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舰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舰队- 第1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年没有冰箱,新鲜蔬菜保存不了几天,但明军把黄豆和绿豆带上船,可以做豆腐,可以在船上种植豆芽和豆苗,就能吃到新鲜的蔬菜。还有萝卜、芋头、马蹄之类不容易损坏的蔬菜。至于肉食的保存,也有一套办法:除了活的鸡鸭猪带上船外,还有腌肉,腊肉,腊肠之类的。另外还有一种保存肉的办法:桶里面灌入浓盐水,把鲜肉浸泡在里面,可以放很长时间都不会损坏。体积太大,宰杀困难的牛,不适合在船上养,就把牛肉浸泡在浓盐水里面。

    “明天就是小年了,虽然我们在海上,但也要让兄弟们好好过个小年!”王新宇说道。

    战船上的明军水师官兵和南洋公司商船上的水手们忙忙碌碌,准备一些菜肴的材料。船上的炉子烧得很旺,锅里飘出了香味。

    厦门岛上,所有的集市都热闹起来,郑家军的官兵们和当地的匠户、居民,都在采购年货。有郑成功海贸的利润,郑家军的官兵和匠户们过的日子还算不错,年前延平王给兄弟们发了饷银,让大家可以过个好年。

    而那些外地来的难民,从沿海拉过来的民壮,虽然他们没有银子去购置年货过个好年,但难民营还是给他们发了少量的大米,面粉,还有一点鱼虾,让他们过年能过得好一点。

    鞭炮声声,厦门岛洋溢在过年的喜庆中。

    孩子们聚集在一起,开开心心的放鞭炮,尽情的玩耍。对这些孩子来说,过年是最高兴的事情,因为过年了,他们可以吃到平时难以吃到的好东西。

    广东海边,距离海岸线十五里的一座小村子。

    这里却看不到一丝过年的喜庆,枯瘦的村民们目光呆滞,孩子们的眼中没有童年的欢乐,只有无尽的饥饿。老人躺在床上,为了节约体力,他们一动不动,看起来就像死人一样,这样或许能够多熬一段时间,节省一点食物。

    一名村民说道:“年关又要到了,我们都快饿死了,他们还来催高利贷!我们拿什么给他们?这过年,愁人啊!”

    这座小村子本来是广东海边一座普通的小渔村,虽然不富裕,但是渔民们辛勤劳动,男人下海捕鱼,女人在海边赶潮,能抓到一些螃蟹,收获牡蛎之类的。从海里捞上来的东西拿去集市上卖了,换回粮食,至少他们的生活还算是过得去。

    可是自从清廷颁布了禁海令之后,这一切都变了。小渔村被强行迁移,迁往距离海边十五里甚至三十里的内陆去。不仅如此,而且片帆不得入海,渔民们不仅不能出海捕鱼,就连去海边收贝壳,挖牡蛎都被吴六奇禁止了!更令人愤怒的是,当年的禁海令下得很急,只有三天的时间给渔民们搬迁。

    很多人都没有思想准备,听到这个晴天霹雳,这些长期依靠大海生活的渔民们都愣住了。等到如狼似虎的绿营兵来赶人的时候,很多人不愿意搬迁,结果清兵无情的挥动屠刀,砍下了一批村民的头颅,逼着大家搬走。

    搬到内陆之后,失去了渔船,又没有田地的渔民们只能租地种。人多地少,没有什么种地经验的渔民们种地又比不上原来当地的农民,结果收入还不够交租子的。为了生活,为了交租子,他们只好借高利贷。

    利滚利的高利贷,逼得多少村民们举家自杀!

    眼看着就要活不下去了,有不少人冒险偷偷跑去海边捕鱼,结果撞上了狼虎一样的清兵。有的人直接就被清兵当场斩杀,还有的人被送去衙门,以通海罪判处斩立决。

    海边的警戒线上,县城内的城门上,高悬着一颗颗人头,似乎在控诉清廷的罪恶。

    血腥残暴,让村民们不敢再动出海的念头,他们只好坐在家里,等着饿死。

    这座小村子里,不但没有过年的喜庆,却有饿死的尸骨,有在家里等死的人们。苟且偷生活下来的人们,眼中只有麻木,绝望。他们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也许明天就饿死了,也许一家人都挨不下去了,举家自杀。

    “娘,我饿了。”一名瘦得几乎是皮包骨头的小男孩拉着母亲的衣角摇晃着。

    可是母亲只能落泪,家里已经是揭不开锅了,哪里有东西给孩子吃?几个女儿已经全部卖掉了,换来的铜板只够交租子和还高利贷的。他们都是渔民出身的,比不上当地的农民。当地农民还懂得种一点番薯,能让一家人活下去。可是渔民们不懂得耕种,收的租子又是白花花的银子,番薯不值钱,种下去卖不了几个钱。就算种下番薯,不懂得耕种的渔民也不知道如何照料,都没什么收成,连租子都交不起了,还怎么活下去?

    渔民们都快被逼死了,清兵还把脏水泼到延平王和张煌言他们的头上:“要不是那些海寇,我们的英主会禁海?你们休要怪我们,要怪,就怪那些不服王化的海寇!”

    “娘……”孩子已经饿得嚎啕大哭。

    就在这时候,家里的男人回来了,背回了一箩筐野菜和草根。

    “毛毛,乖,听话!你爹回来了,给你带来好吃的呢!”女人安慰自己的孩子。

    男人虽然没流泪,泪水却是往心里去:这样的日子,怎么过下去啊?还让不让人活了?

    PS:新人求收藏,推荐

第二章 小年() 
小年,是灶神上天庭向玉帝禀报这家人善恶的日子,也是大家开始准备迎接新年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就要热热闹闹的准备迎接新年了。

    厦门岛上,人们忙碌着,准备年货,贴对联,打扫卫生,做好迎接新年的准备。陈蟒的大军也从云霄诏安等地撤退回来了,回到厦门准备过年。

    原本闽南人是没有过小年的习惯的,闽南语里面的小年的意思,是腊月二十九叫小年。因此腊月二十四只不过是闽南人准备年货的开始。当然,这时候的厦门过小年也不会那么简单潦草,虽然闽南人没有小年祭灶神的习俗,但郑家军里面外地人多,为了照顾他们的风俗习惯,这小年还是要热热闹闹过的。

    郑府,一身淡青色长裙的柳儿站在大院正中央,吆喝着让小丫鬟和小厮们贴对联,打扫院子。等到小丫鬟和小厮们都忙碌开来,她亲自去给小姐的闺房贴上剪纸。

    “小姐,怎么样?这是柳儿亲自剪的。”柳儿得意洋洋昂着小脑袋,在自吹自擂夸耀自己的手艺。

    郑芸看了看剪纸,抿着嘴笑:“柳儿手艺不错,以后你可得给那大头兵剪纸了。对了,你还得自己写对联呢。本小姐听说那李锐好像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呢。”

    因为王新宇坚决不肯收一个通房丫头,郑芸也无可奈何。又见柳儿和李锐两情相悦,她也想通了,反正李锐是亲兵,把柳儿嫁给他,也不算亏待了柳儿。

    听到小姐说到李锐两个字,柳儿的脸一下就红了:“小姐,谁说的?李锐哥哥说,王公子教过他识字呢!王公子的兵每个都是文武双全!”

    “对对!都是文武双全!以后我们柳儿生一大堆小兵,也个个都是文武双全!”郑芸抿着嘴笑得特别开心。

    柳儿被说得脸红,一时不知道如何反驳。突然她灵机一动,开口道:“小姐,您可别说柳儿啊!王公子就快回来了。他说过的,回来就迎娶小姐。要说生一大堆小兵,柳儿看也是小姐先生一大堆小兵吧?”说着柳儿抿着嘴笑着,转身就跑了。

    郑芸佯怒,在后面追打出去。

    两女打闹了一阵,玩累了,郑芸静下心来的时候,又想起那白袍小将的模样来。她心里暗暗道:王公子,你应该快回来了吧?在海上的日子过得还好吗?想起婚期接近,那英俊的白袍小将马上就要成为自己的夫君,郑芸只觉得自己的脸微微发烫。

    浩瀚的大海上,高悬着大明日月旗的船队白帆被风吹得饱满,劈开碧浪,航行在广东沿海的海岸线上。

    每艘船上,都飘起了熬腊八粥的香味。明军士卒们把糯米、莲子、花生米、红豆、黑豆等料放入锅内,熬得香喷喷的,加入红糖,熬成香甜可口的腊八粥。

    虽然郑家军的驻地在厦门,厦门本来没有过小年喝腊八粥的习惯,但在军中有不少外地人,甚至还有不少北方人。为了照顾他们的习俗,船上熬了腊八粥供给大家实用。

    早上喝腊八粥,中午的时候,船上的厨子用牡蛎和淀粉混合在一起,加入鸡蛋,做成海蛎煎当中午的主菜,这是同安人的习俗,叫做“沾钱银”,这就算是同安人过了小年。不过因为船队里面外地人多,不能都按照闽南的风俗,所以还是准备了很多酒菜,船队准备晚上在澳门外海的万山岛暂时停靠,让大伙们登陆过个热闹的小年。

    回航的船队上,热热闹闹的准备迎接新年,同样热闹的,还有海南岛和吕宋岛的延平城。

    这里是新开发的小城,严格说,是一座军事堡垒,这里没有集市,也没有商人光临。但是这并不影响远离故土的华夏人过年。

    人们在门上贴对联,窗户上贴上窗纸,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

    农夫们把鸡鸭猪牛养得肥壮,自己吃不完的准备卖给前来收货的南洋公司;渔民们下海捕鱼,准备多捕一些海鲜来出售,让新年可以过得好点。当地的土著人看到这些大明人热热闹闹的准备过新年,听到鞭炮声声,看到城堡内张灯结彩,也莫名的跟着汉人激动。

    “这是大明人的盛大节日,我们该送的礼物要送过去。另外,多去山里面捕捉一些鹿来,拿去和他们换酒,换瓷器。”班诗兰土王吩咐了下去。

    现在的班诗兰土王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汉语了,能和明国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苏禄人的部落中,开办了许多学堂,由一些识字的汉人民壮来给当地的苏禄人担任教书先生,教会苏禄人识汉字,说汉语。有了文化,班诗兰人正在进入文明社会。因为汉文化的强大,他们选择了汉文化。班诗兰人向往英雄,每当有说书先生到来,给他们讲三国演义,讲隋唐传等故事的时候,班诗兰的大人们却大部分都听不懂,只能让他们的孩子来代为翻译。

    听了汉人的英雄故事,班诗兰人对汉人英雄敬佩不已。通过他们的孩子,他们了解到秦始皇,了解了汉武大帝,知道了三国的英雄,也听说了卫青、霍去病、冉闵、谢安、陈庆之、薛仁贵、王玄策、岳飞、李廷芝、张世杰、文天祥等民族英雄,也了解到孙承宗、卢象升、史可法、阎应元、夏完淳等当代民族英雄,也了解了李定国、李来亨、郑成功、张煌言等还活着的民族英雄。

    汉人英雄的故事,令班诗兰人热血沸腾;汉文化的魅力,让他们早已把自己当成了汉人的一员,迫不及待的要求,让班诗兰部落尽快并入大明。

    若干年后,不少长大成人的苏禄班诗兰的孩子加入了明军。为了取得大明国籍,真正变成大明人,这些苏禄土人士兵在跟随大军征战南洋,面对那些和他们同种族的爪哇岛苏禄人、金洲岛苏禄人的时候,他们下手甚至比其他的明军士卒还要更狠!

    潘莹一个人孤独的坐在延平城都督府的书房中,手指飞快的打着算盘。别人都在准备过年,她却没有回马尼拉,而是留在延平城。因为这里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城池要扩大,港口要建设,钢铁厂和炼焦厂要筹备。为了获得优质的煤炭,南洋公司还派人去了安南,和当地人达成协议,准备在安南开采煤矿。

    海南已经拿了下来,海南岛上的优质铁矿石很快就能开发出来。可是延平城的钢铁厂和炼焦厂连个影子都还没有,只停留在图纸上。这里的工程进度,比婆罗洲要慢得多了。因为这里的华人实在太少了,除了王新宇带来的几千人外,没有别的华人。人手不够,又没有任何基础设施,一切都要重头开始建设,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情。

    闲暇下来的时候,潘莹脑中浮现起那白袍小将的英姿,她感觉自己的脸有点发烫。拿起从欧洲进口的玻璃小镜片一照,镜子中出现一张绝美的,脸色微微泛着绯红的面庞。

    “王羽哥哥,那么长时间了,你也不来看看小妹啊!”潘莹自言自语道。

    厦门对面的同安、漳州和泉州,清军也在准备热热闹闹的过年。清军军营内,张灯结彩,挂起了大红灯笼,贴上了对联,军官们吩咐士卒去采购年货;各达官贵人们的府中,下人们忙忙碌碌着,购置年货,打扫院子,张贴对联。盆子里面,放着水发海参、水发熊掌、水发鹿筋等山珍海味,木桶里面,放养着活螃蟹,活海鱼,活鲍鱼等海鲜。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开开心心过年的,有的人却在为能不能裹腹而担忧。

    广东那座小村子里,女人在锅里熬着用野菜、草根和米糠混合的粥。早已饥肠辘辘的儿子坐在树桩上等着吃饭。

    村子里,又少了好几家人。那是有的人家里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为了给自己的孩子改善生活,男人冒着生命危险,想去海边捕捉一点海鲜来糊口。谁知道天杀的清兵在过年期间还在海边守着!去了的男人被凶神恶煞的清兵砍下了脑袋。听到噩耗,失去男人的家庭实在活不下去了,只好全家自尽。

    毛毛的父亲赵海生是一个胆小怕事的男人,这种冒险的事情,他可是不敢做的。女人不用担心男人出去会遇险。但是这样的苦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就在这时候,门“吱呀”一声开了。

    “你回来了?”女人问了句。

    “我回来了!看看我给你们带来什么好东西了!”赵海生走进破屋内。

    女人看到男人背上扛着一口大袋子,手里还提着一个小布袋,于是问道:“你带回来了什么东西?”

    赵海生把大袋子往地上一放,又把小袋子递给女人:“大袋子里面是番薯,小袋子里面是白米。有了这些东西,我们再去河边抓点小鱼,挖点野菜来,就能过个好年了。”

    女人大惊:“你哪里来的这些东西?不会是又去借高利贷了吧?”

    赵海生摇了摇头:“怎么可能?现在都还不起了,还有谁肯借一块铜板给我们?”

    “那你哪里来唉的这些东西?你不会是偷偷出海去了吧?”女人惊恐的压低声音问道。

    赵海生苦笑一声:“那是掉脑袋的事情,我怎么可能去做呢?我赵某人倒是不怕死,可是我要是死了,你们娘俩可怎么活下去啊!为了我们刘家,我不能那么做的。”

    “那你哪来的这些东西?”

    “是一位高僧,他在我们几个村子行善,给大家发了点粮食。我也去领了,就领到了一袋番薯和一小袋大米。”刘海生向女人解释说。

    女人愣了下,立即跪在地上,向天拜道:“老天有眼啊!派了一位活菩萨来保佑我们家了!老天爷,您总算是开眼了啊!”

    到处做善事,发放粮食的是得道高僧蔡九仪。他是奉了王新宇的密令,来广东沿海活动的。刚好路过此地,见到百姓都快活不下去了,于是掏钱买了一些粮食做善事,希望附近几个村子的百姓能少饿死几个人。

    就在赵海生盘算着,要去附近的小溪里捉些小鱼虾,让家里人好好过个好年的时候,小村子外面去闯入了一大群人。

    为首一名长着三角眼,眼睛白多黑少,下巴长着几根老鼠胡须,头戴着一顶瓜皮帽,左手拿着算盘,右手摇着扇子的家伙,带着一群泼皮无赖,闯入了小村子中。此人进入村子内,就把村民们都叫了出来。

    “哈哈哈!我们张老爷听说你们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