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他心驰神迷进入吸食大麻最佳境界的当口,放在枕边的无线电话忽然鸣叫
起来,躬身趴在床上的特丽丝蒂伸手去取,被托尼搂住臀部猛力朝后一拽,将她拖
开。他觉得很奇怪,这个时候谁会打电话找他呢?况且这个电话号码只有“圣诞老
人”和总书记格斯。霍尔知道,难道是他们那里又出了什么紧急情况?他迟疑了一
会儿,还是抓过电话,打开通话器开关。“你找谁?”
“我是梅茵霍芙。”通话器中传来一个女人粗重的喘息声。
他一怔,忙从特丽丝蒂身上翻滚下来,又追问一句:“你是谁?”
“我是梅茵霍芙乌丽克。梅茵霍芙。”女人好像说起话来断断续续,呼吸急促,
好像喉间被什么东西卡着。
“你在什么地方?”
“华盛顿,我就在华盛顿。”女人有意压低声量,“巴德尔向你问好。”
“谢谢,欢迎你到美国来。”托尼故作热情地回答。他不明白这个时候巴德尔
派个女人到华盛顿来干什么?莫非他顾不得细想,又轻声问,“有什么事需要我帮
忙吗?”
“巴德尔让你帮我买一盒‘红卫兵蛋糕’,有个中国人想吃这玩意儿。”
“明白了。你什么时候要?”
“当然越快越好。”
“明天上午怎么样?”
“可以。”
“我怎么送给你?”
女人沉默了一会儿,似乎在思考,随后说了句:“到时候我会和你联系。”便
挂上了电话。
托尼也关了通话器,脑子里却冒出几分疑惑:这个自称梅茵霍芙的女人怎么会
知道我的电话号码呢?哦,想起来了,不久前到巴黎参加秘密会议时,自己曾把在
华盛顿的无线电话号码告诉了梅茵霍芙集团的首领巴德尔。那个家伙不仅统管着一
支在欧洲最有威慑力的敢死队,而且得到克里姆林宫的支持,势力大得很。托尼想
和他联手,建立一支强大的国际性红色恐怖组织。巴德尔也表示赞同,并与他举行
过两次密谈,此事正在积极筹划中。没想到巴德尔竟派了一个女人来到华盛顿与他
联系。她来干什么呢?女人要“蛋糕”时怎么说来着?“有个中国人想吃。”是迪
姆虎!托尼心头一亮,顿有所悟:对,这个女人一定是冲着迪姆虎来的。看来巴德
尔也盯上了这头迪姆虎。当然,他也一定和自己一样,是和某个大老板谈成了这笔
“生意”。可他竟然派了个女人来,而且还要用“小蛋糕”,托尼禁不住暗自一笑
:“女人能干什么?”
第十四章 卡特也是一个农民(一)
卡特总统今天在白宫对中国首席副总理邓小平给予了热烈的欢迎,他保证说:
经过长期的敌对和隔离之后,美国将同中国一道为实现和平作出努力。总统和邓在
讲话中都没有提到台湾问题。邓在美国访问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明天同一些主要的
国会议员会谈,其中包括那些要求不让同中国建立正常关系一事危及台湾利益的国
会议员。一些官员说,卡特总统希望邓能够通过强调中国已宣布的对台湾的和平意
图来减少国会内的反对力量。邓在同记者举行的一次简短的问答会上,当记者问他
美国和中国是否都同样认为威胁来自苏联的时候,他作了肯定的答复。他通过翻译
说:“我认为我们双方都有这样的看法。”但万斯则不肯发表看法,他说会谈只是
刚刚开始。他又说,“我们刚把脚趾伸到水里。”
路透社1979年1 月29日电一1 月29日晚7 时。白宫宴会厅。
黄色的椭圆形大厅灯火辉煌,人头攒动。乐队正在演奏悠扬的中国古典乐曲《
梅花三弄》。井然有序的餐桌上摆着一丛丛盛开的红色的山茶花,这是卡特总统特
意让人从自己的家乡佐治亚州采来的。应邀前来出席这次隆重的欢迎宴会的一百四
十三名政界要人,社会名流和各国驻美使节已全部到位就坐。预定的晚宴时间也已
超过近一个小时,但这次宴会的两位主宾仍迟迟不肯光临。白宫总统办公室主任汉
密尔顿。乔丹不得不第二次宣布:因卡特总统和邓小平副总理的会谈尚未结束,请
各位耐心等待。坐在餐桌旁的客人们渐渐有些不安,彼此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记
者们则拥挤在大厅入口处,举着照相机或摄像机翘首以待。
差5 分钟7 时,乐队忽然改奏《向元首致敬》,卡特夫妇和邓小平夫妇并肩步
入宴会厅。在他们身后随着一群美中两国高级官员。卡特和美国人大都着深色晚礼
服;邓小平和中国随员则一律穿黑色中山装,虽然显得古板单调,却也庄重。男女
来宾全停止交谈,纷纷微笑着起身鼓掌。
罗新华的神经也骤然一振,两只眼睛在数台电子显示器上不停地扫视。在这间
十多平米的监控室里,他可以随意调整着不同的视角和距离,可以一览无余地观察
到宴会厅的每一张席位,每一个角落,甚至每一位客人,此刻,罗新华将视线紧紧
盯住宴会厅首端一张圆形餐桌。邓小平和夫人由卡特夫妇陪同来到桌旁,与同桌的
众院议长托马斯。奥尼尔和参院民主党领袖罗伯特。伯德握手致意。刚刚入座,坐
在一侧的女演员雪莉。麦克莱恩便将自己的请柬递给邓小平,请求签名留念。邓小
平略一迟疑,含笑应诺,挥笔而就。雪莉。麦克莱恩如获至宝,兴高采烈地将鲜红
的请柬收入皮夹。
罗新华不明白卡特为什么要把这样一个女演员放到贵宾席上,却将中国人的老
朋友、前总统尼克松放到了另一桌。美国人办事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卡特首先站起身致祝酒词,他讲得热情洋溢,神采飞扬,语调充满了自豪和喜
悦。他称赞“邓小平副总理的访问在美利坚合众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友好关系的发
展中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并满怀感情地讲到自己的身世和过去:“像您,副总
理先生一样,我也是一个农民,而且,同您一样,我过去也是一名军人,当我长大
的时候,在我那个小小的农业村社里,农业生产法和生活方式同几个世纪前并没有
多大不同。我走出了那样一个世界而参加了一艘核潜艇的计划和安装工作,当我回
到故乡时,我发现,新的科学知识技术已在短短的几年内改造了农业。我了解到那
种变化所带来的震动,变化所要求的有时是痛苦的调整,以及变化对个人和国家可
能带来好处的巨大潜力。”最后他说:“我知道,中国人民和您,副总理先生,十
分理解这些事情。你们雄心勃勃地致力于现代化的工作证实了这一点。美国人民祝
愿你们的这些努力取得成功,并且盼望同你们进行合作。”
卡特演讲结束。邓小平也发表了简短的祝酒词。他首先对东道主的热情款待表
示感谢,对与卡特总统的会谈感到满意,同时又不失时机地扇了勃列日涅夫一记耳
光。
“我们都庄严地作出承诺,任何一方都不应当谋求霸权,并且坚决反对任何超
级大国或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这一承诺既约束了我们自己,也使我们对维护
世界和平和稳定,阻止个别超级大国的侵略和扩张增添了责任感。”
罗新华注意到,当邓小平讲这段话时,坐在第六号餐桌旁的苏联大使多勃雷宁
脸色阴沉,目光呆滞,他欠了欠身子想离席而去,似觉不妥又坐下来,顺手摘一枝
山茶花自嘲地摆弄着,以掩窘态。
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邓小平结束了演讲。
卡特擎杯起身,用他那浓浓的佐治亚州人的口音高声提议:为邓副总理和夫人
的健康,为美中两国人民的友谊干杯。
宾主纷纷起立,一时杯盏交融,笑语喧哗,乐队也奏起欢快的《圣诞老人进城
来》。
当邓小平同卡特夫妇和同桌的众院议长托马斯。奥尼尔和参院民主党领袖罗伯
特。伯德一一碰过杯后,竟又斟满酒杯离开主宾席,径直走到邻桌的尼克松面前,
微笑着同他碰杯问候,一饮而尽。
罗新华将目光又投向三号显示器,他看见泰伯森仍站在大厅的左前方,神色冷
漠地环视着四周。作为出席宴会的政府高级官员,礼宾司在第七号餐桌旁专门给他
安排了座位。但他始终没去坐,就一直站在那里。用行家的眼光来看,他站立的位
置非常好,既挨近侧门便于观察出入人员又能清楚地扫视整个宴会厅。他不同任何
人打招呼,也很少走动,只是有时下意识地摸一下左臂,大概是伤口在隐隐作痛。
当侍者们端着托盘上菜时,泰伯森朝侧门移动了几步。这样每一个侍者和每一道菜
都要从他面前经过。宴会的菜肴是罗莎琳夫人精心选定的,相当丰富:有哥伦比亚
河鲑鱼、龙虾团花大拼盘、野蘑菇炒小牛里脊、蜂蜜奶油蛋糕和四色小甜点心。邓
小平和卡特很少饮酒,也很少品尝菜肴,两人似乎经过四五个小时的会谈仍没谈够,
通过坐在一侧的译员冀朝铸的翻译继续不停地交谈。彼此时而倾身低语,娓娓而叙
;时而眉飞色舞,开怀畅笑。他俩在谈些什么,罗新华自然不得而知。
第十四章 卡特也是一个农民(二)
1979年1 月29日的整个晚上,罗新华对美中两国的两位首脑在餐桌旁谈些什么
并不感兴趣,他所关注的只是邓小平的安全。上午欢迎仪式上的“突发事件”使他
这种“关注”更加强烈,更加紧迫。虽然在出国前他已预料到可能会发生的种种不
测,并在思想上作了充分的应急准备,但仍没想到在第一天的欢迎仪式上就有人跳
出来行刺,而且凶手竟然那样轻松地就混过了警戒线。这使他对泰伯森吹嘘的“立
体警戒网”不得不产生怀疑。尽管此后美方在邓小平的公开活动场所采取了更加严
密的防御措施,但他浑身的神经仍同拧紧弦的钟表一样分分秒秒都绷得紧紧的,惟
恐稍有不慎再发生什么意外,而这种“意外”现在几乎随时都会发生。这时无线电
对讲机中传来泰伯森低沉的声音:“丹尼尔,命令四、六小组马上进入A 区。”
一直守候在监控器前的局长帮办丹尼尔。约翰轻声应道:“明白。”他随即摁
动了几下键钮,对着话筒呼道:“劳伦斯注意,‘老狼’命令你们马上进入A 区。”
罗新华知道,所谓A 区是指宴会厅便门外的长廊通道,国宴结束后卡特将陪同
邓小平到肯尼迪艺术中心观看文艺演出。原计划从正门穿过前厅走出白宫,现在泰
伯森决定改走便门外的长廊。罗新华很赞成他的这一改动,因为他已在显示器上看
见数百名记者已将前厅挤得水泄不通。他奇怪美国怎么有这么多记者,而且都能随
便出入白宫。罗新华又扫了一眼泰伯森,见他仍然站在那个位置上,目光警觉地环
视着整座宴会厅。他不太喜欢这个高大、傲慢的美国人,特别是他那饱满的前额和
自负的微笑,总令他想起朝鲜战场上的仇敌和耻辱,心中总涌起一丝不快,甚至厌
恶之感。但作为美方的安全特别执行小组组长,罗新华在短短的接触中又很佩服他
的敬业精神和严谨作风。凡邓小平经过的路线和停留的场所,他事先总要亲自反复
勘察,布置警戒,细致得连一个窗口、一棵小树也不放过,而且总要亲临现场观察
指挥,即使负了伤仍坚持如此。别看泰伯森表面上坦然自信,若无其事,但他这种
不辞辛劳、忠于职守的行为已表明他内心的紧张和压力。尽管在双方互通情况时他
只轻描淡写,笼而统之地讲了几句应酬话,但罗新华断定他一定掌握着别的“险情”
和“线索”,只是出于某种原因不愿讲明罢了。就像他不愿说出李。乔治和王东升
的关系一样。对此罗新华虽不甚满意,却也理解。
丹尼尔端着两杯咖啡走过来,递给罗新华一杯,感激地说:“罗先生,谢谢你
的灵丹妙药。”
罗新华关切地问:“怎么样?好点了吗?”
丹尼尔转了几下脑袋:“呶,完全好了。”
今天上午,罗新华见丹尼尔讲话时总歪着头,一问才知他昨夜值班在沙发上睡
觉把脖子睡扭了。罗新华患有关节炎,每次外出总爱带几帖“虎骨舒筋膏”,于是
便给丹尼尔脖梗处贴了一块,没想到还真见效了。
丹尼尔高兴地竖起大拇指,用生硬的汉语夸奖道:“中国药,伟大!”
罗新华笑了笑,没说什么,两眼仍紧盯着面前的显示器。
丹尼尔指了指显示器的泰伯森,轻声宽慰道:“罗先生放心,有泰伯森在,什
么事也不会发生。”
罗新华呷口滚热醇香的咖啡,随口赞叹道:“泰伯森的确是一名出色的特工。”
丹尼尔却郑重地竖起一根手指:“不,他是一头老狼,一头真正的阿拉加斯加
雪原上的老狼。”
罗新华不明白他这话是褒还是贬,只好随之一笑,没再吭声。
从两天的接触中,他对这位局长帮办的印象还算不错。也许是多年干特工养成
的习惯,他很少讲话,无论是举行会谈还是私下交谈,他总是默默地听别人讲,干
瘦的脸上总是泛着和善的微笑。不像泰伯森那样锋芒毕露,盛气凌人。虽然他年长
资深,虽然他即将离任退休,但对泰伯森却很敬重,甚至有些惟命是从。每当泰伯
森指手画脚下达命令、分配任务时,尽管他是特别执行小组的副组长却很少提出异
议。罗新华出于尊重,曾主动询问他对泰伯森的安排有什么不同想法。他很郑重地
摇摇头:“不,我没有想法,在特别执行小组必须一切听泰伯森的指挥。这就像一
条船上只能有一个舵手,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总统一样。”他还笑着反问道:“你
们不是也主张‘一切行动听指挥’吗?听他的没错。”
罗新华略显窘迫地笑笑,觉得自己的“同情”很有些“小人之心”。对丹尼尔
这种不计得失,顾全大局的“君子之腹”越发多了几分敬意。
从几次简短的交谈中,罗新华得知丹尼尔是路易斯安那州人。二战时曾在大西
洋舰队的一艘巡洋舰上任中尉雷达员。珍珠港大战中巡洋舰被日军的炸弹击沉,他
却只受了点轻伤死里逃生。退役后经海军情报处推荐到财政部秘密勤务局也就是后
来的联邦安全局任特工,一干就是三十多年,是安全局为数不多的元老之一。他有
一个温馨美满的家庭,妻子是圣保罗急救中心的护士,现在已退休。一儿一女也均
已成家。他说他们一家人都很喜爱中国,认为那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文明,也是最
伟大的国家。他还不无自豪地告诉罗新华:目前他正在学习汉语,打算退休后和妻
子一同到中国去旅游,亲眼看一看黄河、长城、兵马俑。有时他还在罗新华面前有
意说几句结结巴巴的汉语,那水平如同学舌的鹦鹉差不多。罗新华虽不敢恭维,但
对他的友好之情却很感动。彼此熟悉一些后,谈话也就随便了。一次闲谈中,罗新
华问他对邓小平访美的看法。丹尼尔不假思索地用汉语连声赞叹道:“伟大!伟大!”
他说邓小平敢来美国确实了不起,这不仅是中美两国的大事,也是全世界的大事,
并称这是跨世纪的访问。他也直言不讳地问罗新华,他不理解,中国政府为什么只
让邓小平当副总理?“他应该是总理,是国家元首。”他有些忿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