这种规模只相当于好莱坞末流的电影公司。

    她打听到黎民维正打算把电影公司迁往上海。

    上海才是中国电影制作的中心,相当于美国的好莱坞,其中林子轩的明星电影公司则相当于好莱坞的派拉蒙,是中国电影行业的龙头企业。

    这坚定了她投奔林子轩的决心。

    林子轩安排黄榴霜先进行一段时间的声乐训练,把歌曲练熟,再出唱片。

    《音乐之声》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拍摄起来难度不大,重点在于音乐。

    他准备先把唱片制作出来。销售到欧美等国,相较于只能在电影院放映的电影。歌曲更容易传播,在西方家庭,留声机较为普及。

    等到西方人接受了歌曲,再去宣传电影,想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让林子轩意识到灌录英文唱片也是一种赚钱的途径。

    可惜在后世他不怎么听外国歌曲,只记得一些乡村歌曲和电影配乐,比如卡朋特的《昨日重现》和席琳迪翁的《我心永恒》这类经典曲目。

    至于布兰妮和艾薇儿这些都不是他的菜。

    他在脑海里搜索一下,完整的英文歌曲也就几十首的样子,适合这个时代的只有十几首。足够灌录几张英文唱片了。

    而且,保证每一首都是经典。

    于是,他和黎锦挥商议打造英文金曲的计划,这个计划让黎锦挥异常兴奋。

    作为音乐人,能够制作出一张响遍全球的唱片是一种极大的荣耀,对于中国的唱片行业来说也是一种突破。

    虽然是英文歌曲,但却是由中国人创作和演唱,这代表着中国音乐走向了世界。

    黎锦挥对林子轩非常信任,《音乐之声》这套唱片已经证明了林子轩创作英文歌曲的才华。这套唱片分为三张,总共十五首歌曲。

    每一首都朗朗上口,相信会在西方社会广为流传。

    明月唱片公司对首张打入西方社会的英文唱片极为重视,在制作上绝对是精益求精。并和上海的各家洋行签订了销售协议。

    唯一不足的是黄榴霜的演唱不够完美,存在着瑕疵,她毕竟没有经过系统培训。

    对于这个英文金曲计划。黎锦挥有些迫不及待。

    这一次,他要选择一位合适的演唱者。还要组建一支高水平的乐队,拉一批志同道合的音乐人入伙。争取把中西方音乐融合在一起,打造出经典唱片来。

    林子轩不去管这些琐事,他只负责提供词曲。

    在后世,他喜欢卡朋特那种乡村风格的曲子,还有带着爱尔兰色彩的神秘园乐队。

    想想能把这些曲子写下来,录制成唱片,偶尔听一听,也是一种享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