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文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大文豪- 第1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些人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其中更有在中国从事教育工作的学者,他们对这部小说的评价颇高。

    至少这部小说有着深刻的寓意,可以供人思考,不是那种消遣类的文学作品。

    有些人隐约的觉得这部小说的写作手法和目前西方文学的小说不大相同。

    在19世纪,西方文学经历了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发展过程,而象征主义文学和唯美主义文学开始起步。

    到了二十世纪,写作技巧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现代派小说开始大行其道。

    现代派小说包括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

    这部《蝇王》看起来是现实主义小说,可其中运用了大量现代派的写作手法,比如采用了象征、荒诞、反讽和戏仿等艺术手段。

    而且,它还颠覆了以往的“荒岛文学”。

    作为荒岛文学的开山之作,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是人文主义的缩影。

    它歌颂了人性的力量,蕴含着乌托邦式的幻想。

    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表达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巴兰坦的《珊瑚岛》和史蒂文森的《金银岛》代表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极端自信和对英国青少年群体文明价值的乐观肯定。

    总之,《蝇王》之前的荒岛文学是积极乐观的。

    然而,这部《蝇王》和以前的主题传统逆向而行。它深刻揭示了人性之恶,彻底颠覆了传统荒岛文学的主题。

    这是一种文学题材上的突破。

    特别是对于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国家来说。民众们没有了以往的乐观精神,认为他们可以征服世界。

    他们在精神上陷入了空虚和迷惘。对从前信奉的价值观产生了怀疑。

    他们竭力反叛以前的理想,用叛逆思想和行为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的不满。

    这类的文学作品被称为创伤文学。

    邮轮上的乘客虽然很看好《蝇王》这部小说,但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文学评论家,无法看出这本小说的独特之处。

    这是一种介于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派文学之间的小说形式,并且有着存在主义的烙印。

    即便还算不上具有开创性,能够形成独立的文学流派,却也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

    在邮轮中途靠岸的时候,有记者已经迫不及待的下船把这件事写成稿子用电报发给美国国内的报社了。

    也就是说,这部小说还没有出版就提前出名了。

    这位记者问了林子轩一个问题。假如荒岛上的孩子换成中国儿童,结果会有不同么?

    林子轩沉思片刻,给出了一个答案。

    “我想应该没有不同。”

    《蝇王》这部小说讲的是一群英国小孩,可以说这里面存在着殖民印记,这群孩子是殖民者的后代,骨子里有着冒险和占有的因子。

    所以他们在荒岛上才会争权夺利,才会企图霸占荒岛。

    但若是换成中国孩子呢?

    林子轩很想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有儒家文化,有基本的道德观念。讲究仁义礼智信,我们的孩子不会在荒岛上争权夺利,不会互相残杀。

    可中国国内军阀混战的局势会让他的这番辩解显得愚蠢可笑。

    如果把中国比作一座孤岛,把国内的军阀比作拉尔夫和杰克。也没什么不妥,那些残酷的战争,不过是两个孩子在争夺荒岛的控制权罢了。

    纵观中国的历史。过不了多少年就会发生一次战争,朝代轮换。外族入侵。

    说到底就是《蝇王》这部小说的翻版。

    所以,林子轩不会认为中国的孩子就能在荒岛上和平相处。这是人类的普遍状况。

    西方记者对这个回答颇为满意,他认为林子轩非常直率,不像他以前接触的东方人那么的虚伪,总会找诸多的借口进行掩饰。

    作为记者,他敏锐的察觉到这部小说的广阔前景。

    正如他刚刚问的那个问题一样,《蝇王》反映了整个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这本小说能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所接受。

    他知道林子轩写了《乱世佳人》。

    《乱世佳人》讲的是美国历史,在美国受到追捧在情理之中,在其他国家或许就不会那么畅销,这就是文学作品因为题材造成的地域限制。

    可《蝇王》不存在地域限制,能够得到西方社会的普遍认可。

    在这群人中,最为郁闷的要算是赛珍珠了。

    其他人听过故事就算了,偶尔会回味一下,她却要继续研读和翻译,力求最为准确的表达原著的主题,特别是这种带有寓意的小说,更需要慎重对待。

    一旦某个隐喻没有表达清楚,很可能会让读者误解。

    所以说,翻译从来都是个技术活。

    不是说学了英文就能翻译小说,那样往往造成词不达意,主题混乱等等问题。

    虽然从文学的角度讲这是一本,不过赛珍珠实在是不喜欢这本小说的主题。

    她在中国生活,见识过苦难和战乱,不会天真的认为人性就是善良的,可这本小说把人性恶的一面展现的彻底通透,使人悲观。

    林子轩告诉她,只有彻底的认识到恶的存在,人们才会向往善,这是在警示世人。

    这话他并非是忽悠赛珍珠,而是他正在这么做。

    他这次带着《高堡奇人》来到美国,正是抱着这个目的。

    在《高堡奇人》中,美国被德国和日本瓜分,美国成为殖民地,美国人成为二等公民,过着被德国和日本奴役的生活。

    他把这个可怕的未来展现出来,正是在警示美国,如果美国在未来的战争中不作为的话,就会沦落到这种下场。

    如果在《蝇王》这部小说中,作为穿越者的林子轩就是那位先知西蒙。

    在小说中,西蒙被杀死了。

    林子轩不知道自己的结局会如何,但他还是要把《高堡奇人》邮寄出去,给这个世界发出一个警告。

    从这个角度来说,林子轩正生活在这座叫做地球的孤岛上,扮演着先知的角色。

    用不了多久,一场席卷整座孤岛的战争就要开始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二章 故地重游

    1925年8月9日,林子轩来到美国。

    站在甲板上,看着远处的自由女神像,他有点紧张。

    其实,就算《高堡奇人》被查出来也没事,作为一名作家,写一本科幻小说又不犯法,只是他改变世界的计划会就此落空。

    美国海关对于美国人和非美国人分成两个通道进行检查。

    林子轩随身带着一件装满衣服的行李箱,另外两件装着电影胶片和书籍的行李在赛珍珠那里,他拿出美国驻上海大使馆签发的护照递给检查员。

    他这次是以商人的身份申请前来美国。

    在《排华法案》的影响下,中国人申请前往美国并不容易,需要通过严格的背景审查。

    通常来说,对教师、学生、商人和旅游者的限制较为宽松。

    尤其是留学生,只要有中国正规学校开具的身份证明就有很大机会获得签证,教会学校开具的证明含金量更高。

    在时限上,教师和学生可以停留半年以上,商人和旅游者则只有三个月。

    如果想要继续留在美国,需要美国当地相关部门的批准,否则就会被当成非法移民。

    林子轩没带什么东西,很快就走出了海关,他在外边等着赛珍珠夫妇。

    只是等了很久才见到他们出来,让林子轩担心不已。

    一问才知道书籍没问题,问题出在电影胶片上。

    在来之前,这几份电影拷贝都经过美国驻上海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检查过,贴上了标签。证明电影内容没有问题,不过上面是发给林子轩的许可证。而不是赛珍珠的名字。

    赛珍珠则说是帮着朋友带来美国的。

    双方扯皮了一段时间,最终海关才放行。真是虚惊一场。

    林子轩感谢了布克夫妇,和他们道别。

    赛珍珠要去伊萨卡市的康奈尔大学报道,林子轩则要赶往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

    反正他们都在纽约州,距离并不远,想要见面很容易。

    他对哥伦比亚大学附近的环境很熟悉,找了一家旅馆安顿下来,便前往学校里寻找妹妹。

    原本以林子轩文化名人的身份,可以获得国外大学的演讲邀请,较为风光的来到美国。不过他这次不想太过招摇。

    而且,想要获得演讲邀请需要事先联络,程序较为复杂。

    国内一些学者以得到国外大学的演讲邀请为荣,殊不知那并非是别人请他去的,而是他自己通过关系申请得到的。

    在这个时代,西方社会对于东方人存在着固有的偏见。

    当然,泰戈尔那个层次的学者不需要如此。

    林子轩和泰戈尔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即便作为穿越者,可以作弊。但在文学这条道路上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林子轩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园,故地重游,颇为感慨。

    自他穿越以来,一晃五年的时间过去了。

    想想那段刚穿越的日子。以为凭借着自己的超级记忆,成为大文豪指日可待,实在是太过想当然了。有点幼稚的可笑。

    这个世界很大,也很复杂。这个时代有着诸多局限,有朋友。也有对手。

    穿越者的生活不是开挂的游戏,想虐谁虐谁,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在经历过这些年的风风雨雨之后,林子轩明白他不是上帝,也不是超级英雄,他只是有点奇遇的普通人而已。

    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最为重要,这便是独善其身,等有能力的时候再去兼济天下。

    他事先没有告诉林晓玲自己要来,想要给妹妹一个惊喜,也是不想妹妹一直挂念着。

    来到新闻学院,他打听了一下。

    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并不多,女生就更少了,而选择新闻专业的中国女留学生或许只有林晓玲一个人。

    一般而言,中国女子到国外留学学习文学和教育专业的居多,也有音乐或者商业专业。

    像林徽茵选择建筑专业就较为稀少了,新闻专业更是没有女生问津。

    林子轩很快就锁定了林晓玲所在的教室,他在教学楼下面静静的等着。

    一年不见,他不知道这位妹妹有了什么变化,原本倔强的性子有没有收敛一些,是不是真的用功读书,还是只顾着好玩了。

    这是一个纽约的秋季,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校园的草坪上。

    林子轩倚靠在一棵树上,望着教室的方向。

    过了没多久,下课铃响起,学生们从教室里涌出,他看到一个东方面孔的女孩抱着一摞书,一边走,一边和身边的同学交流。

    她的嘴角露出一丝微笑,知性而自信,神采飞扬。

    林晓玲不经意的抬头,看到树下那个熟悉的身影,不由得愣住了。

    她虽然每次写信都说自己过的很好,可这里毕竟是异国他乡,孤身在外,难免有想家的时候,多少次做梦都梦到了类似的场景。

    直到看到哥哥向她招手,才发觉这不是一场梦。

    兄妹见面,自然要好好的倾诉一番。

    等安抚好林晓玲,林子轩第二天才去见了彼得逊律师。

    他在美国的事务都通过彼得逊律师完成,在美国律师可是极为重要的存在。

    如今的彼得逊律师开办了一间律师事务所,手底下有五名律师,早已不是当初单干的模样了,这其中有林子轩资助的结果。

    为了让明星电影公司更好的打入美国市场,彼得逊律师是明星电影公司的一位小股东。

    林子轩正是通过这种合法的方式资助彼得逊律师,为他在美国拉拢到一位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他知道合作不能只是依靠交情,更要依靠利益。

    经过几年的合作,彼得逊律师从林子轩这里至少获取了10万美元以上的收益。

    只有双方有了共同的利益,这样的合作才会牢固。

    他需要从彼得逊律师这里了解他在美国的各项收入,包括书籍的版税和电影产业。

    他还通过彼得逊律师在美国做了一点小投资,就算他对美国这段时间的历史不怎么了解,但也听说过后世美国的一些大财团和大企业。

    能够坚持上百年不倒闭的企业绝对值得投资。

    不过由于美国对华人投资的限制,他只能以彼得逊律师的名义进行。

    在随后的闲聊中,彼得逊律师提到了张康任,那位为了华人在美国的权益而奔走的前律师,据说张康任的健康状况出了问题。(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三章 我的中国心

    张康任目前生活在加州的伯克利市,他曾在那里出任中国海军学生的总监。

    林子轩想起当初意气风发的来到美国打官司,如果没有张康任的帮助,他或许要走不少的弯路,给美国律师交纳大笔的学费。

    这几年他们联系的并不紧密,毕竟相隔太远,没事不怎么联络。

    但他不会忘记这份情谊,这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人。

    拿到张康任在加州的住址,林子轩带着林晓玲前往加州看望张康任。

    他以前就知道张康任患有心脏病,一直在进行药物治疗,随着年纪渐增,身体大不如前,减少了社会活动,大多数时间都在家里养病。

    张康任对林子轩的到来颇为惊喜。

    当初他帮助林子轩是想借助林子轩的官司改善华人在美国的处境,可以说怀着私心。

    如今林子轩的名声越来越大,被美国的主流媒体报道,成为了华人的骄傲。

    在美国的华人社区,知道林子轩的华人比知道国内那些军阀头目的华人要多许多,他们认为林子轩代表着中国。

    张康任想象不到林子轩以后会达到的高度。

    正如《时代周刊》所说的那样,这位中国的文学家还太年轻,未来有着远大的前途。

    他请求林子轩和生活在美国的华人见见面,说一些鼓励的话。

    就像是那篇写给黑人的《我有一个梦想》那样,可以鼓舞美国华人继续抗争,争取自身在美国的生存权益。

    不仅是为了这一代的华人。也是为了他们的子孙后代。

    没有人想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个被歧视的环境中,无法入籍。成为二等公民,所以就算知道希望渺茫。他们也要坚持下去。

    张康任永远忘不了那个清晨,他们六个人轮流念着《我有一个梦想》,声音在房间内回荡,慷慨激昂。

    那一刻,他感觉自己离梦想是那么的接近,似乎触手可及。

    然而,几年过去了,华人在美国的地位还是没有改善,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

    林子轩被美国主流媒体报道的事情让美国华人倍受鼓舞。不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美国,无法理解华人的心情。

    林子轩答应下来,这是他无法拒绝的请求。

    他记得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需要中国作为盟友,在中国的争取下,美国政府废除了《排华法案》。

    虽然在美国社会对于华人的歧视仍然普遍存在,华人很难进入美国的主流社会,可总算是让华人看到了希望。

    不过,那是二十年后的事情了。

    此时。中国还处在军阀混战时期,段祺睿政府承认以前和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五卅惨案的谈判迟迟没有结果。

    这便是弱国无外交的最好证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