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荣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林氏荣华- 第3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新帝觉得他还小,也看不出擅长的东西来,不如就从兵部开始试炼,总能找到自己擅长的东西。

    于是就把他放进了兵部,结果没两月,兵部尚书就跪倒在新帝面前,不太隐晦的哭诉五皇子他不适合兵部,再让他在兵部留下去,只怕兵部就不能正常运行了。

    闵尚书还暗暗的提醒道:“其实以鲁亲王的年纪,此时他不论去哪个部门都不合适。”

    新帝一愣,让人去查他去兵部后做了什么。

    鲁亲王从不是一个低调的人,哪怕正沉浸在父亲去世的悲痛中,做事也是高调不已。

    因此他做的事并不难查,只是进兵部两月,他先是将各军交上来的边防要务统计错,被调去处理抚恤阵亡将士的事后,又自作主张的挪用前线粮草和军饷,甚至挪用了都没能做好,依然是将此事做得一塌糊涂。

    闵尚书道:“陛下,鲁亲王还小呢,此时入朝还是太早了些。”

    新帝便默默地将弟弟从兵部里拎出来,丢到了上书房,和他儿子们一起读书。

    鲁亲王气得不行,他的雄心壮志才刚刚开始就被泼了冷水,加上他本来就不喜欢读书,所以心中积了不少的怨气。

    他一向欺软怕硬,不敢对上威严的闵尚书,在他四哥面前打滚也没用,便只能欺负他四哥的儿子和侄子了。

    所以跟他在上书房读书的侄子外甥们都遭了他的毒手,每天都欺压他们。

    几个孩子中最大的就是长公主的儿子傅清,但跟鲁亲王比起来还是小上好几岁,加上他也有老六郑亲王帮忙,可以说几个小孩完全不是他们两个少年的对手。

    上书房里热闹非凡,每天都是鸡飞狗跳的,虽然将侄子们折腾得够呛,算是出了气,但鲁亲王还是觉得不开心,所以便只能寻找朋友排解心事。

    老六太过憨厚,跟他说话只会点头,都不知道有没有听进心里,所以他并不是很好的倾诉对象。

    但能被鲁亲王认作朋友的,至今为止也就林清婉和蜀国的大皇子了。

    鲁亲王先是找林清婉谈心,结果她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已比从前长进了许多,因为你去过蜀国,也算走过不少的路了。可比之各部的大人还是差了许多,知道差在哪儿吗?”

    “差在经验上,”鲁亲王想也不想道:“可我不历练怎会长经验呢?”

    林清婉就笑,“你们差在读书上,他们就算是没经验时也不会如你一般将事情弄得如此糟糕,为什么?”

    林清婉掀了掀眼皮道:“因为他们比你多读书。”

    鲁亲王愤怒了,他最讨厌的就是读书,从开始认字时就讨厌了,本来长大就解脱了,谁知道还是要读书。

    于是他觉得林清婉不能理解自己,愤愤的就走了。

    他开始埋头给他的朋友,曾经的天涯沦落人写信,抱怨他的不得志。

    和他相比,蜀国的大皇子处境可比他艰难多了。

    因为他是在使臣没同意的情况下跟林清婉出宫去江陵的,所以蜀帝认定这个大儿子心中对他怨忿,加上使臣怕大皇子在皇帝面前说他坏话,便先告了一状。

    蜀国大皇子被外祖父护送回到蜀都后,虽然父子俩面上是父子情深,相处融洽,可他还是察觉到了父子间的隔阂。

    一向以他为重的父皇更宠爱起二弟来。

    身为蜀国的大皇子,又是嫡子,他依然是太子的热门人选,就连他爹,也依然更属意他当太子,虽然心里有了疙瘩。

    所以他每天一睁开眼睛就要开始学习,接受的是太子的教程,除了听太傅讲课外,他每天还要服侍在父皇身边一个时辰。

    听他与朝臣们议政,有时父皇还会当堂询问他的意见,一直要到晚上快要临睡他才能放下书本。

    所以他不太能理解鲁亲王的悲愤和烦躁,在他看来,他还能有时间去给几个侄儿设绊子,甚至还有空出宫去跑马,可见其有多空闲。

    而且读书又不是什么难事,打开书就能看了,到底有什么难的?

    不过他还是很喜欢和鲁亲王通信的,他隐约知道他要是这么写,只怕就要失去这个笔友了,所以只能附送一张他的日程表,然后写一些他的近况而已。

    鲁亲王收到那张密密麻麻的日程表,瞬间为这个朋友默哀不已,再看他心中枯燥无趣的日常,更加同情了。

    他以为对方是在展示他有多惨,却不知蜀国大皇子是在隐晦的表示其实读书一点儿也不难,看,他比他小几岁都能完成得很好,你这么大了,应该也可以。

    学渣和学霸的脑回路不在一条线上,俩人却奇迹的组成了稳固的笔友关系。

    作为曾经玩遍蜀都的他国学渣,鲁亲王还特意写信告诉蜀国大皇子他们的国度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还建议他去找他表哥们玩。

    比起蜀国大皇子,他的表哥们可是也会玩得很。

    俩人基本上维持着一个月一封信的频率,几乎是才收到信就会回信,偶尔还会多加几封。

    鲁亲王给蜀国大皇子送过不少好玩的东西,蜀国大皇子则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寄给他,希望他能早日通过上书房的考试,正式入仕。

    等到蜀国大皇子被封为太子时,鲁亲王还争取到了成为跟团使臣前往蜀国,祝贺他终于更进一步,成为名正言顺的蜀国继承人。

番外 我是能臣(二)

    从蜀国回来后不久,鲁亲王依然没能通过考试毕业,可他已经十八了,太后正要为他说亲。

    于是他在皇帝跟前打了两个滚,终于得以离开上书房,正式进入六部试炼。

    他将六部轮了个遍,终于发现他最适合的竟是户部,这让他得意不已。

    因为户部,吏部在他心里一直是精英部门,他还以为他去不了兵部,这辈子只能待在礼部或工部打杂呢,谁知道他竟然在核算田亩赋税这事上有这样的天赋。

    他得意的在亲朋面前炫耀了个遍,对一直是学霸形象的蜀国太子自然是炫耀了又炫耀。

    于是,蜀国太子就给他寄了一套算学的书,告诉他,“书中皆做了笔记,若有不解,可来信询问。”

    鲁亲王:……

    他捧了满怀的书,心里又酸又涩,他有些后悔交这个朋友了。

    再后悔,自己交的朋友,跪着也要继续下去。

    两国关系好时,不论是梁帝,还是蜀帝都乐见他们交好,可不论是鲁亲王,还是蜀太子,他们心里都明白,两国不可能一直友好下去。

    以前他们是没想那么多,但随着鲁亲王参政越深,大皇子也被封为太子,更多的参与进政事中时,他们便意识到了这一点。

    只是谁也没想到战争来得那么快。

    当时兵部尚书隐晦的向梁帝提起此事,各部长官悄悄入宫商议,从商议到定下只用了不到三个时辰而已。

    当时正在户部混得风生水起的鲁亲王自然也是被归入可知情人之内,因为他还是梁国的皇子啊。

    忠义两难全,以前鲁亲王总觉得这话是扯淡,既尽了忠,自然便全了义,忠义又不相悖。

    现在他才知道,忠义或不相悖,但面对的对象却有可能是对立的,因此显得忠义也相对起来。

    鲁亲王不可能将梁国的计划告诉蜀太子,所以只能含着愧疚和心虚努力的为前线的将士筹备粮草。

    毕竟,他是立志要成为一位能臣的。

    李子谦刚到京城时是不愿理会他的,甚至已经从心底将他从朋友的位置上剔除。

    他当然知道鲁亲王不可能将梁国出兵的事告诉他,以己度之,若是蜀国出兵,他也不可能告诉他的。

    即便理解,但他还是不原谅,那毕竟是他的国,他的家!

    鲁亲王心虚,他不和自己说话,他也不强求,自觉的跑上跑下,先去户部给他争取到一栋位置不错,足够大,却又不逾制,景色又好的宅子做国公府。

    然后就去礼部里为他争取各种东西,等他们一家安顿下来了,他还特意在他四哥面前打了两个滚,让他同意让李子谦兄弟几个去国子学读书。

    要知道,自及冠后他就很少在皇兄面前耍赖了,他都二十好几了,这时候还冲皇兄撒娇,实在是太考验心里了。

    李子谦和两个弟弟去国子学读书,还把好几个有意再嫁的嫔妃给嫁出去了,然后便努力读书起来。

    蜀国没了,但李氏还在,为了宗族,他们也得努力读书,有了楚国皇子出仕的先例,他们出仕应该不会太难。

    可是那是对李子谦的两个弟弟而言,于李子谦来说,他这一辈子远离朝政才是最安全的。

    毕竟他是从小就是被当做未来国君培养的,他又是太子,梁帝心再大也不可能让放心的让他参政。

    以前每日都是忙得连喝口水都觉得难,现在却突然清闲下来,除了每日去国子学上几门课外便无事可做了。

    一开始他还享受这种清闲,但久了,不免有些无趣。

    鲁亲王就趁虚而入,拽着他一起出去玩,“京城里好玩的地方多着呢,你每日除了读书就是留家里,自然无聊,不如我带你出去玩?”

    李子谦凉凉的看了他一眼,甩了手坐到椅子上依然不理他。

    鲁亲王也不指望他与自己说话,拽住人的手就往外拉,“走,我先带你去前门大街,那儿吃的东西多,还有不少蜀地的商人开的饭馆,你可去试试味儿正不正。”

    李子谦的态度就有些软和,才一走神就被鲁亲王给拽出去了。

    俩人上了车一起走,鲁亲王叽叽喳喳的给他介绍,李子谦扭着头冲着外面,并不理他。

    他九岁那年来过梁都的,只是那时为了他的安全几乎不出梁国的皇宫,所以对梁都并不熟。

    这次听鲁亲王介绍,的确很有趣。

    到了前门大街,鲁亲王没再坐车,而是拉着李子谦下车慢慢走过去,不时还去路边的摊位上凑热闹。

    李子谦还是第一次这样逛街,身边甚至只有两个守卫的护卫,走在人群中和一般的富家公子没多少区别。

    这种感觉很奇特,让他不由慢下脚步,脸上的神色也和缓了许多。

    鲁亲王看到摊位上有卖风车的,便掏了钱买了两个,一个塞给李子谦,另一个拿在手里笑道:“我儿子就喜欢玩这些,剩下那个给你玩。”

    李子谦看着手上的风车微微蹙眉,鲁亲王就接过去转了一下,风车便转动起来,“喏,就是这么玩。”

    梁国百姓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朝廷刚刚颁布政令,今年京城一带的赋税减两成。

    而秋收在即,这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李子谦垂下眼眸问,“不知我蜀地百姓如何了。”

    鲁亲王就道:“你别担心,朝廷已派了官员前往管理,户部征调了一批粮食过去赈济,当务之急是让稳定民心,让他们有粮可吃。”

    李子谦嗤笑一声,转了转手中的风车道:“谈何容易?打了三年,蜀地的百姓几乎也荒耘三年,其中粮食缺口可不少,你们国库拿得出来。”

    鲁亲王有些心虚,见他认真的看着他,想到这是他入京来第一次开口与他说话,便懦懦道:“国库没那么多银子,粮食储备也不够,所以与楚地和江南的商人买了些。”

    李子谦挑眉,“不是说国库没那么多银子吗?”

    他就一直很好奇,梁国到底哪来的这么多粮食,能让前线的粮草未曾断绝过。

    都是休养生息,那六年蜀地也没发生过重大天灾,他们的税收也很不错的。

    鲁亲王小声道:“你忘了,你家皇宫里还是有些钱的。”

    李子谦:……

    他默默地转过头去,继续往前走,哦,他差点忘了,他的家被抄了,当时他们走得匆忙,有许多东西都带不走。

番外 我是能臣(三)

    李子谦书读得是真的好,比他两个弟弟强太多了,国子学的教授们都在心里惋惜,他要不是蜀国的太子就好了。

    哪怕只是皇子呢,那也有出仕的机会的。

    黄易安作为另一亡国的太子,在梁都可谓是醉生梦死,尤其是在得到眉娘在江南的消息后。

    他这样,不免让人更加看不起,不少人见到他都明里暗里的讥讽,心中苦闷之下,他便上门来找李子谦。

    他觉得他们是一样的,都是亡国太子,都是被特别戒备的人。

    可是他被请进去就看到鲁亲王正围着李子谦讨好的笑,让人将一幅画展开给他看。

    而李子谦坐在一旁神情淡淡的喝茶,只是偶尔掀起眼皮看一眼那画。

    黄易安:……

    黄易安转身就走。

    李子谦已经看到他,才起身要去迎接,见他转身便走,不由脚步一顿,没去追。

    鲁亲王也看到黄易安了,气得呼气道:“这人什么毛病,上门拜访,怎么才进来转身就走?”

    李子谦回身坐下,不太在意的继续低头喝茶。

    鲁亲王就对他讨好的笑道:“不过不要紧,这人比我以前还混,实在不值得相交。”

    李子谦忍不住噎了一下,问道:“你是在暗示以前的我眼瞎吗?”

    鲁亲王一愣后道:“不是啊,我混的时候你我还不认识呢。”

    李子谦就靠在椅子上,饶有兴致的问,“你以前怎么混了?”

    鲁亲王嘴唇动了动,没说话,李子谦就哼了一声,道:“你不是说户部和工部要疏浚黄河吗,怎么这么有空来我这儿?”

    说起此事鲁亲王就叹气,“是啊,可工部要的银子太多,户部都打回去了,所以我这不就闲下来了吗?”

    李子谦蹙眉,“战事刚平定一年,工部应该知道国库正空虚,怎么会选择在这时疏浚黄河?”

    鲁亲王也不瞒着他,其实很多朝中的事,他都不瞒他,这一年来,李子谦偶尔还会给他一些建议。

    这次黄河疏浚算是大事,他也心无防备的道:“早几年工部就闹着要疏浚黄河了,只是国库中的钱粮要紧着兵部和户部,所以……咳咳。”

    鲁亲王突然想起他不应该在李子谦面前说这些的。

    那几年他们为什么紧着兵部?

    还不是为了打蜀国做准备?

    李子谦扫了他一眼没在意,问道:“然后呢?”

    “年前工部就上书,说黄河下游淤堵得厉害,这两年雨水都会多,只怕会发生洪涝,所以请疏浚黄河,一些重要的地方还要修建堤坝,”鲁亲王道:“这样一来花费可不少,所以户部给打回去了,才过完年他们又报了一次。”

    “那你觉得他们申请的钱多吗?”

    鲁亲王想了想道:“于国库来说,是很多的,但从他想要疏浚的河段来说,这些钱或许刚合适。”

    “不过肯定还有再压缩的空间,”鲁亲王不由笑道:“这户部和哪个部门打交道都是这样,甭管他们交上来的申请额是多少,反正都得先打回去两次,逼着他们压缩后再压缩才考虑可行性。”

    李子谦临朝听政过,自然也知道户部的这个小猫腻,没想到天下的户部都是一个样。

    他一直觉得这样做事的效率很低,一直想改了户部的这个规矩,此时便道:“你们就不怕一打二打之后耽误时间,误了事?”

    “紧急之事当然不会将时间浪费在这上面,比如当年林郡主去辽国谈和,她向户部要求的事,户部都是直接同意,基本上都是当日决策,并不拖延。”鲁亲王道:“再比如前线所需的粮草军备,虽然户部对申请存疑,但往往还是会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