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中兴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中兴路-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萧轩还算一知半解的知识体系的辅佐之下最终的结果到似乎还没有偏离的太远。这个时代的欧洲,仅就步兵来说是火绳枪与长矛的天下,骑兵是矛骑兵的天下。当然炮兵的作用也在越来越多。不知什么原因车兵到是在奥斯曼帝国以外的西欧渐渐的不那么流行了。

    可是就如今的大明来说,因为缺少类似日本铁炮那种还算靠谱的火绳枪,即便是挑选出来的的轻型火绳枪也多不堪用。弓箭最终还是争议不大的替代了火门枪与三眼铳,那些垃圾火器同初学弓箭的人相比看起来有一定优势,但萧轩相信哪怕是一两个月的训练,也一定可以让弓箭强于这种那些最垃圾并且没有之一的单兵火器了。

    权衡之下在弓箭规格的选择上,萧轩还是选择了四五斗的猎弓。虽然《练兵纪实》上说“先求远再求准事倍功半“,然而此时的萧轩却仍然没有在午门之战之后放松警惕。从本质上说:至少几个月的时间之内,自己的首要潜在威胁不是来自于境外,依旧是来自于境内,甚至来自于京师。自己手下这数百人或者说最多扩充起来的几千人在外战中还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但却是一个配合皇权、加强皇权,开辟暴力敛财能力的有力工具。作战假想敌不是精良的叛军或者强悍的外地,而是京城之内的城狐社鼠、豪强打手、或者寻常被人鼓动起来的乱民。又或者其他什么腐朽不堪京营权贵。

    对付这些弱敌,并不一定需要戚继光那些书里的“一石力弓”,弱一些也无所谓。四五斗猎弓就是一个恰到好处的选择了,一方面从弓到箭并不难物色,另一方面这些力量估算大致在五六十磅的弓箭对于并不算太宅的初学者来说也有一定难度,要有效运用这样的弓还是要花费一定时间的苦功的。如果太近的时间内遇到战事,那么挑选出一半左右的突出者,也可以把弓拉到七八分的样子勉强放箭凑合了。

    与弓手配备的是长矛手,主要是力量或开弓天赋方面上明显逊色的一些人。弓手与长矛手的比例定位为各三成。此时萧轩还发现弓手的另一个好处:因为弓箭往往比较轻,即便是一张弓加上六十支轻箭或者三十支比较重的箭也不会超过七斤,相比弩手或者火枪手在携带副武器方面就容易了多。每一名弓手同时还都可以是短矛、短戟、标枪盾牌手等近战兵以配备战阵长矛作战,携带这些兵器的同时就算披甲也不算负重过重。

    其余三成战兵则是火器手。火器手中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火炮手。经过战术想定下的实战测试,三百五十斤大概二百公斤左右身管重量的大将军炮最为实用。当然不是说这种火炮是最好的选择,五百多公斤身管战斗全重超过一吨的末代欧美12磅拿破仑炮当然甩明末所谓的“大将军炮”不止一条街,可问题是重炮的铸造对冶炼工艺、骡马牵引等方面的要求实在太高。除了水师上所用的一些火炮或者进口澳门的“红夷大炮”这样的重炮在此时就只有一些明初的老货了,质量十分堪忧。“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条件下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后金起兵这近十年来,明军中统一火炮口径并且选择合适炮弹的意识还是有的。不少地方繁杂的各种弹丸火炮渐渐统一为七八斤弹左右的炮弹,也只有这种规格的火炮弹道更为稳定、而且可以打曲射。相比之下,三四百斤的身管比起一百斤身管在此时明军挑选出来火器质量的情况下,至少可以把炮弹以大致半倍音速或者两倍强弩初速的速度发射出去。在百步以外安全距离上的命中率大大提高的同时攻击和破坏盾车或工事防护的能力也明显加强。就是在午门攻坚的时候,此类火炮的效用也体现的十分明显。

    当然,历史上松锦之战的时候类似规格的火炮一共才参战一二百门左右。在战备明显不如十多年后的此时京城,整个京城有没有一二十门此类火炮很大程度上都是个未知数,暂时有的只有御马监之前援助过来的两门炮,不过炮兵训练的便利之处就在于不一定立足于太多次数的实弹射击。测距的本事、填装炮弹或者推炮车的本事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训练,可以“人等装备”。

    至于看起来在军中装备颇为广泛的二将军、三将军,除了在此时水平之下的制造上更为便利之外,萧轩最终还是觉得这种炮“高不成低不就”虽然可以有效威胁提着盾牌的重装步兵,可是虎尊炮或者五六两弹丸佛郎机炮那种三十斤身管左右的小炮也能达到这个目的,还可以更为方便的单人瞄准操作,这就胜过很多百斤身管炮了。如果面对车盾,下至虎尊炮或三十斤规格重量的“抬炮”上至“二将军炮”都没有多大靠谱把握。

    因此兵种变成就暂时想定为:每中队三小队长矛手、三小队弓刀手、两小队各配备五门三四十斤身管规模的“攻坚炮手”由于操作这类火器多少需要一定的勇气,也由之前在午门作战中有突出表现的爆破队兼任,同时也是盾车的主要负责者。重炮五队五门编为临时火炮中队加强于营部连、按照最终的想定,两千多战兵、一两千辅兵的近卫战术集团最终编程估为五营二十五连、二百五十门短炮、二十五门大将军炮、六百名弓刀手与六百名长矛手。

    编制体系和武器规格的进一步简化统一,被证明在实践中也更有利于指挥。而此时的萧轩尚不知道的是,类似的条件下,这个兵种结构相比后金甲兵除了骑射和骑兵欠缺、编制体系不太一样外,也大同小异了。最精锐的“白甲兵”更类似的不是神箭手或冷兵器勇者,而是操作单人轻炮为主,兼配冷兵器的破阵手。

第33章 扩营() 
从队伍遇到变故临时集结出兵战于午门附近,到九月十二新营体系快速的测试与编程初步成型,军务告一段落时间并不算长,不过区区四五天左右的时间而已。可是这几天夺取权力的重大变故和格外的忙碌似乎也让萧轩感觉到自己的身心必须要稍稍调整一下了。自己终究不是卡耐基或者一个具备成功人士品质的人,而是一个真实的意志力很可能连崇祯都未必敢的上的现代宅。

    至于时间?似乎应该还有一些?没有现代通信与组织的旧时,整个政权组织的反应是非常缓慢的,或者正如小说《临高启明》中所说的那样,哪怕是捕快查案或者逃犯逃窜,时间概念也是以“天”为基本单位。比如说京城之外的官员得到阉党倒台的消息,然后趁机发起弹劾,弹劾不成引起这样或那样的反应,甚至一些武官重臣亲自上京,肯定是需要一个时间的。少则十天,多则一个月也有可能,各地各势力的联络与通信本就需要这么久。比如历史上从客印月出宫到魏忠贤倒台,就至少用了一两个月的时间。这个时间虽然未必能保证拉起一支拥有可靠战斗力的几千人队伍出来,却仍然可以做很多事了。

    因此在队伍初步编成的工作完毕之后,回到营帐内的草草的填饱了肚子之后的萧轩也就彻底的放松下来。这大半个月以来的生涯,自己虽然穿越起步于温柔乡中,实际上除了最初的两天,其他的时间不要说是碰女人的身子,就连学生时代经常有女生在眼前晃荡那种“养眼”都没有,大都是在御马监校场渡过的。以前为什么会有“外出当兵走三年,看见母猪当貂蝉”的民谣,自己这些天来似乎也算是体会到了。

    再一次来到两个女人一同伺候的温柔乡中的时候,来不及太多废话的萧轩在第一时间就把持不住,与二女一起“比翼双飞”了起来。至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会不会给军营带来什么恶果,萧轩也早就有所准备。从夜晚到第二天一整天,提前安排给各个都队的任务还是算数和学习,至少不要让自己在讲述一些基本常识的时候让这群准文盲有“鸡同鸭讲”的感觉。并且告诉那些官兵们,晚上的时候自己还要亲自来考核,成绩最差的十分之一还有可能面临重罚。

    “大事现在已经完全定下来了,陛下怎么还不回宫?这都三四天的时间了,想来阉党的残余在庞天寿等人的率领下也清理的差不多了吧?其实啊,宫里的人大多不过是些墙头草,陛下也无需过于忧虑。。。”似乎是感觉到自己有些偏心苗头的缘故,一贯内向和似乎有些高冷的周玉凤在这个时候也向萧轩试探的问道。

    很显然:在这军营,只会是田秀英表演的场地,再加上之前田秀英亲自与新皇共赴沙场的交情,这让周玉凤觉得如果自己再无动于衷,那后位是否稳固都很难说了。因此第二天天亮,爽好也休息好的萧轩似乎还是没有起床意思的时候,周玉凤也就趁机说道。

    此时的萧轩权衡片刻也没有打算对身边的人隐瞒太多,直言不讳的说道:“在拥有一支真正像样并且属于朕本人的队伍之前,至少正月之前吧,朕是不会回宫的。回去干嘛?是把这些孩子们交给别人,还是带着他们一起到那各种特权和诱惑多多的宫中去?朕不希望朕的亲营成了魏忠贤的内廷军那个样。所以这件事你就无需再多说了。。。”

    田秀英的心机虽然并不多,但也并不算傻,这时也趁机揣摩着萧轩的心意说道:“是啊,大乱刚平的非常时候,为了陛下的安危,暂时还是在这校场军营中比较安全。只是仅仅五百多个孩子,力量还是有些过于单薄了。。。”

    “爱妃不用担心,朕昨晚只是憋了太久因此要缓解一下。扩军立营的事情朕不会耽误太久的。昨天归来之前,朕就做了一些安排,命人在京城内外不少地方广贴告示,京城所有年满十三周岁到十五周岁的少年都要在御马监外的广场集合,等待圣上选入皇宫近卫,成为身边的军人卫兵,想来不会有人误会为当太监的。。。今日午时应该传来消息。起床后朕会立即先去御马监门前的广场上看一看。。。”

    扩营这件事萧轩在平定魏忠贤之乱后这几天内就已经做了不少准备了。只不过要不要就在近几天就去做这件事情,萧轩在内心中还是犹豫了几天。以自己这些天来的感悟,军队中最重要的就是等级和阶级,什么毛选一卷士兵委员会那套高难度高大上的建军原则,自己在此时代帝王身份的环境下恐怕根本玩不来。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如果入伍的时间差距不是太多,半个月左右,那么原来的骨干和军官是否就会在士兵面前没有权威感?不过这个问题萧轩最终还是想通了:只要地位上有所区别,这似乎并不是个问题。能像自己所率领的队伍这么年轻、年龄上这么整齐的队伍在如今的大明各个军队中应该是绝无仅有的。

    毕竟:士兵们的年龄辈分不能区别太大否则不利团结,但又不能没有区别。少年人最好管理,尽量不要社会经验太多思想太成熟的官兵,刚刚从父母羽翼下走过来的“应届生”最好,这些实际上都属于近代西方才总结出来的军事原理。并不是这个年代广泛的军事认知。

    在这样严格的要求下自己算下来,人丁上百万的整个京城按照现代义务役标准的“适龄兵源”也就数万左右,考虑到即便是天子脚下天子亲令,又是一步登天的美差,也不可能所有人都志愿赶来,挑选的范围其实也就估计在两三万人左右,再挑选出两千名左右的新兵应该也就是极限了。毕竟京城这种地方据说从古至今,都不是什么良好的兵源地,更别说是市内。

第34章 挑衅() 
萧轩带领着十来名王承恩手下的亲信还有二十多名从营中挑选出来的军官士官来到御马监门前的广场还有临近街道的时候,整个广场和街道已经如同这个时代任何地方都很少见的集市一般人山人海。或许是受清代及以后的影响,萧轩一直觉得京城的“土著”百姓因为临近天子和中央的缘故,不一定把天子或中央看的多高。

    不过萧轩还是低估了这京城百姓的智慧。天子或中央该不该当一会事儿要分时候,这个道理人们还是理解的。此时此刻,宫中兵戈之事的消息刚刚在京城传开,谁也不知道这个刚刚上来的新皇是个什么角色。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要是个二愣子皇帝,会不会把符合条件不来报名的人全都“正法”可是很不好说。皇亲国戚或许可以法不责众,背景不是那么大的平头百姓可就很难说了。

    同萧轩身边那些在军训中有过一些纪律意识的身边人不一样,此刻御马监之外的这些应募少年们可并没有多少纪律意识,不少人都在高声喧哗说笑着。这些敢于有说有笑高声喧哗甚至打闹的人看样子看都不是寻常百姓出身,也只有这样一般人不敢惹的纨绔子弟才能在这几万人中拥挤到明显靠前的位置。

    远远的看着这群纨绔子弟的状态,萧轩就预感到事情未必十分顺利。萧轩自觉并没有多少政治智慧和为人处世的经验,在这些方面很可能连崇祯的能力也没有,因此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是否要在这群二世祖当中扔个万人敌,杀百儆万。可是如果引起上万人的崩溃,把所有前来报名的人都吓跑可就不好了。

    思索片刻之后的萧轩想到了《康熙微服私访记》之类的情节,就后退了几步躲避在御马监的大门后面内对身边一名亲信士官悄声说道:“把衣服换一换快!”

    “啊?就在这儿?圣上。。。”

    “圣什么圣?都是自己人,你还怕周围有谁敢看稀罕?”萧轩语气有些严厉的说道。

    无奈之下,那名亲随不得不与萧轩换好了依附,此时的萧轩一身大兵装束,连个军官也不是。毕竟按照大明军制,五百人的把总队伍里根本没有什么几十名基层军官几十士官,这都是萧轩临时的主意而已。

    担心出什么危险和意外,换好装束的萧轩又把不少身边人叫来叮嘱道:“你们这些人记住了,如果那些人与朕发生冲突,你们不要太快的赶过来。必须是他们先动手将朕打倒在地,你们才可以携带兵甲出来帮衬,明白没有?”

    “这。。。这是不是有点儿?”

    “要名正言顺的给他们下马威也只能如此了。。。”

    就这样,穿着一身小兵装束,手里家伙也没有的萧轩与二十名亲随一起走了出来,并按照萧轩的要求分散开来维持秩序,并按照之前说好的原则来选兵。

    “喂,说你们呢。你们几个过来下!”萧轩此时对着一群有说有笑的纨绔子弟们说到。

    听到这样的话,临近桌子的人以为自己这些人应募应该没什么问题了,说笑着纷纷来到了近前。不少人身边还跟着溜须拍马之辈,并不是真正来应募的。

    在这个时候萧轩突然出人意料的提起沾好了墨水的毛笔在重人脸上甩了出去,这种挑衅味十足的行动竟让这些前来报名的少年们惊呆了。

    “唉,你小子怎么回事儿啊?虽说着宰相门前七品官,你们这些连品级都没有的小兵,还敢在爷前边儿嚣张?找揍不是?”

    见到这种事萧轩一时也有些紧张,习惯性心惊肉跳,急忙说道:“只。。。诸位不要误会,只是做个纪录而已,纪录而已,你们是被选中的人。。。”

    听到这话,自己身边蠢蠢欲动的好几个少年才稍稍为之一滞,但也不由的咒骂道:“这他妈什么规矩?爷们就不信这是皇上定下来的,八成是你们想要搞什么鬼吧?”

    一时惊慌之下的软话也让萧轩着实有些后悔和气恼,不过一丝疑问也在心中生气:这御马监,可是和司礼监齐名的宫中实权衙门。某种意义上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