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中兴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中兴路- 第1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到再己方军队猛烈的火力之下被碰的头破血流或者干脆在一战之中就遭受歼灭性打击。

    如果敌军一上来就投入大规模的进攻和冲击之中,面对如今的新亲卫营乃至配属队伍的结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可是规模如此庞大的对手又采取如此谨慎小心的策略还是让萧轩感觉到了敌手的不凡。

    不过,萧轩并没有犹豫太久,很显然:面对骑兵为主体,还是如此谨慎的对手,那么再一次作战中就给予对方歼灭性打击的可能性会小上很多。如今的作战目标应该里立足于在给对方最为有效的打击之后以最快的速度展开突围,并以高效而猛烈的火力让对方失去同自己进行连续纠缠的信心。

    在奥斯曼大军展开试探性进攻乃至貌似的火力准备的过程中。新亲卫营乃至独立炮营的炮队中专门的观察手也配合零星的试射掌握了不少目标在每个炮队相关战术地图上的大致位置乃至做为参考的依旧。

    随着萧轩的一声令下,猛烈的爆破攻击也突然展开了。专门准备的爆破坑猛烈的轰击之下,至少二百万枚总计二百余吨****在几十吨火药的猛烈爆破之下向四面八方的各方向分散了过去。之前的时候奥斯曼人也知道一些在西征作战中就广泛应用过的爆破手段,所以才在白天的时候展开围攻而不是夜间,并且一线最前沿同敌阵之间始终保持一里以上的距离。可是却没有想到这一次敌军的爆破攻击手段竟然能够把三两上下的重霰弹抛射到一两里左右的距离。

    白天的集群爆破对于兵力相对稀疏的骑兵为主体的目标效果算不上有多好,可即便如此,在二百万枚三两****的打击之下还是有五万匹马乃至接近四万上下的奥斯曼人在猛烈的弹雨中被集中,机会在一瞬间就遭受到了三万多人的伤亡损失。如果不是这一轮爆破攻击在很大程度上的重点是那些上岸的炮兵乃至炮队,其他队伍的平均伤亡损失只有一成左右,很显然这样一轮猛烈的爆破打击就有可能让奥斯曼二十万人左右的大军崩溃。

    到了这个时候,很多奥斯曼官兵才都明白为什么拥有如此巨大的兵力优势针对看起来并没有多少人的对手要如此的小心。

    在猛烈的爆破攻击之后,新亲卫营的炮手们开始利用一种独特的无后坐力炮架展开了轰击。按照之前的作战经验和这两年以来演练和推演中总结出来的一些规律:无后坐力炮在由士兵进行发射的时候总会因为人员水平问题或是心理干扰在很大程度上给射击的精度大打折扣。同时分散在新亲卫营的每一名官兵中,众多的无后座力发射筒也不能以最高的效率展开作战。

    因此,新亲卫营也就装备了五百个轻型炮架。这些无后坐力炮架都拥有专门的重锤乃至角尺。望远镜也广泛的装备到了每一个炮组,这样在展开火力的时候。大部分人只负责填装火力或者运用早就填装好的发射筒,发射由少数人利用更为精确的发射炮架展开火力,攻击的精度一下就提高了很多。

    

    就这样,五百架无后坐力发射架乃至数百个炮组在短短的一分钟有余的时间内就利用填装好的****展开了三千次开火,并展开了同样大概三千次重新填装后的开火,打出了六千枚左右以黑火药脱壳弹为主的穿甲弹。

    或许是这个时候奥斯曼土耳其人的队形更为疏散的缘故,也或许是主要攻击目标距离有些太远,弯曲的弹道在绕过障碍物落入敌群的时候能够扫荡的距离有限就落入土中,这六千枚攻击十分精确的黑火药脱壳弹仅仅杀伤了不到两万人,可是奥斯曼人的各级军官将领在这一次猛烈打击中的损失比例却超过四分之一,在重点方向上超过五分之二。就连穆德拉四世自己身边的不少护卫也在这似乎不论多精良的盾牌和铠甲也根本难以抵挡的火力面前伤亡损失,靠着运气才躲过了一劫。

    如果说上一次爆破攻击打击还能解释为是对手早有预谋的准备,可这接连不断展开的猛烈火力却毫无疑问战线了以前根本难以想象的火力和实力。原本看似准备充分的队形也就在这猛烈的火力打击之下纷纷溃散开来,如果不是这个时候负责殿后的督战队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加上这一次参战的奥斯曼主力确实有相当战斗力水平,恐怕在这种火力之下也早就陷入了溃败的局面了。

    当然在此时,了解到自己军队的战斗力之后,萧轩也就没有太多的顾虑,开始率领以新亲卫营和独立炮兵营三千人左右的队伍为核心,大概六七千人左右的人马在出了之前的工事,开始向前推进起来。

    在这个时候穆德拉四世仅仅是片刻的思考就做出了决断:如果这个时候组织进攻,虽然溃败的风险依旧很大,可是如果这样的局面持续下去,在对方猛烈的火力展现和打击之下整个大军就有可能迅速的丧失信心,之前的一些战略安排�就很难进行了。

    就这样,真正精锐的骑兵部署在后,炮灰力量在前,奥斯曼人在最大限度的控制住部队后撤的同时,进攻的号角也在这时吹响了起来。督战队带来的效果似乎如同向前的海浪,开始让不少经历过大场面的奥斯曼军队渐渐的稳住了阵脚。进攻也在这个时候从四面八方逼近过来。

第473章 反攻() 
同新亲卫营中的寻常射手并不一样,五百名左右负责无后座力炮架的官兵们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平时的训练更为充分和专项一些能够有效的同侦查热气球展开联络,并在队伍开进的时候以更有效的射术展开火力。

    因此在前进中首先的开火中,首先以两千支填装好****的无后坐力发射筒首先当做弗朗机式的子铳展开火力,重点打击围攻过来的敌军前排对手,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侧射。

    同之前打击接近两里左右距离上的目标不同。在向一里左右的目标开火的时候,几万焦耳乃至强大动量的一斤钢弹几乎无坚不摧的破坏了绝大多数企图有效抵御的盾牌乃至车盾,两千枚黑火药脱壳钢箭在面对重防护步兵和骑兵为主的目标的时候,也再一次造成了一万五千人左右的伤亡。

    几乎于此同时接连不断展开火力的二百门中型野战炮也以十多万枚重霰弹的短促开火杀伤了数千人。前排为主的力量再次遭受到了明显超过一成的打击和伤亡损失之后,整个奥斯曼人的大军也开始再一次逐渐向后退去。

    在这个时候,借助着侦查热气球的有效指挥,新亲卫营的炮架炮手们开始不断用其他辅助炮手们填装好额发射筒再一次展开接连不断的火力,不过攻击的重点不在是前排或前部分的目标,而是那些位于敌阵后面以精锐力量为主的督战队。

    或许是因为距离太远的缘故,三千枚左右一近钢箭再一次带来的伤亡损失不到万人,可这样的打击也毫无疑问向敌人预示着:即便是在这个距离上,也再也没有什么安全可言了。督战队和压阵的精锐力量并不会因为靠后一些就比别人安全一些。

    而恰恰在这个时候,前面的溃退传来的动量也开始作用到后面。接连不断的火力连续打击之下,从开始到最后累计付出了六七万左右伤亡代价的奥斯曼人彻底的丧失了继续战斗的决心和勇气,甚至丧失了继续执行包围任务的勇气,接连不断向后溃退起来。

    萧轩也没有下令浪费火力向更远的方向展开火力。毕竟因为总人数乃至成本上的原因,作战效果很高的无后坐力铳炮是萧轩也要注意****量和火力持续力的。

    当然,奥斯曼大军做为主体的溃败之后,因为双方的兵力差距实在太大,还是有一些在之前的作战中运气比较好的敌军觉得之前对手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或许仅仅是三板斧的原因而已,如果这个时候继续留下来坚持作战或许就可以拥有比较好的效果?

    然而在这个时候接连不断以猛烈的霰弹展开火力的二百多门队属包钢前膛炮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展开的十余轮开火中打出的几十万枚霰弹给远处的残敌带来的严重压力,终究使得在战场上仅存的奥斯曼人有生力量也渐渐的退却而去。

    至次,规模庞大的奥斯曼人的进攻,仅仅只是在战场上留下了十多万马匹乃至七八万士兵的尸体而已。在这样的作战中被缴获,乃至经过简单的鉴定没有负伤而且勉强还算堪用的奥斯曼马匹都有数千匹左右的规模。还有奥斯曼人留下来的不少辎重车辆乃至火炮。

    如果是在以前第一次西征的时候,或许萧轩会想到有效的利用这些火炮和****。毕竟奥斯曼人的火药和****乃至铠甲按照以前明军的标准完全可以算是上品了。可是在如今这个时候,对于现在的新亲卫营及附属武装来说,从火力到装备实力前完全上升到了另一个层次之上。大概只花费了三四成左右的高级****,奥斯曼人主力就在这种情况下被轻而易举的击溃了。

    萧轩没有决定远征就此落幕,而是在击退了奥斯曼主力的围攻之后就迅速沿着黑海沿岸从陆路展开针对奥斯曼土耳其本土的进攻。虽然从之前的作战来看,似乎并没有绝对的把握以携行的高级****杀伤整个中东一代的残敌,可按照陈新的大致估算,这主要是以前对奥斯曼人的武装力量性质缺乏了解造成的。如果针对性的运用一些最为合适的炮兵霰弹展开攻击,并在攻击战斗的时候也更为大胆一些,在更近的距离上而不是一两里的距离上展开攻击作战,消耗就应该在很大程度上少的多。

    整个大军虽然配备了不少火炮骡马乃至辎重,不过因为总兵力并不算多的缘故,后勤问题要比几万到十万人的大军简单的多,利用一些临时征集而来能够很方便检查的小船做为辅助性的行军和后勤手段,即便黑海沿岸的一些地形似乎并不适合规模太过庞大的大军通过,对于数千人的队伍来说却终究没有什么大的障碍。在秋收之后的冬季,通过就地抄掠来获得给养的容易程度也提高了很多。

    就这样,在大概经过不到一个月左右的行军之后,萧轩所率领的队伍从黑海东岸绕道了临近奥斯曼腹地的地方并展开了推进。期间也遭遇到不少当地企图抵抗的武装和力量,但大多不过是小几千人到万人不等的地方力量,往往几乎部分部队的一轮开火就能够将对方打垮,在侦查热气球的配合和强大战斗力的护卫之下这些敌人当然也就没有造成多大的麻烦。或许是之前那一仗给以敌军的打击太大,在经过了之前那次败仗之后,奥斯曼人的重兵集团就似乎在没有敢于面对大军,而是只能尽可能的回避。

    直到萧轩所率领的大军逼近到了心腹地带的安卡拉一地的时候,早就集中在这里,��过补充了不少地方武装,总兵力重新扩充到二十万人上下的奥斯曼人主力集团同萨法维王朝前来增援的力量终于形成了合股。

    其实在是否要对付萧轩本部的问题上,萨法维王朝也是犹豫不决的,不过萧轩率领的队伍在刚刚经历过一次大战之后就这样以并不算多的队伍孤军深入,则给了很多人以信心。

第474章 腹地决战() 
    按照之前的作战得到的消息,萧轩身边的精锐主力战斗力之所以那么强,依靠的并不是类似波兰翼骑兵那样源于自身冷兵器战斗力为基础的实力,而是基于火力的实力。如果是这样,那么仅仅不过数千人的武装对于哪怕战斗力没有那种高度的军队来说,威胁力就不似数千名战斗力最为顶级的理想职业武士那么强。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大多数军队在面临投射火力时的伤亡承受力明显是要比面对骑兵近战冲锋高不少的,既然如此,如果己方能在投入兵力上拥有数十倍的绝对优势,那么胜算似乎也就完全不是问题了。

    之前的作战中,新亲卫营及相关队伍的实力给了对方以很大的震慑,不过萧轩在没有经过太多后方补充休整的情况下就继续打算南下的决定的重新给了不少人以士气。

    如今的奥斯曼帝国,明显不是当年安卡拉之战时候的早期奥斯曼帝国,如果再面临强大对手直接濒临内陆的进攻,那么能够集结起来的力量要比当年强大的多。

    其实了奥斯曼与波斯联军准备在预设战场投入的包括二十万骑兵在内的三十万大军之外,还有十五万左右预备力量随时可以投入作战。

    联军累计兵力能力在经过一次较大规模的损失之后仍然达到总共四五十万人上下,这种级别的兵力投入再加上主场作战的优势才终究再以一次给穆德拉四世以信心。

    为了防止新投入的部队受之前败仗的影响太大,队伍溃败并完成集结之后,那些明显士气比较低落的大部分军队都让海上力量运会伊斯坦布尔准备协防都城,只留下士气还算尚可的余部,此外参战的队伍则是见识算不上是太多的各地地方贵族募集和动员起来的兵力。

    自从数年前萧轩率领的队伍征服了泰西乃至河中一带很多看似强大的政权乃至当初曾经打过交道的老敌手之后,整个中东一代仅存的两的政权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莫卧尔沦亡之后就更是如此。因此这几年来以前不少奥斯曼和萨法维王朝地方上平时用不上的武装力量也在很大程度上透支平时用于消费的财富加强战备。整个奥斯曼能够在短期内投入作战的兵力也从过去的四十万人上下增加到了六十万人之多。中东两个大国勉强还算能够堪战的兵力总共达到了接近百万左右的样子。

    其实萧轩在黑海北岸的一仗中见识到了此时的奥斯曼帝国所拥有的兵力,乃至兵力背后意味着的财力资源之后也下定了决心展开征讨。因为毫无疑问,能够轻易拿出这个级别规模的兵力投入作战,就证明过去曾经忽视的中东一带仍然拥有着强大的经济潜力,或者说可剥削潜力。那些供养军队的开销如果在很大程度上换成布匹、文具、造船之类的经济资源,仍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海内的实力。

    因为并不知道萧轩率领的队伍在深入奥斯曼腹地之后会采取哪些政策,进攻何种地方,因此在安卡拉集结的重重大军所拥有的工事体系和战场建设仍然是临时部署的,并且利用地形的掩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萧轩所率领的队伍团团围困起来。

    其实萧轩当然在逼近安卡拉之前就通过侦查热气球的孩子们所装备的优质望远镜察觉到了这一点,但为了能够吸引敌军主力进行决战,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按照对方的套路去来。

    这是此时的奥斯曼人也没有想到的是,萧轩核心力量左右的数千人在开进战场的时候所摆开的阵势竟然是那样的稀疏,往往一个面上的横队相互之际的间隔多达两三丈远,多排下来的散兵线平均密度,大概一人左右的宽度上才有一名士兵。六千多人左右的队伍摆开的阵势似乎有十万人左右的战略集团那么大。这就让拥有绝对兵力优势一方的联军想要围困对手似乎也不像以前那样游刃有余了。

    毕竟,即便骑兵的规模比例远非古典时代可以相提并论,可是有效的指挥分布在方圆十几里范围内的三四十万的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充满着困难与变数的。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萧轩身边这支队伍的弊端似乎也在很大程度上的暴露出来。这一次穆德拉四世不再打算如同以前那样从四面八方同时展开进攻。而是以旗帜命令最为精锐的十万骑兵主力准备集结起来,萨法维王朝所率领的骑兵集团也渐渐的集中起来,通过横向运动受限向萧轩所率领的似乎是一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