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中兴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中兴路- 第1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论怎样谁,随着整个经济环境在悄然之间改变,即便在中央总督区范围之外的二线地区落后地方,也不再像过去那样痛苦了。特别是那种上层出身根本无法接受的卫生条件至少能够勉强变得让人能够接受。同时,新儿也算不上是最惨的孩子。有很多女孩儿的命运,甚至其他男孩,明显比自己要惨的多。或许是担心新儿背景的缘故,新儿所在的家庭也并不在平时过于苛待。

    就在半年之后,新儿渐渐有些适应了这贫苦的生活,似乎有些认命的时候,一天砍柴回家之后却发现一个气质与寻常村民完全不同的中年男子却突然之间做在床前,似有些熟悉。

    在沉默了许久之后,并没有太过强大心智的新儿忍不住兴奋的痛哭起来,什么话也没有说。不过,从新儿的目光,萧轩还是多少看出一些什么事情来。

    “我或许知道你打算说什么。你或许想说:即便不是为了自己,有些人也全都该死。不仅仅是那些拐卖人口的人要遭到处罚,买人口的下层也应该遭到应有的惩罚?”

    “如今的大明,不是号称法必责众”么?责众是为了教化民众,但不能违背有些人情。比如如果没有这类现象,很多乡村下层的婚配问题会更为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对阶级分化、固化的逆向调节,对下层民众的安抚。因此以前很多时候行政层甚至司法层对这种现象是只惩罚卖不惩罚买,甚至一定程度上默许。当然,随着这些年整个大明开始拥有了整个天下,以前很多根本难以解决的矛盾也会逐渐随之解决。这样的默许不会太久了。至于你身边那些人,很多都是外情部专门安排的演员,要真把你放在真正意义上的下层,我还会担心你根本适应不了那里的卫生环境而很快重病缠身的。。。”

    大概哭了半个时辰左右的时间,见新儿渐渐缓解过来,情绪似乎也不像以前那样激动,萧轩才郑重的说道:“就算是在以前,那些世间的纨绔们,多半也是有一点儿小权势却远离家族核心争斗的人。掌握重权甚至重财的人,不要说是皇帝,就算是寻常商人也时常有可能遭遇这样或那样对手的算计,针对你,也可能针对你的后代。如果打算在以后承担天下重责的话,就会给其承担重责的要求、风险乃至机会。可是如今的你却不一样。当然,如果你打算在以后做个胡作非为的逍遥纨绔,我也可以给你类似的机会,只是现在还不行。现在你的名声和做为同我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有所关联的。如果你做出了类似的选择,我就不会让你成为天下后选的接班人了。。。今后你要如何选择,也不急于一时,但现在可以好好想像,说一下你的第一感想法。如果以后觉得不合适,我也可以给你纠正的机会。。。”

    其实,萧轩有足够的自信,一个近现代国家对君主或者哪怕是实权君主的要求其实是越来越小的,平庸的太平天子资质级别的人,在近现代也可以看起来很有作为。不过,如果是连这种水平也都没有,那萧轩还是不愿意让这种人当备胎的。

    然而让此时的萧轩有些失望却是,此时的新儿却没有展现出之前在某些事情上毫无顾忌所表现出来的大志:“父亲另选贤能吧,我感觉。。。我感觉自己并不胜任掌管天下那种重责。。。”说到这里,新儿似乎回想起了什么,还是补充道:“能够如同师爷或国务院内阁一般咨询建议乃至外出考察,就已经算是不错的了。我现在知道什么是自己的短板。。。”

    此时新儿已经彻底从之前的悲伤中恢复过来,可是萧轩似乎还是看出了些什么:“你现在是不是想说:为什么父亲我做为天下之主,在平时的时候却能无所顾忌?这是因为,做为革新天下的君主,我的资本乃至积累起来的威信不是太平天子可以相提并论的。有些事情,不世出的特例能做而别人未必可以轻易效仿。。。”

    此时的新儿对这样的话却并不以为然,不管怎么说,父亲不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继承者?绝非真正意义上的开国之君。而且放弃身上的一些包袱,新儿却感觉到身上轻松了不少。

    回到应天之后,田秀英了解到新儿所做的选择之后,心中万分失望,可却不愿意在萧轩面前表现出来。田秀英其实明白,自己的孩子现在已经绝非萧轩唯一的选择了。因此,在萧轩面前田秀英也表现出十分生气的样子,没有表现出对新儿太过的亲昵,反而要在中央学院找几名教师专门的管教这孩子一翻。

    对此,萧轩也并无异议,只是为了保密期间,同时也不想让新儿自幼就获得太过丰富的人脉资源给以后的自己添麻烦,还是选择了专门差人在宫内管教的方法。

    因为这一次事情带来的教训,在此后的时间里,新儿似乎收敛了很多,也没有再找女同学甚至女性师长的麻烦,只不过在上课乃至平时里学习的时候,却也没有如同彻底换了个人一般的用功努力。

    萧轩询问之下,新儿还是认为自己在识字之后,学堂内的书用处并不大,远不如以前看的那些中央档案馆里的军史机密乃至各种总结,还有经济社会领域内情处的各种调查更有意思。

第489章 再遇瓶颈() 
崇祯二十年时,中央学院乃至整个应天学城开始进入到了新生实践的时代。经过四年左右时间的文化补课或者手工艺能力补课,原本在入选的时候就有不错天资的少年们在并不算长的时间内就已经赶超了当年的学长们。按照萧轩的看法,经过一代人,两批半的繁衍,最初的数十名孩子们终于“桃李漫天”通过最大限度的扩张乃至新式教学方法首先用七年的时间发展成一座人数充实的学校,一校规模的新师范生又让数以十万计的天下英才逐渐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从实验室到各种实验工场乃至量产工厂也越来越多的完备起来,按照萧轩原有的想法:这个时候应该是过去的很多瓶颈得到突破的时候才是,大多数历史架空小说在掌权掌事二十年左右的时候往往在蒸汽机方面至少开始实用化了。

    萧轩回想过去的一些变革和做法,可以说自己在为了改造整个社会的文化、秩序、制度等方面做了比大多数古代历史架空小说的主角们激进的多的变革,而且也投入了很位面都不曾有过的奖励。

    然而整个崇祯二十年过去的时候,在得到的各种报告中除了锻工越来越多、整个技术工人规模越来越多,钟表、望远镜、四轮马车乃至军火库里的箭霰弹和钢制火炮越来越多、铁壳船越来越多之外,并没有多少“以新替旧”的革命性突破。

    蒸汽机因为煤价的大涨依然在经济领域并不实用。什么是“冷凝器”,活塞应该怎样设置依旧困住一大批人。在钢铁冶炼领域,耐火材料领域的不足乃至对铁矿性质了解不多带来的“炸炉”多次的事故累计造成上百人伤亡损失。

    在数学领域,七八年来的的进步,还是在很的程度上渐渐让萧轩回忆起了一些大学功课中的点滴,微分相比历史提前开始有了影子,并走向成熟。

    电学领域的进步倒是很快,至少在实验室的范围内。电刑、有线通信、水力发电机都有了影子。电池技术依然遥遥无期。至于曾经在19世纪初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曾经出现过的橡胶加工、照相技术那都是连影子也都没有的事。整个社会的技术不断进步,可重大革命意义上的突破却依旧没有。

    当然,教育上的空前进步乃至投资,一系列制度及商业政策上的变革在崇祯二十年的时候也渐渐的开花结果。文学报刊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建筑业、以金属加工和核心的机械工业空前的繁荣起来。

    只是这些,并没有解除萧轩面临的隐忧。在临近应天的一些“实验镇”乃至英雄外城的“实验庄”大致有过推论。假如能够做到一个社会男性和女性都普遍受到“十年义务教育”接受完善的技术培训和并拥有相应文化知识乃至至少两年实习,还在很大程度上普及水力机械,并且:农业供应也很充裕,至少能够实现一半左右的城镇化率,劳动力中非农就业达到三分之二的比例。即便如此,整个经济体系能够折算四千斤成品粮粮价的人均经济水平就算顶天了。虽然十倍于估算旧时代的人均经济水平,整个社会也将会发生很大的面貌改变,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似乎将要成为一个瓶颈?一个技术比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逊色的多,充其量停留在十八世纪欧洲中前期水平,只是因为教育和技术工人的发达乃至城镇化率的普及才达到了十九世纪中后期的人均经济水平?

    当然,即便如此,如果放在三四十年左右的时间内那也可以堪称翻天覆地的变化了。历史上改革开放三十九年计,从1978到2017,排除物价增长,实际经济规模大概是原来的三十四倍左右,人均经济大概是原来的二十五倍左右。但如果只算三十年截止2008年的实际人均经济增长,大概也只是十几倍。要让全国上下都达到这种水平,以萧轩的估计,恐怕还要再用一代人左右的时间,以远征及第二次戡乱战争结束为起点,整整三十年的时间才有可能充分的完善。

    如今在诸多技术上上究竟卡在了什么地方,萧轩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谱。其实自己以前很早就知道因为自己知识结构的原因,在化学常识领域因为初中中考化学成绩严重不及格,高中的时候这更是自己的短板,因此此时整个大明在化工领域的积累几乎比空白也强不到哪儿去。

    因此在官方刊物“中央月刊”上,崇祯二十一年新年的时候,萧轩准备了两篇后来影响很大的文章:第一篇是:“我们差在了哪里?”。文章中萧轩没有多少顾及的指出:我们的语言结构乃至整个思维方式都存在严重的问题,缺乏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在日常中,我们有太多的忌讳、太多的类比。一些广南旧戏班,因为“伞“字与“散“同音,得叫“雨盖“、“雨挡“、“雨遮“、“雨拦“。又如船上人讳言“翻身、搁住“等字眼,于是把“帆“叫做“蓬“,把“箸“叫作“筷“。在民间,通常认为涉及到性行为及**官的词语是一种亵渎语,说出来有伤大雅,有教养的人都羞于启齿。在不得不说到**官时,要用“下部“、“阴部“等来代替。说到性行为时,也要用“办事“、“房事“、“同床“、“夫妻生活“等素雅词语代替,甚至连“拉屎“也在忌讳之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改称“大便“、“大解“、“解手“、“上厕所“,文言叫“如厕“等等,还有妇女之月经,人们也不喜欢直说。如此没有实事求是敢于直言的文明,怎么能够缔造一个事实求是、敢于直面和追求真理的传统?我们的历史书上,曾经近三十次的发现了彗星的记录,可是却没有人能够发现这彗星的记录是有特定的周期。除了用了它来做政治暗喻,没有人能够总结到其中的规律。。。

第490章 炼百石试万法() 
另外一篇文章,就是“炼百石、试万法”指出长期以来的国人热衷于人生人事而失去了对世界原本的探索精神。要把对世界原本的探索精神乃至发现当成一种价值追求而不仅仅是功利上的追求。以冒最大的风险、攀登过最高的山峰、去过最寒冷的地方为荣。以找到以前不曾被发现乃至定义的物质、发现更广泛的物质为荣。还要了解不同物质的基本性质,在无数试验与实践中推演出运用他们形成新物质乃至复合人们所需材料的方法。除此之外,我们对世间的植物乃至动物要有着广泛的兴趣,发现和确定他们的种类。我们的祖先也曾经比当今世上最为落后的荒蛮部族还要落后,正是因为保持着对那些看似“没有用”的事物的兴趣,保持着对探索世界奥秘探索真正道理的一颗朴实童心,才有了从渔网到丝麻、从打孔的石具到舟车房屋等一系列改变世间的发明和发现。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世间道理的追求走上了邪路,迷信某些所谓圣人教条并把大量的人才、资源、时间乃至经历都浪费在了那些对探求世界原本、改善经济民生没有用的事情上,也养成了多让我们丧失了原本率真、执着特性的品质。。。

    当然,萧轩也明白,长期以来很多固有的文化特性不是几篇号召就能做到的。有些事情也不能完全指望思维方式还没有转变过来的民间。在崇祯二十一年开始,从应天学城到海内外军队内乃至不少国营单位机制内,建立了五千余个总计多达七万多人的地质勘探队、考察队。在民间,也广泛而公开的允许这类组织的出现。

    不得不说十余年以来的以强力手段推行的变革乃至移风易俗还是多少起了一些效果,在几乎与此同时超过万余个这些年来新富裕起来的民间经济实体也组建了万余个总共多达十几万人的勘探队与考察队。除此之外,“风险实验室”从官方到民间也开始广泛的建立了起来。

    在认真的权衡之下,为了投入足够的人力财力乃至奖励在关键瓶颈方面遇到的问题,萧轩还是暂停了轨道干线乃至北方不少领域基建方面的打算。毕竟以此时海内长时间控制在一亿两三千万人口,一代人内最多也不会超过两亿人左右的人口规模,每年大量海外粮食输入的格局,完全有能力让人口形成以东南为核心,或者说以沿江沿海为核心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也毫无疑问有利于增加中央对地方的影响和控制。

    此外,在得知此时还在核心兵工乃至亲卫近卫系统内的军辎已经积累到以三千门中型为主的陆海野战炮及臼炮、二百四十发各种新式炮弹,还有大量新锐单兵铠甲、车辆、兵器及装具总共四千多万两价值的军资之后,也开始让发展到多达五万人左右的核心军工投入到科研器材、高难度机械等领域的生产。一时之间,累计投入到科研实验活动乃至勘探活动上的财力超过了海内外军事上的支出。不仅仅如此,中央学城准备在下一轮大扩招的时候新生选拔的范围也扩大到海外移民及其家属乃至讲汉语的“归化民”领域。

    就这样,整个新朝二十一年,仅仅在海内外各种勘探和试验活动中死亡和失踪的人就多达近万人,各类参与者达到四十万人,为了让刚刚鼓动起来的这种热潮不太早消退。官方背书的保险活动也开始推广起来。

    而之前十多年的时间里在法律、文化思想所进行的各种逆传统的激烈变革,在这个时候也开始渐渐显现出其效果。这样的热潮在持续了一年时间却没有多少重大突破的情况下没有消退的迹象,并且没有“劳民伤财”之类的呼声,在很大程度上也让萧轩感觉到了不少欣慰。之前进行的两次以上内战乃至不少激烈的变革,看起来没有白费。然而在有些时候,技术的进步却真想是与人开玩笑,并不是投入巨大的本钱就能马上获得丰厚的回报的。很有可能投入上亿两银钱,几年之内都看不到什么效果。

    对此,萧轩其实也早就在心中有一些准备,判断这些钱是否打了水漂,萧轩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参考,那就是在诸如冶炼、钟表、温度计或气压计等方面有无推陈出新乃至制造能力方面更加精益求精。

    萧轩其实也大致推算过:即便在诸多技术上长期没有革命性的突破,始终卡在十八世纪中前期的层次上,可是在技术工人规模乃至机械制造能力和管理上,超越时代的达到整个十九世纪的西方都不曾达到的规模,那会如何呢?有没有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