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中兴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中兴路-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终还是说出了这样一番话,没有打算如之前所想的那样冒失的坦白了。

    萧轩当然不可能急色到刚刚龙椅坐稳,隐患还没有完全消除的时候就做一个后宫天子。不过至少以这样的方式或许有办法通过让人信服的渠道将消息传出去。表现出一个似乎有些昏聩帝王的样子来,至少也能让宫廷外面的一些人多少有一些幻想:自己真的不是当年的太祖皇帝,也不是另外秦始皇。虽然亲自掌握着刀把子,可是不会压在很多人头上太久的。

    萧轩觉得自己需要的,也正是少则三五年多则六七年左右的时间。

第58章 探望辅营() 
听到萧轩的这些话,客印月甚至有些不知所措起来。她从没有想到,自己这个失势的女人竟然还有这样的机会?真是时来运转。。。不过此时的客印月也不敢显得太过高兴,多年的宫中生涯也已经让客印月的演技如火纯青。此时则是不知所措的说道:“圣上。。。圣上为何对臣妾一个年长色衰的人如此。。。臣妾真是后悔没有早与陛下相识。。。”

    “唉,此时晚不晚,朕想你的心里应该还是有数的吧?即便是寻常女人按黄帝内经算来,男八八女七七,应该还有数年才对。。。”

    “圣上。。。”客印月似乎感动的再次落泪,心中却盘算着:不知道这个在兵事上有些能力的帝王是不是能这样一直低智下去,如果真是如此。那自己并不是没有再造当年武媚娘时的那种辉煌了。

    从紫禁城归来的时候,王承恩多少也感觉到有些担心,如果不是这位天子表现出了出人意料的治军才能,王承恩甚至有了对曾经的信王彻底失望的念头。不过见到萧轩并没有在宫中过夜的打算,而且看起来精神和气色出来的时候也谈不上过度萎靡,才觉得自己之前的想法可能有些误会了。

    “圣上英明!知道现在还是多事之秋,暂不宜多生事端。。。不过奴婢觉得,陛下如果一定要给某些人看,也不用来这种危险女子的身边。宫中有的是更为安全一些的。。。”

    听到王承恩这样说,萧轩的心也就放了下来,只不过补充道:“这些事朕也思考过了,客印月终究算是个聪明人,至少不会做傻事,也不会轻易拿自己的性命冒险。至于不知名宫女或其他嫔妃们,朕就不敢保证她们的背后究竟有些什么人了。。。”

    “圣上说的也是。。。”此时的王承恩最初的担心也大多解开了。

    萧轩回到御马监中军老营附近的时候,夜色已经早已降临。白天训练完毕的时候除了少数担任岗哨和轮值留守的人,营中多半少年已经进入了梦乡。近卫营中最终确定下来的规矩:主要的休息放在前半夜,也就是从入夜到午夜这段时间,除此之外中午补不到一个时辰的觉。后半夜要组织射术训练、夜战训练还有晨读。在兵推中:如果在前半夜遇到不可抗的强敌夜袭大军崩溃,全灭的可能要低的多。然而如果是凌晨遭到突袭战斗持续到天亮,那么敌军骑兵的收装包圆也要容易的多。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近代很多突袭战斗选择在后半夜而不是前半夜吧。更何况要突破军营在白天的警戒圈,往往也需要不少行军时间。

    当然,这主要指的是战兵营的孩子们,辅营的工匠们此时正收获着难以言表的喜悦。干劲儿也比往常充足了很多,打磨箭头、捣碎火药药快还有加工火器的声音在接近二十步内的时候就显得跟明显了,即便是戌时似乎也没有停歇下来的意思。这些老油条年纪的匠人们在官办工场里一天能有一个时辰用于劳作,三天累计下来劳作时间能有两个时辰就不错了。更多的时候都是负责协助负责的官员们监管其他人的劳作。如今这种场面,让人简直不敢相信他们是出身旧作坊内的工匠们,而且这还是在没有监工们太过严厉的监管之下表现出来的积极性。

    “圣上!圣上来了!”当萧轩走进辅营工坊的时候,激动的欢呼声竟然响了起来,似乎让萧轩觉得自己不是穿越到哪个暮气沉沉的封建王朝末代皇帝的身上,而是来到了冷战后期还没有面临经济困难,人心状态巅峰时代的朝鲜。

    “朕看你们的状态,完全不像是拉家带口的中年大叔甚至老人家,就是少年人也大多没有你们这种朝气,今天这是怎么了?”萧轩笑着问道。萧轩当然从心理权衡过,既然现代血汗工厂往往在招工的时候写明了不要二十五岁以上的聪明人,用工荒的时候也不要三十五岁以上的老油条,那就说明这个年龄段的人并不适合“近代主义”那套管理原则,更适合主动性更强一些的士气引导方法了。

    “小人在。。。”

    “唉,什么小人小的,朕决定了:就算是在朕的面前你们也可以用‘我’字相称。。。哦,如果实在觉得不合适的话。属下在下也都是可以的。。。”萧轩以平易近人的口吻说道。

    “这。。。是。。。属下万历二十五年,就在天家的工坊里当差做工了,至今已有三十年有余。还从来没有听说过,竟然有做工能换军功甚至爵位这样的事,而且还不是年结,月节,功成之后节。竟然可以按日结算。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以为一天一分地,这不过是圣上为了激励大家的士气而已。却没有想到晚饭的时候,不少人的家里真的来了消息,说是京城周边的皇庄内,已经开始立碑了。。。这还不算,工钱竟然也是按日结算,每干满一天,不出差错,竟然有一百五十钱的积蓄!这是以往的时候说什么也想不到的。。。”

    “从御马监到紫禁城决胜那一仗,你们的贡献绝不在战兵营的孩子们之下,这些荣誉和奖励都是应该的。如果没有你们在过去半个多月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辛勤的加工弹药、赶制火炮,也绝不可能那么轻易的就战胜几倍兵力的叛军。。。”萧轩笑道。

    当然在说这话的时候,萧轩也忽然间停了下来,思考了片刻开始对众人说道:“过去这半个多月时间以来,因为临战的压力很大,因此赶工数量是最重要的。这个月的活忙完之后,至少在官兵们的携行能力范围内。武器矢弹火药或许不算太匮乏了。不过你们想过没有?如今你们也算是大军中以后要亲临战阵的一员,行军打仗的过程中能够携带的东西总是有限的。充其量每人一匹马,三四个人一辆车,这可能就是极限了。携带这么多的火器火药作战,还只能仅仅局限于城镇之内或者地比较好走的平原之上,要进一步增加我们的战斗力,还得从其他的功夫上入手。。。”

第59章 建军花费() 
萧轩之前最担心的,是此时代的人们不能把质量的概念放在第一位,这是哪怕近现代的中国很多人从员工到基层都缺乏足够意识的一件事。只是此时看到的一切却说明:自己的忧虑有些过度了。

    哪怕在近现代也很少有所谓“工匠精神”的原因是企业的生死存亡不需要自己操心。并不成熟的市场社会,干的好不一定挣的多,甚至有成为“老黄牛”都有可能。而且很多情况下生产者并不是自己产品的消费者。可如果生产者不仅是自己产品的主要消费者,还是事关利益与性命的主要消费者,一切就都变得不同了。萧轩解释为什么要把武器的质量放在第一位的位置上,并没有花费多少功夫和时间。

    萧轩也跟工匠们大致算了一笔账:“如果生产出来的东西要用于维持更多的兵力,那就必然要多花钱。一个正兵营战兵的花费,并不比现在获得前所未有工钱的诸位少。大致算一算:要让官兵们顿顿起码有荤腥,或者集中在战役时的时候天天都能宰杀牲口,把养牲口的花销算下来,每天至少需要折算三升口粮的吃食还有盐菜肉钱,考虑到运输还有战备存储中必然存在的浪费就是四升。正兵营战兵要想有比较严密的组织和纪律还不能如同诸位一样百人多才设一个管事的人,这些人也要不可避免的抽分子。林林总总算下来,光是口粮一天就要五六升,一年算下来要两千斤口粮或者三千斤原粮;再加上必要的军饷和被覆开销,这也是当年北宋禁军一个步兵平均算下来一年就需要花费五十贯的原因。你们就是天天做工,按照比过去高了不少的工钱,大概也就这个程度吧?可是如果行军打仗的时候,我军的箭矢,或者弹药的精度提高一倍,又或者实际杀伤穿透的效果提升一倍,直接就等于多养了一倍的兵力,就算产出率降低了,慢工出细活。大家觉得在有原料充分采购供应的情况下,两年或者三年的活计,能不能让全军的武器弹药装具多到需要人人成为马夫才能拉的动?可花费,实际上却多不了多少。。。”

    这样仔细解释起来的时候,对于这个时代文化水平并不算很高的工匠们来说一开始还并不是人人能够理解,让萧轩费了不少功夫,才让自己的思路让其他人大致明白过来:精兵的花费,或许要比寻常堪战之军多上那么一倍,拥有精良装备的军队,成本可能也就多出工匠辅营们一倍的成本和伙计来,可是带来的实战效果,恐怕就明显不是一倍半倍那么简单了。

    萧轩为了让老人们安心,也并不讳言的说道:“当年韩信自吹韩信领兵多多益善,亲自为将朕才知道:能够让五万十万大军变的十分有战斗力,还不出反心隐患,不会让一些部队成为某些人的独立王国,那得是不世出的名将才有可能。朕以为自己虽然在练兵法与原则上有点儿悟性,但这种办法对亲自领头的人要求也高了,朕想:充其量再多养另外一个四五千人左右的满编营,统帅万余近卫军,可能就是朕的上限了。。。。”

    “圣上放心吧!不论圣上以后提出的要求多么苛刻,或者看起来是有些故意为难的意思,属下都绝不会怀疑圣上说说的一切都是为了全营的战力,乃至为了我们这些以往从来没有太高地位的人。。。”

    听到这样的话,萧轩也就不在为辅营工匠们的士气担心了。只是在心中粗算后,还是感觉到现在局限自己战斗力的根本因素还是钱粮。

    更高的管理要求之下更多的工匠士气激励需要金钱,足够的车马费需要金钱。

    钱当然不能万能的,比如宋朝巅峰时期的财政不计什么草、薪之类乱七八糟。仅仅钱粮银两就有数千万贯、石、两,可却并不能凭此就拥有赶超三国的数十万堪战大军。而问题在于:如果太少了,那也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己现在看起来能够在五六千人的队伍中随时可以大手大脚,而且也不缺银钱,不过是凭借那清水阉党中抄掠出来的三四十万两银子寅吃卯粮,还有御马监本身乃至缴获过来的武器装具与花费节省了大量车马费,如果没有外财,一年后就会出问题。

    在萧轩的盘算中:短时间内不可能让大军具备波兰翼骑兵那个级别的战斗力的情况下,至少也得有古斯塔夫核心精锐那种一万不缺马匹的战兵做为自己的核心支撑,才能够有效的应对各种内外风险,这还是一个下限。崇祯元年夏天也就是半年后应该再组建一个近卫右营才行。这样自己率领一支队伍外出的时候,才有必要的队伍来看家。这样一来,维持上万粮饷不缺的车马化火器大军。还要对不少火器进行改良,当然还有更重要的:让至少两千左右的亲信少年都成为十分擅长使用弓箭并进行海量的射术训练,这又是一比不小的开销。

    为了最快迅速形成战斗力,一天至少百箭到几百箭,三天练废一张弓还有不少其他的演练实训器材,这至少也需要折合平均每人一年二百石粮价左右的成本。比如说至少要集中几千弓箭匠人才能够做到维持这种层次上的训练。如果是两千少年官兵人人都会这些,特别是考虑到为了增加近卫军造反成本扩充到远超过千人,但又不明显逼近万人的规模的时候。林林总总算下来怎么也要每年折合百万石粮价左右的钱粮,才能解决最基本的一些问题。

    想到这些,萧轩回到这些天来临时修建起来办公用途乃至日常居住用途一间石屋的时候,也就不再犹豫,亲自翻了翻一些御马监送来的万历以来的内帑纪录。内帑在万历末年建奴刚刚起兵的时候还是比较丰厚的,据说有几百万两之巨。对于皇帝的私房钱来说这已经是一笔可观的数字了。可是后来明军连续在辽东大败,边关危机,到宁锦这一系列的仗打完自己登基即位的时候,整个内帑连崇祯末年李自成打进来之后那个所谓的七万两都没有。毕竟最后崇祯剩下的那些钱很大程度上还有最后一次筹款的结果。

    每年内帑的主要两大项收入,皇庄田赋,几百万亩算下来只有四五万两银子。不用问,就算北方的田地此时问题再大也肯定有猫腻。另外主要的一项金花银,万历朝的时候还有每年百万两左右的规模,后来矿监被废之后就只有每年几十万两左右的规模了,宫廷开销是大头。自己下了狠心彻底抛弃了整个紫禁城在御马监另立新营,再加上人员相比过去有不少裁剪,这或许能省出小几十万两的费用。但如果自己想建立的是训练和火力充足的理想中的精锐,而不是寻常战斗力和装备水平的明军主力,这似乎还是有些不够用。

第60章 暂放政务() 
萧轩当然也照例翻了翻自从自己登基以来这一月有余的时间内积压的不少等待朱批的奏章文书。

    萧轩记得以前上中学的时候历史老师曾经说秦始皇或朱元璋勤政到一天处理一百份奏章。那时候的萧轩其实有些不以为然,负责几个班的科任教师一天要批改的作业不也有上百份?这算什么累活?除了比较负责的班主任会比较忙,经常不能按时晚饭之外,如果只算批改作业而不算备课讲课,那根本就花不了多长时间吧?萧轩小学的时候就见过教师们在办公室一边训着学生,另外一些人闲话捏老公身体上的哪个位置最能制服老公一类的咸蛋话。

    可是看了几份奏章之后就觉得这活绝对不是一般批改作业能相提并论的,元代以后,明代的家信和普通人讲话语言结构同现代白话文已经区别不是太大,可是奏章用语基本每一篇都不逊色于中学之后最难懂的古文。

    萧轩穿越前之所以是仆街写手,很大原因就在于名著读的不多,这种文言文古文是最不擅长的。如果还是那种内部有各种寓意、政治意图、含沙射影、拐外抹角的文言文,理解起来费脑子的程度估计得等于一百倍字数的网络阅读。

    因此在重点看了一些不涉及边关军情、重大人事调动、重大钱粮调动的奏章之后就放弃解决这些积压奏章的打算了。如果单纯依靠奏章来治理天下,这显然是一种不公平的君臣博弈。因为自己两眼一摸黑啊,看起来重建厂卫体系很大程度上是当务之急了。

    “曹化淳什么时候到京城?”虽然天色已经很晚了,但是再次见到王承恩的时候萧轩还是询问道。穿越之后不久,萧轩就了解到一些基本常识,比如做为王承恩比较信重又在边关有一些人脉的曹化淳还没有来京。此时的曹化淳接到大事初定的消息后应该正在从南京赶往北京的路上。大致算起来应该有二十日左右的时间了,两京之间可是有水路的,就算消息传递要延迟不少时间,二十天左右的时间如果要比较紧的赶路也应该能到了。

    不过萧轩还是有些高估了如今这个年代很多事情的节奏,见状王承恩也有些无奈的说:“曹化淳来京应该还有几天的时间,毕竟很难一得到消息就回程,大致算起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