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涌动,初具浑厚的气罡在虚幻的虚空中急速流转,灌注进全身的每一处筋肉,脚步起落之间,轻若无物,一步跨出,便是丈许远。
之前生死徘徊的经历,对于自然万物的万般体悟,如今,已经成为了高郅他坚凝心念,突破生死的真正底蕴,在生死之间,寻大突破!
此时的高郅,已然开始考虑如何真正跨入无上神道,成为一名真正的神道强者。
八百七十三 募兵之议()
就在高郅这边有所收获的同时,公孙瓒对于易京的重新整顿,也因为田豫再三建议,而终于是提上了日程。
这个时候的公孙瓒,已经全然没有了之前的意气风发,与之相应的是,他麾下的将领,同样变得死气沉沉,得过且过。
现在,众人针对接下来的方针进行探讨。
“事到如今,已不可再动刀兵。如今军心浮动,实不宜继续进击,不如暂且收兵,免得再出变故。”田豫本想劝公孙瓒振奋人心,可是一看众人的神情,也只能无奈。
众将一听,皆深以为然,显然在很多人的心中,继续出兵已经不是一个值不值得的问题,而是一个做不做得到的问题。
尤其是在出了之前公孙瓒拒不发兵,引起内部军心动摇的事情后。
哪怕田豫再怎么绞尽脑汁的稳定军心,但明眼人都知道,这看似大军,其实早就变作一盘散沙,再也聚集不起来了。
当然了,公孙瓒败亡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袁绍与公孙瓒的幽州内外之敌联合起来后,双方实力由占据上风,变成旗鼓相当,再逐渐转变为强弱分明。
困守河北易京的公孙瓒屯田成功解决了粮食问题,但外围阵地尽失,手下将士也离心离德。
不过,目前为止,公孙瓒往昔累积下来的威信,还是存在着,即便将士有些怨言,还不至于引起兵变,毕竟在这个时代,寻常士兵,哪里有胆子去妄论上官?
不过,公孙瓒虽然没有了进取之心,如今也只想一心一意的宅在易京高墙内,也是清楚,想要长久的偏安一隅,也是需要足够的兵马维持。
所以,在下令兵马不动的同时,同样让人去唯一还在他掌管名义下的渔阳招募兵马,以填补亏空严重的兵力损耗。
“渔阳鼙鼓动起来”这是白乐天《长恨歌》中的一句话,历史上渔阳幽燕之地,也是刀兵四起之处。
幽燕之地,临近北部边塞,尤其是上谷、渔阳、右北平等郡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特别是匈奴人的影响很大。
在秦汉时代,那里便民风剽悍,很多名将都曾经在那里担任太守地方官。
飞将军李广、韩安国和路博德都曾在那里做事。
所以幽云地区经过北边战事的历练,此时此刻早已经民风尚武,在王莽篡汉,两汉交际的时候,幽云地区的骑兵已经天下闻名。
其中最出名的,便是渔阳、上谷突骑。
光武帝刘秀,便是依靠这支骑兵武装,在吴汉、景丹的指挥下,以少胜多,平定河北。
昔时,就算是堂堂汉光武帝在看到幽州突骑的表现后,也是不禁感慨:“吾闻突骑天下精兵,今见其战,乐可言邪?”
后来,刘秀他在顺水之战中,遭遇危险,紧要关头,也是突骑死战,后世流传的汉光武帝才得以生还。
虽然在天下一统后,刘秀裁汰军队。
但是还有大批的幽州突骑被保留下来,送到禁军的北军中。
而幽州突骑在后来,跟随大将军窦宪,北伐匈奴,立下赫赫战功。阿尔泰山的匈奴王庭被窦宪攻破,20多万部众被汉军俘虏。
耿夔率领五百突骑,出塞追杀匈奴军五千里,歼灭十倍多的敌人,将北匈奴驱赶到西欧,而败兵北匈奴却成为鞭挞罗马帝国的上帝之鞭。
可以说,两汉之际得名的幽州突骑人马皆披铠甲,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真正重骑兵。
这支劲旅追随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扫荡群雄,一统天下。
幽州突骑的兵源,是幽州一带较胡化的边地汉民和少量乌桓游牧民,后由于东汉不断抽调幽州突骑精锐补充中央军,东汉中后期时汉民已不是这支骑兵的主力,乌桓和鲜卑人后来居上。
到了东汉末年,重骑兵集团正面冲锋战术完全成熟,而且幽州突骑与拜占庭重骑兵一样,也擅用弓箭,具备远程打击能力。
公孙瓒,也正是凭借幽州突骑屡败强敌,一时称霸北方。
当然,公孙瓒的幽州突骑的人员组成基本是边郡汉人,其中的数千精锐,便是号称“白马义从”,悍勇善战。乌桓人皆知交战“当避白马”。
幽州突骑跟骑射放风筝的轻骑兵不同,根据史料中的记载,这支骑兵在战场上多是以正面集团冲锋击溃敌人,为友军争取包抄合围的时间,再将敌人全部消灭。
幽州突骑应该属于人马披甲的重甲骑兵,主要依靠使用长矛戈戟和环首刀跟敌人近战肉搏,当然也会配备轻装的弓弩随行,但那并不是主战武器。
虽然幽州突骑随着东汉王朝一同衰败,但是在公孙瓒的白马义从上,多多少少还能窥见出这支精锐昔日风采。
不过现在,袁绍方的实力明显占优,原本在公孙瓒手下狼狈不堪的外族骑兵,也大多数聚拢起来,依附于袁绍的麾下,重新组建突骑大军。
这些重整的乌桓鲜卑突骑,实力上也远强于兵源匮乏、长期损耗的汉人突骑。
公孙瓒麾下的骑兵,在接连不断的作战中,损耗颇为严重,早已经无法对袁绍进行骑兵上的压制,如今,更是连募兵的选择地方,都寥寥无几。
汉代时除了常规兵役,还有郡县内负责治安的戍卒。
《太平御览》引蔡邕《幽州刺史议》曰:“幽州突骑,冀州强弩,为天下精兵。国家赡核,四方有事,未尝不取办於二州。”这应当是指幽州之地的人多擅长骑术,冀州人多擅长弓弩。
如今,公孙瓒麾下守城的兵士,除开精锐,也大多是义军罢了。
东汉后期以募兵制盛行,征兵制也没完全消退,只是东汉轻武裁军,对兵源考核的确不如西汉。
关羽、张飞自少年就追随刘备,他们属于义勇军性质。
早年刘备起兵讨贼,其实没什么技术含量,凭着聚众而起就立了功。
不过,当时聚拢义军的刘备不久后就为贼所破,几乎身亡。
还是从黄巾之乱中的刘备在处理北方盗贼时积累下经验,在打出了小名气。
可想而知,所谓义军的战斗能力!
八百七十四 边穆()
幽州,渔阳郡北沿,边穆县城。
由于渔阳郡处于易京之后,那场波及到幽冀两洲之地的浩荡兵火,倒并没有怎么波及到这里。
落日余晖,灼灼其华,西落的残阳,挥洒光辉,和人间作着今日的告别。
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也结束了繁杂的工作,陆陆续续回到了各自的家中,街巷里,还不时的,隐隐约约传来了大人们叫孩子吃饭的声音。
暮色迷离,炊烟袅袅,饭食的芬香,弥漫空气中,恰逢餐晚初晓时,夕阳无限好。
一处镇邑,铜铸的大门边,相互对立的两名士卒,双双耷拉着眼皮,勉强持着矛站立,看守着城镇的正门。
啪塔。。。啪塔。。。
忽然间,由远及近的,传来闷闷的马蹄声音,
在此时显得尤为响亮刺耳。
很快,在远处的道路上转过来一人一马两道身影,缓步靠近着,马上那人看起来已经走了很远的路,显得有些疲劳。
“阿牛,醒醒,别睡了,有人来了。”
其中一个士卒被声音惊醒,眯眼稍作打量后,小声的呼喊起同伴,将叫阿牛的士卒叫醒。
阿牛砸吧着嘴,哼哼道:“天都快黑了,还有什么人来。”
他嘟囔着,身体稍微站正了,努力试图站出一个比较威严的姿势。
他努力让自己变得稍稍清醒了些,将目光看过去,
但随即,阿牛的面色缓了缓,却是听出来了来人只是一骑,应该没什么大碍。
当远方出现了来人的身影后,阿牛的面色彻底的平静了下来,恢复了先前懒洋洋的气息。
来者不过区区一名斥候骑兵,倒是不会给他们太大的威胁感。
“来者止步!”阿牛站出来叫道。
“我有加急公文,速速让我进城,面见府衙官员。”快马骑士勒马高呼,亮出令牌。
“原来是有要事,我们这就放行。”检查一下,另外一名守兵顿时开门放行。
小镇并不很大,目光就落在比较特殊的府衙所在,同样占地面积不小。
不多时,骑入府衙,再过片刻,整个县衙的兵源,都调动起来。
从大汉王朝建立那天起,在北部边疆实行的就是军屯制度,既兵民合一,这里的百姓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渔阳郡地处幽州的最北部,边穆县城更为其北。
久违的鼓声咚咚的响起,瞬时间原本安详平静的像一洼湖水般的小镇,立刻就变成了一锅滚烫的费油,巨大的呼喊声从四处响起。
无论是在地里忙碌的农民,还是在街头叫卖的小商贩,或是在树下闲坐的老者,只要是户籍上有的居民,全都第一时间扔下手中的活计向家中跑去!
跑回去的是农夫,商贩,平民,而走出来的却是一个个身穿战甲,手握兵刃的战士,北地男儿,无论老少,战时人人皆可上阵杀敌。
在这里,县府的户籍之上的男人只有两种;一种是战士,另一种是未成年的战士!
说起来,公孙瓒的威名,在幽燕一地,对于男儿来说,还是非常的吃香的。
当他的征兵令送达的时候,县城的人员当即响应。
很快,县府的老县尉便是身披一件陈旧的铁甲,腰夸一柄擦拭的寒光闪闪的环首刀正威风凛凛的站立原地。
满头稀疏的白发今天梳理的一丝不苟,那双昏聩的老眼此时格外的明亮,丝毫没有了往日里那副昏昏欲睡的样子,一面黑色的汉军旗帜就插在他的身后,随风上下飘逸!
而这个时候,县城内的人流不断的向县内校场上汇集,最后泾渭分明的分成了两伙人。
一批是和老县尉一样,白发苍苍的老战士,都是当年在战场上厮杀过的退伍军人。
这些老卒们,一个个各自披着陈旧的铠甲,手中的兵刃也大都古朴残缺,虽然已经年老,却一个个神态平静,丝毫不乱。
甚至在他们的目光中还透露着一丝丝的兴奋,就像一匹年迈的战马在生命之火即将熄灭时,又一次获得在沙场上冲锋陷阵机会的兴奋。
也许这种战鼓声在他们的心中从未平息过吧!
再他们的队列之后,则清一色都是十几岁的县内少年,而且属他们人数最多,至于手中的武器更是五花八门,菜刀、木棍、木枪……,此时这一张张年轻的脸上显露的既紧张又兴奋。
他们斗志高昂,肩膀虽然稚嫩却绝不软弱,他们就像是一群等待着人生第一次厮杀的幼狼,只要有一头勇猛睿智的头狼带领,就敢和任何猛兽搏斗。
看着一双双期待的眼睛,老县尉感觉又回到了年轻时征战沙场的岁月,那时自己还是皇普将军麾下一名小小的什长。
岁月无情,但老兵不死,握了握腰间跟随了自己一生的环首刀,面色一定,仿佛它能给予自己无边的勇气。
当夜,整个县城人声鼎沸。
征募兵力的气氛笼罩着渔阳郡边穆县城所有的居民,县城之中兵刃的刀戈声彻夜未停,那一声声的喝声,更是犹如落在所有人的心头,紧张而凝重!
这一夜不知有多少人无法入睡,战争才是人类最害怕的东西,**永远大于天灾啊!
对于百姓而言,更是如此。
毕竟,自古以来打仗就是在拼钱粮,每天人吃马喂,再加上运输途中损耗的,以及兵器、盔甲之类的补充,消耗的粮草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大到足以拖垮一个诸侯!
粮草这个东西,天上不掉,求神不来,只能从普通老百姓嘴里抢,不但如此,百姓们还要出壮丁,出牛车,千里迢迢的从后方把粮草运过去,一路上累死、累伤的不计其数。
这就是乱世,人命不如狗,粮食就是这里的硬通货,一个饼子就能换几条人命,或者是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所以那些妇女要想活命就必须有个身强力壮的丈夫做依靠,如果没有,那就卖弄风情赶快找一个,否则等待她们的只能是饿死的命运!
饿死,世上还有比这更残酷的死法吗?
战争不是游戏,而是杀人的买卖。
八百七十五 踏上归途()
时间流逝,犹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距离袁军退兵易京,已是过去了半个月。
当红日西坠,地平线所有的一切,都被那片殷红给胤照的通红无比,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这一刹那,沉沦于艳丽的红霞。
那是绽放的美丽,磅礴的美感!
然而,就是在如此渲染恢宏的“红土”大地上,一条晕黄色蜿蜒蔓长的土龙,却是穿插在红色海洋中,显得格外的显眼。
那是一条漫长崎岖的古道,在岁月中几经变迁,历经沧桑,如一支穿云箭,贯穿着这片苍茫的大地,将之分割为二。
烟尘嚣起,黄烟袅袅。
远方突然出现了一条细细的黑线,随后黑线越来越粗,越来越近,还有隆隆的马蹄声传来……
黑线近来,原来是一大队精锐骑兵。
号角长鸣,旗帜晃动,各部军士依照命令,逐步推进。
兵马人数并不算太多,大概最多也就三五千罢了。
但看上去,却个个精锐,而且皆为良骑。
人人都是一身轻便的皮甲,腰上挎着斩马刀,背着长弓,马鞍两侧各自悬挂着两壶羽箭,就连马匹的头部也有皮甲保护,看上去一个个英姿飒爽,更带着几分浓郁的彪悍气息。
浑身上下散发着猛烈的杀气,一看就让人知道是那种威猛型的悍卒。
虽然人马看上去都是饱经风霜,一个个风尘仆仆的,但是身上的装备却还是鲜亮的。
盔甲、兵刃是军人保命的东西,同时也是他们吃饭的依靠,所以每一名将军都会把兵刃视为生命一般,无论是军中大将,还是一名小校尉,哪怕是再懒的人,也会自己亲手擦拭兵刃,这是军队里一项不成文的规矩。
高郅回首,望着这群跟随的兵将,心中幽然一叹。
这一次,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怕不是应该就是和公孙瓒的最后一面了。
关于公孙瓒的印象,可能有很多人首先想到,他是刘备的同学,一起飞鹰走狗地鬼混;或者是在“界桥之战”中被义暴揍;又或者是最后不敌袁绍,兵败身死。
总之,公孙瓒是一个失败的军阀,成为袁绍在北方争雄的养分。
说起来,公孙瓒不乏军事才能,但没有豪族支持是其割据政权最严重的缺陷,他能获取的资源与援助来自与他基本属于同一阶层的河北商人和黑山军。
再加上公孙瓒又结怨乌桓鲜卑、杀掉刘虞得罪豪族、拒绝与袁绍和解,妄图仅凭武力平定所有敌手。
更何况,公孙瓒身处乱世,却是行避世之谋,实为坐以待毙。镇守易京,根据竟然是童谣!
袁绍在南,必要攻灭公孙瓒,以独霸河北;刘和在北,与公孙瓒有杀父之仇,岂能不图公孙瓒?
公孙瓒还希望要“待天下之事”,过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