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荣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林氏荣华- 第2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哪里是不容易,简直是不可能,一国皇帝要是这么容易被刺杀,那还叫皇帝吗?

    “陛下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呢?”

    “林郡主,就算是辽可汗死了,辽军也不可能停战,”兵部尚书蹙眉道:“反而会为了争位争相立功,现在辽可是等着南下劫掠粮草来救济灾民。”

    “只要辽可汗一死,我们可以和温迪罕合作。”

    众臣吓了一跳,“合作?林郡主要与辽合作?”

    “不错,”林清婉颔首道:“他们不是需要粮食和盐巴吗,我们与他们交易。”

    众臣的脸色算不上好看,兵部尚书更是压抑着怒气问,“林郡主是想引辽军入关?”

    林清婉诧异的看向他道:“闵尚书怎么会这样认为,我们与他们合作为的不就是阻止他们南下?”

    闵尚书脸色微缓,问道:“那郡主想跟他们交换什么?”

    “自然是他们能拿得出来的东西了,马,草药,毛皮等,凡是能拿来交易的东西都可。”

    众臣面色古怪,“郡主是要与他们通商?”

    他们还以为她要拿着粮食和盐巴去跟辽借兵攻打楚国呢。

    众臣面色微缓,但还是蹙眉道:“只怕是养虎为患。”

    林清婉就瞥了他们一眼道:“若能拖住辽军,养他一时又如何?”

    工部尚书道:“就怕辽人不会答应。”

    其实通商也不是不可,三百年前,大唐还算强盛时就一直与各藩属开有互市。

    只不过后来叛乱迭起,互市才关闭,而等到战乱四起时,更是直接断了与那边的商业往来。

    所以林清婉一提起时他们才反应不过来,还以为她是要跟辽借兵呢。

    “就是答应也会狮子大开口,”户部左侍郎蹙眉道:“林郡主,国库要负责对楚战事,只怕拿不出多少东西了。”

    林清婉就问,“那辽军若同时南下,户部也不给东北军粮草吗?”

    四皇子就忍不住轻咳一声,户部左侍郎抿了抿嘴,不再说话。

    打仗所需的物资只会比交易所耗的更多,而且也说了是交易,那肯定是有付出便有收货。

    林清婉这才扭头对皇帝道:“若真能与温迪罕谈妥,那自然不必国库出钱,我大梁商人难道还拿不出一些粮食和盐巴吗?只要互市开放,到时只怕商人们争相与往。”

    “而商人们所担忧的不过是安全问题,到时候可派东北军在一旁护持,而我们只需收很少的一部分税收即可。”

    兵部尚书就忍不住咳嗽,“还要收税?”

    “当然要收税,”林清婉正色道:“将士们沿途保护他们不也要耗费粮草吗?”

    户部左侍郎连连点头,“不错,现在是特殊时期,税收不可过重,但将来若稳定下来,互市若还要再开,这部分税收可要调节。”

    他可是知道的,向各国出口的商人向来是最赚钱的。

    崔正见他们谈得火热,就抽了抽嘴角道:“辽可还未答应与我们合作。”所以现在说再多也无用。

    大家就默默地看向梁帝,所以您能派刺客杀了辽可汗吗?

第三百九十三章 谁去

    梁帝沉吟道:“我们在辽倒是有些人手,但想要接近辽可汗只怕不容易。”

    不是不容易,而是几乎不可能,就如同辽的细作近不了梁帝身的道理一样,梁的细作想要近辽可汗的身也很难。

    除非……

    梁帝抬头看向底下的大臣,“除非你们能先说服温迪罕,若有他相助,却还可以。”

    众臣沉默,崔正思索半响后道:“倒可以一试,虽不知能否成功,好歹是个机会。”

    兵部尚书也没意见,大家吵到这儿总算是勉强达成了共识。

    “洪州那边也得下令,让钟如英不可太过急进,”闵尚书几乎是瞬间就考虑了全局,沉着脸道:“我们只当什么都不知道,等着楚使来交涉,到时再拖延一下时间,只要辽这边能停战,我们便出兵,若不能,就将钟如英召回,暂时平息与楚的纷争。”

    “两头讨好,就怕一头也得不了好。”有大臣蹙眉道:“还不如洪州那边暂时休战,等辽那边坐定再说。”

    “不可,那样西蜀收兵不打了怎么办?”兵部尚书和崔正同声阻拦。

    林清婉也道:“我大梁又不是怯弱小国,难道还怕他们问责?而且消息传递缓慢,我们处理事情总需要时限,哪怕我们拖延时间,只要时间在合理范围之内,谅他们也不敢怎样。”

    崔正点头,“所以我们得提前选好人来应付楚使。”

    大家看了眼四皇子,还没等崔正摇头,林清婉就已经道:“四皇子不合适。”

    “不错,”任尚书道:“若是四皇子出面,只怕楚使会逼着他立时做出决断,得选个官大但话语权不够的人出面。”

    梁帝便伸出手指敲了敲桌面道:“时辰不早了,爱卿们先下去用饭吧,饭后我们再谈。”

    大家这才发现早过了午时,肚子的确有些饥饿,纷纷起身行礼告退。

    皇帝就点了崔正,兵部闵尚书和工部任尚书留下一起用饭,四皇子和林清婉自然也被留下了。

    五人跟着皇帝去了后面的休息室,梁帝在主座上坐下,笑看向林清婉,“你是如英搬来的救兵?”

    林清婉就微微欠身道:“真是什么都瞒不过陛下。”

    皇帝就叹息,“上次你急行入京为的就是她,没想到再来还是为她。”

    林清婉自己都没想到,她低下头道:“是我们让陛下担忧了。”

    梁帝挥了挥手道:“都是为了这个大梁,朕怎会怪你们?”

    事情刚出时,所有人都说钟如英是为报私仇,在她的折子未到时,皇帝也是这样认为的。

    可看了折子,没人会再觉得钟如英是为私仇。

    是啊,大梁现在的境况看着还不错,其实却是危机四伏。

    等膳食送上来,皇帝这才挥了挥手,屋里的宫人尽皆退下,只留了一个刘公公在身侧。

    林清婉他们就知道,重头戏来了。

    刚才在前殿,明明对辽的事更急迫,但大家还是先说起了洪州之事,就是因为对于温迪罕的事属于机密,越少人知道其中详情越安全。

    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参与此事的。

    作为提议人,林清婉才能坐在这里,而四皇子是大梁未来的继承人之一,他自然是可以在此的。

    崔正和兵部尚书更不必说,而任尚书在此则是因为他曾做过理藩院尚书,且还跟着已逝的李尚书去辽国谈判过。

    那会儿林颖还在,他将辽军打退后两国进行过和谈,那会儿任尚书才及冠没多久,作为一个书记跟着去的,专门记录两国和谈的文书。

    当年去过大辽的人,如今活着的也就一个任尚书了。

    而在他当工部尚书前,他做的就是理藩院尚书,对辽的情况也最熟悉。

    果然,饭还没吃饭,皇帝就开始问起任尚书辽的情况。

    辽可汗术虎的年纪比梁帝还要小些,可他和梁帝不一样,梁帝几乎一辈子都在皇宫里渡过,虽然穷,却从没少吃少喝过,且因为自己注重养生,又有御医在,所以他保养得很不错。

    可术虎却是一直在南征北战中,他是当年辽内乱后的胜利者,可胜利者也要将作乱的部落一一打服,所以他年纪虽比梁帝还小几岁,可身体却远比不上梁帝。

    早几年前就传出他病危的消息了,可他那口气一直挺着,就是不松。

    他儿子很多,任尚书知道的便有十二个,能活到成年的目前只有五个,而能让任尚书记住的也就只有三个而已。

    一个是勒,一个是准,还有一个就是温迪罕。

    勒和准同父同母,他们的母亲是大王妃,辽人不讲究什么嫡长,论的是实力,自己的实力和母族的实力。

    所以他们兄弟俩一直是王位的有力竞争者,彼此就相争不断。

    而温迪罕正好相反,他是凭借自身的实力让任尚书记住他的,他的出身不怎么好。

    他的母亲是辽可汗南征北战时掳回来的女奴所生,据说他母亲曾是一个部落王子的贴身侍女,所以被术虎带回王庭后日子并不好过。

    温迪罕幼时更是与奴隶没什么区别,但他九岁时就跟在十二岁的准后面上了战场。

    十五岁那年,术虎征讨夹谷时落入陷阱,九死一生时是温迪罕带兵救出了他,从此后他才开始掌军。

    此后十年,他参加过不少战役,赢多输少,所以在王庭中很有威望,现在为辽国的一员大将。

    只不过他没有母族支持,所以很难争得皇位。

    可是任尚书和林清婉一样,不觉得他会甘愿只做一个大将军,他道:“此人野心勃勃,能力卓然,找他合作或许能成,可同样需要万分提防。”

    林清婉颔首,“梁辽两国的仇太深,找勒和准他们只怕都不会相信我们,相信也多半不会和我们合作,但温迪罕不一样。”

    闵尚书便问,“那郡主觉得何人去做这个说客更合适?”

    林清婉垂眸不语。

    任尚书就叹气道:“可惜浩宇已去,不然他是最合适的人选,天下能称得上三寸不烂之舌的,除了姬先生外,就是浩宇和闽国的陈见了。”

    陈见是闽国的宰相,他们是不用想了,姬先生虽在楚国,但他对梁国好感度也很大,倒是可以争取,可现在时间紧急,显然是等不到把人拉过来了。

    而林浩宇又死了,满朝上下竟找不出一个可以托付的人来了。

    崔正却慢条斯理的道:“我倒觉得林郡主也很合适。”

    “此事既然是郡主提的,那郡主心中多半已有了计划,而且论对辽人的了解,全天下谁比得上林家?”

    四皇子蹙眉道:“可林家与辽有大仇,那些辽人恨不得林氏湮灭,三妹过去太过危险了吧?”

    崔正便笑道:“正是因为林郡主是林家人,这才显出我们大梁的诚意不是吗?”

    闵尚书想了想,微微颔首,显然赞同崔正的话。

    任尚书左右看看,也沉默不语,他也觉得林清婉最合适,可是,这一去说不定就回不来了。

    林清婉便看向皇帝道:“陛下,臣愿前往辽国说服温迪罕。”

    梁帝蹙着眉头不说话,显然在犹豫中,“难道我大梁就找不出一个合适的男儿?”

    林清婉就笑:“陛下是看不起我这女儿身吗?”

    闵尚书就连忙道:“陛下,郡主岂可等同一般的女儿视之,您看钟郡主,她可也不比一般的男儿差啊。”

    “别,您还是把我等同一般的女儿看待吧,”林清婉笑了笑道:“陛下,一般男儿能做的事,一般女儿自然也能做,非一般男儿能做的事,非一般女儿自然也能做。”

    皇帝忍不住摇头失笑,“何时了,你还贫嘴。”

    林清婉义正言辞的道:“臣不是贫嘴,是真心实意如此认为的。”

    她严肃的道:“臣希望陛下用我,是因为我也有为国为民之心,也有建功立业之欲。您赋予我权利,我便尽力履行义务。我建功,您便赏赐,我犯过,您便惩罚,这都是真心实意的。”

    皇帝便诧异的看向林清婉,“你想当官?”

    崔正等人也惊讶的看向她。

    林清婉便挺直了腰背笑道:“是,陛下可愿赏我一个官儿当?”

    皇帝便严肃的问,“你想当什么官儿?”

    “就理藩院尚书吧,”她笑道:“让臣好有名头出使辽国。”

    大家便松懈下来,皇帝也叹息的看向她道:“你这孩子啊,朕知道你是想为国分忧,可你要想清楚,此事不同以往,一个不慎有可能便回不来了。”

    “臣知道,”林清婉肃然道:“可定州之后是千千万万个大梁百姓,为了大梁,所有人都死得,唯独臣死不得吗?”

    梁帝感动得眼眶都红了,就是崔正和闵尚书都有些触动,看着林清婉一时说不出话来。

    跟林清婉亲近的任尚书和四皇子更是直接抹起眼泪来,刘公公也低下头去抹了抹眼睛,然后默默地立在一旁仰望林清婉。

    林清婉心里想的却是,我还不放心其他人去呢,万一压不住脾气谈崩了,岂不是浪费了她绞尽脑汁才想出来的办法?

    为了钟如英,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第三百九十四章 困

    理藩院现在并没有尚书,前任尚书病逝后理藩院的尚书之位就空置了,实在是现在各国关系分离,理藩院几乎没有用武之地。

    所以封林清婉为理藩院尚书也不过是皇帝一句话的事,且闵尚书,任尚书和崔正都同意了,朝中其他大臣应该也不会有意见。

    放心的是如何说服温迪罕与他们合作,一起搞死他爹,然后再开放互市。

    皇帝会给林清婉一部分人马,且把留在辽国的所有情报网都交给了她,这部分事情是大理寺的武侍郎负责的,到时候他会跟随林清婉一同前往定州。

    崔正则是表示会帮忙联系辽国那边的世家遗族,尽可能帮助林清婉。

    当年辽兵南下,大梁收缩战线,不少世家望族都跟着难逃,但总有遗落的族人。

    除了崔氏外,还有卢氏和王氏,他们在那边都是有遗留的族人的,只是多年不联系,不知现在还能否找到人。

    就是林氏,他们也能在那边找到同出一族的亲人,只是血脉久远罢了。

    林清婉没拒绝他们的帮助,和梁帝商议好了随行的人员,需要带的东西和行程后便出宫去了。

    四皇子送她回郡主府。

    “此次北去,三妹有几成把握?”

    “三成。”

    这个概率低得不能再低了,四皇子忍不住叹息,这和送死有何区别?

    马车内一时沉寂,俩人都不再说话,一直回到郡主府门口,林清婉才道:“我将我那侄女婿留在京城了,让他负责我与京城这边的联系,还请四皇子多加看顾。”

    “怎么,三妹是信不过我吗?”

    林清婉摇头,“自然不是,就当是我的私心吧。因他父亲的事对他影响有些大,虽他不想再走仕途,但我也不愿朝中的老大人们对他有偏见。”

    四皇子神色一肃,“三妹放心,不论你此去成败,皇室都不会亏待林县主的。”

    知道她最在乎的是林玉滨,所以他没提林氏。

    林清婉就笑了笑道:“那我就先谢过四哥了。”

    林清婉起身要下车,四皇子就突然拉住她道:“三妹!”

    林清婉回头。

    四皇子张了张嘴,也只能道:“你多保重。”

    林清婉笑了笑,扶着易寒的手下了马车,这才挥了挥手道:“四哥慢走。”

    四皇子的马车慢慢启动,林清婉看着它驶出了街口,这才回身进府。

    “东西就不要拆开了,我们后天就走。”

    易寒刚才虽在车外,却也隐有猜测,“姑奶奶是要去北境?”

    林清婉叹息着点头,“对,我们去和谈。”

    “若不成呢?”

    林清婉就偏头对他笑道:“那你我可能就葬身于幽州了,你怕不怕?”

    易寒却正色道:“我会保护好姑奶奶的,谁死了您也不会死的。”

    林清婉就笑了笑,眉宇间坚韧,“若我真的要死了,那你别管我,带着他们逃命去吧,能逃出一个是一个。”

    易寒脸色微变,正要说话就被林清婉挥手打断道:“你应该是知道我的,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在意的就是玉滨,所以你若是能活着回来,就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