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中兴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中兴路- 第1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严密控制,遭到严重扫荡之后不可控地方的人口倍逐渐驱逐到安卡拉附近并不算太广的一片区域之后,抵抗力量的生存空间也在并不算长的时间内被压缩到了极限。

    就在最后的围剿将要展开的时候,无法再退让妥协的总共几十股十多万兵力规模的奥斯曼一带的抵抗武装终究不再甘心走向灭亡,集体展开了反击,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至少临近的三个开拓团围困在内并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同萧轩所率领的核心精锐不同,这些被围攻的开拓团一般只装备性能并不是特别好的同铁复合火炮,火药也不是最顶尖的层次。单兵武器也往往只有成本并不算高的弓箭及长矛,更主要的战斗力还是靠有限的情形野战火炮来支撑。

    然而百斤上下似乎落伍许多的火炮虽然面对防护力更差的对手也发挥出了不少效果。几十门炮的一轮轻霰弹开火也能杀伤几百到数百名对手,可似乎仍然无法将大部分的敌军遏制在百步以外。当敌群逼近过来并以弓箭和土制的火器展开密集的围攻的时候,只装备少量性能并不是很好的盾牌,同时也缺乏有效防护装备的开拓团弊病也在这个时候显现出来。只是依靠防御中的优势才勉强没有被聚集起来的兵力占有绝对优势的对手所吞噬罢了。

    可这些除了少数炮手比较亮眼,大多数武装都比较薄弱的开拓团在应对敌军的围攻中也显然遭遇了不少伤亡。仅仅不过一天的时间之内,损失超过千人的一支开拓团武装似乎就濒临绝境。其他两支队伍也遭受了各数百人左右的损失。如果不是之前的一些行为让几乎所有人都确定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落入对方的手中绝对没有什么好结果,可能整个队伍早就已经在严重的战场压力之下崩溃了。

    不过在天色渐渐放亮的时候,在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似乎将要取得全胜临时集中起来的乌合之众似乎就要取得罕见胜利的时候,地表接连不断腾起的烟尘乃至随后飞来的一斤钢箭却让规模仍在十万以上的起义武装在瞬间就陷入了混乱之中。

    展开火力的仅仅是埋伏下来的大概携带两千支填装好弹药无后坐力发射筒的大概千人左右的精锐骑兵。可是因为敌军的队形要比正常情况下密集了很多,防御也并不是十分充分,在两千枚一斤钢箭的第一轮打击之下就有三万人倒在了血泊之中,整个看起来还算庞大的攻击大阵在瞬间就变得支离破碎起来。当二十万枚针箭构成的箭霰弹接连不断的袭来再次造成上万人的伤亡损失之后,整个战局也就在这瞬间彻底的改变了。

    安卡拉一带的抵抗在这次大战之后渐渐的平静下来,跟随大军在一起的田秀英其实已经对很多场面都见怪不怪。只是此时的云小萱还是多少有些不忍的说道:“在这一带,当地的敌意原本似乎也并不是非常剧烈,是在我们推行一些极为苛刻的同化政策之后抵抗才开始变得剧烈了起来。为什么在泰西等不少地方的宽容不能放在此地?”

    萧轩说道:“同很多已经快有一千七百年历史的文明不同,这里的文明不过刚刚千年之久,吸取了之前泰西一带文明的很多经验教训变得更为顽固。唯有采取最为严厉的同化政策,比莫卧尔南部乃至西南等不少地方还要严厉,这一带才真正有可能成为在以后也没有任何隐患的地方,甚至是能够牢固控制的本土延伸。。。”

    本章完

第478章 炮击() 
对于萧轩的话,此时的云小萱并不理解。不仅云小萱如此,其实就连陈新等一些曾经在泰西一带执行过戡乱作战任务的人也觉得萧轩的决定有些过于谨慎也过于苛刻了。因为归根结底,奥斯曼并不是一个以主体民族人口为核心的政权,虽然在军事上因为受到西方影响更多压力也更大的缘故更强,但在很多方面甚至不及萨法维王朝。

    从崇祯十八年入冬到崇祯十九年的新年渐渐临近的整整一个冬天,辽阔的大地上远远超过百万的人口背井离乡,也有远远超过百万的人口迁徙进来,整个奥斯曼帝国的心腹地带似乎在并不算长的时间里就成为如同旧疆或者河中那样长久以来的东方心腹地带一般。

    在这个时候,很多在之前的扫荡和清剿中逃亡出去的奥斯曼丁壮乃至贵族们在这个时候也不得不云集到了伊斯坦布尔,整个名城内的守军也从之前总共不过五万还算勉强像样的常备力量增加到仅仅正规军就有多达二十万人,连同十万以上的正规武装,似乎彻底的成为了一座由军兵们组成的城市。

    似乎是因为在当年征服君士但丁堡的时候花费了过大的代价,同中原以外不少地方不同的是,在此时的伊斯坦布尔的外围仍然修建有规模并不算小的城墙,甚至不比东方内地的一些大城逊色。更重要的是整个城区的面积还并不算小,这就意味着:就算通过猛烈的攻击占领乃至攻破了城墙,也很可能并不意味着战斗的结束,激烈的交锋很可能依旧会在城内那些不少看起来远比东方的市内建筑坚固的多的街巷内展开。

    萧轩所率领的大军最终还是通过泰西方向增援过来的水师跨过了海峡,逼近到了距离伊斯坦布尔并不算太远的地方。按照之前的作战经验,即便以新亲卫营及附属力量的强大战斗力要强攻如今兵力云集的这样一座拥有几十万武装把守之下的军城,恐怕至少也要付出二百人上下的伤亡损失,说不定会更多。而这是萧轩并不愿意见到的。如今的新亲卫营乃至附属力量的性质已经不是寻常意义上的野战力量。

    就这样,五十多艘中小海船上的野战炮在这种情况下也抬上了岸。在空中热气球侦查力量的精确引导之下,猛烈的炮击接连不断的展开了。五百门千发寿命大概在每公斤千焦耳上下的铁铜复合火炮、二百门萧轩所率领队伍装备的包钢火炮,乃至其他方向的增援力量配属的三百门轻型野战炮以规模庞大的阵势和声势对城内的对手接连不断的展开了猛烈的轰击。

    在经过最初的交锋之后,穆德拉四世就似乎可以确定面对进攻方式前所未有的对手,尽管伊斯坦布尔的外围城防已经按照棱堡时代的原则而进行过很多改进,要想有效的防守住外围仍然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除了在外围部署了大概几万左右兵力的一线抵抗力量之外,将绝大多数兵力都部署在了城内。似乎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上的避免威胁。

    可是此时的萧轩所率领的队伍却也不是当年西征的时候可以相提并论的了。以前的战争中,不论是几次外战还是内部的多次戡乱战争,实际上整个大军都是在火药资源并不是很宽裕的情况下作战的。以前的时候火药制作工匠乃至积累的家底虽然也不少,可绝大多数都是质量十分有限,哪怕最基本的要求也很难满足的一些旧式火药。质量稍微突出一些的火药,总是通过各种方法的赶工乃至在作战中的有效控制才能够勉强不出问题。

    不过当几年前控制了不少地�的火药原料产地,海内一些地方的原料产地产能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整个手工业基础也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这方面的短缺才在近年来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改善。

    这样一来,当掌握的资源十分充分之后,针对伊斯坦布尔的攻城也就变得似乎简单了不少。在经过了大概三天左右时间动用不是人力的准备之后。炮火试射开始后不久,爆破攻击的命令就下达了。

    不少专门用铁皮加固过的抛射坑从各个方向上展开了爆破攻击。上百万斤黑火药这一次直接在连绵不断如同滚雷一般的上万次爆破中把规模多达四十万枚上下的三斤到七斤不等的重型****从城外抛射到了城内。整个伊斯坦布尔内顿时变得碎石与烟尘横飞,在猛烈的轰击之下不少原有的建筑都在这时候垮塌下来。当然更多的情况是出现各种各样千疮百孔一般的土石建筑。

    在这种情况下,临空升到了大概两里高度的热气球上用高性能的望远镜展开侦查的孩子们往往能够透过那些孔洞和缝隙就大致判断有没有规模不小的敌军藏身在建筑之内。

    就这样,在侦查热气球的有效引导之下,大规模的炮击再次展开了。这一次在开火的时候并不是各炮队分别展开开火,而是在最大限度上组织百炮一组,甚至千炮齐发为一足的齐射。尽管在几里以外的距离上,抛射开火打击的精度不可避免的降低到往往百步以上的散布误差。可是当数以万计的重霰弹覆盖过来的时候,似乎也形成了避无可避的弹幕。

    在整整五个时辰大概十个小时的时间之内,千门云集在伊斯坦布尔城外的火炮总共发射了二十余万分炮弹,这些炮弹中大部分是重霰弹,但也有不少专门针对建筑的实心弹。

    不论是很多屋顶似乎也难以抵挡住的六七两到十几两重的超规格重霰弹还是能够让坚固的石质建筑一时间被砸塌一个大洞,碎石横飞的实心弹,都似乎能够有效杀伤一二十平米左右的区域。

    就这样,仅仅在这一整天的炮击和爆破攻击之中伤亡的守军武装也超过了十万人。

第479章 打击() 
    猛烈而准确乃至覆盖过来的时候几乎避无可避的炮火不仅给此时城内的奥斯曼武装带来了严重的伤亡,而且在这种猛烈的打击中,短短不过一天左右的时间之内,守军官兵的士气也迅速的萎靡了下去。

    之前的时候,因为整个城内经过多年的准备囤积着规模不小的粮食,这一次也聚集起了空前规模的守军,很多人都觉得哪怕东方的强敌再强,恐怕也没有胃口吃下防御如此严密的城池。可是之前却没有人想到炮火的规模乃至运用的水准竟然还能够达到如此之高的水平。尽管有着看起来高大坚固的城墙,却似乎没有给城内的守军哪怕一丝一毫的安全感。

    当然,为了有效躲避不断袭来的炮火。城内的守军也渐渐的发现了整个伊斯坦布尔城内一些相对比较安全的地方。例如临近城防外围的背面。

    因为城外的炮弹大多是采用抛射或侧射的方式打进城内,而且从多个方向上展开火力,看似没有什么死角,可是实际上还是有着一些死角的存在。尤其是这二百多年以来战争模式的变化让新的城防体系不再是简单的线式城防,也一定程度上参考棱堡有很多蜿蜒曲折的凹凸之处的情况下。侧射而来的霰弹乃至重弹往往即便能够落入其中,威力乃至扫荡的面积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整整一夜的时间内,在似乎仍然没有停止的接连不断的炮火的打击威胁之下,城内的不少大军也都转移到了这些看似的火力死角之内。

    不过就在太阳再次升起来的时候,在经过了大概一刻钟左右的侦查确认乃至调整之后,萧轩就下达了再次展开打击的命令。

    早就在夜晚准备好的五百枚左右六百斤海军爆破弹绝大多数都无需进行太多的调整就按照预定好的方向展开了点火打击。这些六百斤上下的重型爆破弹为了最大限度的强化爆破效果,弹壳并不是特别厚重坚固,往往是陶铁预制破片混合而成,因此最大射程往往也只有与寻常弓箭差不多的不超过一百五十步左右的射程。但是在爆炸的时候,还是展现出了巨大的威力,往往能在一瞬间就让半径七八丈方圆数十米范围内的人在猛烈的震动之下短时间内的丧失战斗力,威力也几乎以二三十倍左右的重量达到了二战时代美制107毫米化学迫击炮左右的效能。在这数百枚弹丸的猛烈打击之下,几乎在很短时间内就有超过三万名守军遭受到了杀伤,其余七八万人很多也在短时间内丧失了反应和应变能力。也就在这时候,早有准备的五万名攻城队伍开始从各个方向上展开了进攻和突击,以并不算太大的代价就这样歼灭性的打击了临近伊斯坦布尔外围十万人上下的守军有生力量。

    这一次打击带来的震动完全不比之前接连不断一整天的炮击带来的震慑小上多少,没有人能够想到敌军的火力攻击是如此的势不可当。同时整个城内原本看似雄厚的兵力也在两天都不到的是时间内就遭受了三分之二左右的损失也是之前很做人都没有预料到。

    如果不是很多退入城内的奥斯曼武装都在之前见识过那些东方强敌的决绝乃至很多习惯性的做法,再此时毫无疑问不论如何也很难再坚持下去了。

    萧轩最终还是打算给城内的守军一次机会,在猛烈的爆破弹攻击并且占领了整个城池外围之后下达了最后通牒,要求城内的武装在半个时辰之内无条件的在专门的地点放下武器投降,甚至不给城内的人们留下太多商讨的时间。

    这样的态度也让城内的守军确信:的确正如之前预想的那样,如果对方的目的就是彻底的希望奥斯曼并尽可能的同化占领区,那么自己这些人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就会被对方视为某种麻烦,是绝对不可能得到像样的待遇的。

    当然也有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同样不愿意面对战死的压力,还是零星有不少下层在这个时候展开了投降,还有不少人在遭受控制并且很难投降的情况下最终展开了自杀。

    这样的现象也让萧轩可以确信,如果在这个时候展开全面攻城突击,应该不会遭受预想中那种会导致进攻的队伍遭受挫折的抵抗了。因此也就在此时开始下令已经占领整个伊斯坦布尔外围的兵力向城内收缩并尽可能的展开清剿。

    此起彼伏的铳炮声乃至黑火药手榴弹与黑火药爆破杆的爆炸声也就在这个时候响了起来。这一次城内战斗,萧轩并没有投入新亲卫营和独立炮营的主体力量。只是跟随队伍的上千骑兵集团投入到了做为机动预备队的参战之中,执行突击作战任务的主体仍然是从泰西乃至南俄一带调动过来五万突击力量。

    展开城内突击的队伍尽管在兵力上相比此时的城内残敌似乎仍然居于劣势,可充分的信息权乃至所获得的火力支持能力、乃至拥有的各种攻防手段乃是充分体现出了还算合格的战斗效能。虽然在进攻的过程中没有表现出最精锐部队的战斗效能,伤亡也很快超过了千人,并最终达到两三千人的规模,可还是从四面八方将城内残敌的控制区面积越压越小。直到最终将大概七八万人左右规模的残敌压缩在了方圆不过四百步一里有余的中心区域内时才遭遇到了突然激烈起来的抵抗,似乎很难再向前推进一步了。

    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计划之中的事情,进攻的各队也就在这时候开始转入了防御,并尽可能的分散开来,搭建避免误伤的工事体系。

    入夜之后的城中心残敌似乎再次展开了几次大规模的攻势,不过在早有准备的打击爆破防御和火炮展开的预定位置侧射之下还是最终被当了回去。当天色再一次亮起来的时候,很多人药液开始明白决定胜负的时候到来了。

    本章完

    

第480章 扫荡埃及() 
    就在天色刚刚放亮之后不久,早已准备好的上千门各种火炮再一次展开了连绵不断的轰击。即便在四五里左右的外围距离上,在经过试射之后也十分有把握的能够把绝大多数炮弹都打在方圆一里有余的区域之内。相比针对整个城区所进行的炮击,火力集中在不过一平方里左右的区域之后效果也变得格外明显起来,仅仅是两三刻时间内三十轮左右开火发射三万余发实心炮弹,就让城区中央一些看起来十分坚固的堡垒在这时候看起来变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