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革宋- 第1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十点五十五分,蒙古军队列完全松动,依旧保持整齐队列的宋军并列而前。

    十点五十七分,宋军长枪兵越过八十米的距离,与蒙古军步军开始接战。

    十一点二十分,被戳死超过两千名步军后,张弘范统领的蒙古步军前线崩溃了。

    此时,第八师的长枪兵与对面的伯颜军也开始接战。

    十一点三十分。张弘范派蒙古骑兵从背后冲击宋军阵列。宋军派出两个营防御。一个营的长枪兵排成四排,头排士兵将矛柄支在地上,柄端顶住右脚,稍往上一点则靠近左腿膝部,左手前伸握住矛杆,矛头与胸高相平。用长枪和士兵摆出拒马的效果。

    第二排长枪兵仍保持进攻的姿势,三四两排士兵则将长矛直立于地,随时准备走向前去替补倒下士兵的位置。

    在步兵留下的空隙中,炮兵与火枪兵连续不断的对蒙古骑兵进行射击。蒙古轻骑兵们在这样的阵列面前退避三舍,有一千名被许以重赏的蒙古重骑兵尝试着发动了一次进攻。

    第一波两百名重骑兵身穿厚甲,马匹也批挂着厚厚的铠甲。有这些重量,马匹的冲击速度大大降低。等他们冲到长枪兵面前的时候就损失了六半的兵力,这些人用生命证明重甲对于火炮和火枪并没有太大的防御能力。

    被炮声与倒地的马匹影响,八十名开始胆寒的蒙古重骑兵到了宋军阵前的时候已经没了冲击的速度。不到三十名的重骑兵被密集的长枪刺下马。

    之后短短的迟疑间,又有三十名蒙古骑兵被火枪干翻,剩下的二十几名蒙古重骑兵在逃窜之时被火枪与火炮追击,只有六骑返回蒙古重骑兵的阵列。

    重骑兵的目的是冲阵,厚厚的铠甲挡住敌人的攻击,大部分重骑兵在冲阵之后是能活下来的。眼前的战斗中,重骑兵在被打倒前就变成了活着的靶子。冲击路程上50%的中弹率让他们胆战心惊。现在根本不是非得赌命作战的时候。虽然部队还有八百骑,却无一人还肯为了悬赏而去赌命。

    骑兵们的冲击还是起了效果,第六师师长李云心里面也有些怯意。他现在还是以一打四,稍有差池只怕就会让部队受到巨大损伤。正面打得蒙古步军落荒而逃后,李云下令全军先戳死地上所有敌人,随即全军转向,不去理睬逃窜的蒙古军,全军返回归德城下。

    到了下午一点,宋军全军返回归德府城下。蒙古军也很识相的脱离战场。不管怎么讲,宋军面对的是十一万蒙古军,让他们一万四追击四万,他们敢。两万打十一万,这个数量比还是超出大家的想象力。从这个角度,伯颜大帅动用大军本身从战略上就有了巨大优势。

    然而伯颜元帅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此次蒙古军此战一共伤亡了四千人,与十一万蒙古军的总数相比,这也是个很不小的数字。现在的蒙古军每个人都带着大量从宋国劫夺来的财物,在这满载而归的时候居然死掉,蒙古军士气是一落千丈。

    遭受了如此大的损失,伯颜大帅并没有继续作战。他下令部队先向西到许州(许昌),以此脱离宋军的攻击范围。到了许州之后,伯颜大帅继续向北,终于在七月二十日抵达大都。

    伐宋战役自此划上了句号。

第35章 蒙古国五教(上)() 
伐宋大军回答大都之后,忽必烈大汗举行了盛大的仪式。

    首先就是此次伐宋的成果,宋理宗以及投降的临安朝廷给带出来。宋度宗还好,蒙古人从蒙古的角度看,认为他不是蒙古和宋国战争的罪魁祸首。所以他没有被从地下给挖出来。

    那帮投降的文臣武抬着宋理宗的棺椁在前,宋理宗的儿媳与孙子跟在棺椁后,再后面是被俘虏的宋国宗室。这长长的队伍经过大都宽阔的街道之时,围观的大都人指指点点,品头论足。

    这些人到了蒙古宗庙前向蒙古大汗忽必烈正式投降。宋理宗也被人从棺椁里抬出来,架着给大汗忽必烈‘跪下’。为了防腐,宋理宗的尸体中被灌了水银,此时虽然谈不上容貌栩栩如生,至少还没有到腐烂的程度。

    经过这番折腾,忽必烈大汗册封投降的小皇帝为顺天侯。其他投降文武各有册封。之后,这位顺天侯‘上表’给蒙古大汗,认为在江南临安的是僭主,请求蒙古大汗收拾这帮贼人。

    忽必烈大汗嘴上说的漂亮,江南的逆贼一定会被干掉,到时候一统天下。实际上这就是说说,他哪里有心思去管江南的赵嘉仁,有能力的话早就解决赵嘉仁。

    事情走个流程就算完事。宋理宗被命僧人安葬,接着蒙古该干嘛干嘛。负责安葬宋理宗的是原本西夏出身的和尚。西夏是大宋的长期的敌人,却比大宋更早被蒙古消灭。那帮和尚们倒是非常识相,统统热情的投奔到我大蒙古旗下。而我大蒙古比较喜欢藏传佛教,他们又投到藏传佛教门下。

    忽必烈大汗把工作交给这帮藏传佛教的和尚,他们觉得非常受器重,按照规矩先给宋理宗念经超度一下。为首的杨琏真伽正在布置唱经的地方,外面的和尚急匆匆进来说道:“大师,那宋理宗的尸身极为沉重。不知里面有何蹊跷。”

    “多沉重?”杨琏真伽随口问道。他并不觉得此事有多麻烦,大概是下面的和尚们想偷懒吧。

    “至少得有二百四五十斤上下。”下面的和尚们连忙说道。

    “胡说!”杨琏真伽怒道。在宋代,一个男子生前再胖也就是二百斤,死后不可能还有二百四五十斤。

    “大师,真的如此啊!”下面的和尚连忙解释道。

    杨琏真伽不信,出去和大家一抬,竟然是真的。仔细询问之后才得知尸体里面有水银,这下杨琏真伽心念大动。水银不是便宜货,而和尚们则不是富和尚。在京城内的和尚数量不是特别多,可都是很出名的和尚。那些香客们有这种著名和尚可以求见,哪里还会去找杨琏真伽这样的穷和尚。

    想到这里,杨琏真伽便把手下的和尚叫到一起商量起来。一听说有世俗间的阿堵物可以赚,这帮和尚们都是大喜。他们投投把宋理宗尸体的头颅切下,把尸体倒挂,水银重,就从尸体里面流出来,流到了尸体下面的盆子里面。

    正好超度要七天,尸体也不能摆在露天。正好给了这帮贼秃机会。三天之后,水银流光,宋理宗的尸体也恢复到了正常的尸体重量。准备把宋理宗的头颅里的水银给弄出来就拼接尸体的杨琏真伽看着硕大的脑袋,心中一动。

    藏传佛教很热衷用人类做法器,有一种法器的名字就叫做嘎巴拉碗。这玩意可不得了,在藏传佛教里面也属于非常珍贵的法器。这玩意的原材料就是人类的颅骨,

    密宗修行者举行灌顶仪式时,在灌顶壶内盛圣水,头器内盛酒,由高僧将圣水洒在修行者头上,并让其喝酒,然后授予密法。

    嘎巴拉碗(托巴),为众多金刚乘修行人的修行供器,本尊空行护法的左手中通常都持有此碗。碗内用于盛装甘露,通常修行人用酒来表示,唐卡中的表达方式常为红色的鲜血。一般修行人作为供器用托巴,内装白酒或红酒等,用于供奉本尊空行或护法,也用于修法中自供等用,具体使用方法详见法本,是密乘修行人的必备品。

    不过大和尚们则不同,他们是真的得用人血来进行。杀生对于大乘佛教是决不允许的行为,这种做法若是在有文化的汉人朝代当然会被禁止。可蒙古对藏传佛教这口真的特别的认同和在意。杀个人来做祭,得是多认真多虔诚才行。

    而且杨琏真伽还是西夏出身,这地方还有些更开化的玩意,就是厌胜法

    古时人们认为运用厌胜法就可以制服他们想要制服的人和物。厌胜法的“厌”读作ya,据《说文解字》解释:厌,笮也,令人作压。

    老百姓俗称为下镇物。所谓镇物就是工匠偷偷放在别人房中、器物中的那些据说会给人带来坏运的泥人、木人、弓箭、剪刀、纸人等东西。民间流传有不少有关工匠以镇物厌胜的故事。

    这玩意比较出名的汉代的时候宫廷里面搞的诅咒,因为这个汉代宫廷里面死了不少人,外面也有好多被牵扯到。在小说里面出名的大概是《封神演义》中陆压道人的钉头七箭书。

    这位杨琏真伽则是汉藏混合,他命人把宋理宗的头盖骨给锯下来,涂漆镶银。制作成了嘎巴拉碗。其上有盖,其下有座,座三角形,满缀代表火焰的花纹。颅器有表供养之甘露,或代表一切福德智慧资粮。

    做完之后,宋理宗的超度已经结束,尸体被放进棺椁下葬。对于这么一个‘罪人’,也没谁真的在意。等下葬之后过了半个月,杨琏真伽就在自己所在的庙里面开了一场法会。

    法会的台子上放着各种供养品,如甘露、甘露丸、七宝、藏香、青稞酒、酥油等,请来的是藏传佛教的国师。国师就是国师,一看到台子上的法器,就好奇的问道:“杨琏真伽,这是哪位仁波切的制成的嘎巴拉碗?”

    杨琏真伽微微一笑,“不是仁波切,胜过仁波切。此物乃是我想献给国师的礼物。”

第36章 来自宋国的商品() 
国师巴斯巴脸圆圆的,眼睛颇细。听完杨琏真伽的话,他若有所思的继续问道:“你是说你花七日超度的那位施主布施的这个嘎巴拉碗?”

    杨琏真伽可不敢明着说自己把宋理宗的头骨截掉,他之前采用非常含蓄的说法。见巴斯巴国师如此回答,杨琏真伽满脸笑意,“回国师,正是那位施主。”

    “哦……,确实胜过仁波切。”巴斯巴的眼中闪过一丝光芒。

    “此物当献给国师使用才好。”杨琏真伽郑重说道。

    巴斯巴国师只是微微一笑,并未就此再说什么。当天法事结束后,大都里面很快就知道巴斯巴国师明天还要到杨琏真伽大师举办的法会。第二天一大早,孛儿只斤?郝仁在杨琏真伽大师所在的庙前下先自己下车,跑到马车另外一边,扶着自己妻子包惜弱下了四轮马车。

    即便此时寺庙门口有许多车马,孛儿只斤?郝仁的马车依旧让蒙古贵人们眼都看直了。四个细细的轮子,外面包了软木。胡桃木制成的车厢外涂着锃亮的清漆,大条黄铜装饰呈现出美丽的造型。车厢上半截是透明大玻璃窗,从窗户看进去,车厢内衬全是丝绸制成。

    此时是白天,所以马车前后四盏玻璃风灯并没有点亮。能看到的只是清澈透明的玻璃灯罩里细长的上等蜡烛。自打蒙古南下以来,与大宋的贸易中断。玻制品已经很久没有再进入大都了。必须得说,即便是贸易没中断之前,这帮人也没见过如此华丽如此巨大的玻璃。

    此物乃是从临安皇宫缴获的战利品,孛儿只斤?郝仁本想着千里迢迢从江南运到江北会有许多困难,没想到这辆马车的坚固程度远胜他想象之外。跑下来几千里路,路上换了一次轴承,到了大都之后再换一次轴承。擦净一路溅漆上的泥,再刷遍清漆,马车就焕然一新。

    在车门外握住妻子的手,郝仁当时就觉得非常开心。包惜弱说过要到庙里还愿,为前夫祈福。虽然郝仁是孛儿只斤家的人,是黄金家族的一员,却也不是想见国师巴斯巴就随时能见到。此次终于有了机会参加法会,他当然是不能放过。

    听闻有孛儿只斤家的贵人前来,杨琏真伽急忙出来迎接。郝仁身材不算高大,圆脸,细长眼,一看就是蒙古贵人的长相。向这位大贵人问候之后,杨琏真伽近距离看到包惜弱的容貌,整个人都呆住了。

    包惜弱祖上是北方人,身材中等偏上。容貌并非是美艳绝伦的类型,一张清水鹅蛋脸端庄秀丽。看得杨琏真伽心中邪火大盛,忍不住咽了口唾沫。不过对面可是孛儿只斤家的女人,借杨琏真伽十个胆子也不敢做点啥。他连忙低下头口念佛号,随即转身在前面带路。

    上等人有上等座,郝仁还担心自家妻子受不了这环境。包惜弱并没有露出什么惊讶的表情,只是看到特别稀奇的玩意,她才定睛仔细打量。除此之外她是一言不发,非常符合这般庄严的场所。如此从容让郝仁很是赞叹。

    妻子如此,郝仁也不说话,掏出本理学的书就开始看。他今天很忙,除了陪妻子前来寺院参加法事之外,一会儿还要去他老师郝经那里。郝仁并非他原本的蒙古名字。自打师从郝经之后,郝仁对中华文化极为仰慕,对老师郝经的学识极为佩服,这才自己给自己起了郝仁的名。若是按照汉人的传统,‘郝仁’其实应该是字。按照蒙古传统就可以完全无视这些复杂的称号。大贵人想叫啥就可以叫啥。

    法会台子下两边已经开始聚集起许多负责法螺法号等乐器的喇嘛。每读几段书,郝仁就抬头看一看天,再看看自家妻子。见妻子并没有露出焦急的神态,郝仁反倒是有些着急了。

    又等了一阵,信众来的越来越多。再等,信众们纷纷起身跪拜。在信众中间的通道上,大票红衣喇嘛簇拥着穿红色僧衣的巴斯巴国师进入法会会场。那场面,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彩旗招展,人山人海。

    国师走过的通道两旁已经升起了热气球,这也是从宋国皇宫缴获来的物件。上面的女子盛装如天女,向下抛洒花瓣。在如此热烈的气氛下,国师用胖子特有的那种有点摇摇晃晃,其实很稳的步伐走过铺着莲花图案地毯的通道。加上天空飘下的花瓣,真有天女散花,步步生莲的高僧气派。

    见到这排场,郝仁忍不住用手轻轻捂住嘴来遮掩哈欠。他原本就不怎么信佛教,读了圣贤书,在战场上纵横,经历过生死一线的考验。郝仁更是对生死轮回完全没了兴趣。在那生死关头,绝望的郝仁其实只想哭喊着叫妈妈。为了女人而杀人放火在蒙古文化里面绝非不名誉的举动。从绝境中拯救他的女菩萨此时坐在郝仁身边,郝仁觉得死后世界没什么大不了的,他只想与身边珍惜的人好好活下去。

    法事开始意味着音乐、舞蹈、跳大神也正是开始。见识过生死的郝仁对此毫无感觉,而包惜弱最初还微微闭目合十暗暗祈祷。音乐歌舞是暖场,这些结束之后,国师踏着柔软灵活胖子特有的步伐登上高台,接着开始对信众讲话。

    要是赵嘉仁看到的话,他大概立刻就能想起在美国遇见的牧师,他们精神亢奋,声音颇有蛊惑性,开口先是一段“山上来的信众,水边来的信众,你们好~~吗~~~!”接着就是蛊惑人心的演说。讲完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发掘信众的反应,确定是不是调整讲话的内容,以增加布施信众的布施愿望。或者继续现在的风格,以满足已经决定布施的信众需求。

    信仰是不要钱的。而宗教一定会要钱、要东西、要出力。

    郝仁没有这么深刻的视野,不过他对这场面实在是没兴趣。在他周围那些高贵娘们一个个被这场面弄到情绪激动,而包惜弱虽然看着很镇定,可郝仁能感受到她的反感。凑到包惜弱耳边,郝仁问道:“东西送上了,许下的愿不就还了么?”

    “是。”包惜弱答道。

    “既然还了愿,咱们走吧。”

    “好。”

    不久之后,郝仁夫妇就出现在停车的地方。马车载着两人先回家,然后郝仁骑马直奔郝经的住处。经过大街街口之时,就见一些十字教的教士们高举着十字架在街口传教。郝仁勒住马,停在教士面前。教士见到有客户,他连忙对郝仁喊道:“信真神,得永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