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中兴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中兴路- 第1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也以唐代北方的麻纸为基础。在原本历史上的十七世纪仅仅在打浆领域实现了机械化。而在造纸领域的抄纸机械化方面还要比清代浙江一带更晚一些。而在此时,从整个欧洲获得的大量顶级工匠资源同这个时代东方的工匠资源在良好的激励机制之下,短短不过数月时间就完成了很多北海学院在过去几年的时间内都没有解决好的一些问题。

    不过这在很大程度上也给萧轩以更进一步的启迪:那就是如果说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和东方有什么差距的话,那就是工匠和知识阶层的过度分野,或者说结合度不够。这个时代还不是工业已经进入到短了科学技术与理论创新就完全不行的二十世纪,很多创造和革新都必须有深厚的手工业基础才行。想来东方没有迈过油墨印刷和金属活字的门槛,同掌握很多相关技术的技术工人没有实验测试所需要的资本和习惯,有这种条件的人技艺理解却不深很有关系。

    可以想象,如果瓦特等人仅仅是个根本没有多少上层人脉关系和资本的下层学徒,那究竟会怎样呢?这也让萧轩最终决定在技术教育和推广方面转变一些思路:至少让更多有足够志向的“资本家”或上层拥有更多实践工艺经验,才能真正的快速越过某些门槛。

    本章完

第345章 路线图计划() 
    崇祯八年春季的时候,在经过仔细的规划和权衡之后萧轩进行了诸多变革。第一项是其实早就应该实行的“路线图计划”。萧轩以前就听一个最短的笑话:萧炎是穿越者。意思在于,如果一个穿越者不最大限度利用自己的优势,那跟土著主角又有什么区别呢?因此,从蒸汽机及相关的一些技术指标,内燃机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的一些技术指标、橡胶与石油化工了解到的很粗浅的一些点滴,轮船还有无烟火药、霰弹枪械等等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出现过的各种技术发明和变革萧轩都进行了一个大致的整理。

    这些东西以前的时候也有意识的进行过相关的出版,不过那时候更多做为一种启迪思路的“科幻文学”而如今,萧轩打算实话实说了:这不是“科学幻想”是神的启示,或许会有一些指标上的误差,但十有八九是准确的,一定能够搞出来的。这当中萧轩做为一个工程领域的门外汉当然有着数不清的“不知道”,比如蒸汽机的基本构造和原理乃至威尔金森镗床大概是什么个原理,萧轩基本上是两眼一抹黑。针对这些标志性的发明,萧轩也提出了若干项规格不等的奖励,少则十万两、多则数百万两,总计奖励计划折合白银亿两或者黄金上千万两、海外田地五十多万顷。

    为了避免争议和明确细节,甚至还包括有“关键完成度贡献奖”并提出了以盈利和商业推广程度为核心的诸多标准。因为很多历史上的技术发明很显然不是一开始就十分成熟完善,而是有着逐步的过程的。为了奖励这些能够跨越最基本门槛所做出的努力,整个奖励计划不得不再次翻倍到总计折合黄金两千万两或白银两亿两,海外田地百万顷的规模。

    “路线图计划”最一开始公布出来的时候虽然有零星质疑的声音,但是为了巨大的财富和利益,还是有民间不少商家乃至地方上的官员们投入了巨大的本钱来进行相关研究。甚至还出现了为了征集点子和知识产权的“二次奖励”,乃至与谋求路线图重赏相关的高利贷及民间金融热潮。

    这股风潮持续了至少之后三四年的时间才稍稍有些降温,因为很多人也开始明白这所谓的“路线图”的奖励点难题的攻克可不是那么好实现的。哪怕是最低限度的奖励规模那十万两银子和几万亩土地的资财也绝不是那么好得的。

    萧轩也没有在一开始就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仅仅依靠对民间智慧的利用方面,自己毫无疑问还要在很多方面夯实基础才有可能同历史上的十八甚至十九世纪的整个欧洲相提并论。

    其中第一步就是中央学院附属研究工场的招工考核。没有过于谨慎保守的只要一些拥有成熟技术的中年工匠或是年纪太小的学徒。经过同中央学院内不少人的交流,很多人都认为至少到成家立业的三十岁以后,人们的顾虑才渐渐增多起来。一个二十岁左右刚刚出徒的学徒年轻人同七八岁的孩子相比,在接受新知识方面的能力差别上并没有太过显著的门槛。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真正心理老化的门槛仅仅是成家立业与否罢了。

    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在第一期就有规模多达万人左右的刚刚出徒或者出师的年轻人携带着指明的铁匠、木匠、矿工、铜匠甚至算师等各种各样的技能前来报名。在录取标准上,仅仅是淘汰了一些纪律行太差,或者个别行当已经人满为患不得不有所淘汰的人,至少五千多名各行各业的工匠们还是留了下来参加文化学习和工程教育实践。

    萧轩毫不讳言的告诉这些人:重要的不仅仅是自身的手艺,还有追求和精神乃至用于探索的态度,在未来三年的补课与实习中创新能力最为优秀的人有希望获得“递减国家贷款”,也就是不仅没有利息,还会随着年份而偿还需求减少,最终只有原来半数左右的规模,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算的上是一种无偿援助了。

    同时萧轩还并不吝啬的规定:广泛的在以苏南浙北一带为核心的地方组织成人教育乃至相关的考核,考核出来的优胜者有资格获得“官方职称”,而“官方职称”的背后则是年限从二十年到百年不等,规模不等的“铁杆庄稼”。针对的对象是有足够职业技能的群体,目的当然就是完成整个东方工匠体系的知识化。

    以整个欧洲抄掠而来的价值接近七八亿两白银为基础的资源,为了弥补路线图计划诸多规模不小的开销。能够兑换世纪白银或黄金的“金票”“银票”等“新纸钞”也开始广泛发行起来。与此对应的还有很多中长期国债。

    萧轩当然也明白,在自己这样为了技术越进不血本的情况下,如果黄金白银有出无进,恐怕也支撑不了十年的时间,仅仅是十年的时间左右,萧轩也完全没有把握真的让整个社会在经济与制度层面上有脱胎换骨的变化。

    另一个让人不曾预料到的事情则是随着从欧洲获得而来的油墨和金属活字的传入,还有中央学院诸多其他领域的技术转让,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整个江东的出版市场也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除了以上零售服务业外,美国的专业和商业服务行业也是就业人员增加较多的领域。2015年2月专业和商业服务领域就业人员有1913万人,2016年2月就业人员增加到1974万人,增加了61万人。专业服务领域包括法律、会计、管理咨询、科研发展服务、广告等。商业服务则包含办公室管理、雇员服务、商业支持服务、旅游、废物处理等,从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这些领域就业人员都有所增长,这也表明美国服务行业家居材料和庭院商店、食品店、医疗保健品商店、加油站、服装店等。

    本章完

第346章 书市() 
    萧轩还都南京之后,原本江东各派大族乃至皇亲国戚们的繁华逍遥之地当然也就不复存在了。而杭州城虽然有不少法堂系统的文人阶层,可这个职业里也混杂有不少不是自己人的“下层异类”,各种报纸乃至民间传媒带来的另外的耳目发达,相比之下苏州城就成为了距离“管制中心”最远的地方,不仅仅是青楼妓馆赌场等一些不方便在天子脚下大操大办的项目,就是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三四流读物乃至中央学院考核方面的辅助教学资料也日益兴盛起来。

    当然,因为非主流图书的兴盛,一些主流的工具书也开始渐渐多了起来,还算像样的一些文学、科幻等方面的书籍也开始越来越多起来。

    “《天工开物崇祯八年增补版》首册,你们这里有没有?”前军情体系干活的王安一副军功新贵直来直去的模样,来到一间书社前似乎还算随意的询问道。

    “呵呵,抱歉了,《天工》八年增补版是热门的考试书籍,还不是官版书。今天上午刚刚卖完了绝大部分,还有一些我们这要留做底子的。”

    “多少钱?价钱好说!半价书你们这儿有没有?”王安试探着询问道。

    书商见到左右无人,但似乎还是有些警惕的询问道:“半价书最近的风声可很紧,已经不是半价,也得按照全价来付。而且这你得明天的时候亲自跟着我们的人走一趟或许才行。。。”

    听到这样的话,王安有些谨慎的说道:“我还担心你们拐我去做奴工呢,不行!这事算了。”

    似乎想起些什么,书商接着说道:“你要多少版?如果是百部以上的批量,那么明天可以带着一辆装满旧书的货车来我们这里。。。”

    “这是何故?王安有些不解的询问道。。。”

    “如果真出了事情,比方说你不太讲信义,报了官,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你是栽赃陷害,这样大家都比较安全。至于其他的你们想多了。我们在这苏州城外一带也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经营的地方也不少,怎么能做砸自己招牌的事情?”

    最终王安似是在犹豫了许久之后才答应了按照书商的方式去见面。

    一天之后,书商没有等来前来买书的王安等人,甚至也没有等来苏州官府的人,而是一群手持南京新锦衣卫腰牌的人带着看起来十分精良的随身火器的铠甲闯了进来,通过现场刑讯的方式很快就拷问出了不少盗版书的藏书之地。

    很快,通过拷问得来的口供,整个苏州城北至少五家经营盗版书的书社被查抄,在接连下来的几天里整个苏州城从当地官方到最下层的三教九流总计有二百多人被抓,让整个苏州城内打击盗版的风声似乎更紧了一步。

    萧轩大概是在一昼夜之后才乘船抵达到了苏州城外,不过当萧轩了解到这一带的不少事情之后却并没有感觉到怎样的欣慰。

    “旧衙役阶层弊端更大,可是我们不得不在前些年进行大的手术之后,其实各府各县都面临捕快不足的问题,不如。。。”听到身边一些人的建议。萧轩思索了许久,最终还是否决了自己的想法。曾经的香港,曾经的北美,警长、探长何尝不是黑社会老大类似性质的人物?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乃至各种利益的增多,哪怕建立新的警察机制在眼下的社会环境下恐怕也不能明显的相比过去改善某些状况。然而,动用宝贵的军情体系和可靠核心人才十分可贵的中央情报体系来做这种事情成本实际上更是高昂,还同样很容易滋生腐败。

    不过只要有心,办法总是有的,虽然很可能有要让财政多出一笔负担来,但萧轩觉得维护法律尊严的财政成本还是划的来的:“我听说,以前也有对外广而告知的规矩:凡举报不法之事,举报者至少可以获得非法所得三成到五成不等的利益?可为什么在这方面没有太大效果?”

    来到萧轩身边的王安因为这些日子负责治安方面的杂物因此对此也多少有些了解:“盗版私人图书毕竟不是造伪钞、经营赌场、走私买卖之类的高利润行当,就算举报人举报获奖,也往往获得不了足以安身立命的财富,却要因此冒着众叛亲离为世人所不耻的代价。要知道,虽然有大义灭亲的说法,可也有亲亲相隐的说法。自然没有太多的人为几百两甚至数十两的收益而冒这种风险。。。

    听到这样的话萧轩不由的陷入了沉思,也在思考对待这种事情应该花费多大力气去整治。按照萧轩的了解,崇祯八年是万事开端的一年。仅仅是官办图书传播、路线图工程奖励、各地法堂乃至狱政改善的行政费,情报线领域的费用外加最低限度的治安武装费用,一年就有折算一亿石粮价的费用。崇祯九年当很多项目铺开之后的花费就更大。虽然有域外财富源源不断的运来,仅仅国库的规模就达到了黄金一千五百万两,白银接近三亿两的规模,但每年透支至少几千万的赤子也并非长久之计。从国债到金银本位的货币发行,萧轩已经在这个底子看起来并不算太厚的东方相近一切办法填补财政的亏空了。

    可是按照自己了解到的一些情况,不仅仅是书市的盗版,还有很多新商标体系的仿冒、各个商品领域开始渐渐流行起来的假冒伪劣等,这些行当带来的巨额利益应该不是每年几百万两以内的举报奖励投入就能瓦解并形成新的规矩和习惯的。

    因此,萧轩不得不想到了整个江东一带的田地,额就下定了不小的决心,就向王安询问道:“中央总督区原南直隶浙北一带,常年亩产米二百斤左右的中等田地,田价大概在多少?如果是民间,一方并没有太多卖意,而另一方又不花费太大的成本来逼迫,年景也还算正常的话?”

    本章完

第347章 检举基金() 
    听到这样的话,王安当然也猜出一二,因此也就郑重的直言道:“民间一般土地买卖,通常都是卖家遇到了某种变故不得不如此,即便这样,往往一亩地的地价也至少五年到七年的产出不等。在这江东天子脚下的富地还是这样一种强买而不用强的价格,少说也得二十年常年年景的土地产出才有可能了。一中等水田的成本,恐怕至少也得四十两银子才能拿的下来。。。”

    听到这样的话,萧轩也多少有些无语。自己当然打算在维护法律尊严方面做了很大的准备。在未来五到十年之内甚至准备好了付出一亿五千万石米价金银通货乃至金银券的成本,这是自己在很多事情上能够接收的一个上限。可如果即便如此也只不过能拿下四万顷大概四百万亩土地,估算下来显然仍然是有些不足。

    因为知道萧轩并不是一个在发言规矩上太过讲究的人,因此此时王安也就直言不讳的说道:“君上执掌天下的权力,如金已是海内外的王者。因此能够兑换的权力才是最大的财富。如果让那些同意以七八年产出左右标准市价出让土地的人可以在其他方面有所安身立命的机会,哪怕能够长期的混一口饱饭,相信还是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的。。。”

    但萧轩听到这里却觉得这能够省下的财政空间也并不算很大。不过在仔细回忆之下还是想起了自己曾经了解到的一些事情,那就是江东乃至南京杭州苏州松江不少地方的地价和房价。

    旧时,并不存在一个非人均二三十平米住房面积不能忍的小康中产阶层,人均七八平米的大杂院居住积对于城里的很多人来说已经足够了,更不存在什么“丈母娘经济”。虽然会有一些矛盾,但没有人觉得结婚以后同父母在一起有什么不好,反到是小家独立会有不孝的风言。同时,旧时农业社会的城镇化率乃至社会发展变革的节奏都是很缓慢的,这也让即便京城一类地方的房价往往也并不算归。

    不过自从大军归师以来,崇祯七年八年左右最近一段时间,随着江东一带的城镇在大乱之后的恢复和发展,不少地方的房屋价格到是有明显上涨的迹象,折算下来按照后世大概一平米左右的殷实人家还算像样的砖瓦房标准,从正常情况下一两上下左右的价格上升到了二两到四两不等上下的价格。

    而且萧轩还想到:土地出让金乃至房地产产权并不拘泥于住房,重要的商业地段也而已以价格互让。很显然,即便在这个时代,个体经济和摊贩也是经济的重要一块,想到这里心中也就有了打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