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封魏王豹为西魏王,韩王成仍为韩王,原赵王歇被迁往北方,封为代王,燕王韩广被封为辽东王,韩广不服,项羽就索性派人杀了他——所有这一切,项羽其实都是做给刘邦看的。原来,他和刘邦早先有个约定,先入咸阳者为关中王。刘邦先项羽一个多月入咸阳,理应为关中王。但项羽却不想把这么一块风水宝地给他。项羽对刘邦说,巴蜀是关中故地,你到那儿去做关中王吧。
去还是不去,这是个问题。项羽已经把潜规则演绎得很清楚了:去者生,不去者死。韩广就是榜样。
刘邦没有说什么,他甚至是笑着离开项羽,带着手下的人马来到山高水长的巴蜀。刘邦相信,一切很快会见分晓——秦始皇亡于暴力,西楚霸王也必将亡于暴力。在人性关怀与暴力征服之间,前者比后者更有力量。刘邦是人心征服师,他相信时间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
第22节:不争是争,不杀是杀(4)
天下的局势很快就乱了。项羽在杀了不听话的韩广之后,又杀了不听话的韩王成。他的杀无赦政策何时是个尽头?人人心中慌乱不已。这个时候齐国大将田荣站了出来,他准备浑水摸鱼。田荣提出反对田都为齐王的口号,将田都赶跑了,然后自立为齐王。
这是个拳头说话的时代,赵将陈余很快领悟到了这个时代的真谛。他联合赵国力量,把赵王张耳也赶跑了。陈余接下来把代王赵歇请回来,重新拥为赵王。项羽布置的权力格局就这样被田荣和陈余这两个不按规矩出牌者给打破了。项羽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他要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
项羽生气了,后果很严重。项羽的军队以铁血手段很快打败了齐赵联军,然后是田荣被诛杀。项羽霸气地以为,天下从此该太平了,但他没想到,汉王刘邦就在此时出兵关中,为期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拉开了序幕……
四年之后,一切真相大白。就像刘邦当初所预料的那样,秦始皇亡于暴力,西楚霸王也亡于暴力。在人性关怀与暴力征服之间,前者比后者更有力量。项羽在垓下自杀,一代枭雄就此灰飞烟灭。刘邦厚葬了他,并赐以鲁公的名号。随后,刘邦封韩信为楚王,继续做着人心征服的工作,直到天下重新一统。
至此,大秦江山的最后归属问题才了无悬念。刘邦,这个不怎么会耍刀弄棍、整天一脸笑眯眯表情的小个子男人开创了属于他一个人的时代。这个时代是如此的辉煌,以至于很多年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都骄傲地采用了他的王朝名作为自己民族的名字——汉。
第23节:废墟上开始的起承转合(1)
西汉:
一个王朝的虎头蛇尾
废墟上开始的起承转合
西汉这个王朝是在一片废墟上开始它的起承转合的。
“起承转合”是八股文的规定套路,但是对一个王朝来说,它的命运也逃不出这四个字。
所不同的是,每个王朝在起承转合的形态和时间长短上有区别。
秦朝的起承转合“起”得非常灿烂,力大势沉,但是“承”就出了问题。就像一根细长的脖子撑不起沉重的脑袋,秦二世很快就气喘吁吁,“秦”何以堪了。
所以接下来的情势就是急转直下,一个王朝在另一个王朝“分田分地真忙”的欢天喜地中急匆匆收场——虽然它开张时留下的满地鞭炮纸屑还没来得及清扫,但是出局的命运已是活生生的现实。
那么接下来的这个王朝呢?
虽然小个子男人刘邦以仁义得天下,但是坐天下呢?是不是仅有仁义就够了?
刘邦不知道。这个出身于草莽的男人在一片混乱之中猝不及防地坐上了那个人人向往的龙座,但是他却什么都没准备好——没有人天生就会当皇帝,就像没有人天生就会当船长一样,刘邦坐在驾驶舱内强自镇定地驾驶着“中华”号巨轮往前行进。他不知道前面会有多少险滩,也不知道具体的航线是什么。他甚至不知道脚下的这艘巨轮是不是有隐患,而在不可知的前方,会不会有另一艘巨轮斜穿过来,与他宿命般地遭遇、碰撞。他的宿命就是驾驶,就是让他刘家的千秋万代都能够稳稳地驾驶——这实在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当然王朝的宿命里肯定会有起承转合,如果刘邦和他的子孙们“起”得灿烂,“承”得有力,“转”得从容,那必定会“合”得壮美。但是刘氏家族真能做到这一点吗?刘邦不敢肯定。他连他自己的那一份本职工作能否做好都不敢肯定,更遑论其子孙了。
这是千秋霸业。殷鉴真可以说不远,秦始皇和他的子孙们还躺在陵墓里心有不甘,刘邦却要出发了……
刘邦只能出发。
这是他的宿命。
也是一个王朝的宿命。
“仁义”说到底是双刃剑。
在仁义中,刘邦得到了天下;但是在坐天下时,仅有仁义是不够的。
刘邦认为,秦朝二世而亡是做人不讲仁义。不仅对世人不仁义,而且对亲人也不仁义。
天下是什么?天下就是人心。就是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所以刘邦在这个王朝出发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兄弟们一起出发。他不能把兄弟们扔下不管。刘邦成了汉高祖之后,把他的兄弟、子侄们分封到全国各地去做诸侯王。兄弟、子侄们是如此之多,以至于诸侯国四处林立。
第24节:废墟上开始的起承转合(2)
到最后,刘邦发现,朝廷直接统治的领土只有十五个郡,其他的都分封给各诸侯国了。
但是刘邦并不伤感。他真是一个仁义之人,而且心胸开阔。刘邦以为,从此以后,大汉这个国度将固若金汤。
因为这是真正的刘家天下,刘姓统治的天下。
但是刘邦错了。刘姓统治是不假,只是刘家人人都以为自己可以代替刘邦来统治。这是人心的微妙与迷失,这是刘邦式的仁义所不能承受的人性悲歌。
“七国之乱”就这样惨不忍睹地发生了。虽然此时的刘邦已撒手西去,承受这场王朝灾难的是汉文帝,但是制度设计者刘邦却难辞其咎——在这个层面上看,大汉“起”得并不灿烂,这个王朝初起之时就危机四伏。
汉武帝来解决这场灾难了。他对高祖的制度设计进行了矫枉过正:先是以诸侯们进献的黄金有问题为由一举废掉了一百零六个王、侯的爵位,同时让利于民。到景帝末年,大汉的农民们幸福地发现,他们已经过了五六十年休养生息的日子。而景帝也有一个幸福的发现要与民共享,那就是这个国家现在真是肥得不得了。仓库里堆满了粮食,旧的粮食还没吃完,新粮食又堆上去了,粮食腐烂成了一个国家最具幸福感的难题;国库里堆满了铜钱,铜钱是如此之多以至于让几任财政部长大伤脑筋:他们怎么数也数不清国库里到底有多少钱,因为很多钱串子都烂了,散钱遍地,无法计数。
当然最能体现大汉实力的是汉武帝的铁血出击。他依靠富足的国力对长期以来敲诈勒索大汉的北地匈奴进行了世纪反击,“却匈奴于漠北”——大汉在此时真正名震天下。因此,就“起承转合”的王朝铁律来说,大汉在“起”得危急之后竟迎来了“承”得有力的黄金时期。
而且黄金时期是漫长的,从文景之治到昭宣中兴,大汉的几任皇帝将这个王朝搞得高潮连连,让秦始皇和他的子孙们躺在陵墓里气得几度吐血,也让刘邦在九泉之下笑得合不拢嘴。关于一个王朝的高潮究竟有多长的问题,刘邦其实在九泉之下也找不到一个准确的答案。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封建制度大试验,只有历史佬儿才会知道答案是什么。
第25节:废墟上开始的起承转合(3)
昭宣中兴之后的成帝和哀帝也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但他们根本就不想知道。因为他们是一个王朝的宠儿,他们注定要担当享乐型皇帝的角色。当然,对于历史他们也不是没有一点贡献,特别是对于祖国的汉语言文化,他们各自都作出了名垂青史的贡献。比如,汉成帝贡献了“环肥燕瘦”这个成语的下半身。因为他是下半身皇帝,对美女赵飞燕和她的妹妹宠爱有加。
哀帝对丰富中国的性文化也是有其独特贡献的。他是个坚定的同性恋者,他在和他最著名的性伴董贤同床共枕时,为了不至于惊醒熟睡的董贤,哀帝在起床离去时毅然割断了压在董贤身下的他的衣袖——“断袖”一词从此名垂千古。“断袖”就这样既丰富了祖国的性文化,也丰富了祖国的汉语言文化。
毫无疑问,成帝和哀帝的所作所为使一个王朝的幸福时光增添了许多活色生香的气氛,这让巅峰时的大汉朝不由自主地走神了——这是极其危险的信号。成帝和哀帝就像是两个淫荡的船长,他们以淫荡的姿势心不在焉地开着“中华”号巨轮。在他们眼里,江面辽阔,前方波澜不惊,两岸更是一片苍翠,让人心旷神怡。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没有任何危险的信号值得他们聚精会神地驾驶巨轮,他们甚至有了大撒把去狂欢一通的冲动……
但是不知趣的人出现了。大臣鲍宣对哀帝说,国家现在表面上看国力还可以,但是官员太肥了,农民太苦了,农民有“七亡”、“七死”之苦,可以说根本就没有活路,要担心他们揭竿而起啊……
哀帝冷冷地看了鲍宣一眼,感觉这个不知趣的人在危言耸听。江面是如此的辽阔,正前方依然波澜不惊,两岸更是一片苍翠,让人心旷神怡。就让不知趣的人和那些不知趣的话语见鬼去吧!
在哀帝的冷漠之下,鲍宣闭嘴了。哀帝依旧快意人生,在一次次的“断袖”之中感受作为一个盛世之君的美好,直到一个叫王莽的年轻人在政界悄然崛起,并在若干年后让神奇的大汉朝在它的鼎盛时期突然猝死……
第26节:历史的玄机无人勘破(1)
王莽由此成为史上最强悍的帝国命运终结者。
历史的玄机无人勘破
在王莽出现的很多年前,有一个传说在人世间流传。
说是汉高祖刘邦在起事时带着他的追随者往芒砀山一路狂奔,但是一条蟒蛇挡住了去路。
这是一条宿命的蟒蛇,它带着历史的玄机挡住了一个伟大人物的去路。传说中的蟒蛇会说话,传说中蟒蛇对刘邦说了这样一句话:你是真龙天子,但我不能让你过去。
这条挡道的蟒蛇看起来不怀好意。
但是刘邦还是过去了。
他把它拦腰砍断,一分为二。
可历史的玄机看上去并没有被砍断,因为那条宿命的蟒蛇在其后的岁月里也把大汉朝一分为二,西汉对东汉差不多一半对一半,而寿长只有十五岁的新“莽朝”就像一条细细的腰带横亘其间。
当然,这只是传说,是历史的流言飞语。但是王莽的出现却让这样的传说变得有几分真切,王莽怪异地在西汉与东汉间充当了一个可疑的第三者——这是历史的恐怖时刻,而王莽的“莽”字又给了当时的人们许多遐想的空间:“莽”者,蟒也?
王莽这个人看上去一脸无辜。
何止一脸无辜,简直是一脸低调。
他仕途生涯的第一个职务是黄门郎。这还是拜他伯父大司马王凤所赐。王凤之所以推荐这个颇为落魄的侄儿出任此官是因为王莽的孝道。当时王凤由于脑血栓偏瘫在床,是王莽不解衣带连月地伺候,才使王凤人生的最后时光过得还有那么一些尊严。
王凤被感动了。王凤一感动就做出了一个影响王莽一生的行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王凤用他那只没有偏瘫的手一笔一画地给太后、他的亲妹妹王政君写了一封举荐信——王莽从此在大汉政界崛起。
就像鸟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样,王莽是非常爱惜自己的名声的。在政界,“王莽”两个字就意味着至诚至孝、廉洁奉公、不徇私情、洁身自好。是一个时代道德楷模的代名词。但是名声响亮的王莽却不被成帝看好,入仕六年来,王莽的职务仅仅升迁了一次,从黄门郎升为射声校尉——职务的变迁只是意味着王莽从低级官员步入了中级官员的行列。仅此而已。
第27节:历史的玄机无人勘破(2)
成帝不看好王莽的原因并不是他对此人有什么偏见,而是他的心思根本就不在这里——他的心思全放在赵飞燕姐妹两人身上了。一个享乐型的皇帝与一个政声颇佳的官员之间,他们之间的距离何止以千万里计。
但是成都侯王商将这一切改变了。王商是王莽的叔叔,王莽有很多类似的叔叔在王政君成为太后的那一刻命运发生了改变——他们成了王侯,有了自己的封地。命运没有被改变的是王莽,所以王商看不下去了,他给成帝写信,要求把自己的封地分给王莽。
这是一封为王莽鸣不平的信,又是一封火药味极浓的信——王商这是在谴责成帝瞎了眼,让王莽这样的清官受委屈了。
好在成帝没有生气。成帝没有生气并不是他的涵养好,而是他麻木了。对于政治成帝实在没有什么兴趣,甚至他只愿意做一个享乐型的皇帝而不是什么日理万机的皇帝,所以他很爽快地分封了王莽。有更多的人为他成帝办事,他何乐而不为?
王莽终于三十而立,三十岁的他被封为了新都侯,并且成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这差不多是个皇帝侍卫官的角色了。此后王莽的崛起呈加速度态势,八年之后,他成为这个帝国的大司马——一个仅次于皇帝的职务。
此时的大汉到处都在传播王莽的政声,没有人怀疑这样的一个人会在日后成为一个王朝的野心家和阴谋家,而王莽本人也并没有露出他的狰狞。他看上去真是为这个国家好,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挽狂澜于既倒——为了遏制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现象,王莽发布了“限田令”,使得极有可能发生的农民起义被大大推迟了。成帝依旧在莺歌燕舞,王莽依旧在克己奉公,大汉还是那个繁花似锦、蒸蒸日上的大汉,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那条宿命的蟒蛇会在此时蠢蠢欲动,而历史佬儿此时也打了个长长的哈欠,换了个坐姿准备沉沉睡去。
也许是时候未到吧,历史的玄机在此时还是无人勘破。
第28节:蛇冬眠不意味着它死去
蛇冬眠不意味着它死去
哀帝继位的时候,王莽的政治生命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他被免职了,回到南阳的封地独钓寒江雪。
王莽之所以被免职和他的性格有关系。他看上去太刚直不阿了。他的刚直不阿突破了哀帝的心理底线,让哀帝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大地丢了一回脸。
这是一场宴会引发的冲突。哀帝坚持要把他的祖母和王太后相提并论,落实到宴会具体的礼仪上,哀帝要王莽把这两位老太太的椅子并排放在一起。
如果是两位寻常的民间老太太,她们的椅子无论怎么放都不成问题。
但这是在宫廷,在一个最重视礼仪的场合下,椅子的排序既关乎生者,也关乎死者。
是一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
哀帝决心要按自己的意志做这么一件大事。
但是哀帝忘记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他系出偏门。他在继位前只是陶恭王的儿子,只是因为成帝去世时没有儿子可以继承大统,他才有幸做了这个大汉的皇帝。
因此按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哀帝应该低调,应该奉先帝的母亲王太后为第一皇太后,而不应该在先帝尸骨未寒之时强势上位,这是不智之举,当然也可以说是不孝之举。
哀帝的不孝之举遭遇了孝道为先的王莽的抵制——王莽将哀帝祖母的椅子放到了一边,在宴会的最中心摆放的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