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风雨大宋- 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正在马蒙快活的时候,他庄的彭主管到了牢里,唱诺问候。

    马蒙放下碗,斜着眼睛看着彭主管道:“宋四公那厮,烧了我庵堂,带着赃物不知逃向何方。你们查了几日,可有他的踪迹没有?这厮身上不少金银,必要取了来!”

    彭主管道:“官人,宋四公在酂县外面,会合了几个同伙,害了随他来的几个人的性命,已逃得不知去向。听说那几个同伙来自扬州,想是已逃到那里去了。”

第18章 给你放个烟花吧() 
杜中宵从案几后起身,走到院子里,看着远处的天空出神。自从自己到了这里,便就案件不断。前天酂县那里又传来消息,说是有三个外地来的人,被杀死在涣河边的芦苇荡里。案子已经移交给州城的司理院,报到这边,让巡检寨注意附近的游手闲汉。

    杜中宵有些心烦,自己做官没多少日子,却碰上了好几桩命案,也不知道撞了什么邪。这个年代的官跟他的前世不同,职责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刑狱,案子多了烦不胜烦。

    正在这时,柴信从外面急匆匆地进来,报道:“官人,夫人从州城过来,已过涣河。”

    杜中宵一喜,忙道:“快备马,我前去迎接。——对了,这两日那一带才发生命案,从巡检寨里拣一二十兵丁,一起前去。”

    柴信叉手应诺,急匆匆地转身去了。

    杜中宵本想再过些日子,才接韩月娘过来。结果这些日子事事不顺,韩月娘又不想在州城多待,便让她提前赶来。大家都不足二十的年纪,突然到了陌生环境里,事事都不适应。有个人在身边说话,日子便就好过许多,这些日子杜中宵有些烦躁。

    顺着去亳州的官道,杜中宵迎出去七八里路,才接到韩月娘一行。

    韩月娘与贴身女使南儿坐了一辆牛车,由酂县的都头带了几个弓手护送,见到杜中宵,出了一口气道:“这一带路上甚是颠簸,哎呀,可算是快到地方了。大郎,这里是中原腹地,怎么如此荒凉?”

    杜中宵道:“五代离乱,这里不知打了多少仗,人户自然少了许多。加上连年打仗,水利失修,年年水涝,可不就成了这个样子。别看这一带地方平旷,其实斥卤遍地,并不适合耕种。”

    韩月娘道:“可怜,好好地方荒废成这个样子。这些日子大郎信里不住报怨地方不太平,杀人放火案子不少,其实你又何必操那个心?大郎做官,与其去审那些案子,不如把地方好好地整治一番。这里百姓安居乐业,案子不就少了?”

    听了这话,杜中宵笑道:“你这话有见识,若是人人安居乐业,又有几人作奸犯科。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整治地方也要一步一步来。”

    韩月娘的这一番话,倒是提醒了杜中宵。与其天天头痛那几件案子,不如推给地方,自己全心全力去组织垦田。查一个牙人马蒙,杜中宵就感到有心无力,才会烦躁。倒不是他收拾不了这个地头蛇,而是按照正常程序,他很难把马蒙怎么样。如果法外用刑,又总觉得缺了什么。自己多了一千年见识,还得用小手段对付一个地方上的恶棍,难免会对未来的政治前景感到怀疑。

    改变一个时代的政治面貌,当然优先发展生产力,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但发展解决不了一切,要不然历史上也就不会有新党旧党愈演愈烈的斗争了。除了发展生产力,改变政治基础也必不可少。改变政治基础,改变旧的格局,才能出现新的社会面貌。

    对于当地马蒙一案,杜中宵处处感到拘束,便就是这个问题。他才来几天,马蒙在本地经营了多少年,按照旧的规矩,很难奈何得了他。杜中宵要组织垦田,绕这么大的弯子对付马蒙,及其他类似马蒙这样的人,便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然除了一个马蒙,还会出现牛蒙,无法根除。

    韩月娘的到来,让这些杜中宵压抑的心情缓解了不少,两人一路说说笑笑回到了巡检寨。

    晚宴过后,送别了前来道贺的寨主何昆等人,杜中宵与韩月娘一起坐在房前,就着月光说些闲话。

    讲过了这些日子的一些杂事,韩月娘看着天上的月亮,有些憧憬地道:“就似这般,我们天天待在一起,闲来说些话,该有多好。可自从你一心要考进士,便就聚少离多。等到做了官,想着以后总该会好起来了吧,却不想还是一样。这些日子,我在州城里面,跟其他官员的家眷们聊起来,才知道做官也不容易。现在州里的幕职曹官,多是不但四处奔波,还要守选。现在州里的司法参军,为官十二年,可真正踏踏实实做官的日子,却只有五六年。你猜,其他数年他在做什么?”

    杜中宵随口道:“莫不是家里有长辈过世,在家守孝?”

    韩月娘摇了摇头:“才不是呢。这人大半的年月,不是在离任赴任的路上,就是到京城守选。你说这种日子多么难熬?唉呀,到时你也这个样子,我们该怎么办?”

    杜中宵笑道:“又有什么,我守选也带着你便了。反正家里酒楼三州卖酒,又不会少了衣食。”

    韩月娘不说话,托着腮看着天空。过了好一会,才道:“你可不知道,自从你去了京城,人人都知道将来我们是要成亲的,不知多少人羡慕。等到你中了进士,我每次走到外面,都有人远远议论,这是将来的进士娘子,不知道哪一世修来的福气。我自己啊,也是开心得不得了。可等我们成了亲,到了这个地方来做官,却觉得也并不比在家里日子好多少。有时候我就在想,若是你不做官,日子又哪里差了?”

    两人新婚燕尔,杜中宵一个人到了永城县,剩韩月娘一个人在州里,举目无亲,让她心幽怨。其实杜中宵到亳州不官,离家不远,又在中原,不知多少同年羡慕。若在官宦人家,该心中庆幸才是。不过韩月娘出身小经纪人家,对官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倒是多了许多埋怨。

    杜中宵又能说什么?因为自己京城偶然结识了韩亿,才赚了这么个大便宜。现在想起来,如果自己被派到边远州县,让韩月娘从一开始吃些苦头,不知道会不会好一点。

    做官待选是个大问题,再加上这个年代交通不便,任期又短,很多官员算一算时间,真正做官的时间反而不如浪费在路上和京城赋闲的时间长。这个时候虽然还没到官多阙少的程度,但谁都有私心,不想去边远州军受苦,很多时候宁可在京城多等一等,换个近便些的地方,浪费的时间就更多了。

    看韩月娘的样子有些幽怨,杜中宵心中一动,对她道:“你从州城到这里,路上奔波不易,我也没什么好东西送你。乘此月明之夜,放个烟火给你看好不好?”

    韩月娘展颜一笑:“我听说京城里每到上元之夜,烟花甚是好看。怎么,这里穷乡僻壤也有么?”

    “那是自然。这里偏僻小县,钱粮寡少,我还指望着做烟花赚些,好开垦荒田呢。”

    杜中宵说完,唤过柴信来,让他跟几个随从拣这些日子制的烟花挑几个来放。杜中宵到底多了一千年的见识,制出来的烟花爆竹比这个年代已有产品好多了。

第19章 应募者() 
“哇,好漂亮!”汴河岸边,一个小孩儿看着不远处巡检寨里的烟花,拍着手大叫。

    他的父母坐在一边,看着天上的烟花,一起出神。

    等到烟花从明亮的夜空渐渐熄灭,中年人叹了口气:“前几年有时在京城,也曾见过烟花。只是那里的烟花虽然热闹,却没有今晚的漂亮。”

    他身边的妇人只是温柔地笑,没有说话。

    这一家原是泗州人,前些年因汴河上招募船夫,从此在便就在河上飘泊。看看就要进入冬天,依往年惯例,就要进入放冬的时候了。几个月的时间,只靠在京城打零工维生,对这些船上人家甚是难熬。特别是今年夏天孩子的母亲生了一场病,积蓄消耗一空,冬天就更加难过了。在船上听人说永城县这里垦田招人,家主史强下定决心,早早便就来到这里,准备应募。

    一家人就在汴河岸边,看着巡检寨的烟花,静等天亮。

    第二日一早,问了路途,史强带着一家人来到巡检寨旁的码头,远远就看见茶铺旁招人的榜文。

    在茶铺讨了热茶喝了,一家人慢慢等候。不多时,就见两个公人打着呵欠,到了茶铺,取了存在这里的桌子搬到外面,铺开纸笔,坐在榜文下面。

    史强急忙站起身,到了公人面前拱手:“小民史强,敢问哥哥这里招人么?”

    公人抬头看看史强,指着身后的榜文道:“这里写得清楚,莫不是不识字。——州里揭榜,要在这一带开垦荒田。只要身家清白,均可应募,官给粮米。”

    史强不好意思地笑笑:“小的幼时进过两年学,胡乱认得几个字。只怕来得不巧,人招满了。”

    一个公人笑道:“现在河里尚未结冰,不到放冬的时候,哪里有多少人应募。既然识字,那就不比一般人,按着从事定的规矩,可以多支些粮米。”

    史强听了大喜:“还有这规矩么?着实是意外之喜。”

    当下登记了籍贯,公人道:“你既是在河上操舟,可寻个熟识的来,具文作保。若是没有保人,只好在那边暂时搭起来的棚子里多待些日子,等来的人多了,互保之后才能作数。”

    史强连连答应,告别两人,到码头那边找个熟人给自己做保人。他在河上多年,多有熟人,包括这一带进京的漕船,押船的军将,多有认识他的。

    到了码头边,见到自己家乡一个押船的大将,史强高声道:“苏家大哥,有事麻烦则个。”

    说过了自己遇到的事情,史强身上摸出十个铜钱,塞进大将苏亦能的手里:“哥哥拿去吃酒。”

    苏亦能口中道:“这怎么好意思?自己同乡,做些小事值得什么!”

    一边说着,一边随史强上了岸。两走在路上,史强问道:“看看就要到冬天了,哥哥怎么还歇在这里?哪怕日程宽裕,一旦封河遇上放冬,岂不是回不了乡?”

    苏亦能道:“今冬不回乡了,运过漕米,在京城待上几个月。等到来年开春,从京城运些货物,胡乱赚些钱。你昨夜看见烟了么?这里巡检寨制了许多,托我们运到京城去,是以在这里多待两天。”

    “原来这里还制烟花。”史强一边说着,一边与苏亦城到了茶铺那里。

    办好一切手续,有一个当地弓手,带了史强一家,到了巡检寨边一排临时搭起来的棚子那里,对他们道:“你们暂且安顿在这里,这几日都有人过来带你们造房。每日都有人来放饭,吃住不用劳心。”

    史强左右看了看,口中连道:“好的,好的,总比在船上住得好一些。”

    正在这时,杜中宵带了金书召几人过来查看。看着新搭的棚子,杜中宵道:“棚子新搭,夜里难免潮气重,多备些薪炭晚上烤火。不然,未等垦田人先病了,可就不好。”

    金书召有些为难:“官人,这一带的树木稀少,薪柴可不便宜。我们手里钱粮不多,官人又要多招人,只有处处节约。不然,只怕到时没米下锅。”

    杜中宵道:“周围多有产石炭的地方,你可着人去买了,沿河运过来。开田最难的,不是招多少人堆在这里,而是要让来的人吃好住好,开开心心做活。不用担心没有钱,这两日就可以起运烟花鞭炮去京城,卖了便就有钱回来。这是个长久买卖,足够支撑我们开田使用。”

    金书召答应,面上有为难之色。州里虽然支持杜中宵垦田,但地方总是缺少资金,能把今年永城的钱米挪出来,已是不易。这点钱粮能支持多少人?只能够处处节省。

    看见前面史强一家左看右看,杜中宵走上前去,问道:“你们这一家是新来的么?我几乎每日都到这里查看,以前没见过你们。”

    史强认得官服,急忙行礼:“见过官人。小的原在汴河上跑船,今晨才到这里。”

    杜中宵点了点头,见那边两个兵士抬了饭来,对史强道:“你们且去吃饭。这一位是金孔目,若是有什么事情,可以前去找他。这一带垦田,只要你们卖力干活,必亏待不了你们。”

    史强谢过,带着妻子孩儿过去领饭。见是每人两个馒头,一块咸菜,一大碗粥,甚是满意。

    周围看了一遍,杜中宵道:“现在才十几户人家,当不了什么事。你们要广贴榜文,特别是渡口码头处,务要使人人皆知。常年在汴河上跑船上的,怎么也有数万人家,他们冬天衣食无着,总有人愿意不顾辛劳来我们这里做活讨碗饭吃。不要担心钱,我们那处烟火作坊做得大,会有钱进来的。”

    金书召勉强答应,心里还是为钱粮的事情担忧。在他眼里,杜中宵终究年少,未经世事,做事情不知轻便。把人招来,一旦到时钱粮见底,没了饭吃,闹出事来就不知如何收拾。

    杜中宵并不在意,早在前些日子他制烟花的时候,便就派人带了样品到东京城里,早就找好了买卖人家。这个时候就显出行会、牙人的好处来,官府的生意,他们都小心翼翼。这个年代火药配方相当不精确,烟大火少,东京城里虽有烟花,既不能在空中绽放,又没有颜色,相当原始。杜中宵按着前世学的焰色反应的原理,在里面加了各种物质,绚烂多姿,几个牙人早就答应见货就付钱。

    诸般查看完毕,杜中宵站在棚子前,看着无处马蒙的庄子,面色严肃。不但是垦田用外地人,就是管理的他也用自己州城带过来的人,就是要用这些人,冲破这一带的社会格局。

第20章 官哪() 
看着周围熙熙攘攘的人流,韩月娘道:“到底是汴河边上的大码头,一样是县城,这里可比我们临颖热闹得多了。依我看,都快要赶上许州城了。”

    杜中宵笑道:“那是自然。这里多少生意人家,买的卖的,周围数州都汇集在这里。”

    其实永城县城不大,论面积与临颖相差无几。不过这里商业集中,店铺众多,看起来就繁华多了。

    今日无事,杜中宵带着韩月娘到县城来,闲逛一逛,散散心。韩月娘出身小户人家,没有大户人家女子的规矩,也不会她们的娱乐。在州城的时候,还有其他官员家里走到,到巡检寨便就百无聊赖。

    正在街上走的时候,前面的柴信突然道:“咦,那边酒楼上坐着的不是马蒙?官人让永城县将他收押,审明当年陶家药材的案子,这厮怎么当街饮酒,如此逍遥?”

    杜中宵抬头一看,临边酒楼的二楼临窗的阁子里坐的,不是马蒙是谁?他的身边坐了一个花枝招展的姐儿,正在那里嘻嘻哈哈地饮酒。

    看到这个场景,杜中宵不由怒火中烧,忍不住就要唤县尉前来问罪。转念一想,如果张扬起来,马蒙从酒楼里跑了,县尉来了又死无对证。这个年代又不能拿出手机来留张照片,只要人跑了,到时推说是个面目相似之人在酒楼里,说理都没地方说去。

    看了看周围,杜中宵指着路对面的茶铺对柴信道:“我到那边饮碗茶,你亲自到县衙里,让知县和县尉一起到此,我要亲眼看着他们捉拿马蒙归案!记住,小心行藏,不要让人看见了!”

    柴信应诺,也不声张,混在人群里向县衙而去。

    杜中宵与韩月娘一起,带了几个随从,到了茶铺里,要了几碗茶坐在那里喝。

    韩月娘奇怪地道:“上面酒楼里就是官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