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女老总的暧昧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与美女老总的暧昧生活- 第5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正事谈完之后,皇帝又与他们说了几句,留下他们与自己共用御膳,让众人有点诚惶诚恐,又让众人感到荣幸万分,其中滋味只有他们自己能品尝。

皇帝接见完毕后,一行人在京城已是完成任务,此时距出发之日还有一段时间,郑惟信等人索性在京城玩了一个痛快,并学沈汝玉一样,采购了不少货物,准备一同带往欧罗巴,他们没有能力购买大船随行,到时只能委托给有空位的船只。

在郑惟信等人游览京城和置办货物之际,皇帝又召见了这次出使的舰队副指挥刘国轩,两艘铁甲舰舰长周瑞,陈辉等人,经过数月准备,出访欧洲的舰队人员也基本遴选完毕,这次出使,虽然是布加路为首,但实际上布加路只是名义而已,大明借重的是布加路欧洲人的身份,布加路并非水师出身,又如何指挥得动海军,这个副指挥才是舰队真正负责人。

本来海军部打算让施琅做这个副指挥,不过,皇帝毫不犹豫的将施琅否决,对于这个灭了大明最后一支余脉的施琅,王福心中有天然的厌恶,只是此人对于海军确实本领非凡,才没有被王福踢出海军回家养老。

第四卷 帝国东升 第423章 乙巳条约

弘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五,大明出驶欧洲的舰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这天,上海港口人山人海,许多人为大明第一次远航欧洲的舰队送行。

这次出使欧洲的舰队规模庞大,共计战舰十二艘,其中包括二艘排水量在二千吨的铁甲舰,其余是木船,排水量都在一千吨以上,兵员六千五百六十二人,大炮七百余门;商船五十二艘,最小的商船载重五百吨,多数商船载重在八百至一千吨之间,五十二艘商船,共计载重三万五千多吨,商人水手等合计一万余人。

对于这次直航欧洲,大明的商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若不是朝廷一压再压,商船要超过数倍也不止,货物更是有可能超过十万吨,那样对于欧洲的冲击实在太大了,以欧洲现在的经济规模,绝没有可能短时间吃进如此多的货物。

即使是三万五千吨货物,也不是欧洲短时间可以消化,可以肯定,经过这一次直航,大明货物在欧洲的价格必定会下降,当然,这种下降也不全是坏事,可以让更多的欧洲人用得起大明货物。

这是大明自郑和下西洋后,再一次进行大规模航海,虽然人员可能有所不及,只是单是舰队吨位来看,这次航海规模已经超过了郑和下西洋时舰队的规模,火力更是远超当时。

两艘铁甲舰并没有在港口露面,只是单是十艘庞大的木质战舰停在港口,黑洞洞的炮口斜指,已是威风凛凛,看着这些战舰,岸上的百姓脸上都带着喜气洋洋的气色,说不出的自豪。

围观人群中不泛欧洲人,与大明百姓尽是自豪和喜悦不同,他们的心情复杂的多,其中以惶恐不安居多,这样一只庞大的舰队出现在欧洲,不知会给欧洲带来什么变化。

“起航!”

伏波号旗舰上,刘国轩一声令下,顿时舰上旗帜飞舞,接到信号各条船只开始升起风帆。

伏波号是大明一级战舰,排水量三千二百吨,共三层甲板,装载大炮一百零八门,满员八百二十人,此时加上随行人员足足有一千五百多人。

“轰!轰!轰!”

岸上的礼炮响了起来,船只缓慢移动,无论是岸上还是船上的人都拼命挥手,毫无疑问,来送行的人中有不少是水兵和船员的亲人,他们这一分别,再团聚至少也要一年之久。

伏波号上一名只有七八岁的小孩也在挥手行列,他是沈汝玉之子,取名为沈福宗,他此时并不知道自己将要远去万里,只是看到大家挥手感觉好玩,也学着挥手而已。

般队渐行渐远,自到完全看不到船队的身影,岸上的人才依依不舍的离开港口。

科布多,一队队的蒙古人赶着自己瘦弱的牛羊,正在向西迁移,许多人一步一回头,当看到科布多城冒起大火时,迁移当中的妇孺放声大哭起来。

自开春以来,明军对蒙古人已经恢复攻势,这次明军足足出动数万大军,这些大军以连、队为部位,分布在数百公里的战线上,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向准噶儿部压来。

刚刚渡过寒冬,正想着给牛羊增肥的准噶尔部对明军进攻没有丝毫抵抗之力,逃得稍慢一点的蒙古人都被明军俘虏,最终成为汉人包衣。

面对明军的攻势,身边已恢复了数千骑的噶尔丹无奈,下达了放弃科布多的命令。

听到妇孺传来的哭声,一向高傲的噶尔丹也忍不住心中发酸,眼下牛羊尚没有长膘,如何经得起长途迁移,没有了牛羊,这些妇孺不知有多少会活下来,想到这,噶尔丹骑在马上的身体晃了晃。

一支纤手扶住了噶尔丹的腰身,噶尔丹转脸一看,正是自己的妻子阿奴,噶尔丹从脸上挤出一丝比哭还难看的笑容,道:“阿奴,我是不是很没用?”

阿奴本来是僧格的妻子,僧格死后,噶尔丹按照草原的规矩,迎娶了这个比自己大的嫂子,两人成亲二年来,一直恩爱如初。

“不,大汗,你做的比谁都好。”

“做的好吗,那为何会一败涂地,还让你落到策妄阿拉布坦这种小人之手,若不是依靠第巴桑杰嘉措、博硕克图济农等人的调解,你我依然不得团聚?”噶尔丹的话语中传来浓浓的疲惫,他毕竟还年轻,面对着接连的挫折,信心免不了受到打击。

“这不怪你,大明现在实在是太强大了,纵使成吉思汗复生,这一场战事也赢不了。”阿奴幽幽的道,她的声音没有草原女子的粗犷,反而听上去很轻柔:“能在大败之后,依然有这么多人的支持,正说明大汗的能力。”

阿奴轻柔的声音一下子将噶尔丹的自责抚平,他的眼神重新锐利起来:“阿奴,本来我想将北京打下来,与你一起居住,眼下看来是不可能了,不过,明军想要本汗的头颅也不可能,大不了遇到明军,本汗退避千里,草原如此之大,何处不可藏身。”

蒙古人渐行渐远,将科布多彻底抛到了身后,三天之后,马蹄声响起,一支身着红色披巾的军队来到了科布多,他们正是明军的一支先头部队,这支明军停驻在科布多门前,看着已成为废墟的城池,脸上露出失望之色。

这支明军并没有停留多久,只是在城外绕了一圈,确信城内没有人之后,明军很快离去。数天之后,一支支的明军从科布多经过,依然没有停留多久,这些军队有的往南,那是迪化(注:今乌鲁木齐)方向;有的往北,那是唐努乌梁海;有的继续往西,那是塔尔巴哈台方向。

直到数月之后,一支近千人的汉人移民来到这里才驻扎了下来,很快,一座新的城堡就会在这里建成。

弘光二十一年的四月,明军占领了科布多这个重要通道后,加快了对西北方向的占领,五月占领唐努乌梁海,六月占领了别失八里,七月份,明军推进迪化。

占领迪化后,明军没有再继续推进,而是在迪化驻扎了下来,开始对迪化城进行加固,到了八月,一支二千余人的汉民从中原迁移了过来,这些汉民将在迪化安家落户。

失去迪化后,准噶尔分成了两部,西域与青海顿时失去了联系,而和西藏的联系也变得困难起来,噶尔丹才知道,明军不但对漠南有兴趣,对漠北、西域的土地也有兴趣,万般无奈之下,噶尔丹又遣人向明军请降,重提称藩的要求。

准噶尔汗国的使臣在南京尚没有回去,只是南京与西域太远,王福直接下旨让驻扎在迪化的大将李元胤与噶尔丹展开谈判,经过双方讨价还价,于十一月份终于初步拟定协议。

协议共分十条,第一条规定:准噶尔去国号,噶尔丹封归顺王,可以世代相传,所有蒙古人必须共遵大明皇帝,蒙古人生生世世不得反悔。

第二条规定:准噶尔部承认朝廷对迪化以南土地的直接占领,其青海也归大明直属,青海的准噶尔部可以迁移至西域各地,朝廷并不留难。

第三条规定:准噶尔部必须每年向朝廷进贡银十万两,羊万只,牛千头,骏马百匹。

第四条规定:准噶尔部更换首领,必须经过朝廷的册封,世子满十岁,须送京城学习汉学,年满二十岁之前,不经朝廷同意不得返回。

第五条规定:朝廷允许与准噶尔部双边互市,除一级商品外,大明对准噶尔部交易的物品种类,数量均不加限制。

第六条规定:准噶尔部必须保护汉人商队在准噶尔的行商,商队有权在准噶尔部自由行走,当商队受到袭击时,准噶尔部必须及时追捕凶手,将擒获的凶手交给朝廷处理。准噶尔部对商队征收税额的标准不得超过三十税一。

第七条规定:汉人商队有权雇佣三百人以下的护卫,护卫所带武器除大炮外,不得有所限制。

第八条规定:汉人有权在准噶尔部所在地居住,修建房屋,购买土地,准噶尔部不得用任何借口抵御,推逶。

第九条规定:汉人有权在准噶尔部开采矿石,准噶尔部可以视情况加予征收税收,税率不得超过三十税一。

第十条规定,当准噶尔部遭到入侵时,朝廷有义务帮助准噶尔部抵御侵略,朝廷军队出动的费用将由准噶尔部支付。

条约可谓苛刻之极,一旦签订,准噶尔部比大明的羁縻州还不如,不过,准噶尔部也并不是全无好处,起码可以将青海的部民完全迁到西域境内,而且可以和大明互市,互市的商品种类,数量都不限。

互市一向是中原对付游牧民族的利器,中原对游牧民族需求不多,而游牧民族则离不开中原的物品,为了能逼迫中原互市,蒙古人曾发动过多次战事,这个条约一签订,互市就唾手可得。

只是不签订的话,只要明军继续加予攻击,准噶尔部很可能支撑不了几年就会崩溃,几经考虑,最终噶尔丹还是咬牙签订了条约。

这个条约一签订,准噶尔汗国降为地方,不再是一国,因此条约的名称并非明蒙条约,这一年按农历是乙巳年,朝廷随之将条约称为乙巳条约。

第四卷 帝国东升 第424章 划时代的发明

在没有铁路,汽车的时代,维持数万火器部队的补给并不是易事,幸好从蒙古人手中缴获了数万匹骆驼。尽管如此,在战事期间,明军依然组织了高达十万的民夫,维持着整个补给线,整个战役下来,国库足足花了二千万银币。

这二千万银币,如果是靠收税要从漠北赚回来,一百年也办不到,不每年补贴数百万就算不错了,若是以前,一下子花掉二千万两银子足可以让国库饿死老鼠,这也是为何文官们总不愿意打仗的原因。

就是现在,大明岁入已经突破三亿两,突然多出二千万银币的花费依然不是小数,军费扩张,势必对其余项目造成挤压,条约签订后,战事就算停下来。

乙巳条约的签订,并不意味大明对西北方面就能高枕无忧,青海方面的蒙古人要迁移,西藏尚没有向朝廷屈服,说起来,噶尔丹与朝廷签订条约,等于将西藏出卖。

为了统治新占的区域,朝廷新划分了三省,即漠北、甘肃、青海、加上漠南和由奴尔干都司改成的东北省、大明行政区域由原来的两京十三省变成了两京十八省。

新设的三省都是地广人稀,比漠南和东北省远远不如,常常数百里不见人烟,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不足百万,汉人加起来不到二十万。

此时大明正在全力开发南洋和美洲,这两处条件远好于新设的三省,大规模的移民短时间根本不可能,要想将这些土地掌握在手里,只有驻扎重兵这一条。

朝廷在三省各设了一个军区,每个军区驻扎三个守备旅,合计官兵一万八千余人。三个军区,在没有战事期间,每年军费也需六百万两左右,只是相应的陕西、漠南两省变成内地,相应的军费可以减少一部份,朝廷再补贴三百万两,基本可以补上这个窟窿。

王福暂时没有往西藏用兵的意图,西藏早晚要收归大明,相比青海、漠北等地,西藏的地形更加复杂,更加贫瘠,汉军一时还不能适应高原的气候,只能徐徐图之。

弘光二十二年五月,皇家科技院的一所院子里,八名身强力壮的青年抬着一个大的铁盒子,这个铁盒子后面还有数人抬着长长的线圈。

一名头发花白的,衣袍沾了许多污渍的老人跟在旁边,嘴里不停的道:“轻点,轻点。”

随着这名老人身后的有数十人之多,其中数人穿着朝廷官服,衣冠整洁,只是无不以老人为中心。

抬着铁盒的一名青年笑着道:“院长放心,你老人家都吩咐了百遍,擦破不了一点皮。”

若不是这名青年的称呼,不认识之人谁也不会想到这个衣着普通,沾满了污渍的老头会是皇家科技院的院长,朝廷所封的博侯。难怪那些穿着官服之人亦只能乖乖站在后面。

铁盒被轻轻的放在地上,另外抬着线圈的几名青年连忙将线圈打开,这个线圈一头已经连接在另一个大院,顺着长线就可以看出,线头已经接在和这个院子里的铁盒一模一样东西后面。

线圈打开后,宋应星亲手将线头插在铁盒后面,然后迫不及待的在铁盒上面一个凸起来的地方用手指轻按,宋应星随之停止按动,眼睛眨也不眨的盯着铁盒。

刚过了一会儿,一阵滴滴答答的声音从铁盒里响起,听到这个响声,宋应星仿佛听到了仙音,整张脸都笑成了一朵花。

“成功了!成功了!”那些穿着普通衣服之人兴奋的跳了起来,嘴里不由大喊,几名身穿官服之人却面面相虚,不明白一个声音为何会让这么多人如此兴奋。

一名官员一把扯过一名四十余岁左右的中年汉子问道:“孙博士,这就成功了吗?”

中年汉子为孙和鼎,听到官员的问话,回道:“当然,你没有听到那滴滴答答的响声吗?”见到官员脸上仍是一片茫然,孙和鼎只得耐心解释道:“那响声是另一台电报机传过来的,响声传了过来,说明那边的电报机也收到了刚才宋大人敲过去的信息。”

那名官员脸上才露出若有所悟的神情,只是心中怀疑,这样两个院子传递一点信息,当真能变成可以相隔千里传递信息的东西。

随着大明工业和教育的进展,各种基础理论也开始发展,关于电的研究早有弘光五年时就已经开始,弘光十五年,皇家科技院继制造出蒸汽机后,又制造出电池。

有了电池,又有了铜线,有了橡胶,可以说离发明电报已经只有一步之遥了,不过,王福早把自己的知识丢了一个精光,只能让科技院自己模索,这一模索,就是七年之久,这才将电报机制造了出来。

听到电报机制造出来,王福大喜,马下放下手头事务,前往皇家科技院观看。

自从军器局分开后,皇家科技院就搬迁于玄武湖畔,离皇宫足有二十多里。这一点距离在水泥路面上并不需要花多少时间,不到半个时辰,皇帝的马车已经到达科技院门口。

皇帝刚从马车下来,就看到宋应星带着人等候在科技院门口,不等众人拜见完毕,皇帝不顾自己的仪态,催着宋应星道:“电报机在哪里,快给朕看看。”

宋应星没想到一向沉稳的皇帝如此失态,连忙道:“皇上,这里到电报机之地还有一段路,请皇上登上御撵。”

此时皇帝科技院已非昔比,整个科技院占地近千亩,从大门到电报机所在的院子,足有一千多米,皇帝只好重新登上马车,并邀请宋应星一起乘车。

宋应星刚想推辞,已被皇帝抓住一条手臂,宋应星无奈,只好与皇帝同车,马车很快向前驶去。

同坐在车上,王福才发现宋应星已经老态龙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