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中兴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中兴路-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炮可以相提并论,倒更有点儿像那些千斤仿西洋铜炮才能打出来的状态,尤其是在命中墙靶后面零星制作出来的盾车的时候,那高大而厚度从侧面用千里镜中仔细观察,至少有数寸厚木板厚度的盾车在炮弹迅猛的威势之下被打的彻底掀翻在地。虽然炮弹在穿过盾车之后也往往丧失了之前的威势,但依然滚动了数十步才算停了下来。

    在炮击时不时展开的时候,还有马匹拖着的风筝一般的“风筝靶”从射击阵地的侧面绕过,似是飞快略过的轻骑一般,距离又不过仅仅五六十步左右的样子,非常不便于重炮展开射击。而在这个时候,双人抬炮小组开始在协同之下展开火力。通常五支抬炮以一定叉开的角度瞄准目标的一个方向,呈微弱角度散开,在火力展开的时候,一同喷出的近百枚左右的霰弹基本能有效覆盖数十步远的目标。偶尔失得的霰弹打在没有防护的马匹身上,几乎在很短时间内就能让马匹摔倒在地。

    这样的抬炮也不是挑选出来的个别炮手进行表演,而是各队抬炮手轮番进行。紧接着,少年官兵中的弓手们又开始进行了近战射面靶贴近实战标准的一系列表演。到了这个时候,袁可立才真正的感觉到了一似震撼,不知怎的,目光中似有泪光闪闪。

    “没有想到如今的大明,也有了这样可以对抗建奴的强军。。。”袁可立叹道。

    萧轩却没有绕弯子的打算,直言不讳的说道:“你终于能够明白朕的意思了。其实,之前的某天,一起来看表演的也不仅仅只有你一个人。朕知道十年以来的损兵折将,连战连败,已经让北方的不少人丧失了信心、心存畏惧,甚至有了关外的建奴很可能有机会入主天下的想法。而朕希望那些人知道:大明是可以拥有一支能够有机会抗衡,甚至战胜对手的劲旅的。”

    说到这里的时候,萧轩停顿了片刻,话风也一转,突然说道:“让东江军撤回来吧。辽饷本来就是朝廷很大一笔负担了。朕查了账目,去年天启七年,朝廷运往东江的粮食三十七万石,银六十余万两。朕手下的两营算起来花费也就是比这个略多而已。朕自问或许有把握对付兵力差不多的万余满军,可在东江那个位置上,进行所谓的游击抄掠也将是一种巨大的冒险。朕听说刘作兴现在已经回来了。天启初年时候的那种机会,恐怕不会再有了。与其让每年几十万两银的钱粮落入某些势力甚至是建奴的手中,或是让毛文龙等人做为安抚满军不进攻剿灭他的资本,还不如撤回来的好。。。”

    这些日子以来了解到许多事情的萧轩,对毛文龙等人也并无多大程度上的信任了。不算漂没,每年接受到四十万两银子,还有大量粮食的东江镇还向朝廷卖惨哭穷,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有巨额钱粮去向不明。《窃明》中鼓吹的东江军,恐怕并不是什么圣母白莲花。萧轩这一次也希望能够通过袁可立对这一问题的态度,来鉴定一下此人是否靠谱。

    见到皇帝直接把这件事挑明却没有怪罪的意思,袁可立也深受感动的说道:“毛文龙委曲求全变相通敌的事情臣也明白,谢圣上的信任和宽容!只是此时此刻,东江军恐怕。。。”

    “恐怕成为听调不听宣的军阀了是么?朕打算任命你为辽东督师,总览包括关宁军和东江镇在内的辽东事物,希望你能够认真的处理好这件事情。。。”萧轩此时终于对袁可立说道。

    其实负责辽东的人选另一个选择是孙承宗,但萧轩仔细分析之后认为,京畿一带的防务也很重要。今后对待建州,实际上存在辽地与京畿两个方面的主要战场。让孙承宗、袁可立这些在后世没有太大争议的人物取代疑点重重的毛文龙和袁崇焕等人或许才会最大限度的减少篓子。

第101章 奉旨造反() 
崇祯元年八月初一,天气稍稍凉爽些的时候,萧轩在安排好了京畿、辽东一带的防务人选。以卢象升,赵率教等人负责京畿一带北部重镇,并且以新任督师袁可立等人平定了宁远等地因为四个月的缺饷而导致的军营哗变之后,随即举兵亲征。这一次跟随萧轩出征的几乎是近卫营的大部约五千人,只留下了两千人负责御马监协防。周遇吉也率领一千战兵一千辅兵大概两千人马随同萧轩一起出征。加上出征前不久新募集而来的辅兵,跟随大军这一次出动的总人数也达到了万余人之多。所携带的各种以大将军炮为核心的火炮约七十五门,各种抬炮八百余件,能熟练的使用五斗到到七斗弓的人也多达两千余人。几乎与此同时,这万把人左右的队伍就配有三千左右的披甲。比例在这个年代也算是很高的了。

    也正因为队伍出征的时候带着不少车马辎重,而且年景也不算太好,因此队伍没有直接向西翻山越岭跨越太行,而是先直接沿着大道南下再向行进。

    一路之上,队伍浩大的声势还有之前的一些战绩上的传闻,也让京畿一带的流寇残匪心存畏惧,不敢怎样找麻烦。萧轩这一次亲征的主要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捞钱,每到一地,也毫不吝啬的直接向当地大户们“打白条”索要各种犒赏的费用。当然,这不是主要捞钱的目的和方向,因此也没有过分。在加上整个队伍因为完全由少年人组成,军旅生涯不长也多处于严格训练的状态之下,一路之上倒也没有遇到太大的麻烦。

    “圣上,过了大名府,还继续向南么?大军不是应该往西走么?”平日里根萧轩接触比较多,因此也没有太多畏惧之心的一名亲卫少年也感觉到有些奇怪的向萧轩询问道。

    “向西边走?去甘州或者陕北的山沟里打游击?那可不是我军的强项,朕判断:陕西布政司一带的流贼必定会南下而来的。灾害严重强兵却不少的陕西布政司一带可没有多少好对方可抢,若朕是那流贼,起事之后必定东进。西北的大户,哪里如中原的大户吃的爽?比如河南之地的那些封王,又或者山东之地的那些士绅,呵呵。。。”

    万余大军前进的速度并不算快,一天只有半日行军,这也让整个队伍有充分的休息时间,包括日常工事劳作在内,也就并不显得多么让人疲乏了。

    在早有安排的情况下,萧轩所率领的天子亲军亲征的消息也很快穿到了陕西布政司各地,原本抱着只要对方不打下州府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态度的陕西布政司各地边军在听闻到这样的消息之后也不由的变得积极起来。各路大军也纷纷开始集中精锐向陕甘等地云集过来。

    此时,经过九个月大半年左右准备的李自成在那笔神秘资金的支持下,成了名副其实含金量很足的“千总”。手下千余名官兵几乎人人都能够有效用五斗射箭并在阵战肉搏方面颇有精通。骑术虽然不怎么精良但也都渐渐靠谱起来。同历史上刚刚加入王左挂农民军时手下仅仅只有不到百名还算尚可的精干的时候,明显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此外还有着此时的陕甘等地的农民军所完全没有的底牌,因此当“奉旨造反”的底牌公开出来的时候,很多人的心也都大了起来。

    “大王,这难道是真的?奉旨造反?有史以来可是闻所未闻啊。。。”队伍中还是有一些军官在此时心有疑虑。

    可是当不少人从参将王国任那里得到了之前早就有所放风的圣上御驾亲征的消息的时候,很多事情也都做实了。议事的营账中不少军官在此时都喜形于色。李过在此时甚至跟着身边的不少人欢呼起来。

    “这下可好了!以后至少封王那肯定是跑不了的了。说不定整个陕西布政司,都是咱们说了算,哈哈。。。”

    李自成此时却十分冷静的说道:“大家也不要高兴的太早了。当今圣上是个爽快人,也在密信中暗示过我们:不要因为觉得是奉旨造反,就绝对不会有败亡之祸。圣上也不可能做的太过得罪满朝文武,该围剿还是会围剿,如果我们不小心翻了船,那别说是封疆裂土,就算是死个痛快恐怕都是一件不易求的事情了。因此,在起事之后,我军应该迅速东进,尤其是打下延安府,以我军的实力表现赢得整个陕北一带的盟主地位之后离开陕西布政司。。。”

    这样一说,很多人都沉默不语起来。因为很多人的故乡就在陕西,轻易离开,那家乡的父老。

    此时的李自成郑重的说道:“陕西一带虽是我们很多人的故乡,但地瘠民贫又多灾害。同时又是朝廷边军重兵云集之地。如果走的晚了,等朝廷的大军封锁了陕甘边地的各个交通要道。咱们就会陷入死地。如今的我们既然要走上造反的路子,哪怕是奉旨造反,也不可能顾忌太多的人了。最多只带上父母妻子这些直亲离开,如果父母年纪太大的,那就只有妻女这一辈直亲。只要咱们这些人在,就不愁谋出一条最终能够光宗耀祖的生路!”

    就这样,当拥有千余归于一部的精兵千余战马,二三百铠甲,几乎算的上是兵精粮足的人马加入崇祯元年的农民军队伍的时候,整个形势就迅速变得不同了。

    能够依靠一些早有准备的攻城工具和重箭侧射抛射轻易攻破很多坚固的寨子开仓放粮的整个大军很快发展到万余人的声势,并在并不算长的时间内,就依靠早有准备的攻城战术袭取了延安府,击溃了防御中超过千人的朝廷经至之师乃至几千武装。缴获各种轻炮三十余门。

    攻破延安府这样重镇的能力,很快就震动全陕,就是在起事资历上比较老的王嘉乾等人也不得不以自称闯王的李自成为“三十六营”的盟主,并在这之后很快挥师东进,将明末农民战争的进度大大的提前了。

第102章 崇祯选集() 
百余家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包括男女老幼在内一共五六万人,为了节省马力不少人按照李自成的要求牵引着马,只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才允许上马。一路之上有很多饥荒农民投入,不过因为很多人跟不上主力所在的队伍,也有很多人掉队,甚至在度过了最初的饥饿缓过劲来之后开小差的也很有很多人。毕竟,自古以来除了朱元璋那一次,谁也没听说过民变的队伍真能得了天下,特别是不少的老人都经历过同陕甘等地边军正常队伍的交锋之后已经开始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官军都如同自己平日里所见的那样仅仅在掠夺百姓上有一套,真到了战场之上可能就是一群战五渣。

    李自成扩军后的上万人马当中也有不少掉队甚至开小差的,大军南下到洛川一带的时候,最多时一万三千人的队伍只剩下不到九千人。

    一处山崖前,李自成本部除了外围放哨警戒轮值的数千人聚集在了一起,至少百余名被抓起来的逃兵压到了山崖之前。

    “你们这群忘恩负义之辈!是闯王给了你们活路,你们吃饱了喝足了,说不定也暗中埋下小财有了后路了就想一走了之?没那么容易!今天,就是要当着所有人的面,处决你们这些胸无大志,只打算混吃混喝的人!你们诸位也都看清楚了!加入队伍容易,谁要是打算逃走。。。”

    就在李过义正辞严的训话的时候,李自成却在这时走了过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他们不愿意跟随大军一起走,又是刚刚加入队伍没有多久的人,就随他们去吧!官军严惩逃兵,可本人对于大多数逃兵却是理解的。你们不愿意与我军一道作战,到了战场之上就很有可能拖后腿,与其如此,不如现在就走。。。”

    李自成的这番话可让包括李过在内的不少人感到不解:军中的确有一些规矩,大多数官兵平日里就相当不满,可是不惩罚逃兵,那如何束伍和维持战斗力?只是这些话处于此时的李自成起家条件远远好于历史,军中威信颇高,许多亲信在这种场合之下也都没有直接驳面子。

    可随后议事的时候,很多亲信也都有些不满起来。

    “如果再不严惩逃兵,恐怕到不了长安府,就那些临时加入我们的人就会逃散,只剩下咱们起家的时候那点儿本钱了。。。”

    “是啊,不惩罚逃兵,即便是绿林道上,也从来没有这规矩。。。”

    众人在临时的大帐内纷纷议论道。

    就在这时候,李自成忽然拿出一本并不算太薄的册子,看了看对众人说道:“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前来的都是亲信,不是外面那些临时加入过来的老掌家,本王才会公布这么重要的事情。这是《崇祯选集》。是从当今圣上哪里过来的人送来的一部谈不上是兵书的兵书,其中的有些看法本王觉得有理,也就跟你们讲讲。。。”

    “第一个原则叫:革命必须自愿,诸位要明白,如今的我军和拥有天下治权的官军是不同的。以后很长时间里要经常打硬仗、要艰苦的流动作战,这就需要足够比例的意志坚定、战斗效率很高的优质兵源,金子。正所谓大浪淘沙。我军连同其他各部在内男女老幼五六万人,还有不逊色此数多少的马匹。这么庞大的一支队伍,在今后的机动作战中其实是很难进一步再膨胀多少的。如果兵力的规模过于庞大,这就会给组织、指挥带来很多困难,大大的降低效率。那些随时逃亡的加入者,其实就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至于愿意跟随我们的并且愿意艰苦奋战服从军纪的人,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力量。。。”

    “这样搞下去,恐怕到不了中原腹地,我军就快大浪淘沙淘没了吧。。。”有人开始觉得这个平日里还像回事的主公有些书生之见了。

    此时的李自成也郑重的补充道:“有些逃兵是我们可以允许的。然而有一些逃兵,即便是按照《崇祯选集》上的说法也要严惩。比如说:从军超过半年或者一开始跟着我们起义,我们在起身上已经投入了巨大本钱的逃兵,就必须严惩。还比如叛投官军或者通敌,这就不说了。抓住了极刑处决。还有一种叫做托枪托械逃跑。带着我们好不容易从官军那里缴获过来的火器火药乃至铠甲弓箭逃亡,这些都要除以活埋的重刑。在战斗的时候临阵脱逃,也要视情况给予严惩。同时,大浪淘沙不仅是一个不断淘汰的队伍,还必须是一个能够宣传自我和补充沙子的队伍。我军每到一地,如果人员缺编,都要尽可能的以主动宣传的方式扩大我们的队伍。告诉全天下受苦受难的人,我军是与官军完全不同的队伍,是穷人的队伍。主意:扩军的时候一定要先礼后兵。而且: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技能,尽量扩招那些比较年轻的兵源。年轻人容易听话和接受我们的理念啊。说服一个少年人或年轻人的成本与说服中年人是完全不同的。只有在我军确实严重缺编,而主动宣传征兵又不理想的时候,才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

    经李自成这样一说,不少人都茅塞顿开,觉得这《崇祯选集》确实有点儿门道。

    “这《崇祯选集》上还说了什么?这里没有外人,主公就继续给大家讲讲吧。。。”

    李自成笑道:“那好,本王就接着讲讲,这里面还真没有太多可以藏私的。因为有些东西,说出去了官军也未必能学会。第二个原则,就叫做‘民主集中’士兵民主官兵一致与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有效结合。士兵民主这对于官军很稀罕的东西,其实在各个义军当中,并不是新鲜事情。比如说:很多股外人的队伍里的老掌家,就是下层推选出来的。可是,这种基层自治和基层工农民主组织,很容易产生不服从组织纪律,禁锢人才流动和精锐有效集中的弊端。这就需要整个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