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中兴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中兴路- 第1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虽然声势不小,不过造成的杀伤规模并不算大。毕竟这个时代的黑火药威力水平十分有限,就算是三百斤左右的爆破弹,实际杀伤范围也并不比后世的一百零七毫米迫击炮炮弹好多少,总共只带来了两三千人的伤亡损失。不过那巨大的声音却在短时间内让守军的反击火力暂时的受到了一些干扰和压制,也就趁此机会,施勇所率领的路上进攻部队已经逼近到了守军的壕沟之前,开始用弓箭和爆破黑火药手榴弹展开了激烈扫荡与交锋。

    猛烈的爆炸声这一次也再次开始从阵地四周接连不断的响了起来,守军也开始启动了爆破防御攻击手段,虽然在这个时候天色已经开始放亮,然而面对规模似乎完全不逊色多少,弹雨也更为密集的爆破防守反击的时候,进攻的队伍在有防护准备的情况下还是遭遇了不小的伤亡损失,投入攻击战斗的超过六千兵力乃至跟随行动的万余名印第安人仆从军在西班牙人的这一次猛烈的爆破防守反击中同样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遭遇到了五分之一左右的伤亡损失,攻击形同也不得不暂时停滞下来。

    这样的一锤子买卖的威慑力当然没有持续太久的时间,也就在一刻钟左右的时间之后,猛烈的进攻再一次展开了。

    如果在守军有着工事优势加成的同时还有着绝对优势的兵力,那么这一战当然会或多或少的变数。可是这一次投入进攻的五千名左右的退战队员都是最为精锐的力量,早就在之前的作战中遭受了不小的打击和重创,战斗力也已经开始打折不少的一万几千名守军在临近交战的情况下再也无法应对精锐力量的扫荡,战斗在继续持续了接近半个时辰左右的高潮之后开始渐渐落下了帷幕。

    为了防止打扫战场的时候再让队伍遭遇到不可控制的伤亡损失,投入的人力多为在之前猛烈的爆破攻击之中还没有被击溃的印第安人,这也让战场上的压力无形之中减轻了不少。

    当在清剿和处理敌军尸体的时候遇到印第安人仆从力量所不能应付的抵抗的时候,抽选出来的陆战队精锐才会在这个时候干涉作战,很快在猛烈的爆破攻击与炮击压制之后的决战中,打扫战场的过程和阶段也开始终于过去了。

    这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投入攻击的队伍伤亡损失并比算轻,六千左右参战的陆战队官兵伤亡损失接近两千人,然而长久以来压在官兵们心中的一块石头也在这时候渐渐的落了地。

    “让官兵们上船吧!或许战斗还没有真正的结束,北面沿岸还有泰西西部的残敌还在等待着我们。。。”

    数千名官兵在打扫完毕战场并进行了短暂的修正之后才开始利用早有准备的吊桥踏板纷纷踏上了船只,准备好了最后一轮远征扫荡。虽然战争还没有真正的结束,不过并没有接受愚兵教育的官兵们却也大致明白此时的形势,就算在之后还有一些战斗,或许也不再会遇到如此规模敌军还算像样的抵抗了。

    同料想的情况不同,此时的舰队没有直接向北航行而去,而是向着西北的方向行去,目标当然也是这个时候欧陆上的残敌。施勇也当然明白这样安排的意义,不愿让精锐的陆战队官兵们再遭受比较严重的伤亡损失了。

    本章完

第409章 收官之战(四)() 
    进入秋季之后的西洋似乎如同东亚沿岸的海洋一样很快就要进入平时航行并不算平静的时候,趁着海上的气候还算勉强适合远航,王远率领的船队当然不打算在新大陆东部沿海的清剿中浪费太多的时间。不仅仅是在王远看来,即便是在萧轩看来虽然在后世北美一带拥有着超过整个欧洲的潜力,不过在这个时候很多地方还是茂密的森林,短时间内能够开辟出来的基础并不算大,巩固泰西西部一带的统治才是合理的。

    经过接近两年的鏖战,在累积有四五十万人马先后抵达欧陆一带的情况下,原本抵抗活动最为剧烈的法国与西班牙乃至俄国等地的残余抵抗渐渐的被压制了下去。远征的大军撤军后带来的抵抗高潮再持续了两年时间之后也渐渐的走向了落幕。

    利用在欧陆一带临时制作的很多小型车轮舟战船,云集在荷兰一带的兵力还开始渐渐有余力增援到英伦三岛上。针对曾经在两年前的大变乱中得而复失的英伦三岛的清剿作战再一次展开了。

    这一次远征作战因为用小船接连不断运过去的兵力有限,而且没有什么太过精锐的兵力,在收复了中南部之后,在扫荡北部高地的时候还是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并且面临越来越恶劣的北部海况的情况下似乎也没有足够的兵力再去清理爱尔兰一带的敌人了。

    直到王远率领的总共七千名可用的精锐陆战力量增援过来的时候,英伦三岛上的清剿作战面貌才终于焕然一新,在拥有压倒性的战斗力优势的情况下,围剿的兵力就可以以加强的超级中队或是简编的大队独立分兵展开作战,大大加强了清剿效率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行动中的隐蔽性,让以前很多因为当地有民众基础所以只能打成击溃战的作战也开始向歼灭战的方向转型。

    就这样,在寒冷的冬季快要来临,海面上的风浪似乎也开始变得险恶起来的时候,曾经复活的英伦三岛上的抵抗力量也最终落下了帷幕。

    此时此刻,在整个欧陆似乎还有一些残留的抵抗武装,或是以地中海展开海上游击战并以北非大陆为核心根据地,或是以i寒冷的俄国西部为根据地。内陆也时常有在森林或者农庄中活动的抵抗势力,不过随着兵力越来越巩固,并且占领区开始利用这个时代的欧洲还算比较宽裕的耕地资源展开集村并屯的人口集中政策,这种抵抗力量活动的规模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小起来。

    从旧大陆到新大陆,这一次持续两年的远征之后大规模叛乱带来的战事高潮也就在此时终究开始落下了帷幕。胜利的消息在逐渐完善的驿路之上以日行千里的速度传递,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让一些比较详细的情况传递到了远在两三万里之外的东南。而在此时,转眼间崇祯十一年已经快要渐渐的过去了。

    在看过一些详细的来自上下两条线的报告之后萧轩的心也在这时大致放了下来。回想起过往的这十二个年头以来,自己似乎在许多方面都有些急功近利,并且不惜风险的进行大的摊牌,多次面临暗杀或叛乱才终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敢叫日月换新天”并且做到了十之七八的明末架空也没有达到的目的。

    不过回想起自从当年远征以来的整个征服西方的过程,萧轩还是能够确定这花费了不少资源的行动是正确的。并且利用一切手段获得了最大的战果。虽然前前后后总共付出了接近二十五万伤亡损失的代价,先后动用的兵力多达六七十万人之多。可是如果错过了欧洲三十年战争高潮,并且古斯塔夫与莫里斯改革还没有在在各国军队中推广开来的关键时间段,以后的行动就会面临越来越大的代价。

    如果没有这一次远征得来的巨额财富做为底牌,很多国内的革新也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只是此时经常与萧轩闲谈的另一名穿越者黄斗似乎并不那样认为:“我觉得你还是有些太过心急了,其实完全没有必要的。我们在国内改革和变革带来的力量增长速度总是要好过已经有了不少基础的欧洲的。以前我玩维多利亚之类的战略游戏,只要东方完成有效的转型,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动员出几千个旅。。。我相信,就算你没有那么超前的许多进步,一个正常发展的中国也会在近代。。。”

    萧轩却在思考片刻后却没有那么大的信心说道:“没有做出超乎寻常变革的穿越者,你觉得一个与欧洲发展同步的近代中国有多大可能性在社会进步程度与动员力方面比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我说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交战双方之总和的动员力还要高?民国时代的官兵吃的穿的是什么?骡马化水平如何?明显超越拿战时代整个欧洲二三百万规模的陆军,乃至几百万吨商船上百万吨军舰组成的庞大军事力量么?很显然,战争不是游戏,过少的耕地、过于复杂的地形地理让近代动员变得不那么容易。如果在许多方面只是与欧洲的自然进程同步,因为扩张殖民条件和本土条件的种种局限,那也不过是一个提前开化版本的俄国罢了。对欧洲历史的介入和影响,还不一定有俄国的程度。。。”

    同不少后世的网络民族主义者不同,黄斗仍然并不赞同萧轩的看法,可是能够想到的反驳依据和理由不是太过缺乏“干货”就是自己也不能完全确信。

    萧轩却不以为意的说道:“其实也就如另一位面的历史那样,或许到了二十一世纪的技术格局依靠新能源和新经济,东亚才有可能摆脱资源乃至能源方面的困局吧。”

    不过此时的萧轩回想起这一年来渐渐好转的国内秩序,却似乎有一种不好的预感,觉得事情应该不太可能这么容易好转。

    本章完

第410章 机械() 
    整个崇祯十一年似乎如同历史上的类似年份一样,虽然海外接连不断的传来捷报,然而关内北方地区的灾害却在逐年扩大之中,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地也开始受到波及。历史上在这一年还有崇祯十二年的大旱之后,整个明朝的历史格局也开始走向了一个转折点。这一年萧轩不得不减免北方不少地方的农、商税收,并且投入了上千万两财政用于救灾,还向江东等地转移了不少人口,加上革命军主力和很多新编的动员部队已经调入中亚和欧陆就地获取给养,后方供应需求不及以前那样大,整个国内的天灾才没有带来太大的影响。

    与此相应的,财政收入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也因为天灾在某种程度上略略下降,从折合五六千万石米价降低到了折合四千万石头米价,加上之前数年的动荡带来的人口减少、宗族势力和利益集团清洗,这才让历史上原本的大灾之年似乎如同寻常年景一样的渡过。不出所料的,为了填补国内从文教选拔到工商扶植在内的的各种财政缺口,又不得不透支了两千多万两的债务乃至国库。

    这一切似乎都让萧轩有一种感觉:在一个甲子的时间之内让整个东方迈入相当于十九世纪后期那样的工业文明时代是不是一个过于不切实际的目标?只有真正执掌一个国家乃至负责很多事情的时候才能深切的感受到尽管进步到晚明的东方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文明还有多大的距离。

    临近新年的时候,持续了很长时间都毫无突破进展的“路线图计划”终于传来了佳音,在中央学院附属第四工厂内连续一年多时间不计代价的测试和投入之下,特别是这个时候不少东西方相关行业的骨干也投入到了中央学院附属工厂的建设,让很多领域都终于开始有了一些成果。特别是二百多年以来西方在水力与机械方面的技术积累在得到了大量专门用于研究与测试的人力和物力之后,在临近崇祯十二年新年的时候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水力织布机和珍妮机终于相继开发出来,相关团队技术人员到组织者都获得了总共价值二百万两银子上下的赏赐以及持续十年两分货物销售额分成的专利权。

    萧轩似乎听说过蒸汽时代早期过度的专利保护制度对于推广的损害,因此也就以政府财政为基础同专利收益共同分担奖励成本,并且在专利费的规模和年限上也没有太过苛刻的要求。即便是诸如水力织布机与提高数倍效率的纺纱机这样的机械也不过是仅仅十年左右的专利收费,而且费用的规模也控制在了百分之二左右的层次上。

    当然,这在很的程度上也是巨额的利益,让整个团队明显获得了超过了实验开发投入成本几倍之多的利益。在萧轩的组织与倡导之下,首先是英雄外城的一些商户首先在新机械领域方面推广开来。

    原因也很简单,智商并不算差的一些人显然能够意识到:这些能够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机械固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带来更多的利益,可也会在很大程度上让一些普通民众的利益难以为继。

    似然在这个时候很多人都已经大致从一些刊物乃至新学书籍中了解到了萧轩在很多方面的大致思路,但终究还是有人大胆的利用一些公开在南京一带出版发行的刊物上公开进言道:“从造纸到印刷、从活字到高炉,从机械驱动的织布机到新式的纺纱机械,这些固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力成本,给有产业的人乃至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然而,消费市场却是有限的,这些机械做为英雄外城乃至南京一带的专门工场的实验试点尚可,而如果大规模推广,必然带来民间织户的破产,是更有利于真正意义上的与民争利………这里的民还并非是富户或豪绅,乃至最底层的庶民百姓。。。”

    自从没有内外朝乃至御史台乃至整个明朝以前的那一整套官僚体系,很多上情下达除了内部的奏报之外就是广泛出版的各种刊物了。这些刊物的销售对象有些是专门局限于中央庄园内部,也有些范围扩大到整个南京城乃至英雄外城,还有一些则是没有任何买方限制的。通过这些舆论之间的轮战交锋,在很大程度上也起到了增强信息渠道乃至恢复外朝和御史台的作用。

    虽然不少心怀不满的旧官僚与文人曾经数年以来遭遇到不少的整肃,但这些整肃总体而言同清代的文字狱却不在一个层次上,让很多人不敢以站在官方对立面的角度上冷朝热讽或者敌对对抗,却也逐渐接受了这一另一种上情下达乃至上下交流的方式。

    很多时候,萧轩的回应因为担心自己的声音造成“一锤定音终止讨论”的效果,或者在一些讨论之中犯了错导致的尴尬,不少回应的人也是由暗中安排的中央学院的学生们来负责,从公开意义上说没有人知道哪些人是“御用喉舌”当然如果是稍有经验的人还是可以从一些发表者的署名和语气中大致了解什么样儿的讨论或论战恢复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圣意。

    不过这一次,却似乎很难判断相关的回应究竟哪些是出于圣意了。

    有人回应到“当年乃至现在不少地方北方一代旱灾蝗灾,赤地千里,人民到了自身存活面临严重危机的地步。当年不少旧豪强们在民间巧取豪夺,乃至迫使人们在饥荒边缘挣扎,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仁,仅仅是买卖经营上的问题,如果真的因为本钱弱小又不原因引入新的机械转变生产方式,那么被淘汰也是理所应当。仅仅是没有工做或者在市场竞争中失利还可以去讨饭或者回家种地,或者另寻其他营生。为了迎合而迎合,最终也只会阻碍技术的推广与进步。。。”

    本章完

第411章 无条件基本收入初估() 
    当然,还是有一些比较聪明的人能够从一些思路上来判断出有哪些相关的讨论很有可能是来自于“圣意”只是那名作者似乎是个公开身份而不是以笔名匿名的人,也让人并不能轻易的确定下来。

    此时身为中央学院教授之一的黄斗就自最外公开的学报上直言不讳的说道:“工具的自动化带来的挑战现在会有,以后有回有,君上的路线图计划最新一期的未来不确定时代畅想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劳作工具会进步,可市场又何曾是成不变的?在百万两银子或者数万亩良田才能供养起的豪门富户消费面前,有多少人能觉得自己对于那样的生活完全不在乎?假如身边人士的人普遍都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