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云奎叹了一口气说:“我可是养着几百人呢,能不缺钱吗!”
接下来袁云奎开始跟陈耀祖算起账来,这不算还不知道,一算还真吓了陈耀祖一大跳。
要知道,袁云奎手下可确实养了不少人,光军丁就有近300人,匠户也有四五十人,再加上其他的家仆的话,差不多400来人。
光是这些人的月银,袁云奎一个月的支出就得七八百两。
而袁云奎的主要收入来源,最大的一块自然是地租,其次渔业那一块也能给他带来一定的收益,再其它就没了。
加上袁云奎原本就大手大脚惯了,导致他现在每月的收支基本上只能勉强维持平衡,如果没有意外之财的话,甚至还有可能要贴老本。
说白了,袁云奎养的这近300军丁就是一个无底洞。
要不是袁云奎原本家大业大,他这个千户早就干不下去了。
说来说去,这还是由于明朝的军户制度所造成的。
在明朝早期,在军屯制度的规定下,一部分军户种田,一部分军户当值,下了地就是民,穿上制服就是兵,一部分种地的养另一部分当值的,确实能让各卫所做到自给自足。
到了明中期以后,随着军田的流失,军户的逃亡,军屯制度开始变得名存实亡。到此时,各卫所还想自给自足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卫所制度开始名存实亡。
从明中期开始,募兵制开始实行,但在边远地区,因为防务的需要,卫所还需保留,为承担防务工作,军户已流失的卫所也只好采用募兵制来招募军丁。
养军丁是需要粮饷的。
为解决这个问题,朝廷开始规定各边防卫所的粮饷转由中央调拨、地方供应。
以东莞守御千户所为例,按照规定,其粮饷名义上是由中央调拨,但实际上是由东莞及新安地方政府来供应。
这样问题又来了。
明朝文官当道,小小的七品县令根本是无惧千户所这五品武官的,因此规定应该由地方供应的粮饷,从拖到欠,再到不认账,这部分粮饷来源慢慢又变得名存实亡了,各卫所长官不得不想办法去自己解决。
那些防务不是很重的卫所还好办,养不活那么多人,那裁兵就是了。
因此很多卫所慢慢变成了光杆司令。
但东莞守御千户所这样的地方不行啊,倭患严重,山寇也多,防务不是一般的重,当光杆司令还真不行,很容易掉脑袋,因此袁云奎还是不得不养上近300军丁。
这就导致了袁云奎看似光鲜,其实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用一句陈耀祖熟悉的话来说,这就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如果再让陈耀祖给一个客观的评价,那就是袁大人其实没什么生意头脑。
就以他所养的四五十工匠为例,这些工匠除了帮他和维修一下武器,修缮一下房屋之外,并不能给他带来太多额外的利益。
听完袁云奎的话之后,陈耀祖不禁又对这个老狐狸抱以了同情。
他说道:“老袁啊,我制造业这点收益你就别盯着了,这一块你玩不转。钱你不用过多的担心,只要你听我的安排,我保你发财。”
陈耀祖这牛吹得又有点大,袁云奎听得半信半疑的,他追问道:“怎么发财?”
“做生意!”
陈耀祖所谓的做生意,自然是他早就瞄上了的航海贸易,他准备发展袁云奎也成为生意伙伴,一起来发财。
听了陈耀祖的解释之后,袁云奎还是很担忧,他不放心地问道:“海盗那么严重,你不担心血本无归吗?”
陈耀祖来了一句:“有我陈耀祖的地方,只能我抢别人,别人抢我就是找死!”
非常拽的一句。
第80章 巨寇;还是巨寇!()
现在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航海时代!
要问在这个年代干什么来钱最快,自然就是海上贸易,还有就是当海盗。
陈耀祖的发展大计是需要金钱来支撑的,因此,在陈耀祖的计划中,他前期积累财富的手段就是打劫和海上贸易。
但正如袁云奎所说的,在这个年代,中国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物产丰饶的大国,是众多海外贸易者眼中的大肥肉,但也是海盗滋生之地。
因为明朝长期实行海禁政策,多年下来,导致曾经名扬四海的大明舰队早已衰弱,大明水师也风光不再,脆弱得连近海的海盗都难以搞定了。
因此,在靠近中国的贸易航线上,盘踞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海盗船队,从大明出去的海上贸易商,一不小心就会倾家荡产甚至连命都赔进去。
这也正是为什么海上贸易利润丰厚,但干这一行的人却不太多的原因,这是一个在刀口上舔血的行当。
但陈耀祖不一样。
他是一个要干大事的人,区区海盗怎么能成为他的掣肘!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在这个年代,只有他去抢别人的份,别人来抢他就是找死。
不过陈耀祖也知道,这一切是建立在自身实力的基础上的,这也正是他为什么要招兵买马、为什么要大力制作先进武器装备的原因。
当然,一切还得徐徐图之。
不过陈耀祖这话说得实在有点大,在座的各位反应不一。
袁咏怡也就罢了,现在她对小海子是盲目崇拜,认为他说的都是对的,不容置疑。
陈青云也还好,他这儿子这些天的妖孽表现,已彻底让他相信了这小子确实来自未来,他有这样的自信也属正常。不过对于儿子的这一计划,他更加有了想再深谈一次的想法。
袁云奎就不一样了。
他知道这小子确实有点能耐,但这小子说得这么狂妄,想让他信以为真是很难的。
开玩笑,整个大明水师都头疼的海盗,你小子一点根基都没有就想横着走?这也太年少轻狂了一点吧!
当然,这想法他只会憋在心里,是不会说出来的,他反倒是顺着话题提起了另外一件事。
“贤侄,你不是说要帮我搞定曾广文一伙的吗?准备啥时候动手啊?”
陈耀祖惊讶地看向了袁云奎,反问了一句:“这事这么急吗?”
能不急吗,都快火烧眉毛了!
袁云奎嘀咕了一句,然后说道:“文府的案子已经报上去,可广州府反而催得更急了。”
这事实话。
原本来说,文府一案递交上去之后,按理说袁云奎有功,是应该受到嘉奖的。
可关键是广州府不这么想。
曾广文一伙已经祸害了当地近十年,民怨实在是有点大,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一点线索,所以广州府更加急切了,在轻描淡写地褒奖了袁云奎等人几句之后,反而催促他顺藤摸瓜,一举摧毁这伙巨寇。
这是陈耀祖所没想到的事情。
他知道,在前世,曾广文一伙曾是袁云奎的一道巨坎,因为久久不见成效,袁云奎曾被山峰追究责任,差点被撸了,最后袁云奎不得不把女儿许给了一个浪荡子,结了一门强有力的儿女亲家,才勉强度过了这段难关。
这也正是小萝莉上辈子不幸的根源。
陈耀祖自然不允许这种事情再次发生。
他原本以为,有了文炳荣等人的人头做缓冲,袁云奎的压力应该可以缓解一下了,没想到他那只蝴蝶的翅膀煽得还不够重,还没怎么改变原有的轨迹。
“快了,我再准备一下。”陈耀祖回了这么一句。
对于曾广文一伙,陈耀祖自然是有计划的,因为那是另一笔巨额财富的来源,陈耀祖岂会放过?只不过现在条件确实还有一点不成熟,还需再等等。
袁云奎暗自叹了一口气。
“对了,我最近事情比较多,需要我家老陈来帮我忙,你没什么大事暂时就不要使唤他了。”
陈耀祖又来了这么一句,还是那种不容置喙的语气。
这对袁大人来说,又是一个不好的消息,因为他这些年对陈先生已经有依赖心理了。
他看向了陈青云,但陈先生没有表示。
袁云奎又叹了一口气。
这事他还不能不答应,因为如果陈家真的有刘克喜大人当靠山的话,他还真不能把陈先生当牛做马使唤了。
宴席结束后,陈耀祖把袁咏怡叫到了一边。
陈耀祖有话要吩咐:“小姨子,关于我的事,不管你看到了什么,你都别跟你家老袁去说啊!”
袁咏怡不解地问道:“为什么呀?”
“因为你家老袁就是个老滑头,他听了会眼红,会来敲诈我的!”陈耀祖毫不客气地说道。
自己父亲的秉性袁咏怡自然是知道的,她觉得确实有那种可能,就忍不住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你别笑,你以后可是咱老陈家的人,不能把我给出卖了!”
这是一句很是让袁咏怡脸红又莫名其妙地心跳加速的话。
小萝莉忍不住心中一甜。
“还有,如果你家老袁要给你许配人家的话,你千万不能答应,要第一时间来找我。”
陈耀祖这是在打预防针,他决不允许上辈子的悲剧再一次发生。
这话有点太那个,袁咏怡就算再不懂事,也知道陈耀祖说的是什么意思,于是她红着脸回了一句:“知道了。”
看着又在一边说悄悄话的两人,袁大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真是郁闷啊!
袁云奎原本是一直在防范这小子打自家女儿主意的,谁知道今晚的交锋又是全面被动,还让这小子堂而皇之地把自家女儿叫了过来,真的是防不胜防。
最关键的是这小子手里好像握着金山银山,却明显不怎么待见自己。
唉,得换个方法对待这小子了。
看了看自家女儿,又看了看不停地在给女儿献殷勤的陈耀祖,袁云奎心中一动:难道要打一下女儿牌?
这个念头刚一冒上心头,袁大人又是肉一紧。
这小子可能真的会有点出息,但还没看到明确前景的袁云奎岂会甘心把宝贝女儿便宜这小子?
真是纠结啊!
第81章 大明没救了()
陈青云终于又有机会跟儿子一席长谈了。
话题是从大明怎么灭亡开始的。
陈耀祖开始借题发挥,准备给老陈好好上一堂思想政治课。
“大明亡国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整个士绅阶层贪腐成风。正如你所说的那样,连张居正和冯保都贪,因为贪腐已经成一种风气。”
“以袁大人为例,他一餐饭可以吃掉一个兵丁或老百姓半年到一年的收入,可这还是你眼中比较廉洁的好官,换做其它大官贪官就更是了不得了。”
“对于官绅阶层的贪,后世又一句经典的评语,叫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陈青云原本还不以为然,可陈耀祖这么一说,他就意识到贪腐这个问题确实有点严重了,这可是不争的事实。
但他还是反驳道:“大明富足,不差这点银子吧!”
陈耀祖呵呵一笑,他懒得跟陈青云辩驳,而是说道:“大明亡国的第二个原因,就是贫富不均。后世有另一句经典的评价,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陈青云反驳:“路有冻死骨?这不可能!”
他这么说是有理由的。
因为张居正的改革和新政,现在算是明朝晚期最繁荣的时期,虽然贫富差距比较大,但确实还不至于饿不死人,最起码饿死人的事情不会很常见。
“是啊,现在还好,但并不意味着以后不会。我问你,万一出现大的天灾人祸呢?”
“朝廷可以赈灾!”
陈耀祖冷哼一声:“赈灾?朝廷还有钱吗?一场朝鲜战争历时七年,早就把大明的国库给耗光了。而剩下的钱都已经跑到了士绅贵族的腰包里去了,朝廷哪来的银子赈灾?”
“十几年后,南北各地将出现持续天灾,到时就会饿殍遍地、民不聊生,于是各地开始纷纷造反起义,朝廷疲于应对。在此同时,北有鞑子对大明虎视眈眈,趁机入侵,内忧外患之下,大明就这么把国本给耗尽了……”
陈耀祖言简意赅地讲述了一下明朝灭亡的经过。
又是巨大的冲击,而且陈耀祖还说得有根有据,由不得陈青云不相信。
他又一次陷入了呆滞状态。
稍微细想一下,陈青云就知道那小子所言非虚。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大明真的烂到根子里面去了。
就贪腐这一点来说,陈青云的体会比陈耀祖可能更深,毕竟他已经在明朝生活了几十年,前20年还是属于朝廷核心的顶级士绅阶层家庭。
以名臣张居正为例,就算是如此有名的政治人物,他在为万历新政创下巨大的贡献的同时,自己也免不了染上了贪腐、奢靡的风气,他死后,还留下了32抬大轿返乡、100多个菜每一个能下筷、7个姨太太等恶名。
冯保也不用说,作为明朝太监里少数有贤名的太监之一,在贪字上面却是走到了很远,作为冯保的侄女婿,陈青云知道的更多。
再看袁云奎这个小小的千户,在下层官绅里面还算不错的武官,宴请陈氏父子也能用掉10几两银子,这对他来说还只是小钱。
由此可见,整个明朝的皇亲国戚、豪门权贵、官绅士大夫等,都真的已经烂到骨子里了。
而对于贫富不均这一点,陈青云的体会也很深,
至于其它的,比如说士绅官吏侵占土地这种现象确实普遍存在,国库没钱、卫所已失去战斗力等这也是事实,陈青云对此非常的清楚。
如果真有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的话……
陈青云不敢细想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喃喃地说起了这句话。
但作为明朝一个根深蒂固的愚忠分子,陈青云还是不死心,他眼巴巴地看着儿子,问道:“大明还有救吗?”
陈耀祖无奈地摇了摇头。
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了一句:“你觉得怎么救?”
这对陈青云来说是一个难题。
从他的内心来讲,他还是不能接受大明将要灭亡了这一现实,尤其听说将灭在北方鞑虏手中,他心里就非常的难受。所以他希望有人能来改变这一结局,但具体要怎么救,他是没有细想的。
稍微考虑之后,他说道:“变革。”
变革?
这对陈耀祖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开玩笑,试问以明朝现在的状况,谁有本事再来变革呢?能臣张居正都没能完成的事情,还能有谁能比他做得更好呢?
在朝代,变革的本质就是对利益和制度的。
在历朝历代,这都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制度的就不用说了。
在古代,制度的存在,都是一种定制。一旦有人想变革,必将招来反对声一片。
祖制不可违,这是人反对变革时嘴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利益的就更不用说了。
对于核心统治阶层来说,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思想文化利益就是他们的盘中餐、嘴中食,谁想要去动它,必将迎来统治阶层的反扑。
所以,在中国古代变革的次数并不少见,但罕有成功的。就算有短暂的成果,最终也会迎来犀利的反扑,张居正的变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还有,要想变革成功,还有一个的先决条件,那就是变革者必须有绝对的权威和铁的手腕。可现在大明最有权威的万历皇帝连朝都不上了,还能指望他的吗?
因此,在陈耀祖看来,变革这条路在现在的大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