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报·大家大讲堂 作者: 钱穆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报·大家大讲堂 作者: 钱穆等- 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出来。北京大学一位教师徐晋如先生写文章,说我写的《鹿鼎记》中的韦小宝本身是一个坏人,放在一个坏的环境中,他如鱼得水。韦小宝如果放在大观园中,会得其所哉,可能拍马屁拍得贾政喜欢他了,贾琏、贾珍个个喜欢他了,丫头也喜欢他了,小姐也喜欢他了。这样一个滑头、虚伪、向上爬的人,放在这个环境当中正好。 
  王蒙:我对韦小宝印象没有那么坏,因为他有一个做人的底线:不出卖朋友。有这一条也还可以跟他打交道。他有所不为,多少讲点义气。   
  金庸:康熙要杀他的师父,师父是他的朋友,他就不干,官也不做了,努力去救师父,还是有一条底线,不是无所不为。   
  王先生刚才讲到《红楼梦》中的人情世故、各种政治的东西。《红楼梦》中袭人与晴雯的关系,袭人向王夫人说晴雯的坏话,那是致命伤香港人叫〃笃背脊〃,也是一种人情世故。 
  王蒙:《红楼梦》里的人物互相之间形成一种对比,袭人和晴雯之间是一个对比,袭人与薛宝钗也是一个对比。薛宝钗的格调比袭人要高一点(金庸插话:大方得体),与她受的教育有关系。 
  《红楼梦》里秦可卿这个人物过去已经成为定论,俞平伯、脂砚斋认为秦可卿跟她的公公贾珍有不正当关系,用克林顿的说法,就是〃不适宜的关系〃(笑声)。焦大说,你们这是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扒灰〃就指这类事。特别是贾珍在秦可卿死后,〃哭得像个泪人儿〃。一个大男人哭得像个泪人儿这样描写!另外又喊:〃怎么样办丧事?还问什么,不过倾我所有罢了。〃大家都把这个作为他们淫丧天香楼的证据,还有那个小丫头因此上吊自杀。可是周汝昌先生以其人之矛攻其人之盾,他说如果贾珍真与秦可卿有这种关系,他能这么大喊大叫吗?他能说〃我这个儿媳妇可太好了,比我的儿子还强十倍啊!我为她办丧事,将家产全卖了也可以〃吗?他应隐蔽一点,偷偷摸摸地,哪有这么大张旗鼓、光明正大、拼命炒作?周讲的也有点道理。 
  秦可卿身份太特殊   
  金庸:一个人如果真的很难过,真的爱她爱得不得了的话,她死了,这人会情不自禁的,情感一冲动,什么都不顾了。   
  王蒙:会情不自禁,这也是一种解释。   
  刘心武先生研究秦可卿侧重她的身世。秦可卿在《红楼梦》里太特殊了,又大方、又得体,可其弟秦钟却像一只猴子,像一个小流氓、小瘪三。他父亲是一个教书先生,而且秦可卿是从孤儿院里抱出来的。一般孤儿院抱出来的孩子,童年时缺少爱、缺少教育,会有些怪癖,很任性,甚至会有一些阴暗的东西,有自卑感,又会恨别人。可这些在秦可卿身上都没有,所以刘心武说,秦可卿不像是孤儿院里抱出来,而是大有来头的,来历比贾府的一般人还要高。而且她托梦时,由她出面给王熙凤讲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提醒她要及早有忧患意识。刘心武认为秦可卿是一个有特殊身份的人,是清朝王爷之间斗争中出现的一个人物。贾府之所以将秦可卿娶来,实际上有政治上押宝的成分,将来她那个山头如果能上的话,贾府便又兴旺起来。这当然是猜测,考证与论据最多只有两三成,猜测占七成。 
  金庸:我觉得刘心武先生的猜测很有道理,小说家可以推测人物的心理,小说家讲心理,而不讲考证。贾宝玉的性知识与性经验,是秦可卿开导的,这也有点奇怪。       
  王蒙:我想请教查先生,宝玉脖子上挂的那块玉,到底是怎么回事?后来薛宝钗又弄了一把金锁,而且变到情节里,一会儿玉丢了,一会儿找到了,一会儿又丢了。   
  金庸:象征性很大。我猜想这块玉大概是具体地象征宝玉的灵性。   
  王蒙:以至于胡适先生非常反感,说贾宝玉衔玉而生,这怎么可能呢?胡适我也很佩服,但胡适的这个分析我觉得太痛苦,他用妇产科的观点(笑声)来分析,那当然不可能。我不知道妇产科的纪录里有没有〃衔玉而生〃、〃衔珠而生〃、〃衔戒指而生〃的可能。 
  金庸:或许有这种可能,因为人体有结石,如胆结石、肾结石、子宫结石(笑声)。   
  王蒙:就是说从妇产科学的角度还可以考虑(笑声)。   
  《红楼梦》留了一些情节让你去分析,前边讲女娲补天容易理解,因为这也是一种自嘲:石头想补天又不够格,最后被淘汰下来,出局了。出局后又自怨自艾,然后又经历了各种事情,变成了一部书,前边写得非常好。 
  金庸:后来石头跟空空道人讲话,石头怎么会讲话呢?因这部书并非全部是现实主义的东西。   
  史湘云属爽直女性   
  王蒙:周汝昌先生不喜欢林黛玉,更不喜欢薛宝钗,他最着迷的是史湘云。他完全是爱上了史湘云,一提起史湘云就有一种伟大的爱,他喜欢爽直的女性。   
  金庸:我也请教王先生一个问题,我前年在浙江大学过中秋节,跟文学院的教授们一起吃饭,大家行酒令。酒令很简单,每人讲一句有个〃月〃字的古典诗句,〃羞花闭月〃这类词不可以用,必须是诗词。一句一句地大家讲,有的人一下子讲不出来,就得喝酒。我们分别说了〃秦时明月汉时关〃等诗词,后来愈说愈生僻,有人说到晏小山的〃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中文系系主任萧教授说的)。文学院的教授们随口说说诗词,当然毫不稀奇。但《红楼梦》里的丫头,如鸳鸯,这些不大有学问的人,讲酒令讲得好,这可不可能? 
  刘姥姥并非老贫农   
  王蒙:因为中国过去很讲究背诵古典诗词,甚至有些文盲也能背诵,如我的外祖母基本上是文盲,但《千家诗》、《唐诗》她会背,连《红楼梦》里边的诗她都知道,如赠帕题诗之类。没上过学,不识字,但从小背诗之类,完全有可能,过去艺人也如此。说大鼓书的人,地位比唱戏的还低,如河南坠子,完全靠背诵。乐谱也靠背诵,靠记忆。只能这样解释。晴雯这些人能做宝玉的贴身丫头,如果太笨了,连说个酒令都不会,或者说出来的话是薛蟠的那种语言,那贾宝玉早把她开除了。 
  您对高鹗的后四十回怎么看?   
  金庸:我第一次看到七十九回以后就不看了,后来长大了才看,当然觉得差劲一点。   
  王蒙:现在内地拍电视剧《红楼梦》,请一帮红学家来研究应该怎样结尾,把高鹗的推翻,但这样更可怕。什么原因呢?高鹗不管怎样也是那个时代的人,现代人续《红楼梦》,尽管从理论上作的推测是正确的,比如结尾巧姐的经历不应是高鹗写的那样,而应该换另外一个样子。假设这种推测百分百正确,但能替巧姐拟出对话来吗?能替刘姥姥带巧姐出走拟出细节来吗?绝对不如高鹗,没有任何人能如高鹗。正确是没有用的,作为小说,比高鹗的还要差得多。我每次看新拍的电视剧,刘姥姥在贾府衰败后来到贾府照顾巧姐,因为感激王熙凤过去对她的恩惠,刘姥姥一出来,我马上想到电影《小兵张嘎》里的老贫农奶奶。如果我们现在要拍一个急公好义、救人危难的刘姥姥,肯定是老贫农的形象,不可能是别的形象,还不如老老实实按高鹗的来拍。而且有些对高鹗的批评实际上是做不到的,曹雪芹原来这样写,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所有这些人都死了。如果在最后十章里写死了三十多个人,除非是在小说里写架机关枪扫射,或者是民航飞机撞大楼,否则怎么一下子能死那么多人?不管多么真实也不能这样描写。每章写四个人死,谁都不敢这样写。为了写死一个人,往往要写十八章、二十章来铺垫。 
  越剧软,有温柔的感情,改编成越剧的《红楼梦》给人感觉还可以,比电影好一点。《红楼梦》是一个不可企及的世界,拍电影找一个女孩子演贾宝玉,大家无论如何接受不了;找一个脸长得细一点、嘴小一点的人演林黛玉,大家也不接受。林黛玉本是一个仙女的形象,悲哀的、美丽的、清纯的,不是肉体凡胎。如果从电影明星里找一个人演林黛玉,肯定会失败。就像俄国的《安娜·卡列尼娜》,俄国读者已将安娜神圣化。美国人也拍过《安娜·卡列尼娜》电视剧,俄国人看了以后要气死了,好莱坞哪一个明星演安娜,俄国人都不接受。 
  宝钗善于自我保护   
  我写过一篇文章,叫《钗黛合一新论》,宝钗与黛玉是截然不同又难分伯仲的两个人物,但又可看成人性的两个方面。性灵的、任性的、感情的、相对来说又是社会的、非常照顾别人的、社会性非常强、相当有分寸(金庸插话:传统道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制的、文明的。薛宝钗的很多表现都是很文明的。 
  我衡量薛宝钗,不能说她保护自己是不对的。比如抄检大观园以后,她将门关起来,离开喧嚷,〃与你们不相干〃,这怎么不对?   
  金庸:西方道德就是如此,自己管自己。   
  王蒙:薛宝钗受理性的个人主义影响,她不能卷进去,卷进去她又能干什么呢?她能管贾珍和儿媳妇的事情吗?能管赵姨娘和贾环的事情吗?她连薛蟠的事都很难掺和。讲几句对她哥哥责备的话,立刻就被薛蟠扣上帽子反诬过来。她哭了、走了。所以我说薛宝钗是人性的另一面,而人性的这一面和那一面,这题材在全世界的文学作品中不断地采用,就像《安娜·卡列尼娜》也有这些。人类生活中始终存在,是听从心灵、感情、性格,还是要考虑人生的各个方面,考虑到他人,而且考虑到社会?这是事物的两个方面。 
  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判词放在一起写: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俞平伯认为这是一道水分成两道溪,树上开的两朵花,起码是一种看法。   
  (以下进入提问)   
  听众:如何看妙玉?   
  金庸:妙玉表现很亲切、很规矩,可能有点不大自然,读者看起来有点假清高、虚伪。   
  妙玉是个尴尬角色   
  王蒙:我觉得妙玉是一个尴尬的角色。因为她又是尼姑,又是带发修行,并没有完全脱俗。她的尼姑庵并不在山上,就在大观园里边,这太奇怪了。宗教本来是高于世俗的,关心的是彼岸,但这里宗教变成了世俗的一个点缀。大观园里有戏班子,有文艺工作者(笑声)给贾母、王熙凤等唱戏;还搞了一个尼姑庵,有几个尼姑,好像还显得贾府中人关心一下自己的灵魂。可这个尼姑庵不伦不类,这是中国非常奇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可以把彼岸的和此岸的,把终极的关怀和世俗的生活纳入一起。所以妙玉的性格、表现就非常尴尬,也不觉得可爱。但又无从责备妙玉,妙玉的出家本身是无奈的,实际上她的生活是痛苦的。 
  听众:曹雪芹通过创作《红楼梦》,对时代承担什么责任?   
  金庸:当时文字狱还是很厉害的,曹雪芹(在这种背景下)写了这本书。我猜测他为汁么写这本小说呢?现在写小说有稿费(笑声)、有收入,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写出这样一部长篇,改来改去改了很多(曹雪芹于第一回中自称于此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我想他写作的目的,不是想到社会责任。他将真的事件都隐瞒起来,不讲南京、北京,地理环境故意不讲,什么朝代、皇帝也不讲,真的事件都隐藏起来(甄士隐)。〃贾雨村言〃表示,我写的都是假的。至于写书有什么目的、动机?只能猜想,传下来的也没有记载。我看大概他的家族从兴旺到衰败之后,他没有功名,也不做官、教书,在家里无聊,就将过去的经历记录下来,写到自己的事情又感到写得太明显了,于是假托一下,把真的隐瞒起来影射一下,将自己的和跟表姐、表妹、父母的经历写下来,大概这样。 
  本为可爱女子立传   
  王蒙:根据书里所言,作者多次谈到写此书的目的。第一是半生潦倒、一事无成,辜负了天恩祖德,因此有一种忏悔录的性质。第二,他又说,风尘中有一些女子非常优秀,不能泯灭,这里又有一种为一批可爱的、可敬的女子立传的性质,或者是他自己寄托对这些人的怀念,对年轻时女伴的怀念、思念,又有怀旧立传的性质。第三,他又感到很空虚,所以他讲色空观念,希望女家看完这本书,茶余酒后把此一玩,然后能省却一些虚妄他讲人生的许多追求是虚妄的,没有这些虚妄,可以节省寿命、精力。与其把时间放在虚妄、达不到的事情上,不如把日子过得自在一点、舒服一些。这些东西都是正确的、真实的。 
  至于这本书还能起一些别的作用,如像毛泽东说的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记载了阶级斗争,批判了封建社会等,我觉得这些都是曹雪芹自己没有认识到的。愈是伟大的作家,他自己不一定认识得到,但作品达到了。是不是另外他还想到了时代的责任,我就更怀疑了:第一,他知道不知道〃时代〃这个词?第二,他知道不知道责任这个词? 
  (编按:因篇幅所限,听众答问不能尽录。本文由相刊编辑穆查记录整理) 
(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