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的孩子也是孙,故教育也该是一样的。且世人常疑皇家亲缘淡薄,陛下不如让他们一起读书生活,也好培养感情。”
“就怕他们会和五弟六弟一样,只会一起逃课。”
林清婉就笑,“让鲁王自己上课,他也会逃课的,这是个人的问题。”
林清婉又道:“先帝教育陛下们时就做得很好,孩子嘛,戒奢华,还是清苦一些的好。精神上的丰富才是真正的富养。”
这是在说他现在给儿子们的太好了,新帝想了想,觉得不太对,嘀咕道:“父皇那时是无钱……”
所以上书房十来年都不曾修缮过,他们的月钱也从未涨过,才不能奢华的。
林清婉就叹道:“现在也国库空虚啊,且陛下别忘了,您和几位王爷品性俱佳,可没有历代皇子中欺压弱小和奢靡无度的毛病。”
这龙屁拍的好,新帝深以为然,于是同意了她的提议,并对皇后道:“你少往上书房送东西,现在让他们想什么就得什么,以后还不得无法无天,孩子嘛,日子清苦一些没什么。”
皇后虽然心疼孩子,但也不敢违背皇帝,默默地应下了。
于是,上书房的好日子才过了没几天便又恢复了原样,而且皇帝下旨,齐王和长公主的孩子也要进宫来读书,几个孩子不仅是堂兄弟与表兄弟,也是同窗,这样以后才能相亲相爱,互相扶持。
长公主和齐王都没意见,孩子们能跟下一任皇帝候选人亲近一些,自然不是坏事。
可很快他们就发现不对了,因为上书房的日子可比家里的私塾要难过得多。
在上书房,一切遵守的还是旧制。
先帝那会儿也不至于亏待儿子,每天课程中间都有点心份额,饭菜也都营养可口。
但是,并比不上在自个家里,他们想吃什么都可以叫厨房做,属于点菜。
课间还能带着小厮下人们玩些花样游戏,但在上书房里,虽然也能玩儿,但却要受很多限制。
最最要紧的是,鲁王和郑王还在上书房读书呢!
没错,未曾成年的鲁王和郑王虽然有了封号,府邸也赐了下来,但皇帝怕两个弟弟守不住诱惑学坏,因此下了旨意,他们得年满十八,成亲后才能搬出皇宫。
而且他们还未曾结业,所以还得继续在上书房深造,这让雄心壮志,想要进朝堂大展拳脚的鲁王大受打击。
于是,他就折腾起几个侄儿和外甥来了,他领着郑王在上书房作威作福,要玩打仗游戏,他一定得是将军,将比他小的侄儿外甥们指挥得团团转;
要玩骑马,那他一定是人,其他人做马……
皇帝和齐王还罢,因为他们就是上书房出来的,当年他们也是这么折腾弟弟们的,所以习以为常,并不往心里去。
但长公主不行啊,她的两个儿子向来宝贝得很,在府上便说一不二,像个小霸王一样,怎么能进了宫就被人欺负?
她还没来得及进宫和皇帝算她的势力被排挤的帐,就先被两个孩子哭闹着先进宫找太后告状了。
若是孩子在上书房还是被欺负,那还不如回家来,她依然请了名儒教两个孩子。
太后自从先帝去后便恹恹的,闻言便道:“你几个弟弟在上书房都是这么过来的,也没见他们就被谁欺负,受了委屈,要我说,你就是太宠着清儿和风儿他们了。”
太后想到前段时间那些名单上的人,脸色有些不好看道:“既然觉得受了委屈,那就让他们住在宫中,把场子找回来就是了。”
“母后……”
“好了,你想想你几个弟弟,他们何时被娇惯过?现在不都过得好好的吗?”
“像老二那样也算过得好吗?”
“那就是太过娇惯的下场,”太后冷笑道:“老二是皇子,犯了错尚且如此,你要想想,若有一日清儿和风他们若也犯了大错,他们能有老二这待遇吗?”
长公主脸色微变。
第四百九十章 合作
太后这话与其说是劝她,不如说更像是警告她。
长公主心头一直积攒的怨气忍不住爆发出来,“母后,我才是您和父皇的亲生女儿,林清婉和钟如英两个义女尚且能掌权,为何就我不行?”
“理由我不是给过你了吗?”
长公主就收敛了怒色,跪在太后膝前道:“母后,这个天下是父皇竭尽全力守护的,女儿又怎么会去破坏它?我自然也会爱护百姓,尽职尽责。”
太后看着她,叹息问道:“那六部你想去哪一部?”
长公主一怔,这个她还真没想过,她安插的官员不仅六部中都有,连禁军中都有。
太后见她怔住,又问:“你不是说助老四争位是为了几个孩子吗?怕他们在你走后没有依靠,可现在你父皇让老四封他们为国公,不仅他们,连他们的儿子孙子都照顾到了,你还有何遗憾?”
“我……”长公主张了张嘴,说不出话来,是啊,她不就是怕她的儿子们受委屈吗,可现在父皇都做了安排了。
“如今六部皆有管事之人,你觉得你能越过各部尚书插手部中事务?还是你受得了被人呼来喝去,被指使着做些琐事?”太后轻声叹道:“老四又不是垂髫小儿,用不着一个摄政的公主,那你要参政,就得进六部,就是皇子进朝听政都要从小事管起,何况于你?”
“如英先掌兵权才入的朝堂,林清婉是临危受命,拿命和功绩换来的尚书之位,你这位公主打算拿什么来让朝臣认同你?”太后轻声道:“你是我女儿,你若执意为之,我再是恼怒也只能帮你,老四仁厚,他也不会太过强硬的反对你,但六部尚书是吃素的?”
“你父皇要召回老五他们都反对,你父皇都没与他们硬来,你比之你父皇如何?”太后眯着眼睛看着女儿,林清婉说堵不如疏,她们母女已生嫌隙,再闹下去只怕更不能收场,所以劝她以柔克之。
说真的,之前因长公主之故,太后虽认同林清婉的能力,却并不亲密,比与钟如英的关系差远了。
可先帝驾崩时她做的事将那些隔阂全都消除了,大局与父子之情,她选择了成全梁帝最后的愿望,满朝文武,甚至在老四和长公主都在的情况下,帝后却只能依赖林清婉。
加之她为皇帝守了灵堂,在太后心里,跟亲生的女儿也不差多少了。
有时候感情来得就是这么奇怪,因为依靠过,因为对方以女儿的身份守了孝,一切便都水到渠成了。
加之长公主的事目前只有她和林清婉最为了解,老四那个憨货还蒙在鼓里,钟如英和朝中的大臣一样,虽有察觉,但并不会插手太多。
所以太后只能找林清婉商量。
长公主在朝中的那些势力当然不是林清婉一人能排挤掉的,她还没那么大的能量,多是太后查出来,然后插手打掉的。
既然俩人已经合作到这个地步,自然也会更进一步的谈这个话题。
太后的目的是既守好大梁,又护好女儿;林清婉则是不希望长公主乱政,若能不流血,自然更好。
毕竟,不论是先帝,还是太后对她都照顾颇多,之前长公主也帮过她。
俩人的目的算是一致,因此最近没少谈起这个话题。
太后觉得这件事的根源便是女儿野心太大,她从来不否认这一点。
林清婉也不否认这点,长公主的野心是很大,但她觉得,长公主主要还是闲的。
她生活安逸,富贵,又有权势,每年除了固定的要举办两个花会外,她其他时间便都空着了。
而恰巧新帝又是这样的性格,可不就想要更多?
既如此,那不如给她找些事情来做。
可是,需要用长公主亲自去做的事自然是大事,且还要有功有德,最好还得有权势才好。
太后如今犹如惊弓之鸟,哪敢让女儿接触权势?
可就是除掉权势,这世上能让人长久来做的有功德的大事本就少,还得让长公主有兴趣,太后是想了许久也没想出来。
太后本想让长公主去礼佛,或是参道,既有事做,也能修身养性。
历史上参道礼佛的公主可不在少数。
但林清婉就是学历史的,她可不觉得长公主真能静下心来参道礼佛,而历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参道礼佛公主们也不是真正的清心寡欲。
以礼佛干政,那还不如让长公主光明正大的入仕参政呢,所以想来想去,俩人也只能想出一件最适合长公主的事来。
现在,太后要做的,便是缓和母女关系,好待下一步。
果然,长公主听出母亲不是一味的反对她参政,脸色便好看了许多,加上以前她曾说过,若她能干,扶持她当女帝都行。
心中的怨忿更少了些,但一想到母亲对她的偏见,还是忍不住不平道:“母后就这么不信我的品性?我若为官,自也会为百姓排忧解难的。”
“我信不信其实并不怎么要紧,要紧的是朝中的大臣信不信你,”太后道:“先不论品性,朝中不会有谁怀疑你的品格,但能力呢?不论是如英还是林清婉,她们都是先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才被朝臣认同,你又想以什么事来证明自己?”
长公主就嘟了嘟嘴道:“女儿有做的,但都被林清婉破坏了,若是五弟留在蜀国……”
皇后就叹气,但还是压住了心头的不满,冷冷地道:“所以这就是你的能力不足了,你想要老五留在蜀国,但林清婉却把他带回来了,说明你不及她。你若入仕,将来还多的是人与你意见,甚至利益相悖,到时候多的是这样的争斗,今日你输给了林清婉,焉知将来你不会输给别人?”
太后微微倾身道:“你要证明自己的能力,那就不能输,且不是只赢一次,而是要赢很多次才能得到朝臣们的认同,你看如英,当初是打了多少胜仗才能在朝堂上站稳脚跟的?而林清婉在去辽国谈判前又做了多少事在朝臣们的心中留下了印象?”
长公主张大了嘴巴,忍不住道:“我是公主,也要和她们一样处处受制吗?”
“她们也是郡主,”太后道:“不也同样受歧视吗?”
止不住不忿,“凭什么?”
“就凭他们是男人,而你们是女人!”
长公主不甘,却也知道这是实情,脸色青白起来,到最后她也没找出反驳的话,憋着气的出宫去了。
结果轿子才到宫门口便碰到了同样要出宫的林清婉,她似乎正低着头在想什么,一旁的宫人毕恭毕敬的立在一旁,并不打扰她。
长公主脸上的表情一收,淡然的下了轿子笑道:“三妹这是要出宫?”
林清婉抬起头来,看到她微微一笑,屈膝行礼道:“见过长公主殿下,正是要出宫。”
长公主便笑着上前道:“那正好,我们姐妹俩同乘,也好说说话,自你从荆南回来,我们还未私聊过呢。”
林清婉就侧身请长公主上自己的马车,笑道:“本想过了正月就去拜见姐姐的。”
“你我姐妹,哪里还讲究这些,”长公主扶着她的手上了车,笑道:“倒是怕你忙,所以我也没去打搅你。”
林清婉上了马车,坐在她的对面道:“近日倒不那么忙了。”
“看出来了,今日妹妹就出宫得早,听说前段时间妹妹差点就住在宫里和衙门里了。”
林清婉没说今天是自己的休沐日,更没说前段时间之所以那么忙,三分之一是在跟太后排挤她的势力。
她笑着给长公主倒了一杯茶,解释道:“陛下刚登基,加上春耕在即,这才忙些。”
“怎么,妹妹还管到户部去了?”
“我自然是管不到户部的,”林清婉笑眯眯的道:“只是互市那里要赶在春耕前开一个忙市,所以忙些。”
长公主笑着抿了一口茶,放下茶杯后若有所指的道:“那妹妹怎么不从苏州多带些人来帮忙?我听说妹妹从族中挑了不少人放在荆南,可荆南道到底离妹妹远了些,还是应该放在理藩院里更好些。”
林清婉笑容微深,也放下茶杯笑道:“是谁在姐姐耳边嚼舌根,消息不尽不实,岂不是在误人?”
她神色微微严肃,郑重道:“他们若有才能可胜任理藩院之职,我自然愿意提拔他们,可惜如今我还未看到谁有这个天赋。”
“我的确调了两个侄子去荆南道,他们之前在两个中县里任县尉,因荆南道缺人,我又考察过他们的业绩,虽不算特别突出,却也不平庸,这才调了他们去荆南道的县下做县令。姐姐要是觉得我徇私,不如和御史台上折,让他们查我便是。”
长公主就笑道:“妹妹多心了,我是真心提议妹妹多提拔一些族中人的,举贤不避亲嘛。”
“这倒是,”林清婉含笑道:“别说他们只是我的堂侄,就是我嫡亲的侄儿,若他们有才有德,我也不会避讳的向陛下举荐的。”
长公主被噎了一下,笑容差点维持不住。
第四百九十一章 劝
车内一时安静下来,林清婉低头品茶,长公主看着她淡然的样子,心中更是不平。
当年俩人第一次相见时,林清婉可是恭敬有加,甚至表现得忐忑不安,和如今的气定神闲完全不一样。
也因此,长公主更加觉得她心机深沉,以前的一切都是装的。
林清婉感受到长公主落在她身上的目光越来越不善,不由放下茶杯,抬头笑道:“下午妹妹无事可做,姐姐要是不嫌弃,我请您去一品楼一聚?听说他们家新得了一个大厨,擅做淮扬菜。”
“那不是正好合了妹妹的口味?”
“正是呢,”林清婉笑道:“姐姐未去过江南,想请您尝尝那边的特色菜都难,这次正好借此机会请姐姐试试那边的口味。”
“好,”长公主笑道:“我也想尝尝妹妹喜欢的菜色。”
车夫出了皇城,便往一品楼而去。
长公主百无聊赖的倚靠在窗边,懒懒的看着外面往来的人群,心神不由飘到了宫中,太后的那些话一直在脑中回响,她有些烦躁的蹙眉。
林清婉看了她一眼,没说话。
等到了一品楼,俩人被掌柜迎到楼上的包厢坐下,林清婉这才给她倒茶笑问,“我看姐姐一直眉头紧蹙,是有什么烦心事吗?”
长公主抬头看了她一眼没说话,等掌柜的来拿了菜单退下,她这才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来往的人群道:“妹妹觉得女子在朝为官难吗?”
“难!”林清婉笑道:“男子为官尚且艰难,何况女子?”
长公主便冷笑,“他们有什么难的,只要考中进士,或是被人引荐,再不济还能参加其他科考或从军,总有出仕之路,然而女子,如今全天下也只有你与如英二人而已。且你们全部情况特殊,可一不可二,女子要当官那才是千难万难。”
林清婉没否定,点头道:“女子出仕的确要比男子难。”
“可是凭什么?”长公主回身道:“武帝为女子,唐更有女官,而我大梁承唐制,为何不能有女官?”
林清婉略一思索道:“大概是因为女子不能参加科举吧。”
就是唐朝时设立的女官,除部分可以参与朝政外,其他大多还是服务后宫的。
长公主眼睛一亮,是啊,若是女子也能参加科举呢?
她连忙上前一步,道:“妹妹是有大志之人,何不向陛下尚书开女子科举?”
林清婉就笑,“姐姐太过天真了,别说这女子科举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