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没想到,竟是还有这样的存在。
甚至是比起自己认为勇猛的他们,都是要多几分壮烈。
如果是他们面对这种情况。
是他们被数千百倍与他们的汉人军队包围,他们也不知道他们能不能这样坚持到最后。
也许,他们早早就投降了。
也许,他们就各自突围的逃掉了。
也许,他们也会继续战斗下去。
但是他们能确定的是,他们是最对不可能像面前这些人一样的。
赴死都是这么的壮烈。
一种对敌人的敬佩之情,在他们的心中油然而生。
那一种感觉,已经好久么有了。
似乎上一次敬佩敌人的时候,他们都已经忘记是什么时候了。
不过敬佩归敬佩。
那是单纯出于情绪上的共鸣。
他们也是战士,他们也知道那一种困境时多么的叫人绝望。
他们也知道死亡是多么的可怕。
他们也知道那逆境之中心头涌起的勇气,是多么叫人敬佩。
不过也正因为他们也是战士,他们是柳随风等人的敌人。
所以他们也没有因为这个而影响他们的判断的行动。
敬佩归敬佩,你死我活归你死我活。
这是两码事。
只要是一个正常人,基本上都是分得清两者之间的不同。
他们作为敌人,还是作为他们死去可汗的部下,他们不可能放过柳随风等人。
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带着敬意,杀掉他们以示尊重。
“杀!”
突厥骑兵也是开始了他们的冲锋。
就像是瓮中捉鳖。
这就是一场最后的收网行动。
柳随风他们已经无路可退了。
这一次,就算他们是有三头六臂,也都是不可能在活下来了。
毕竟他们的敌人,可是数以万计的突厥骑兵。
求生欲望归求生欲望。
现实归现实。
几百个已经精疲力竭的人,是怎么也不可能战胜数以万计的敌人的。
除非,有什么东西能够帮助他们。
“哗!”
但就是这么巧,真的有东西出现了。
那是在北方的天空上。
一只展开翅膀的苍鹰,出现在了天空之中。
它展开着丰满的羽翼,被这阳光飞翔着。
金光闪闪,就像是带来希望的使者。
这不只是一个象征和比喻。
这是真的。
已经不对自己能活下去抱什么希望的了柳随风等人,都认出来了。
那不是普通的苍鹰,而是余射笙用来联络通信的苍鹰。
它的出现,或许也就是意味着,援军的到来。
“嗒嗒!嗒嗒!”
远处的地平线上,一个骑兵出现了。
“嗒嗒!嗒嗒!”
紧接着,又是一大批骑兵出现了。
他们快马加鞭,人累马疲。
似乎是星夜兼程的赶了许久路。
但是他们的疲态,在看到长安城内战斗还没结束的那一刻。
在看到柳随风等人还活着的、并没有放弃抵抗的那一刻。
瞬间全都一扫而空了。
取而代之的,是焕然一新的强烈战意。
他们又是加快了行进的速度,冲向了柳随风这些最后的友军。
山摇地动,他们行进的马蹄声混乱而响亮。
在告诉着突厥骑兵,有一只和他们不相上下的大军来了。
他们的死期,也是到了。
“是援军!”
巨大的动静,也是让柳随风等人有所察觉,全都转头看了去。
“什么?”
“援军?”
“这怎么可能!”
“这太快了!”
突厥骑兵们,也是转头看去,紧皱着眉头。
第两百一十五章 大刑用甲兵()
“哗啦!”
大华的援军直插突厥大军的后方。
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尖刀。
从敌人的身后将敌人给撕裂开。
突厥骑兵是根本没有料到的。
他们没有想到,大华的援军这么快就会抵达。
就是在他们到达一天之后,就是赶来了。
他们简直不敢相信,大华军队的行军速度,竟然已经达到了这种地步。
就会是与他们快要不相上下了。
同样的,柳随风等人,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友军会到达得这么快。
之前只觉得自己是死定了。
但是现在,既然与援军到达,那么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现在柳随风等人的要求和愿望,那就不再是慷慨的赴死了。
而是活下去!
并且把这些突厥的进犯者给全部消灭!
局势瞬间逆转,随着大华援军的到达,柳随风等人的大华方面,士气高涨。
加上本能的强烈求生欲望,柳随风等人,就像是一个个战神一样。
人挡杀人,佛挡杀魔。
也许这就是人类精神与潜能的力量。
一路冲杀破阵,根本停不下来。
而突厥方面,就是形势急转直下了。
之前援军尚未到达之时,灾后在和柳随风等人战斗的时候,就是已经吃了瘪。
现在援军到达,一下就陷入了不利,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
从他们后方杀来的大华援军精锐勇猛,根本就不是他们能够挡得住了。
之前被他们包围的柳随风等人,也是里应外合的向外杀出。
被这两股敌人前后夹击,他们可谓是腹背受敌。
这一种被人抄后路的情况,可是就难办的了。
并且现在他们的首领,他们的可汗,也是在之前就战死了。
原本就没什么阻止和编制的大批突厥骑兵,限制可是真真正正的感觉到了不知所措。
根本没就没有一个人可以站出来主持大局的。
是撤退,还是留下来拼杀,他们都不知道。
撤退的话,有事要往哪个方向突围,这又是不知道的。
在混乱和绝望的战场之中,他们已经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于是他们只好按照自己的想法,个字行动,乱成一团。
有的人海战继续拼杀战斗。
有的人就已经开始逃跑。
逃跑之中的,有的往东,有的往西,有的甚至还想一只无头苍蝇一样,直接往长安城里窜了进去。
简直就是乱成一盘散沙,毫无战斗力可言。
根本就不能对大华前来支援的援军形成什么有效的攻击。
甚至就是连对之前被包围的柳随风等人都是形成不了像样的攻击。
于是越打越乱,越打越慌。
打到后面,突厥骑兵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了。
看见别人往东跑,他就往东跑。
看见别人停下来战斗,他就停下来战斗。
总之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别人在干什么,他们就学着在干什么。
而对于柳随风等人的大华方面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打猎,一场单方面的屠杀。
仅仅是一个下午的时间,就是把数万突厥骑兵打得溃不成军,全都溃散奔逃而去。
而留下来,躺在地上,为了他们的行为而死在这里的突厥人,也是不少。
少说歹说也又两三万。
总的来说,这应该算得上是一场胜利了。
之前被突厥人抢去的那些东西,也都被他们遗弃了,并没有带走。
毕竟小命都保不住了,谁还跟你管这些东西,能跑的全都赶紧跑路了。
只不过即便这样,柳随风等人还是不能够接受的。
虽然是赢了,但是他们也付出了许多代价。
那一种代价,可不是这两三万个突厥人的是可以还得上的。
他们死去的人。
他们树上的人。
他们毁坏的都城。
他们所遭受的侮辱。
这些,可都是不能这么简简单单就算了。
两三万个突厥骑兵就想了事?
那未免也太便宜了。
身为一个堂堂大国,竟然是被一个游牧民族给直接达到了都城。
还被侮辱和皇帝。
甚至还是差点杀掉了。
这一种羞辱,怎么可能就是这么简简单单就算了。
至少,也是要他们突厥这一个整个族群全都被消灭掉,这才足以偿还的。
并且这一次的奇袭长安,也是战而不宣,直接搞了个偷袭。
这无耻的行为,简直就是叫他们憋屈的不行。
又不是打不过,不过是被偷袭罢了。
这一种感觉,简直难受的无比。
况且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之前在前朝的手,也是被突厥人来了一次,绕而不攻,千里奇袭,直扑长安。
现在虽然是另一个朝代了,但是以前的旧账,也就连同着这次一起算了。
在这一次都城遇袭事件以后,华文帝也没花太大功夫,一会就说服了元老会的元老们。
同意了大华建立以来,第一次的对外战争。
说是说服,几乎上也根本就没有说服些什么人。
被突厥人这样阴了,元老会的人也是很气。
除了几个担心对外战争会影响大华经济发展的成员反对或者弃权投票意外,几乎所有的元老会成员,都是同意得不能在同意的。
毕竟这一次的对外战争,并不是什么侵略性质。
这是一场反击战。
并且也同样是杀鸡儆猴的对外第一战。
虽然说大华建立以来,在华文帝的统治之下蒸蒸日上,经济繁荣,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
但是在世界范围内,还是有许多外国敌对势力在觊觎这大华的。
只不过为了公开上的面子,大家没有直接当面翻脸,只不过心里知道罢了。
这一次的对外战争,也算是给他们一点警告了。
突厥,这一个对手,也是很有震慑力。
战斗力强,基本上周边各国,都被他们困扰过,可不是什么小罗罗。
真能拿下,一举击溃的话。
大华甚至可以通过这一场对战战争,就是直接消除许多隐藏的敌人。
甚至可能让许多中立摇摆不定的小国也纷纷投入大华的阵营。
这一战的影响力和作用性,都是非常值得的。
所以这次的对外战争也不是单纯想要出口气报仇,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第两百一十六章 不同的路()
对突厥人惊醒反击作战,这一个决定,大华已经敲定了。
但是面对这个结果,许多国外势力都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大部分亲和势力都表示这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这样的决定,有可能将大华的发展拖缓。
是一个得不偿失的选择。
敌对势力则在谴责大华这是在耀武扬威,想要杀鸡儆猴。
企图效仿从前战国时期的秦国“一役定天下”。
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要求各国抵制。
不过的确是这样的。
大华的确是想“一役定天下”。
只不过他们要定的,并不是世界各国。
而是常年以来一直骚扰大华边境的突厥困扰问题。
这根本就谈不上什么非正义。
被人常年骚扰,现在还直接被人蹬鼻子上脸打到了都城,这还不能打回去?
如果说这事非正义,那就非正义好了。
反正在周边同样饱受突厥人侵扰的各个邻国来说,这“大华出兵剿匪”,替他们出头解决困扰,这真是正义得不能再正义了。
不过许多专业人士也抛开立场。
表示对大华的这一次出征并不乐观。
长期以来,就算从历史的长河之中看来,在农耕文明和游牧民族的碰撞之中,几乎大部分情况都是游牧民族获胜的。
就算是游牧民族的失败,对于用更文明国家来说,除了世界清静了以外,基本就没有什么实际的利益可言。
甚是有一种“虽胜犹败”的憋屈感。
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发动战争,虽然最后赢得了战争。
但是根本就没有什么“战利品”可言。
领土吗?
财宝吗?
如果有的话那些游牧民族就不会天天来骚扰抢掠了。
结果就是死伤惨重,除了“胜利”了以外,其他什么好处都没有捞到。
就是得不偿失的赔本买卖。
所以大部分时候,都是丢给公主给那些可汗首领之类的搞和亲,每年给点小甜头打发打发算了。
甚至和他国发生战争的时候,可能还会得到那些游牧民族的帮助。
但现在大华却好像是要动真格了。
已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募能骑善射的骑兵了。
毕竟这次他们要面对的敌人,是突厥骑兵。
那一群在草原之上来去如风的马上战士。
可不会再搞什么步兵方阵了。
要不到时候又是要出现那种“打赢了追不上”“打输了跑不掉”的尴尬局面了。
随意现在继续精锐的骑兵。
并不是说骑兵的人数不足。
而是因为这一次要面对的对手也不是好肯的骨头。
所以必需要向全国招募一些精于骑马作战的能人异士。
这样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提升最后胜利的可能性。
同时也可以算是在因为这一次战争,而在组织一支部队。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算得上是某种“特种”部队了。
在这一战以后,不管输赢,都是可以发展为一个特殊的部队,为以后的可能会用到的特别任务做准备。
大华上下,也在随后的日子里,开始投入了做好这第一次对外战争的准备。
许多血气方刚的青年,也都纷纷报名。
有的是想要闯荡一番,建功立业成为英雄,衣锦还乡的。
有的就是因为被别人达到了都城,单纯不爽,抱着报仇的态度参加的。
还有许多江湖中人,也都是不计前嫌,纷纷“投靠朝廷”。
不过大部分的热血青年,都是直接在第一轮就是被筛选下去了。
失望的离开了。
大话现在需要的,并不是人数。
固然血气方刚,想要为自己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是好事。
但是这次大华干放更看重的是这一批人员的素质。
也就是战斗力。
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参加的。
用千里挑一来形容,这都是不夸张的。
对于这一支新组建的军队,大华将会给予他们最精良的装备。
最充足的补给。
最优厚的待遇。
最优秀的将领。
但是同样的。
他们所要面对的,也最艰苦的训练。
最凶悍的敌人。
最恶劣的作战环境。
毕竟这关乎一国威严。
让别人都打到都城了。
这就样让他们像没事一样继续好好的在一边跳。
这不是明摆着告诉其他国家大华就是纸老虎,谁来都可以踩一脚吗?
所以这一次,不仅要赢。
还要赢得漂亮。
赢得够霸气。
最好是一战扫平所有隐藏对手。
而之前的董青书和戒无生等人。
那些在奇袭长安之中活下来的人,也都加入了其中。
董青书成为了其中负责书写文书、传达命令的文官。
戒无生则因为不喜欢说太多话,成为了一名斥候。
侦察到了情况,说出关键的内容就够了。
而唐婉儿,则是没有直接参与这场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