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荣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林氏荣华- 第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和前面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安排。

    千户看了眼将军桌上的信,若有所思的摸了摸下巴上的胡子。

    前段时间来投奔的林信可是只在新兵营里呆了三天就被丢到了前锋营,据说这段时间已经积累了不少人头,照这个态势下去,不到两个月他就能升任队长了。

    手底下管着人,那立的功劳可是不一样的,在将军的眼皮子底下没人敢占他的功劳,那小子只要能活下去就有大出息。

    千户羡慕嫉妒恨,他熬到这个位置可花了不少年,刚开始两年,不管他砍多少人头都算不到他头上。

    哪像这些有靠山的,一进来就能立功。

    千户心气有些不顺,但想到军队里的其他几个人,又压下了脾气,算了,好歹林信还是靠自个的本事升迁,他就算嫉妒却是服气的,不想住在隔壁营帐的那几位,简直是来这里游山玩水,坐着等军功的。

    就不知这新送来的这位是属于哪种?

    林佶自然也属于要靠真本事上位的,林清婉在信中说得很清楚,只是拜托苏章帮忙照看,别叫人欺负了他去,其他的事顺其自然。

    这封信的内容和上封信的相差不大,但苏章却能察觉到其中的不同,林信拿来的信中多了温度,林清婉话里话外都有对他的欣赏和寄托。

    加之对方还随身带了个护卫,苏章便知道他是林清婉重点培养的人。

    待遇自然也不一样。

    所以林信一来就去了先锋营,第四天就上了前线,能不能活下来就靠他的本事。

    活下来了,他便提拔对方,牺牲了,朝廷不过多一个通知阵亡的公文。

    林润派来的家丁只能将林佶护送到军营外,看着他入了军营,家丁们便开始离开。

    这里是战场,还是在南汉,他们并不想久待。

    林佶满是忐忑的跟着人入营,却并没有见到苏将军,而是直接进了新兵营。

    他心中更是不安,也不知苏将军收到他的信没有,这是他的安排,还是底下的人私底下安排的。

    还有林信不知在何处,他们同在苏将军手下,应该会碰面吧?

    林佶开始了自己的军营生活,而在苏州的林佑也有了进展。

    抄写先祖笔记给他的感悟不少,而且这些笔记林清婉都看过,姑侄俩便有了聊天的话题。

    每次林佑抄累了往外走一走都能找到和林清婉搭腔的话。

    林清婉也不再让他总抄书,而是时不时的把他带在身边。

    正值开春,万物复苏,麦田里的小麦绿油油的,林清婉问他可知道小麦是怎么种成的。

    这个,林佑还真不知道。

    林清婉就笑道:“你以后的目标是出仕,身为父母官怎么能不知道农桑之事呢?你看我祖父和父亲,他们是那么大的官儿,可每年春耕都是要亲自下地的。”

    林佑想到近来抄到的笔记中有林颍犁地的内容,一时羞愧不已,“姑姑说得对,小侄会注意的。”

    他说会注意便是真的去注意,每天都去地里看人劳作,边撸了袖子下地帮忙拔草,边问一下耕种上的事情。

    等把草除得差不多了,稻种也该播了。

    地里到处是犁田的人,林清婉甚至在别院里的河边开了一小块地,然后带着他和林玉滨亲自下地播种。

    林清婉道:“这种地的学问大着呢,并不是种活了就好了。以前并没有五谷,祖先们以狩猎为生,但有人学会了种植,又发现了五谷,这才有了定居,有了可以耕种生产的粮食。”

    “一开始的人并不知种子撒下去的密度,更不知稻种播撒后要插秧长得更快更好,产量更不必说,”林清婉道:“这一切都是先祖们慢慢摸索出来的。”

    林清婉笑道:“我是不指望你们能够提高产量,或是培育出什么好品种的,只要你们不做睁眼瞎就行。这粮食才是世间大事,要事!”

第一百四十二章 攻击

    在林清婉带着林佑和林玉滨下地时,远在京城的皇帝也正带着大臣和皇子们在犁地。

    皇帝重视农桑,除了开犁日祭祀天地和下地扶犁外,到了真正下种的日子他也会下地耕作的。

    臣子和皇子们表示重视,自然也要跟着一起撸袖子下地。

    此时皇帝一身短褂,卷着裤腿赶着牛在田里犁地,给他牵牛的是四皇子,年纪更小的五皇子和六皇子则负责将田里的石块捡出去,或是把一些不易碎的大泥块粉碎。

    大臣们也都分了一块地,甭管他们平时怎么光鲜亮丽,此时每个人身上都带着泥渍,和一个真正的农民一样动作熟练的在地里耕耘。

    没办法,有一个热爱农桑的皇帝,为了能在闲暇时可以接上对方的话,不管他们原先热不热爱,熟不熟练,在上三品后他们都会热爱和熟练农桑的。

    犁好田,皇帝便将稻种拿出来,和三个儿子一点儿一点儿的撒进田里,然后再用手抹平。

    这一番劳作便要去大半天,中午大家都是直接拿着块饼蹲在田间啃的。

    五皇子和六皇子都只有八岁,俩人是第一次来,皆是新奇不已,一左一右蹲在父皇身边,一边啃着饼子,一边好奇的东张西望。

    四皇子看着两个满眼新奇兴奋的弟弟暗自摇了摇头,接下来还有他们受的呢。

    他们兄弟几个都是自八岁起就跟着父皇下地,今年要不是二皇兄被派去了战场,今天来的人就齐了。

    皇帝啃完饼,扭头看见两个儿子脸上的兴奋,便大手拍了拍他们的脑袋道:“好了,吃饱了就去继续下地,将种子抹平就可以回去了。”

    五皇子很好奇的问,“父皇,为什么要把种子抹平?”

    皇帝笑,“你看你手这么一抹,种子是不是就被按进地里去了?”

    无知和六皇子点头,刚才他们就试过了,手一过,本来还覆在泥面上的稻种便瞬间不见了。

    皇帝就笑道:“这就对了,这种子得接触到水和土才能更快的发芽长大啊。”

    四皇子也笑眯眯的对两个弟弟道:“等种子发芽长高,我们还要拔出来重新插呢,到时候四皇兄带你们来。”

    五皇子和六皇子惊诧的瞪大眼,“为什么要把它拔出来,不怕死了吗?”

    “不能让它们一直这么长着吗?拔出来再往下插不是多此一举吗?”

    皇帝也不嫌他们问的问题幼稚可笑,全都一一解答。

    他当年和他们一样,被林颍带来种地时一脑子的问题,还一度以为米的种子就是米,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种这黄皮子谷,摸着粗糙不已,人是怎么吃的。

    现在再回想方知当时的自己有多无知。

    给两个儿子普及完农业知识,皇帝便起身对围在两边的大臣道:“农桑之事不得怠慢,下令让各府县官员劝课农桑,尽力安置流民,减少荒地。”

    皇帝叹道:“这粮食才是世间大事,要事。”

    只要大梁粮食充足,何愁天下不统?

    百姓一生所求不就是温饱而已。

    将自己这一亩三分地伺候好,皇帝便领着大臣和皇子们回去,一群庄稼汉骑着高头大马,幸亏这是在皇城内,普通百姓看不着,不然不知怎么好奇呢。

    皇帝将几位大臣叫到身边,大家一起慢悠悠的任着马儿往前去,一边谈起政事。

    如今天下最大的事除了春耕便是南汉的战事了。

    “……苏将军和如英郡主势如破竹,如今已经攻下南汉半境,又有大楚参战,南汉支撑不了多久了,陛下应该考虑安置南汉的方法了。”

    “大楚可不是好相与的,只怕打完了南汉,跟大楚还有的一斗。”

    兵部尚书也提醒道:“现在西路是如英郡主带兵。”

    钟如英跟大楚可是有血仇的,她真跟大楚的军队碰上,说不定又是一场大战。

    皇帝若有所思,却没有立马做出决定,而是道:“派人与大楚接触,恩怨暂且放到一边,先把南汉攻下再说。谁攻下的城池便是谁的,提醒他们,我大梁北边有辽国,可他们的西边可也有后蜀呢。江陵的孟氏也不是吃素的,我们两方可不要因小失大,被人抄了后路还不自知。”

    “就怕大楚那群贼子不听劝。”

    “不会,”吏部尚书沉声道:“楚帝知道什么于自己最好。”

    皇帝也点头,黄子初可比他还趋利,人也不笨,连他都知道的道理,他不会不知。

    东西,只有吃到嘴里的才是实在的,打完南汉就想跟大梁开展,除非对方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撑,不然就只能落得和南汉一样的下场。

    前车之鉴就摆在眼前,以楚帝的心机他不会不知。

    “崔大人,国库的粮食还能支撑南征军?”一旁的礼部尚书陈大人关切的扭头问。

    户部尚书摇了摇头道:“已经着令各地筹备粮草,江南离南汉不远,可从那边的库房里暂调一些,只是也不多,再拖下去只怕要加增军税了。”

    皇帝微微蹙眉,身为皇帝,他最怕的就是给百姓加税了,可这又实在没办法。

    陈大人闻言便满脸忧虑,“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这时候加征税收……”

    “陈大人,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总不能让将士们在前线饿着肚子打仗吧?”兵部尚书看不惯他这拐弯抹角的模样,呛声道:“连拿刀的力气都没有,还怎么上前线?”

    陈大人淡淡的瞥了他一眼道:“闵大人多想了,我并不是说不给前线粮草,而是忧虑今年的粮食。”

    他转头道:“陛下,打下南汉后便要安置着手安置百姓,这次战事覆盖南汉全境,卷入战乱的百姓可不少,到时所需的粮食也不会少。难道到时候还加征赋税吗?”

    陈尚书忧心道:“用大梁百姓的赋税去养南汉的百姓,只怕百姓们心中不服啊。”

    “那依爱卿之意该当如何?”

    陈尚书还没来得及说话,崔尚书已经道:“什么大梁的百姓,南汉的百姓,待南汉投降,不管他之前是哪边的百姓那都是大梁子民,难道陈大人还想把人分开来计?”

    “臣不是此意,只是民间多愚民,臣等认他们为大梁子民,只怕大梁百姓不认,到时只怕有些冲突。”

    一旁的工部尚书不屑的嗤笑一声,陈尚书没理他,而是扫了一圈道:“这是实情,难道诸位大人不认同吗?两个村子之间尚且可为了水争执斗殴,何况本来分属两国的百姓,为的还是粮食。”

    其他人心中微微点头,也有些忧虑起来,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粮食不够。

    陈尚书也说,“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粮食不足。”

    皇帝抿嘴道:“诸位爱卿有何好建议?”

    “陛下,不如趁着农耕刚开始,着令各级官员督查,减少其他作物的耕种,增加稻麦种植,若有丢荒则严惩,”陈尚书道:“还有,中等以上的良地良田除了拿来种植粮食外,其余作物不得播种。”

    他叹道:“臣可是听闻,有些豪富之家还拿着良田放牧和建造作坊,这何其暴殄天物。”

    其他大臣闻言相视一眼,皆不由皱眉。

    他们都觉得陈尚书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且这种措施一听就知道不能实行,真要这么严厉规定,那才是使人家破人亡呢。

    过犹不及,从政者更应该慎重,一个小小的措施毁的却有可能是万千家。

    众臣皆看向正中的皇帝。

    皇帝也有些不愉,“此计不妥,天下百姓万万,情况各自不同,怎能一概而论?”

    户部尚书便笑道:“倒可以改动一下,鼓励大家多种植粮食嘛,到时由户部平价收购粮食。”

    皇帝微微点头,“此计不错。”

    陈尚书道:“就怕有的人重利不从,占着良田去放牧和建造作坊。”

    皇帝沉着脸道:“占用良田放牧和建造作坊本就是违法之事,陈尚书是有状告之人?”

    他也看出来了,礼部尚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用良田来放牧和建造作坊本来就是违法之事,直接告官就是,哪里用得着想出这一条计策来?

    陈尚书便坐在马上微微躬身道:“陛下,臣听闻林郡主将陛下所赐的良田用作果园牧园,还在上面大肆建造作坊,臣闻之心痛,那可是三十顷的良田啊,若是都用来种粮食,那可以收获多少了?”

    本来已经落后许多的工部尚书一听不乐意了,打马上前两步道:“陈尚书,你可不要随意污蔑人,你是亲眼看见林郡主把良田用作牧园果园了?”

    工部尚书怼完他又转头看向皇帝道:“陛下,水果的销量如何,再看粮食现在的售价和销量,一亩地又能养多少牲畜?林郡主又不是笨蛋,怎么会用良田做果园牧园?”

    “那作坊呢,难道作坊的收入也比种植粮食低吗?”陈尚书冷哼道:“陛下,臣听闻苏州内外皆是林氏子弟在卖纸,那纸张皆产自纸坊,难道纸坊不是建在良田上的吗?”

    “陈尚书又没亲眼见过,如何知道它是建在良田上的?”工部尚书不悦道:“贫瘠之地可以用作房屋,作坊建设,这可是律法中规定的。”

第一百四十三章 弹劾

    陈尚书不理他,继续对皇帝道:“臣还听闻那作坊就建在陛下赐的爵田中,那不是良田是什么?”

    “臣听闻,臣听闻,陈尚书都是自民间听闻而来,未亲眼见到,更未调查过便直接下定论,”工部尚书不甘示弱的怼回去道:“难道陈大人处理政务也都是靠‘听闻’来处理的吗?”

    陈尚书对他怒目而视,却没有理他的质问,而是转头对皇帝道:“陛下,如今苏州皆是赶去买纸的商贩,这么多纸可以想见林郡主建了多大的纸坊,其所占的可都是良田,更别说造纸还需要材料,其所进的竹纸便是要以竹子为材,这么多竹子可都得用地种出来。”

    “好了,”皇帝抬手打断他的话道:“今日累了,大家都回去歇息吧,你要是想告郡主占用良田他用,那就先拿出证据来,不要仅靠臆测便给人妄加定罪。”

    陈尚书在马上躬身应了一声“是”,但他脸上并不见着急,反而还嘴角轻挑的瞥了一眼工部尚书。

    工部尚书气得咬牙,恭送皇帝进了宫门后,打转马头就走。

    跟他最要好的吏部尚书连忙追上,“老任,你跑那么快干什么?”

    工部尚书怒目道:“要是不跑快点,我怕被你们气死,都是一群红眼病。”

    说罢瞪着吏部尚书道:“马尚书刚才为何一言不发?”

    吏部尚书苦笑道:“老任,这次那孩子得罪的人太多了,你没见其他人也没插嘴,任由陈尚书上禀吗?”

    “那你这次是要见死不救了?”

    “哪有你说的这么严重?”马尚书笑道:“林家就是她的保护符,最多不过吃些亏罢了,陛下念着旧情,不会把她怎么样的,朝中的大臣多少也得看在林家的面上网开一面。”

    工部尚书的脸色依然很难看,“墙倒众人推,树倒弥孙散,连你们都如此,更何况别人?”

    他沉沉的看着他道:“这世上从不缺少落井下石之人,你现在觉得此事不大,可她姑侄二人真要因此而有损伤,我看你怎么去见子厚。”

    马尚书张了张嘴,沉默不语。

    他们二人与林智是至交好友,林智去世时林江已经很能干,能干到皇帝夺情用他,所以用不到他们二人照顾。

    所以在林江死后,俩人便私底下说过要好好照看林清婉的,毕竟她是林智唯一的女儿。

    且林江生前也托付过他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