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王朝的最后时刻:帝国不语对枯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十大王朝的最后时刻:帝国不语对枯棋-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些审丑疲劳了。再一次在这个美好的春天看到安禄山那张毫无变化的丑脸,唐玄宗恨不得要亲自问候杨国忠他妈。
 
安禄山有惊无险地重回范阳,开始抓紧进行军事斗争的准备。他向唐玄宗打报告,为了便于沟通,提高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请求将三十二名蕃将引入军中,以代替那些不合格的汉将。这份报告被杨国忠和韦见素宰相看到后,那真叫一个如临大敌。他们极力劝谏唐玄宗要提防安禄山造反,但这一回,唐玄宗决定不再采纳杨国忠的建议。他紧紧地搂住杨贵妃往华清宫赶去,将一个王朝即将到来的灾难置之度外。
 
这是天宝十四年的冬天,温暖是属于华清宫的,严寒却留给了华清宫外的大唐盛世。十一月初九的早晨,北京南郊,大胖子安禄山恶狠狠地跨上了一匹早已喂得膘肥体壮的枣红马,向这个王朝发出了他压抑已久的嘶叫。他的身后,是十五万和他一样身怀异志的“有志青年”。
 
他们都相信这样的一句话:有志者,事竟成。
 
他们还相信这样一句话:皇位轮流坐,富贵险中求。




第91节:几乎要崩溃

几乎要崩溃
 
唐玄宗几乎要崩溃了。
 
他不明白,一个人,该有怎样的隐忍才可以将祸心包裹得如此严实。安禄山造反对他而言只是证明了一件无比残酷的事:他的眼睛瞎了。
 
并且,他竟然找不到可以迁怒的人。
 
因为早先提拔重用安禄山的李林甫已经死去,他不可以迁怒于他。再者说了,要说重用,他才是重用安禄山的第一人——没有他唐玄宗的信任,安禄山怎么可以成为大唐三镇节度使?!
 
扬扬得意的是杨国忠。他为自己未卜先知的才能而自豪。
 
但是所有的情绪反应并没有持续几天,因为安禄山造反部队的推进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大唐的三道防线——陈留、洛阳、陕郡就相继失守了。一个王朝的危机已是迫在眉睫。
 
唐玄宗终于从他的温柔乡里爬了出来。在洛阳失守后不久,七十一岁酒色缠身的他宣布亲征——他要亲手宰了安禄山这个狗贼。满朝文武都为他的身体担心,坚决反对他亲征。唐玄宗考虑再三,觉得自己的身体实在是不争气了,只得黯然宣布取消亲征。
 
公元756年六月,帝国更大的危机接踵而至:潼关失守。安禄山由此打开了通往京师长安的门户。唐玄宗明白,他应该开路了。
 
但是往哪里逃是一个问题。帝国虽大,但可以接纳唐玄宗的地方实在不多。在局势动荡的历史时刻,多数人持骑墙心态。天下可以是李家的,但谁规定不能是安家的呢?说到底天下是抢来的,不是温良恭俭让来的。如果最后的事实证明安禄山得了天下,那谁在这样的时刻容留唐玄宗谁就是在找死。
 
好在杨国忠伸出援手,拉了唐玄宗一把。
 
杨国忠这个人有很多缺点,但也有很多优点。
 
他最大的优点就是未雨绸缪。
 
在那些与安禄山PK的日子里,杨国忠领略到了唐玄宗对他不支持、不反对、不负责的态度。这样的领略让他明白一个道理:皇上是靠不住的;安禄山一旦起兵后,这个王朝也是靠不住的。
 
能靠住的只有自己。
 
杨国忠因此派出心腹崔圆前往四川,秘密在那里建造一个将来可以在那里有所作为的城池。杨国忠曾经做过剑南节度使,知道天府之国的机关与奥秘。
 
什么叫“狡兔三窟”,这就叫“狡兔三窟”!




第92节:一个王朝的惊慌失措(1)

他只是没有想到,在公元756年六月,唐玄宗也要钻到他的窟里去以求平安。
 
杨国忠决定送个顺水人情。毕竟这天下还是大唐的天下。毕竟他和安禄山的矛盾已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安禄山这次起兵喊出的口号就是“清君侧,诛杨国忠”。因此对杨国忠来说,当前最好的策略就是把唐玄宗抓在手里,温暖地抓在手里。
 
在某种意义上说,唐玄宗已经成了他的人质,虽然此后不久,杨国忠死于这个人质之手。
 
一个王朝的惊慌失措
 
公元756年六月十三日的早晨是一个王朝惊慌失措的早晨。
 
这一天,唐玄宗的行程是这样安排的:黎明时分离开长安,中午时分到达咸阳行宫,夜半时分露宿金城。
 
唐玄宗是这么安排的,事实上也是这么做的。
 
很多年后,当重回长安的唐玄宗回忆起他逃难生涯第一天时的种种不堪事,应该说有两点让他后悔莫及:一是逃得不那么光明磊落,只带了杨贵妃姐妹、皇太子、亲王、杨国忠、高力士等人逃跑,有很多皇亲国戚和百官大臣都没有一一通知到,结果他们还老实巴交地和往常一样准点到兴庆宫上班,结果发现皇帝不见了,这一天的考勤不再记录在案。最要命的是,再也没人给他们发工资了,而在几百里外的潼关,安禄山究竟会怎么对待他们,颇让这些高干们惴惴不安。唐玄宗每念及于此,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做得真是狼狈得可以。
 
二是逃难途中,没有让大家们吃好、喝好、睡好。刚开始逃难时,每人精力尚好,个个争先恐后,上午九点刚过,他们就逃到了咸阳县东的望贤宫。但此时的望贤宫也没有人出来张望一下,因为打前哨、负责安排大家伙儿饮食起居的宦官王洛卿和咸阳县长都跑了,没有人管他们的肚子。最后没办法,还是杨国忠去搞了些胡饼来给唐玄宗充饥。皇帝的饮食标准尚且如此,其他人等就更差了,这天中午,唐玄宗心酸地发现,他的皇子皇孙们在争抢平常老百姓们吃的混杂着麦豆的粝饭,那真叫一个争先恐后,那真叫一个如饥似渴,唐玄宗看着这一切,终于活生生地明白什么叫末世光景。




第93节:一个王朝的惊慌失措(2)

就在唐玄宗感慨万千之时,一个叫郭从谨的老人给他上了一堂思想政治课。老郭是爱之深、责之切,他说:“禄山包藏祸心,固非一日;亦有请阙告其谋者,陛下往往诛之,使得逞其奸逆,致陛下远播。……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久矣,但九重严邃,区区之心无路上达。事不至此,臣何由得睹陛下之面而诉之乎!”
 
由此,唐玄宗又明白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官僚主义不仅害死人,还害死国。
 
只是他明白得太晚了。
 
逃难第一天发生的事已经让唐玄宗触目惊心了。
 
但他没想到,逃难第二天发生的事更触目惊心,触目惊心到他几乎难以承受。
 
第二天上午,没有吃好、睡好的逃难队伍无精打采地从金城出发,于中午时分来到了马嵬驿。
 
将士们突然踟蹰不前——一场兵变猝不及防地发生了。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的号召下,又累又饿的将士们杀死了他们眼中的乱臣贼子——杨国忠。将士们以为,安禄山之所以会起来造反,大唐之所以会走到这步田地,原因就在于杨国忠祸国殃民。
 
所以杀杨国忠以谢天下成为了他们这次行动的逻辑起点。
 
但是唐玄宗却被蒙在鼓里。事实上在马嵬驿惊魂未定的唐玄宗已经不可能主导这次兵变的走向了。他除了追认这次行动的合法性之外不可能有什么别的选择。
 
因为当兵的火了。
 
他们的怒火全体现在他们的眼睛里。他们沉默地围着唐玄宗,迟迟不肯散去。
 
这样的沉默让唐玄宗不寒而栗。唐玄宗让高力士去了解当兵的究竟还要什么。当兵的只告诉他四个字:贼本尚在。
 
而陈玄礼把话说得更明白了: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爱恩正法。
 
唐玄宗明白了。
 
他什么都明白了。当兵的这是要取他爱妃的性命啊!他们这是在逃难途中逼迫他这个皇帝作出杀妻(在唐玄宗心里,他早把杨贵妃看成是自己的女人了)的举动啊!什么时候,大唐的皇帝沦落到这般光景了?他还没死呢?!这天下还是大唐的天下呢?!大唐的天子要是保护不了自己的女人,他还保得了天下、坐得了江山吗?




第94节:一个王朝的惊慌失措(3)

唐玄宗突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他那早已被酒色掏空的身子突然之间有了阳刚之气。他决定要大声说“不”。他要向当兵的证明,没有他们,他也是堂堂正正的大唐皇帝。他既要保住自己的女人,又要保住大唐的天下——江山美人,一个都不能少!
 
但是高力士的一句话让唐玄宗的阳刚之气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高力士说: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是啊,将士安则陛下安。将士如果在此时起来造反,那还有他唐玄宗的活路吗?
 
事实上将士已经在变相地造反了。他们和唐玄宗之间只隔了一层薄薄的面纱——所谓卖他一个面子。
 
不错,到目前为止,唐玄宗还是大唐的皇帝,但他随时可能不是。逃难途中无贵贱。这两天他唐玄宗过的是什么日子,将士过的是什么日子,这其中有区别吗?
 
所以,唐玄宗别无选择。
 
很多时候,作为个体的人都是别无选择的。皇帝也不例外。
 
当然,杨贵妃也别无选择。这是历史的宿命。在马嵬驿那个惊魂未定的下午,绝代佳人杨贵妃香消玉殒。在她死后,一下子苍老了许多的唐玄宗在面无表情的将士们簇拥之下继续往前走。他们的目的地是那遥远的巴蜀。这是他们的宿命,也是一个王朝的宿命。




第95节:大唐还是那个大唐,皇帝不是过去的皇帝(1)

大唐还是那个大唐,皇帝不是过去的皇帝
 
唐玄宗在成都住了一年多。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大赦天下,下《罪己诏》,最后干脆将皇位传给他儿子李亨——唐肃宗时代开始了。
 
毕竟,大唐还是要往前走的。虽然对唐玄宗来说,他的时代在马嵬驿的时候就结束了,但是大唐不能结束。在年轻的肃宗眼里,这个王朝正大有可为。
 
当然,当前最紧要的任务是平定安禄山的叛乱。公元757年,唐肃宗在凤翔指挥郭子仪等人率领十五万精兵,向长安发起猛攻。这一回,大唐的运气不错,这个王朝的部队取得了香积寺大捷。安禄山的叛军被赶出了长安。金秋十月的时候,首都长安被唐肃宗牢牢地坐在他的屁股底下。此后不久,太上皇唐玄宗老泪纵横地从成都返回长安,为长安的失而复得感慨万千。四年之后,这个整天神情恍惚的老人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但是唐肃宗却发现,大唐虽然还是那个大唐,皇帝却已不是过去的皇帝——他的权力大大地缩水了。
 
一个叫李辅国的宦官悍然夺走了他手中的部分权力。
 
李辅国自己也没想到有朝一日他会如此的如日中天。
 
他原来是在宫里养马的。
 
虽然他马养得不错,并且多次被评为养马积极分子,但李辅国却没觉得自己有多大出息。
 
直到四十多岁的时候高力士慧眼识珠把他提拔到东宫里去做一个干事。
 
当然,此时的李辅国还是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出息——东宫里的太监多了,出人头地的又有几个?
 
好在安禄山造反了。
 
安禄山造反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坏事,但对李辅国来说却是一件好事。
 
李辅国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做了几件正确的事:他积极参加马嵬驿兵变,去杨国忠和杨贵妃,同时力劝唐肃宗登位,为唐肃宗重夺长安出谋划策。由此,李辅国把自己一步步地往唐肃宗心腹的位置上力推,并成功上位。重回长安后,李辅国摇身一变成为掌管禁军的成国公,同时他还身兼十多个职务,一时间成为大唐炙手可热的权臣:军队的事,他说了算;牢里的事,他也说了算;干部提拔和处分的事,他说了算;各地财政拨款的事,还是他说了算。李辅国出门,光随从就有几百人,那架势,相当的骇人听闻。
 
唐肃宗也感受到了他的炙手可热。因为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和百官们再也不可能直接沟通和对话了——百官们要向他汇报点什么,必须通过李辅国转告。这样一来,百官们还能说什么呢?一个个怕李辅国怕得要死。他们甚至不敢直呼李辅国的官职,而敬称他为“五郎”;更可笑的是宰相李揆竟然叫他“五父”!而李辅国也大大咧咧地答应了下来,全不把堂堂的宰相放在眼里。
 
李辅国夺走了唐肃宗手中的部分权力,而唐肃宗的老婆张皇后则悍然夺走了他手中的另一部分权力。
 
张皇后曾经是个识大体、顾大局的女人。唐肃宗当年逃难到灵武时,她正大着肚子,就在那里,张皇后生下了他们生命中印象最深刻的儿子。不仅如此,张皇后还在生产后的第三天就挣扎着起来为一路跟随他丈夫的将士们缝补战衣。将士们哭了,唐肃宗也哭了。什么叫患难夫妻?唐肃宗以为这就叫患难夫妻。




第96节:大唐还是那个大唐,皇帝不是过去的皇帝(2)

但是人世间的事情是复杂的。患难时是一回事,富贵之时却是另一回事。唐肃宗重返长安之后,惊异地发现曾经在月子里任劳任怨的那个婆娘现如今表现出了生机勃勃的欲望。
 
对权势极度渴求的欲望。
 
这个女人毫不掩饰自己要做武则天。她在宫里摆开架式接受内外各级命妇的朝见。所谓母仪天下,她算是实实在在地享受了。不仅如此,为了抵达更高的权力顶峰,她不惜磨刀霍霍向皇子,先是设计害死了建宁王,接着又准备对太子李豫下毒手。
 
这一系列动作看得唐肃宗目瞪口呆。
 
也看得他心力交瘁。
 
他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个可怜的皇帝终于明白,他的下半生毫无疑问地要和张皇后内耗到底,也毫无疑问要和李辅国纠缠到底。而所有这一切的源头,都起自安禄山的叛乱。如果没有那场叛乱,如果没有在叛乱中的上佳表现,这一男一女两个人不会和他走得这样近,也不会有恩于大唐。所谓恩怨相交,唐肃宗觉得这都是他的命,唐王朝的命。
 
是一个王朝走在下坡路上必定要遭遇的孽缘。
 
当然,孽缘也是缘。孽缘的表现形态往往更加激烈与决绝。公元762年,已经病入膏肓的唐肃宗在病榻上目睹了这两个人是怎么对一个王朝兴风作浪的。
 
这样的时刻,张皇后和李辅国那是剑拔弩张,相互都在算计着怎么把对方搞倒。
 
因为唐肃宗马上要死翘翘了,在皇子当中谁来做新君不仅关系到唐王朝的前途,也直接关系到他们二位的身家性命。
 
李辅国相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他联合宦官程远振,牢牢地把禁军控制在自己手里——皇子当中不管谁来做新君,首先要问问禁军答不答应,要问问他李辅国答不答应。
 
张皇后的心态则变得十分复杂。
 
曾经,她是想搞死除自己儿子以外的所有皇子,以确保她儿子当太子的。
 
特别是唐肃宗钦定的太子李豫,她是一直想下毒手却一直没有得逞。
 
张皇后突然觉得自己是在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她决定改变策略。




第97节:大唐还是那个大唐,皇帝不是过去的皇帝(3)

她试图和李豫化敌为友,告诉李豫她和他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而李辅国却是用心险恶,要把她和太子一网打尽。“今皇上已弥留,李辅国与程远振阴谋作乱,不可不诛!”
 
张皇后说这番话时声泪俱下,表情生动,一副为大唐忧心如焚的样子。但是李豫却对这个女人深恶痛绝。在她面前,李豫很有劫后余生的感觉——他没死,是因为张皇后想下毒手却没有得逞。否则已经死去的建宁王就是自己的榜样。
 
李豫对张皇后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态度。
 
李豫的冷淡让张皇后深刻地感受到了某种危机的来临——自己的儿子还太小,如果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