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风雨大宋- 第2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杜中宵道:“不能如此说。一个铁监,总有一些不适做的生意,不适合生产的货物,产品覆盖不到的地方,这都是民间的机会。一个产业初兴,加入进来的人,当然会人人发财,只是办法各有不同。”

    王安石又道:“如此做,即在铁监里做事学到本事,积攒些钱财,再出来自己开场做生意,赚取大笔钱财。这样国富与民富并行不悖,能长久下去吗?”

    杜中宵摇了摇头:“当然不行。总会有一天,市面上能赚钱的地方到了极限,外面的小场做大,与铁监争夺赚钱的机会。到了那个时候,民间别说再开新场,就连旧场坚持也困难。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互相兼并。若无意外,民间出现可与铁监匹敌的工场也说不定。”

    王安石道:“即使到了那个时候,还是可以入他们那里做事,学了技术,攒了本钱,出来开场啊。”

    杜中宵缓缓摇头:“不可能了。那时本行业赚钱的机会,全被大场瓜分完毕。民间做事的本钱,已经升上来了,开不起新场了。要想再现从前局面,只能由铁监把民间的大场挤垮,再来一遍。”

    见王安石面色凝重,好一会不说话,显然理解不了自己的意思,杜中宵接着道:“现在铁监那里小场遍地,只要有技术,货物能卖出去,不要多少本钱就可以开个新场,极是容易。可是这种局面怎么可能持续下去呢?随着开的场越来越多,地价先涨上去,雇人的工钱接着涨上去,中间贩卖货物的本钱跟着也会涨上去。一天一天过去,同样的小场开办的本钱越来越高。要不了多久,在铁监做活,根本就不可能攒到开场的本钱。怎么办?然后是数人合伙,再然后是有钱的人入股,再然后是借贷。到了借贷这一步,开场的利润就要分给借贷的人作为利息。随着本钱升高,利息在利润中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大。这个时候做大了的场会加入到放贷中,哪怕少赚一些钱,凭着利息依然赚钱,小场慢慢做不下去。”

    这个过程,是金融资本,及与金融资本结合的产业资本收割产业利润的过程。到了产业利润无法支付利息的时候,产业就无法发展了。幸存下来的金融与产业结合的资本,才会提高产业利润,同时降低成本提高销售价格,开始新一轮发展,进入垄断阶段。

    随着利润提高,金融资本发展,其他资本进入行业的门槛大增,小生产者完全没有机会了。比如土地价格升高,附近房屋等固定资产价格升高,流通成本提高,行业已经成了排他性的了。

    典型的便如房价。从资本的角度来看,房价多高合适?其实就是,让资本之外的劳动者,买了房之后再无积蓄,不能积累作为生产资料的财富。这就是房价要收割社会财富的原因,要为资本的长久盈利进行清场。所谓蓄水池,所谓金融功能,房价推高的意义,本质是把社会财富收割掉,使社会财富不再具有积累成生产资本的机会。没有金融支持的财富,失去转化为资本的机会,不能够让资本之外的金钱,有钱生钱的路径,由金融资本垄断新创造的社会财富。也就是要让资本之外,社会普遍贫穷。 富品中文

    

第179章 典型的贺大() 
附近小山上的树木依然翠绿,田里的稻子金黄,不远处有耕牛在吃草,天上不时飞过一行大雁。一切都欣欣向荣,大地充满了生机,田里做活的人满面笑容。这就是百姓安乐、国泰民安的景象吧。

    王安石站在一排修竹前,看着眼前的景象,心潮澎湃。

    在鄞县数年,王安石组织修水利、办学校,勤勤恳恳,就是希望出现这样一种景象。从那里离开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做到了,然而与枣阳这里的营田务比起来,又没有做到。

    营田务治下没有贫民。外面有开不完的荒地,衙门可以借贷种子、农具,甚至帮着建房子,还怎么会有贫民?贷了不还怎么办?人都被安置在村里,贷出来的种子种在地里,房子被邻居围着,农具天天用与村民一起下田,收了庄稼立即以粮食偿还,想跑并不容易。

    用杜中宵的说法,衙门贷出来的钱粮立即转换成了固定资产,只要下了种,地里的庄稼已经决定了不会亏蚀本钱。不是没有浮浪之人,种几个月地,吃饱穿暖便就不干了,背着袋谷子逃得不知去向。无非是地里的庄稼村民一起照看,房子还在那里,收成足以保证让衙门连本带利收回来。

    为什么这里可以做到,别的地方就很难学?因为衙门有钱。哪怕偶有亏空,别的地方赚的钱,足以补回来,不至出现积欠。而且乡间无大户,以小自耕农为主,社会稳定。

    王安石有自己的认识。开荒地、修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打击大户是保证官府权威,社会稳定的方法。到了舒州,应该学营田务的做法,先把客户夺过来,让大户们破产。只有一桩难处,州里没有营田务这样雄厚的本钱。

    所以应该先办商场,立村社,州县有了财力,就一切都好办了。

    贺大挑着担子,晃晃悠悠地走在路上。路边一棵不大的树上结了几个大柚子,压得枝条低垂,上面蹲了只鸟,警惕地看着走来的贺大。

    何道成直起腰来,对王安石道:“官人,这位就是村里收蛋的贺大。每日里他早起去收鸭蛋,回来下田。中午的时候,再到邻近村里收各种杂物,卖给商场,赚些银钱贴补家用。”

    王安石看走过来的贺大,微点了点头:“这倒是个勤快人,一日里早晚不得歇息。”

    何道成道:“我们乡下人,就靠着两只手挣饭吃,怎么敢歇?贺大来营田务的时候,身无长物,挎个小篮子,连件换洗衣服都没有。现在除了种营田务的田,自己还有几亩地,有几十株桑树,全都是这样没日没夜不辞辛苦赚出来的。营田务就这点好,只要肯下力气,日子就能一天一天好起来。”

    王安石道:“不错,只要出力气,日子就能好起来,甚是难得了。天下大多地方,哪怕整日劳作不得歇息,日子也只能艰难维持,能够渐渐好起来的有多少?”

    前两天与杜中宵交谈的时候,杜中宵曾经说过,天下太平的时候,会普遍贫穷。做工的人,赚的钱永远少于要花的钱。日子会越来越好,花销同样会越来越大,手中攒钱会越来越难。种地的人也一样,收成好了,粮食的价钱会跌下来,收成不好,除非朝廷救济,不然种地需要的一切会迅速涨上去。营田务刚刚开办,开垦了大量田地,乡间的大户不再种地,这叫做红利。对于治下百姓,这个时候是红利最足的时候。这种时候,才会出现何道开说的,只要肯出力气,日子就会好起来。

    等到有一天,红利用尽,没有荒田开辟,哪怕家家还是有这样多的地,出力气日子也就那样。产的粮食再多,卖价降下去,种地的人也赚不到什么钱。要想让他们继续赚钱,只能建立村社,把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去。实际上就是工商业反哺农业,吃工商业发展的红利。等到无劳动力转移,或者工商业反哺的红利吃完,又会进入普遍贫穷的状态。

    对于杜中宵说的普遍贫穷,王安石将信将疑。从逻辑上来说,这种说法有道理。但另一方面,天下太平财富总是增长的,天下的人普遍贫穷,多赚出来的钱哪里去了?

    贺大的村子,在营田务非常典型。有营田厢军,有附近原来的客户庄客,混合编成。贺大又是村里过上好日子最典型的一家,一边种地,一边一直倒腾各种小生意。王安石特意来,听一听这样一个人会怎么说。在他的眼里,营田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看贺大到了面前,何道成道:“大郎,这一位是朝廷来的官人,问你些话。”

    贺大放下担子,到王安石面前行个礼道:“小民贺大,见过官人。”

    王安石道:“我们路边说话。”

    到了路边的修竹前,王安石道:“听说你家来营田务的时候,身无长物,一贫如洗。仅仅过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便就有田有宅,平日还做小生意赚些银钱贴补家用。日子如何,可否跟我说一说?”

    贺大有些不好意思,何道成再三催促,才开了口。他不知道王安石要想知道些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只好从自己到营田务开始,怎么慢慢生活好起来的。

    去年村里只是组织修渠铺路,没有种地。贺大在自己家分的私田上,种了些粮食,收成过得去,收了几石粮。有了这些粮食打底,他家今从营田务领的,粮食少了,钱多了些。

    小生意平常其实赚钱不多,好处是手里一直有钱。用做生意的话说,就是有流水。手中有活钱,就能抓住机会。别人手中缺钱不能买的东西,他家里就能买。一点一点积攒起来,地就比别人种得好,还在私田周围栽了几十株桑树。妻子回来后,养着蚕。除了家里妻子织绢,还能够卖蚕茧,甚至是卖桑叶给其他家,手中的钱越来越宽裕。

    诸般加起来,今年贺大手中的资金充裕了许多。他一直在周围村子里收土产杂物,有渠道,手中资金多了,就能收一些以前收不起的东西。比如贵重毛皮,名贵药材,诸如此类。能做这些生意,赚的钱就比以前多得多了。不断滚动,再也不似从前。

    王安石听着,不住点头。从杜中宵那里听了许多消极的话,终于在贺大身上,找到了鼓舞自己的话语。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小农,且农且商,一步一步把日子过好的例子。他的一切都是慢慢积攒,没有骤得外财,也慢慢成了小康之家。从一无所有,一两年间,成了乡间富农了。

第180章 劝君熟读封建论() 
一株大桂花树旁,杜中宵和王安石相对而坐。中间一个小泥炉,上面温着竹叶清酒。一张小桌上面摆着一大盘鱼块,旁边则是一个搪瓷的盘子,里面是用竹签串好的烤肉串。

    不远处,十三郎和陶十七两人,并排坐在烤炉边上,烤炉上摆满了羊肉串。

    十三郎拿起一串肉,咬了一大口,抓起旁边的酒瓶喝酒,对陶十七道:“十七,你现在做了官,虽说公务在身,时常也要回来看一看官人。没有官人,哪有你今日?”

    陶十七摇头:“怪得我来?我那里走不开,便就是官人安排的活计。倒不是苏知监不许我来,实在是脱不开身。我一走开,许多活就要停下来,哪个敢担这责任!”

    十三郎道:“官人能安排你什么活计?现在与我一起,天天练兵,早不操心那些俗务了!”

    陶十七道:“你知道什么!只是让你练兵而已,营田务和常平司事务,官人哪样不管!今年襄州到江陵府的铁路铺通了,却没有车跑。前几天官人还去信铁监,要无论如何挪几列车出来。”

    十三郎才是不操心这些的,道:“不说这些。把那条洗好的缩颈鳊拿过来,放到上面烤着。”

    在杜中宵的帮助下,马遵调到沿线州县,把襄州到江陵的铁路修通了。铁轨铺上,却又发现买不来跑的火车。铁监的生产能力有限,产出的车先要紧着三司直管的路和京西路的用,发运司的自然就要排到后面去。依着铁监进度,路上有车路,要一年后了,马遵如何等得?只好再来找杜中宵,让他写信给知监苏颂,不管怎样,挪几列车到荆襄线上。

    陶十七在铁监任职,按照职级来说,还在柳涚之上。不过他是武资,又是在监务做事,这个时代的地位不高。而且又主要是管技术和生产,不管钱物,不是铁监的红人。

    杜中宵与王安石饮了一杯酒,拿起一串肉来吃,口中道:“这羊肉甚是细嫩,介甫尝一尝。”

    王安石生活随意,对衣食住行都不讲究。吃饭的时候经常想心事,根本就不知道吃了什么。不过在乡下走了几日,了解了附近的情况,大受鼓舞,今日心情好。放下杯,拿了一串肉,咬了一块慢嚼。王安石只是对吃不在意,不是不懂,认真起来是一套一套的。真正在酒筵上面,古今中外,旁征博引,比杜中宵能说多了。

    吃了肉,王安石点头:“这羊极是细嫩,又新鲜,烤的火候恰好,着实不错。特别是加了安息茴香有一种特别的香味。与别处比起来,待晓这里的肉胜在一个香,一个嫩上。”

    杜中宵道:“烤成这样的诀窍,可不只是安息茴香,还要先调好味道,上面刷了蜂蜜再烤。”

    王安石赞不绝口,一边喝着温好的酒,一边吃着烤肉串。烤肉是源远流长的美食,特别是烹饪技巧不丰富的时代,这种吃法更加重要。宋朝流行烤肉,不只是军中喜欢,民间也喜欢。不过羊肉更加流行煮了吃,猪肉倒是流行烤和煎,东京城的烧朱院甚是有名。

    饮了一会酒,王安石道:“这几日我在乡下转了一圈,见了许多人物。很多拉纤厢军,来这里之前穷困潦倒,又身无长技。不过一两年时间,他们学会了种地,学会了养鸡鸭牛羊,日子甚是红火。”

    杜中宵道:“那是自然。以前做厢军,一月才多少钱粮?又要养活妻儿老小,自然捉襟见肘。营田务开田之后,每人种着三五十亩地,还有自家私田,日子总不会差到哪里去。”

    王安石连连点头:“正是如此。看过了这里,才知道唐得天下,为何要均田。人人有田种,日子过得安乐,有战事才能披挂出征,为国尽忠。唐失天下,均田败坏,是一大原因。”

    杜中宵道:“唐人又何尝不知道?但有什么办法?初立国时可以均田薄赋,数十年后,就维持不下去了。好处千条万条,无法维持,便无用处。”

    王安石摇了摇头:“如此良法,因何无法维持?兼并不止,贫者失田无业,以致田制败坏。如果能制豪强,抑兼并,未必就无法支持。”

    杜中宵劝着喝了杯酒:“兼并自然是原因,但败坏不只是因为兼并。初均田时,一户五口,一夫一妻,不算老人,算子女三人。子女成人,又有子女,数十年间,田就够了。天下之地有限,而子子孙孙繁衍无涯,仅靠着种地怎么能够维持均田?”

    王安石道:“有道理。所以我看营田务广立村社,为一大善政。子女繁衍,可以到村社里做事,挣钱养家。如此一来,虽然人口多了,田数不变,钱粮却能多收。”

    杜中宵道:“话是如此,也确实能够这样做。像铁监和商场,不久之后就能大行于天下,依附之上的村社,也会发展起来。终有一天,种地的人会越来越少,务工务商的人会越来越多。虽然人少,田里种出来的粮食却会越来越多,天下无饥寒。到了那个时候,不会再钱粮并称,只看钱了。不过,介甫,那个时候一样会有钱的烦恼,与均田无法维持相差不多。人多地少,人可以去务工经商。如果那时天下没了赚钱的机会,又能够怎么做呢?”

    王安石笑道:“怎么会有那样一天!我看了铁监,看了商场,无不是赚了钱之后,把赚到的钱作为本钱,做得更大。他们做得大了,就能用更多的人。推行于天下,几乎无穷尽。”

    杜中宵笑笑,劝王安石喝酒吃肉。这就是扩大再生产,只要能够进行下去,工业推动商业,商业带动工业,雪球会越滚越大。只要粮食够吃的,社会生产可以一直膨胀。王安石善于思考,很快就发现了扩大再生产的威力,把心思动到生产上来,而不再一心考虑怎么打击豪强夺财入官了。

    用后世的说法,以前王安石心中的改革,是重新分蛋糕,现在发现了做大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