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中兴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中兴路- 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时的萧轩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山东的行为,进一步引发了不少人的恐慌,让原本预计多年后才会进行的摊牌提前到来了。

第147章 摊牌() 
“那些流氓无本者们,恶向胆边生的犯罪之徒,趁机捞去好处的各种刁民,当然也都会在这个时候泛滥出来。我们以后当然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绳之以法,清洗和纠偏。可是,现在这个时候却不能畏首畏尾。山东一带的豪强自从元初以来就没有真正遭受过大的劫难和清洗。对农民的积威已经太大,宗族的权威也已经太深,不让这些人的积威与颜面彻底扫地,让大众彻底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就不可能真正的对这一代的面貌有本质的改善。以后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土皇帝和牛鬼蛇神重新捞过界,捞过或。如果用简单的话说:矫往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足以矫往。。。”

    萧轩接着说道:”有些人可能担心这样会让以后的民众变得无君无父或者亡天下云云,其实也大可不必。摆脱了枷锁的农民,反而会因为丧失了有效的组织和成为一盘散沙,对抗君权还有我们的能力,只会比以前的地方豪强更弱而不是更强。。。”

    周遇吉等人当然明白此时这位与众不同的皇帝那与众不同的态度和立场,不可能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说些什么。而且翻遍历史,不论是黄巾贼还是陈胜吴广等人,也一样因为提不出新的社会秩序而不过是为王前驱之辈罢了。只是周遇吉做为还算有一些见识的武人相信:这样的事情一定会带来巨大的不安的。

    萧轩相比以前大大改变了自己的计划,也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的产物。自己当然可以花费数年的时间积攒好足够的实力之后再摧枯拉朽。然而从军情体系得来的一些零星消息却说明,这种龟缩一地种田练兵升级,然而再横扫这个暴打那个,建州、农民军、文人大户们全瞧不起的明末架空爽文传统套路恐怕有牟田口连也那个鬼畜日本司令官一厢情愿的毛病。只有自己按照计划行事,其他所有人都不能坏我的好事或者提前发动找麻烦。一定在自己拥有了足够的实力之后,才会遇到恰当的BOSS来送肉。然而事实上就算统治阶级的整体智商有限,那些野心和智商都未必比主角低的人可没义务陪太子读书。

    仅仅不过一年零几个月的时间里,萧轩不仅仅遇到过几次公然造反。还在队伍内查出了不少伪装成穷人企图混入队伍的少年,更查出过不少针对近卫军家属的渗透拉拢、甚至还有人同御马监太监们串联的消息。自己发现了一些这样的事情不代表所有的事情都被发现了。很显然,那些专门有备而来的渗透者拥有不俗的资质很容易在近卫军中升到要害岗位也说不定。

    如果这样阴谋诡计,欺上瞒下,自己可不是书中的历史爽文主角那样处处都有智商上的设定优势乃至运气上的碾压优势。应付这种改良改革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小动作和暗算,绝非自己最擅长的。至于如何应对从自己的身边亲卫到最底层最末端的边地吏员随时可能粗线的欺上瞒下、争功诿过,如何应付整个统治阶级在体制内搞鬼,也绝非自己这样一个刚刚就任帝王不过一两年,几年以后也未必有多少执政经验,更没有经受过专门而科学帝王教育的人可以应付的。自己的比较优势,或者说大多数穿越者的比较优势只有掀桌子造反令立一套体系,这个才是最简单的。

    在清苑南原之战刚刚结束的时候,萧轩首先想到的是建州精锐的强大,内外敌人的强大。如果内外潜在对手明着勾结,如同提前版的一六四四那样,自己这一万左右还算像样的兵力可能根本应付不来。不过新的火器思路让整个队伍内的工匠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利用并不算复杂的原料平均每天完整加工出一百支左右还算像样的三两重弹火器之后。萧轩的看法则有所改观。如果现在自己所率领的队伍再次与建州强敌交锋,就是遇到二百个牛录两万左右的披甲兵也未必会怕。因为如果临时扩军到两万人左右,组成更大的阵型和队伍。让那些新兵只负责火器填装,集中到老兵手中以火力进行射击,仍然能够维持以前的损失比不崩溃。况且如果交战的选择权在自己,不一定选择在清苑平原一带那样野战行军中最不利的情况下同对手交战。自己可以“不打外敌,专打内敌”或者“三分抗敌,七分发展”,这样一来应付内外敌军相互勾结的威胁,是有很大把握的。

    这些话,萧轩对周遇吉乃至身边其他人也完全没有隐瞒的意思:“朕的年纪并不大,当皇帝也没有多少经验。然而天帝却托梦赐予朕建军的一些法子,名朕革新天下。朕的理解,就是天子造反,重新再打一遍天下。那些人如果终究不能接受一个重光的日月和朗朗乾坤,就不如让他们趁早亮明旗号同朕对这干。。。”

    萧轩在山东的行为,终于成为一条导火索,让很多原本还在摇摆观望的人也在这个时候下定了造反的决心。只是萧轩还是高估了一些人。因为自己登基刚刚不过一年左右。某些人看清自己的面目的时间更短,在各种准备方面都有些措手不及。如果在这个时候举起反旗,谁也没有足够的把握一定能战胜似乎已经开始和北方的流贼勾结在一起,十分擅长练兵建军并且还拥有大义名分的这个反叛天子。

    因此,更多人所做的准备不过是在这个时候准备认真的练兵建军或者开始相互联姻和勾连,等着拥有足够兵力的千总武人们也战在自己这边儿或者下一次建奴入关大战的时候,才是清君侧和“拨乱反正”的最佳时机。

    就这样,萧轩的胆子也越来越大起来,在整个正月里。通过利用李自成等人变相的胁迫吃大户,最后再“击败乱贼”收编队伍收剿财物的方式,萧轩麾下的队伍也从万人扩张到了七万人左右,为了防止夜长梦多,在收缴到足够的兵员和二百多万两计的银钱之后也开始踏上了回京的路途。

    也就在这时候,刚刚蛰伏片刻的李自成等人以更大的声势挥兵徐州,再次点燃了火焰。

第148章 “主角”上百() 
跟随萧轩一起北上的队伍不仅包括七万名出身低微,看起来营养都不是很好的少年新兵,还包括这些人的不少直亲家属。尽管在挑选中大多数派遣出去的近卫营与勇卫营官兵按照要求尽可能选那种没有太多叔叔舅舅大伯大姨,尽可能是孤儿寡母或者兄弟单薄的适龄青年,孤儿最好,可在年龄要求的范围十分窄的情况下,还是存在不可忽视规模的直亲家属。山东一带乡村孤儿出身的少年们虽说风气要比在京城中流浪的那些稍好些,可也有不少明显染上了很多不好的毛病。按照同样严格的要求在初训试探中就被淘汰出不少。

    这样一来,跟随整个队伍北上的人数加上二十余万眷属就足有将近三十万人口的规模,有还未发育的幼儿,也有很多成年的长辈。浩浩荡荡伴随着很多征集而来的粮食车马的队伍在冬末的原野上似乎一眼望不到边际一般。似乎此时的萧轩率领的队伍并不是一支属于皇家的官军,而是刚刚出商洛山不久,迅速拉起几十万人马的李自成所部一样。

    好在这几十万口人并非都是粮食消耗很多的青壮年军人,车马有一些却也不是全骑兵化的队伍,拥有的马匹也不过数万匹,行军地带又多是人烟稠密的地方,勉强没有让这浩浩荡荡的队伍出现太的后勤问题。以携带的口粮为补充,就地取水征粮为主似乎抵达京师并不存在什么太大问题。不过这样一来,行军的速度就降低了不少。在拥有不少非战斗人员,马匹比例又不像历史上的明末农民军那么高的情况下,尽管大军按照要求每日进行大小休息,可兵队为了迁就集中起来的民队,还有迁就那些队伍内走的最慢的人及照顾整个队形,还是一天只能行军四十里左右。要返京显然至少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了。

    为了防止意外和变故乃至人心浮动,萧轩也只能让千余骑首先返京避免意外,同时利用行军中的空余时间准备在临时组织起来的“兵队”进行临时纪律性训练。

    最初五天的时间内,至少两万名左右纪律意识和服从意识表现的仍然并不是太好的少年人被筛选出来组成装备的后备营,大概五百人一营。由从各队抽选出来的四十名中上水准的官兵负责这些人的日常管理。

    萧轩则从近卫营与勇卫营的亲兵营中抽选出了一百名左右在过去的一年内部报告结合实战战绩表现最为优秀而且没有太大劣迹的少年,进行了一次临时会议。目的当然是赋予这些人最为重要的使命:效仿自己刚刚登基的时候在御马监内那样用五天左右的时间,比较严格的选拔和训练,一个人至少让五百人成为勉强还算是比较堪战的队伍。

    在已经决定摊牌的情况下,萧轩也不打算如同过去那样按部就班的扩军发展了。既然自己这样一个仅仅是稍稍了解一些军训生活又有点儿军事爱好与脑子的人可以做到,那么没有理由军中这些从文化学习到实战考验都比较突出的少年们就会比当初赶鸭子上架的自己逊色一个层次。当然,让萧轩最为担心的是:这些人并没有把自己视为主角的意识,而只把自己视为官员或执行层。

    因此在萧轩不仅在自己这一年多以来一些练兵经验上没有太多藏私,讲述了拉拢少数表现突出的人建立不同的地位,利用阶级差别控制部队维持训练纪律的方法。还对这些表现比较突出的少年们直言不讳的说道:“你们这一次的任务不是临时性的,而是永久性的。如果不犯错误,你们将永久成为一名建功立业的将军,一名留下传奇的主角,封候列传。因此,我不希望你们仅仅把这件事当成一件差事。你们要有时间上的紧迫感,明白朕为什么会突然改变原来的计划,要用少则两三个月,多则一年的时间就要以最快的速度扩军。朕也无需隐瞒什么,我们的对手并非仅仅是那关外的建奴,还有二百六十余年以来我大明积累与繁衍下来的无数蛀虫与反动派。事到现在,任何通过朝堂政令或者军令乃至旨意的方式,都根本不足以让日月重光,只能采取拨乱反正,再打一遍天下,再进行一次开国战争的方式才有澄清海内的可能。因此你们以后的敌人不仅仅是关外的强敌,还包括随时可能起兵造反的天下官绅、勋贵、军阀。或者:即便他们不打算造反,我们也要以武力的方式彻底清除他们。如果我们失败了,不要说是封侯分疆世袭罔替,就算不被战胜者以极刑处决,也很可能要重新隐性埋名,在语言不通的地方身为一个没有依靠的外乡人成为最为悲惨的佃户或者奴仆,你们家人有可能的遭遇那就更不要说。因此这一次摊牌和决战,我们不能失败,更不能有一丝的疏忽和侥幸。你们每一个人都要有朕当年在御马监军营准备与内部的敌人摊牌那样抓紧每一个时辰的时间,让这些暂时还是乌合之众的少年们以最快的速度形成战斗力。。。”

    就这样,在兵队和民队分开之后,利用一百名亲兵营中抽选出来的优秀骨干,配合从各队选拔出来的中上水平,没有什么劣迹,考评优良的少年官兵五百人左右,大约有一百个临时新编的新兵营建立了起来。五百人每人配备一名营官和五名中队长。八十分之一左右的军官比例在近现代军队中是个不正常的数字,在古代军队中也很显然缺少一些替补或者辅助职位。不过总的来说,这却是个按照古时的军事组织体系,完全符合标准的军官配置了。

    百余个营上午进行四十里左右行军,大休息后下午最基本的纪律与队列训练。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维持在整个几十万人的行军纵队前后。同当初在御马监的时候相比,很显然在实战技能方面也无需那么急功近利了。

    

第149章 行军练兵() 
小冰河冬末初春时节的北方似乎依旧如同隆冬一般,包括黄河乃至不少地方河面上的冰也没有见融化的迹象,浩浩荡荡的队伍北过黄河来到沧州一带的时候终究没有发生太大的意外。虽然有不少人因为前面的车马压脆了冰面发生了不少的事故,不过好在有准备的情况下终究没有发生什么问题。

    然而相比以并不算快的速度行军的中的大多数人来说,那些满心欢喜以为从此能够过上衣食无忧生活并且选入新兵营而没有淘汰入辅营的新兵们却再一次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时不时的有人在寒风中光着上身被罚站,身上布鞭带来的独特伤痕渐渐的变成了青紫色。还有的人因为严重违反军纪甚至煽动不满言论而遭遇到极刑处决。

    经过几天严苛的生活在队列训练的时候,甚至日常的生活的新兵营少年们哪怕表现出稍稍一丝的懈怠甚至闲话,就会有人直接被用包括水刑或者千尾布鞭在内的各种体罚。

    因为几乎没有人能够在最初的几天时间内就在哪怕基础的队列训练乃至日常生活中不犯一点儿错误,因此仅仅不过五天左右的严苛军训,几乎每一名少年的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伤痕。不少人的脸被抽的红肿而仍然没有消退。

    高强度的压力和即便在矿山中也未成有人见过的严苛要求之下,终于有一个中队发生了哗变事件,因为这个中队有不少军户出身的少年们,对军营内的规矩也或多或少的有一些了解。人们虽然听说过有克扣军饷或者让士兵当做劳役的事情,可在每一刻的要求都这样严苛的军营却是从未听说过的。

    结果当然也是不言而喻的,在天子脚下这支与众不同的队伍中,按法纪军中哗变视为反叛,在得到萧轩的默许之后,上百人中除了几名立功的线人之外全都被当众处决并且累及相关家属。

    积累中越来越多的不满在极刑和暴力的高压面前终于被压制下去了。萧轩在行军中日常巡视的过程中当然也了解新兵营中这样或那样的暴力现象。这种对新兵的暴力压迫虽然还为察觉出太多以权谋私或者赏罚不公的现象,毕竟那些负责各新兵营管理的近卫营和勇卫营官兵也是整个队伍经过一年左右时间的了解选拔出来的人,可是萧轩还是感觉到了这个时代下层出身的少年,同自己这样来自未来的现代人中的一丝区别。

    萧轩出生在还算封闭保守的地方,小时候不论是家中还是在学校的师长那里并非没有遭遇过所谓的“家庭暴力”或是所谓的师长体罚。然而在现代社会绝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家庭或者来自师长的校园暴力,往往还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则或底线。几乎没有经常性,让人感觉到真正伤痛和难以忍受的处罚,更多的情况下也很少有真正“无理”的体罚。而在这个时代来说,尤其是那些出身下层的孩子们,根本就视严苛的体罚和打骂为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并没有自己在现代受到人道主义思想熏陶之后在新兵训练中还留有的一丝“讲理底线”。

    可不知道为什么,萧轩终究还是没有打算从根本上扭转这种现象,因此自己的成功经验似乎表明:严苛的军队管理对战斗力和服从性的快速形成是有益的。尤其是这个时代的少年们往往并没有在小时候经历过中国式校园教育的纪律熏陶,如果只按照后世那么宽容的所谓“军训”,而没有一丝狠辣的标准来,根本就不可能在短短一个月或者更短的时间内让这些人至少能够具备最低限度满足要求的战斗力。

    当然,为了避免还不到京城各个新兵营队伍就变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