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王朝的最后时刻:帝国不语对枯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十大王朝的最后时刻:帝国不语对枯棋-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哀帝的不孝之举遭遇了孝道为先的王莽的抵制——王莽将哀帝祖母的椅子放到了一边,在宴会的最中心摆放的是王太后的椅子。但是这场PK最后的胜利者却还是哀帝:相权再强硬,也硬不过皇权的至高无上。哀帝失掉的是他的面子,而王莽失去的却是他的位子。
 
王莽就这样黯然地离开了长安。
 
但他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他将他的官声和义举留在了长安无数人的心里。他是注定会回来的。
 
一条蛇冬眠并不意味着它死去,而只是意味着它在为春暖花开时的苏醒蓄积能量。历史的玄机就是这样的微妙和难与人言。
 
王莽是传说中那条冬眠的蟒蛇,他是注定要苏醒的。
 
王莽苏醒在公元前2年的正月初一,这一天大汉王朝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日食。这一年也是哀帝元寿元年,新年伊始老天爷就发出如此严厉的警告不仅使官员们人心浮动,哀帝本人也是狐疑不已。无数的官员纷纷上疏请求皇上将王莽重新召回京城,以解天愆。哀帝心一软,下旨王莽回京。




第29节:气血不足的王朝PK强势王莽(1)

这是一道宿命的谕旨,就像一个春雷惊醒了那条冬眠已久的蟒蛇,蟒蛇开始势不可当地往京城方向游走,但它不是一条孤单的蟒蛇,它的身上凝聚了一个王朝的民心士气,是注定要成大事的。历史佬儿也在此时结束了自己的昏昏欲睡,注视起这条蟒蛇的一举一动。接下来,一条蛇和一个王朝,究竟要发生怎样的关系?它们之间的恩怨情仇,又将如何一一演绎呢?
 
气血不足的王朝PK强势王莽
 
仅仅过了一年,二十五岁的哀帝就死翘翘了。
 
这是一个同性恋者之死,同时也是一个王朝气血不足的前兆。
 
因为他和成帝一样,也是膝下无子。所以大汉朝的王位传承只能再次系出偏门——中山孝王九岁的儿子成为了西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平帝。
 
这是一次王莽严格监控下的帝王选拔赛——平帝也是王莽亲自选定的。王莽这条蟒蛇在复出的王太后亲切关怀下,在大汉子民的热情关注下,迅速做大,重新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司马。
 
事实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是形式上的,因为平帝实在太小了,受王太后的委托,王莽摄国监政。
 
一个气血不足的王朝在强势王莽的带领下开始了新的征程。王朝依旧姓“汉”,但是这个叫“大汉”的王朝却打上了越来越鲜明的王氏烙印。公元1年的时候,有南越人向朝廷进献白雉和黑雉,因为周朝时曾有人向周成王进献白雉,朝廷便有好事官员上疏要求封王莽为“安汉公”—— 王莽真真是仅次于皇帝的人了;公元4年,王莽的女儿成了平帝的老婆,王莽再次双喜临门,他不仅是平帝的岳父,而且荣登宰衡之位;公元5年,王莽几乎和皇帝平起平坐了,因为有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上疏要求给王莽加九锡。这是一次令人心跳的加锡。因为九锡是九种极其尊贵的物品,按古制,一个大臣要是被加了九锡,那就意味着他取得了接近皇帝的位子。
 
王莽如愿以偿了,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票!一个王朝前所未有的大海选将王莽推上了大汉政界第一超男的PK台。在这个高处不胜寒的PK台上,只站着两个人,一个是被历史宿命推着走却又看上去一脸无辜的王莽,另一个则是他的女婿、一脸茫然不知“汉”之将亡的懦弱皇帝——平帝。




第30节:气血不足的王朝PK强势王莽(2)

PK即将到来,因为一山难容二虎。
 
PK即将到来,因为蟒蛇已在历史的轮回中等了太久,他是注定要在世纪之交有所作为了。
 
于是那块致命的石头就在王莽加锡七个月后悍然浮出水面。
 
这是一块上圆下方的白色石头。献石者说他是在京城附近挖井时挖到的,挖到后觉得事态严重,一刻不敢耽搁就直奔宫中。
 
当然,在这个世界上,石头长成白色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上面刻的那些字: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此刻,这块致命的石头静静地躺在一脸无辜的王莽面前,和他一块观赏这块奇石的则是一脸茫然的平帝。献石者跪在他们的身后大气不敢出,将这道历史的难题留给了眼前这两位当事人。
 
王莽看了看平帝,希望他能说什么。
 
有些话,双方当事人只有一方可以说,另一方不可以说。王莽希望平帝做那个可以说的一方。
 
但是平帝动了动嘴巴,什么都说不出来。
 
这是历史的冷场时刻,平帝不愿意多说什么。一切的一切看上去都是请君入瓮的游戏,只是现如今,他很难走出这只巨大的瓮了。
 
他身后的王朝也走不出这只巨大的瓮了。
 
但是王太后生气了。
 
王太后一般是不生气的,因为她年纪大了,什么都看透了。
 
她这一回生气是生自己的气——还是没有把一个人看透。
 
王莽。
 
事实上全国人民都没有把王莽看透——这条蟒蛇实在是伪装得太好了——以至于全国人民都把他当成圣人往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上推。
 
人人兴高采烈,人人满怀期待,人人都没有看到王莽那条可疑的尾巴——蟒蛇的尾巴,但是王太后看到了。这条如此触目惊心的尾巴让她骇然,王太后要坚决地制止王莽的蠢蠢欲动。
 
王太后说:“此诬罔天下,不可施行!”
 
王太后嘴里的“诬”就是白色石头上刻的那些字: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但是大臣们却不认为这句话是“诬”,他们更倾向于将它视作上天的旨意。




第31节:气血不足的王朝PK强势王莽(3)

汉将亡也。上天在好多年前就发出旨意了:成、哀两帝天天沉醉在温柔乡里却都膝下无子,这是末世的征兆,是一个王朝气滞血淤的表现。
 
成帝时天象异常,吓得他跑到天坛去读自己写的《罪己诏》。在《罪己诏》中成帝承认在他的治下国家“变异数见,岁比不登,仓廪空虚,百姓饥馑,流离道路,疾疫死者以万数,人至相食,盗贼并兴”。
 
但是天象依旧异常。到了哀帝时,这个王朝不得不宣布改号,改成“陈圣刘太平皇帝”,希望天下太平。可改号后第三年,人心还是不得安宁,四处有传言在传一场天崩地裂的大祸近在眼前。为了避祸,几万人跑到长安来秉烛夜游,整个京城彻夜不宁,几乎处在动乱之中。
 
所以这一次,大臣们认为上天又发出旨意了,为江山社稷着想,王太后不应歪曲天意,相反应该尊重天意,顺天而行。
 
王太后沉默了。
 
当然王太后沉默并不表示她要尊重天意,顺天而行。她想再看看,看看什么叫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看看一条蛇的能量究竟有多大。
 
新的符命接踵而来。
 
这次是一个叫哀章的太学生来献符。时为处始元年的十一月。哀章献符的时候夕阳正在西下,站在冬天的血色黄昏里,哀章站成了一个历史的宿命符号。哀章说他昨天夜里做了个梦,梦见老天爷和高祖皇帝联名给王莽写了一封信,命令王莽不要再犹豫了,要立刻登基,改朝换代。新朝的名字就叫做“新”。 哀章还说老天爷和刘邦同时摁了手印,两人联保证明王莽是真龙天子。天亮的时候,哀章果然在床边看到了这封“天书”。
 
在满朝文武面前,哀章打开了那封沉甸甸的信。满朝文武神情肃穆地传阅这封信。他们都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老天爷和刘邦的手印:一个疑似龙爪的符号和一个看上去有些拙笨的男性大拇指印。
 
没有人怀疑那两个手印是假的,传说中的龙他们从来没见过,故去好多年的高祖刘邦的大拇指长什么样也无人知晓。这是一个帝王的隐私,永远都不可能解密的帝王隐私,一如这封来路不明却又深得人心的信一样——它是神圣的隐私,是不可以怀疑和亵渎的。




第32节:气血不足的王朝PK强势王莽(4)

信最后到了王太后手里,她没有看一个字。
 
事实上到了今天这个地步,看与不看这封信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因为她终于知道什么叫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了;也终于看清一条蛇的能量有多大。对于王莽来说,从一个落魄青年走到皇帝的位置,这个过程仅仅是个人身份的改变,但是对于已走过两个世纪的大汉朝来说,它却意味着一个强大时代的终结……王太后让这封信飘落到地上,眼泪流出了她的眼眶。她想说什么,却什么都没说。这个王朝最后的散场时刻是如此的沉默和无趣,以至于很多年后史官们都搞不清楚这其中曾经发生过的那些真实的细节与故事。
 
他们唯一能搞清楚的是新朝皇帝王莽随后进行的轰轰烈烈、史无前例的大改革。




第33节:不是一个俗人

不是一个俗人
 
这场改革充分证明了王莽不是一个俗人。
 
因为俗人不可能进行这样具有空想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王莽要把天下的土地都收回来,然后再均分给天下人。作为大汉朝最后一任实质上的领导人,王莽早就明白“先有天下不公,才有天下不宁”的道理。他要扭转这一切,而他所开辟的新朝要想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最天长地久的王朝,就要吸取前朝败亡的教训,让天下人心思定,让天下成为天下人的天下。
 
王莽还要废除奴隶买卖,倡导人人平等的新朝观念。这的确是争取民心的工作。王莽一声令下,三百六十万的奴隶就恢复了人身自由;王莽同时还大力反腐败。西汉末年,腐败不仅把国库给贪空了,还把民心给贪散了,王莽规定:从今往后,发现有贪污者,要没收他所有财产的五分之四以上缴国库。至于为什么是五分之四而不是全部,王莽解释说,新朝的制度是要治病救人、惩前毖后,要让贪污者留一点生活费继续存活着,以便他能看到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将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改革家王莽的一个可爱之处。王莽的另一个可爱之处是他模仿《周礼》,在长安城建了一个门,门下坐四个人,面朝四方。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接受群众上访,打击贪官污吏。同时为了体现政府工作人员的廉洁奉公,王莽带领他的同僚们主动降低工资,以共度一个新王朝最初的难关。
 
当然王莽的改革不止于此,他还深入到经济领域的核心地带,带头搞起了货币改革。新朝用新币并不新奇,当年秦始皇也这么兴致勃勃地改革过,新奇的是王莽的货币改革太深奥难懂了。他无中生有创造出十几种新货币来,一方面展示他在货币理论和实践上的高智商;另一方面也在附带考察伪币制造者的智商究竟有多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强不强。
 
王莽可能打心眼里认为,一个王朝的新货币越多,这个王朝的财富就越多。王莽是真心希望新朝好,希望新朝胜旧朝。
 
但是王莽的改革失败了。
 
事实上是个俗人都会明白,王莽的改革不是俗人可以干的,俗人想不出这么理想主义的招。
 
先说“把天下的土地都收回来,然后再均分给天下人”吧。王莽的这项改革是在考验人性的“善”到底可以达到多大的极限。土地分下去没问题,有问题的是收上来。让天下成千上万的豪强大户无条件地把土地交给国家,准确地说是交到王莽手里,然后让他去做善事,他们可没有这么高的觉悟。所以王莽这么搞改革,豪强大户们那是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
 
再说“废除奴隶买卖”。 一声令下,三百六十万的奴隶就恢复了人身自由。这个确实了不起,但是接下来呢,这些已然不是奴隶的人吃什么?他们原本是失去土地之后才被迫做的奴隶,做奴隶还有一口饭吃,不做奴隶只有饿死。这样一来他们的处境更惨。而王莽答应分给他们的土地事实上永远都只是一张空头支票,因为豪强大户不会交出多余土地的。
 
而反腐败则让王公大臣们感到不爽。王公大臣们或多或少总要搞搞腐败——这新朝的工资也实在是太低了,不腐败也真是没法活。王莽作为他们众志成城推上去的新主子,不罩着他们一点也就罢了,现如今还要拿他们开刀,这样的改革,王公大臣们是坚决反对的。
 
还有那个可爱的货币改革。王莽做梦都想不到,他的货币改革竟然把底层民众改到监狱里去了。因为底层民众的智商真是不高,他们肯定比不上伪币制造者的智商高、应变能力强,算不出十几种新货币的换算关系。而生活还是要继续,没有办法,他们只得继续沿用前朝的老货币五铢钱进行交易——这些可怜的人就这样成了新朝的罪犯,罪名是“扰乱币值罪”。




第34节:造反为什么(1)

所以人世间的事真是匪夷所思,王莽呕心沥血的改革一夜之间得罪了上到王公大臣、豪强大户下到底层民众的社会各阶层人群。他寄托在新朝上的光荣与梦想再也不能开花结果了。曾经是人心所向的王莽面对的却不再是大势所趋,而是大势已去,因为跟他作对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国家最稀缺的资源竟然是监狱——很多反对改革的人不是躺在监狱里,就是在去往监狱的路上。关于这一点,《汉书?王莽传》是这样记载的:于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道。 及坐卖买田宅、奴婢,铸钱,自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胜数。
 
王莽终于不再是那个激情四射的改革家,他成了一个孤独的思考者。关于新朝,他第一次开始怀疑它究竟能走多远,因为在这个国家的上空,一些隐隐约约的耳语开始在四处飘荡。那是反对他的声音,甚至还有反对他的暴力行为。而这一切,他都要孤独地面对。
 
因为他不是别人。他是王莽——一个以非典型方式上台的皇帝,一个在现阶段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
 
造反为什么
 
作为景帝之后,刘秀站出来造反的时候他的家庭成分应该是富农兼工商业主。
 
刘秀的财商不错,如果王莽的改革不是那么猛烈的话,他也不会为自己的一百多亩地的归属而患得患失。可是王莽改革的动作太生硬了,他手下的官员也太会敲诈勒索了。这样一来,刘秀的生活就失去了安全感。
 
但是,在南阳老家失去安全感的刘秀并没有立马选择造反,而是选择了逃跑。他逃到新野准备东山再起。这个东山再起的意思是刘秀要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把生活水准提高到王莽改革前的状态。刘秀在新野利用不同地区谷物的价格差,干起了投机倒把的买卖。刘秀就这样卑微地生活在新朝最初的年头里。他看上去比作为田舍翁时代的那个安分守己的刘秀更为落魄,但好歹没有饿死在新野街头。
 
说到底,刘秀的人生理想也就这么丁点大。谁都想不到,这样一个人,会是未来东汉的开国皇帝,会再续大汉数百年的霸业。这一点刘秀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只想小心翼翼地躲避命运对他的纠缠,但是命运这东西有时候跟流氓也差不多,会不由分说地强行纠缠一个人。




第35节:造反为什么(2)

宛城豪强李通作为命运的使者不请自来了。李通请刘秀去喝酒,边喝边告诉他两句话。第一句是“刘秀当为天子”,第二句是“刘氏复起,李氏为辅”。 刘秀明白李通这是想造反,要拉他当旗手。文景时代,那是一段多么激情燃烧的岁月;景帝之后,这又是多么具有号召力的招牌!刘秀太明白李通的所思所想了。
 
事实上李通想造反刘秀是不反对的,在这样的时代,除了王莽,几乎没有人不想造反的。刘秀反对的是自己被利用。一来是刘秀胆小,二来——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