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中兴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中兴路- 第1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左右形成单薄到仅仅只有三层左右的大阵,因此就毫不顾及的从各个方向上展开了集中攻击,而将精锐渐渐的集中在其中的一路。

    “既然那些狂妄的汉人在没有车盾和火炮的情况下找死,我们就要成全他们好了!”连绵几里的包围圈很快就形成了。密密麻麻的箭雨开始从百步以外的距离上如同飞蝗一般抛射过来。最南面方向上的骑射手突然逼近,并且掩蔽着后面的少见的甲骑具装发起了迅猛的突击。

    很显然:在对方根本没有什么像样长兵器,更没有车盾,企图以火器步兵对抗自己的情况下,突击骑兵是击溃对手的最好方法。

    然而就在突击过来的敌骑逼近到不过五十步左右距离上的时候,后排神射手队伍展开了接连不断的放箭,在短短十秒左右的是时间内就至少以一石二三斗左右的强弓展开了整齐的三轮放箭。

    志愿军第一师的弓箭手都是精锐中的精锐,虽然因为大多数官兵缺乏自幼训练基础的缘故没有多少人能够有效的运用一石五斗以上的虎力强弓,可是在临战心理素养、射术准确性、团队有效而快速的齐射方面都在不计成本的训练之下达到了相当高超的水平。因此仅仅是很短时间内一里左右正面上的三连射,就让冲到近距离上的重装骑兵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至少上千重装骑兵先后跌落马下,七八百人中箭伤亡。那看起来还算像样的铁甲在精良的一石二斗弓面前似乎根本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就被轻而易举的贯穿。

    紧接着,整个队伍毫不犹豫向前推进发起了反击。单薄队形有效展开的火力,仅仅一排左右的弓手竟然如同扫落叶一般将南翼的蒙古军精锐主力接连不断的射倒。那上百焦耳威力巨大还拥有一丝毒性的箭矢在命中马匹的时候往往也产生如同火枪弹丸一般的杀伤后效。南翼的战斗展开之后,其他方向上的队伍也纷纷迅速的跑步向前发起反击,并接连不断展开放箭与开火。

    就这样,仅仅是触电一般的反击,六七千人投入作战的兵力就将来袭的两万察哈尔部围攻过来的蒙古主力眨眼间扫平了半数以上。很显然,至此,双方的战斗力差距明显不是一个级别的差距所能形容的。趁着敌军的残兵败将刚刚开始溃退的时候,各部大部分兵力以最快的速度后退上马,并以马匹展开了追杀反攻作战。

    因为在之前精准的箭雨乃至轻霰弹猛烈开火中不少没有披甲的马匹负伤,尽管察哈尔人在马术乃至马匹本身的质量上明显拥有优势,还是有不少备用的马匹被萧轩所率领的队伍交互,一些战马负伤或者来不及上马的察哈尔人负伤或者被覆,仅仅只有四五千残兵因为一开始的时候做为预备队和督战队的缘故,还算是侥幸的拼命逃离了战场。

    只是一个瞬间,大致算下来连一炷香的时间都没有的交锋就让这些蒙古人遭遇到如此惨重的损失,是之前的萧轩也没有想到的。虽然志愿左军第一师在骑射与骑兵机动能力上的短板导致不少残敌逃脱,但这样一场摧枯拉朽一般的战斗做为远征作战中的开门红,仍然带给不少人巨大的振奋。

    “看来我军还是有些过于保守了,应该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战术提早准备好足够的骑兵,这一仗或许说不定就能全歼对手。。。”志愿军第一师师长多少有些遗憾的说道。

    回味过来的萧轩也开始意识到,或许是自从志愿军部队成立之后,敌人的战斗力总的来看表现的过弱,就连自己在潜意识里也形成了过于依赖基层强悍战斗力而不愿意在主动性的侦查与指挥上下功夫的习惯。或许在察哈尔蒙古人这样的弱手面前这样的习惯没什么,可是当以后真正面对规模众多的强敌的情况下,如果不充分发挥侦查与指挥上的优势掌握作战的主动权,毫无疑问就要付出过多的代价。志愿部队的意义不仅仅是一支精兵而已。如果消耗过重,对于今后基层地方治理显然也会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队伍没有花费太大的功夫追缴那几千残敌,有那些残敌放出风声,说不定会让以后的行军麻烦减少不少。毕竟,草原上的各个势力并不是这一次远征的重点,萧轩也不愿意浪费太多的经历在这些已经未必能够对中原构成威胁的对手身上。

    大军继续按部就班的行进,只是排除了更多的力量用于前沿侦查,以求在可能面对战机的时候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第282章 顶级精锐() 
大军行军的时候在二三十里外担任境界任务的斥候在几里的范围内往往集中至少百骑左右的力量以防各种意外,萧轩也想知道志愿部队内的精锐,在极限的情况下至少可以在多少倍兵力差距之下以少胜多,乃至战斗力的极限到底在什么地方,因此也就没有太多顾及的对担任警戒部队的各部队下令:漠南一带的蒙古人同建州的距离更近,对于己方也更为敌视,如果发现规模并不算太大的蒙古军,可以在距离大军四十里的距离内之内发起突袭甚至是追击。这样一来队伍在行军途中也可以有了各种缴获,有的时候缴获的牛羊难以一时吃尽,又跟不上队伍,只能花费不少的功夫制成腌肉一备不时之需。

    西行中的大军在逼近到距离河套一带不远的时候,又遭遇到了比较大的一股敌袭击,数以千计的蒙古人因为在交锋中吃了不少亏,准备在一次伏击中以几十倍的兵力优势吃掉至少百人左右的敌军斥候中队,这样一来至少也能够搞清楚这股敌军的不少情况。

    因为此时依附于建州政权的漠南与漠西蒙古人也似乎听到一种传说。崇祯帝的亲军据说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在部署战役行动安排的时候,往往就连一些基层的官兵也能了解到不少消息,与教条中的愚兵政策昂往反起道而行之。

    当三千骑兵借助夏日里还算茂盛草原乃至山丘突然出现在几里外的视野之内的时候,那浩浩荡荡的声势一时之间仍然让人很难短时间内分清究竟有多少敌军逼近过来。

    同几万人对几千人的交锋不同,几千人对百人左右的队伍作战的时候,可以放心大胆的以散兵交锋,让对方的箭支很难有效的命中,在掌握机动性优势的情况下通过逐次消耗战来达到最终取胜的目的。

    当然,林丹汗所部的伏兵当然也十分清楚,这百余人左右的明军精骑当然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速战速决才有可能及时的逃脱。

    几千敌军的箭雨从各个方向上袭来的时候,很快就让百余匹战马倒毙在箭雨之下,或许是这些蒙古人中缺乏建州主力中那样的精锐强弓手,才没有在百步外的集火抛射中就给队伍带来太大的威胁,然而即便是如此也让志愿左军第二师侦骑至少有三人因为头手中箭伤亡。

    在正常的情况下,遭遇到如此险恶的局面余箭雨,劣势一方在箭雨的压制之下根本就很难有效的展开还击,就算冒着箭雨的打击还击也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像样的准头。

    然而志愿第二师中的这些侦骑射手们却似乎如同风雨中的青松一般迎着接连不断射在身边,甚至偶尔射在身上铠甲上的敌箭勇敢而沉稳的展开还击,很短的时间内就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四五轮攒射,短时间内的还击就以平均不到十箭杀伤一人的命中率让近百敌骑被射落马下。

    零星射雕手一般的神射手,很多蒙古人都在将军们或者将军身边的个别人中见到过。然而百人规模的队伍几乎普遍都有射雕手或神射手级别的射术,却是从来没有人能够想到的事情。更何况这些强悍的射手同时也拥有让人难以想象的沉稳和勇敢,竟然在这样的箭雨中不畏损失的展开还击。。。

    激烈的交锋持续的时间并不算长,当接连有二三十人负伤退出战斗,接连不断射过来的箭却依然准确的时候,遭遇到至少二三百人伤亡的蒙古人也终究开始有一丝动容,似乎意识到哪怕拥有几十倍的兵力,也未必能够轻易吃掉对方。

    随后,伏击的蒙古人也改变了战术,抽选出一些射术比较突出与精锐的人在依托多个百人多轮番展开消耗战和袭扰战。可那些人竟然在这样的局面下也拥有沉重的思维,似乎并不为百步外抛射过来的箭支所动,而是通过不断的躲避回避大多数射过来的箭雨。只有当集结起来展开对抗的人马比较多,目标也比较明显的时候才展开还击,以最大限度的杀伤效率。

    见到对方的箭术强悍,围攻的蒙古人也想到了像建州人那样以盾牌和散兵进行步战突击,掩护突击的做法。可却发现,那些精锐之敌射过来的箭支不仅十分准确,而且力道也十分凶猛,根本不是临时凑合的寻常盾甲可以在有效射程范围内对抗。

    试探性的进攻又持续了十余次,仍然最终无果之后,感觉到增援队伍马蹄声的林丹汗所部骑兵也不得不最终放弃了对这规模并不算大的小股强敌的围攻。

    就这样,百余名第二师侦骑以伤亡四成和损失所有马匹为代价击退了几十倍兵力规模的对手。萧轩在了解到这一场作战的一些情况之后也对自身战斗力多少有了一个大致的认知。

    虽然这些人没有如同波兰翼骑兵一样创造出对鞑靼人防御中以一敌百,几百抗衡几万的战例。但这样的野战同村落防御作战完全不同。而且,百人对几千人的散兵战同数百对数万人的作战也同样会有出入与差距。这样算下来,就算志愿第二师侦骑的战斗素养高于一般水平一个层次,志愿部队核心主力的基础战斗力也达到了类似波兰翼骑兵那种顶级精锐的层次了。

    这场遭遇战之后,萧轩没有再图省事,而是打算彻底攻取河套一带,因此集结全军的力量对整个河套展开了一次扫荡。在绝对优势的作战能力面前,几乎是在短短几天内时间内就彻底荡平了对手。为了保持着一带的实际控制权,萧轩也不惜至少留下一个师的力量用于看守。这样虽然继续展开西征的力量降低到三万人不到六个师左右的兵力,进一步的有所削弱,然而从队伍之前展现出来的战斗力来看,至少完成截止河东一带的攻略却已经足够了。至于面对更强的对手,也不会仅仅凭借志愿部队主力的力量完成全部作战。

    本章完

    

第283章 互攻决战() 
大军展开西征并没有怎样的宣扬,毕竟这也是在进攻辽东的时候临时做出的决定。不过伴随着察哈尔部与林丹汗部震撼性的败仗,在大概不到一个月之后,远在伊犁的黑还勃列就得到了志愿部队主力大军压境的消息。

    此时在卫拉特部一带完成了力量集结的满洲主力三十万核心人口,至少六万丁口,三万核心披甲主力已经在叶尔羌与卫拉特人的地盘上达成了绝对的主宰与统治,不少前准葛尔与卫拉特部的下层都被编入建州八旗,再加上获得了还算不差的经济资源,建州主力扩充到将近十万人左右的兵力。不仅民族不同,连人种和信仰都完全不同的叶尔羌人三万左右的残部乃至被迫归化过来的蒙古人,整个建州集团在集中了草原相当比例的人力兵力资源,还有整个叶尔羌与卫拉特等部的资源之后,也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成长为拥有十五万兵力左右的战略集团。

    兵力和实力的扩充也让一些下层佐领们跃跃欲试起来,对于崇祯帝展开的这种万里远征并不以为意。因为在这样的远征中,进攻的一方因为后勤的缘故无法携带太多的火炮、车盾、布置足够的粮草囤积点,可以说本来就处于明显的劣势之中。如果兵力也有几倍以上的差距,那似乎衡算还是极大的。

    然而黑还勃列乃至岳托等上层却没有被纸面兵力的扩充冲昏头脑,军议上黑还勃列毫不讳言的说道:“纸面上我军看似拥有堪比当年成吉思汗的庞大力量,可真正能够依靠的大部分力量,仍然集中在我们那三万最核心的披甲战士身上,其他那些人,顶多能够折算一万五千披甲就很不错了。不然这些力量又怎样会为我所用呢?只要对建军常理有一丝成熟认知应该就能明白:这一两年以来,崇祯帝手中的力量也绝不会停留在几年前的水平。我军如果在天山南北与敌军强悍的精兵集团展开战略对决,即便暂时能够惨胜,那也决没有什么好处。。。”

    各旗旗主中并不缺乏聪明人,哪怕莽古尔泰也从黑还勃列的语气中似乎听出了一些事情:“不与来犯的强敌决战,难不成我军要学那当年的西辽一样继续西逃到波斯人的地盘不成?”

    这样的话,其实并不是在所有人那里都引起意想中的笑声,卫拉特人特别是叶尔羌人并不怎么样的作战表现让很多建州将领都相信,不论是西域的波斯人还是哈萨克人在建州主力面前都是比当年的明军主力更为软弱的软柿子

    黑还勃列思考片刻后却说道:“如今的崇祯帝已经不是寻常的势力,所图甚至不下当年的成吉思汗,我们继续向西逃,最终也只会落得个和当年的西辽乃至后辽一样的下场。因此哪怕要与敌军决战,合理的选择也是一部分力量留守伊犁一带的老营,主力以最快的速度南下河套,趁对方主力似乎要打算走天山以北的草原的时候重新东进中原,这样我军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发展壮大。同其他各组很多人不一样,其实汉人人多地广,下层也多,在消化和壮大自己势力方面是最好的进攻对象了。我军还可以打出替天行道重建华夏的名义,相信经过那位王莽都赶不上的崇祯帝的教育,未必没有人愿意同我军联手。。。”

    黑还勃列权衡之下其实已经很清楚,在正面对决完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唯一的希望就是搅动中原的格局,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战略对决似乎就是完全没有把握的。敌军主力万里远征,很难短期回援,以自己的主力对付崇祯帝在内地十三省的留守力量即便没有绝对的把握,也拥有鱼入大海一样纵横疲弊的空间。而在兵民比和军事动员高的多,人烟也并不怎样广袤的西域各地,那随时都有可能面临无穷无尽消耗战的奉献。

    就这样,在大军西征的风声传来之后,在临近河中一带扩充了力量的建州主力也开始行动起来,趁着夏秋时节以包括两万本部披甲在内的四万本部人马、满蒙为核心的六万主力云集吐鲁番一带准备展开分批远征,跨越河西走廊。

    包括一万披甲在内两三万本部留守力量同其余六万仆从驻守囤积了不少物资的伊犁一带,尽可能的捍卫本部基础并尽可能的牵制住很可能来袭的强敌主力。

    对于留守根基本身,黑还勃列其实是没有太大信心的,因此在基本兵力之外,本部至少五分之四的精锐也随着大军一通展开了远征,在很大程度上几乎是孤注一掷了。唯一让出征的建州部将领们多少有一些信心的是当大军从吐鲁番一带出发的时候,平日里零星的闲言碎语似乎少了不少。了解队伍的人们明白,这是士气高昂,准备决一死战的一种征兆。很显然,对于大部分建州部官兵来说,仍然并不愿意迷思在万里以外的异域,大多数人都有打回故乡甚至征服中原的美梦。

    此时萧轩所率领的主力也在草木茂盛的时节穿过了喀尔喀蒙古人的地盘进入到天山以北欧亚大草原最重要的地带,因为人烟进一步变得稀少,为了不花费过多的功夫用于寻找和获取给养,队伍行军的单路纵队则以师为几十里范围内的基本单位,团为战术单位。同很多人的印象完全不同,喀尔喀蒙古人虽然同中原的关系更为疏远,但是在零星哨探交锋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