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重工- 第5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会说英语,只是生硬地说了句“hello”,就算是和外商打过招呼了。

    “这就是我家的工厂。我们这里的工厂都是这样,前店后厂。我家这家厂子是我父亲创办的,我在建陆上了大学回来,就接了我父亲的班。现在他负责管厂里的生产,我主要负责做业务,平时也开开机床啥的。”茅浩东向二人介绍道。

    “了不起!”伊金斯看了看众人的操作,由衷地赞了一声。茅万全是这干人中技术最好的,但考虑到他的年龄,倒也不足以让伊金斯觉得惊讶。但旁边几位年轻人操作机床的手法也是如此娴熟,而且态度认真、神情专注,这就难能可贵了。伊麦工厂里现在使用的工人,最年轻的也是30来岁,当地更年轻的人都不愿意从事制造业,觉得这个行业太苦太脏。但在这里,伊金斯看到的年轻人身上却丝毫没有这种轻浮之气。

    “可是,茅先生,恕我直言,你们这样一个五个人的小厂子,怎么可能完成我们需要的订单的?做一个夹具,需要十几道工序,你们这里的设备明显是不够的。”麦吉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他有一句没说出来的潜台词,那就是茅浩东此前是否欺骗了他们,或许茅浩东声称自己生产的产品,其实是从其他地方采购来的。

    茅浩东微微一笑,说道:“这样吧,二位先生,你们随我到街上走一圈,你们就明白我们的生产方式了。对了,你们这趟来,有没有带什么图纸?如果你们想订什么产品,可以随便找一家店进去问问,他们会告诉你们如何生产的。”

    二人随着茅浩东来到了街上,这回他们看得更清楚了,这满街的店铺,的确都是前店后厂的模式,站在店门外,就能够听到从后面车间传来的机器轰鸣声。茅浩东向他们做着介绍,说这边半条街都是做夹具的,更往前走的半条街就都是做模具的,然后还有其他的街,也各有分工。还有一些企业是给其他企业做某道工序的,比如说茅浩东接的夹具制造业务,机加工之后要做热处理,他自己是没有热处理设备的,于是就有专门的企业能够提供这方面的服务。

第九百一十一章 完美的协作() 
伊金斯和麦吉跟着茅浩东走了几条街,越走越觉得震撼。他们发现,尽管这些街上每一家企业都很小,有些甚至只有店主一个人,连个帮工都没有,但所有这些企业凑在一起,却有着强大的制造能力,丝毫不亚于一家大型的机械厂。

    伊金斯此行的确是带着几份图纸来的,他随机地进了一家店铺,问店主能不能照着图纸上的要求帮自己制造一套模具,需要花费多少成本。年轻的店主把存储着图纸电子文档的u盘插进电脑,调出文件,然后便看着文件开始给伊金斯做着计算,他把每一道生产工序都说得一清二楚,工序的工时支出、成本构成,几乎分毫不差。

    “1500美元就能够做出来?”

    听完店主的报价,伊金斯几乎惊呆了,一句惊叹脱口而出,丝毫没有考虑到这样说有可能会提示对方提高报价。

    “那么,需要多长时间呢?”麦吉问道。

    “今天来不及了。”店主条件反射地看了一下腕子上的手表,然后说道“明天早上八点吧,如果你们着急的话,六点也行……”

    “这怎么可能!”这回轮到麦吉惊呼了。他在美国也曾找其他企业订购过模具,一个比这还简单的模具,对方拖了一个半月才造出来,眼前这个小伙子何德何能,敢说14个小时就能交货。

    “这是500美元的订金,你现在可以开始给我们制造吗?”麦吉直接数出了五张美钞,递到店主的面前。

    “完全可以,你们先跟东哥去玩吧,明天一早来拿货就行了。”店主收下钱,自信满满地说道。他与茅浩东是认识的,所以有东哥这样的称呼。

    “不,我们想留在这里看看你是如何办到的。”麦吉说。

    “这……”店主有些懵,他扭头看看茅浩东,问道“东哥,这是怎么回事?”

    茅浩东笑道“阿明,这两位是在美国开厂子的,他们想知道我们为什么能够接这么大的订单,所以就专门跑过来了。没事,他们想看,就让他们看好了,咱们又没啥好瞒着别人的。”

    “嗯,好吧。”那位名叫阿明的店主屈服了。他抄起电话,拨了个号码,用本地方言对里面咿里哇啦地说了一番什么,然后回到电脑前,把伊金斯刚刚给他的图纸文档发送出去了。

    茅浩东给伊金斯他们做着解释“你们这个模具,要用13号模具钢锻压成毛坯。阿明这里没有锻机,他刚才打电话就是安排别人去做锻压的。”

    “那么,这家锻压厂,离这里有多远?”伊金斯问。

    “没多远,就是前面那条街,名叫甘盛锻压。”阿明用手指了个方向,说道。

    “我们可以去看看吗?”伊金斯问。

    阿明学着外国电影里的作派,耸了耸肩,说道“随便吧,其实,这有啥好看的?”

    伊金斯却并不觉得这事没什么好看的,他的好奇心已经完全被勾起来了。他想看看中国人是如何在14个小时的时间里把他所需要的模具做出来的,依他的想法,能够用14天做出这套模具,都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茅浩东只得带着伊金斯和麦吉又来到了甘盛锻压公司,其实不过是另外的一家小厂子而已。茅浩东在当地还颇有一些人脉,与甘盛锻压的老板也是熟人。听茅浩东介绍完情况,老板哈哈笑着招呼伊金斯和麦吉坐下,说自己刚刚下单订了13号模具钢的坯料,钢材店会安排人送过来。

    果然,大家等了不到一刻钟,就有人开着一辆皮卡把钢锭送过来了。老板让几位客人稍坐,自己带着工人上前收了货,把钢锭运进后面的车间。茅浩东带着伊金斯和麦吉也进了车间,看到车间里已经红红火火地开工了。

    加热、出炉、冷却、拔长、镦粗、冲孔、退火……一系列操作有条不紊,水压机轰轰地响着,敲打着钢坯,看上去颇有一些工业美感。伊金斯和麦吉都是行家,看到的东西自然是更多一些,他们发现,在每一个操作环节,老板对于温度、压力之类的控制都是分毫不差,表现出了非常高的技艺。

    由于锻件的退火处理时间很长,一行人押送着锻压好的锻件回到阿明的模具店里,已经是晚上9点多钟了。阿明已经做好了生产前的各种准备,收到锻件,他先安排人做了检验,确定锻件的几何尺寸、缺陷深度、退火硬度等指标都符合原设计的要求,这才开始进入机加工环节。

    机加工的操作也有固定的工艺流程,像什么粗加工、探伤、调质、热处理、精加工等等,工人们做起来轻车熟路,完全没有忙乱的感觉。干到半夜,大家都觉得有些饿了,阿明让人打了个电话,不多时,送餐小哥便骑着电瓶车来了,送来热腾腾的餐食。考虑到现场还有两位老外,阿明还另外为他们点了披萨,伊金斯和麦吉尝过之后,觉得甚至比巴尔小镇上的披萨还要正宗。

    “这简直是完美的协作,太棒了!”

    凌晨四点钟,阿明把一套检验合格的模具展示给伊金斯和麦吉看的时候,伊金斯忍不住赞叹道。

    “包括披萨,也是这个协作链条中的一环。”麦吉评论说。

    “难怪每次我们从茅先生这里订货,不管多么复杂的夹具,他都能够在两天之内发货,原来他的背后有这么庞大的一个供应链。”

    “这在我们巴尔小镇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茅先生,我想问问,你们这里是不是中国最大的工业中心?”伊金斯对茅浩东问道。

    “我们这里?”茅浩东犹豫了一下,问道“你是说我们石阳,还是金南?”

    “他肯定是问咱们海东!”阿明提醒道。开玩笑,金南就敢说是最大的工业中心,你让浦江、鹏城情何以堪?

    伊金斯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他用手比划了一个圈子,问“你们这里所有的工厂,我不知道是指石阳,还是指金南。”

    茅浩东解释说“石阳是我们这一个县,金南是我们市。整个金南,有十二个区县,都和我们石阳差不多,是搞工业的,只不过各个区县的工业有些差异。”

    “明天,啊不,我是说今天,你能带我们去看看你说的这十二个区县吗?”麦吉问。

    “熬了一个晚上了,你们不累?”茅浩东吃惊地盯着这俩半大老头,自己才20多岁,熬这一宿下来,也有些困了,这俩老头怎么看着越来越精神的样子,莫非是时差没有倒过来?

    伊金斯和麦吉却不是因为时差才显得精神百倍,他们实在是被自己看到的东西刺激了,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客人提出了要求,茅浩东也没法拒绝,他安排伊金斯他们先到宾馆休息,自己也赶紧回家去睡觉。到上午9点来钟,茅浩东找了个熟人帮他开车,到宾馆接上了伊金斯和麦吉,开始考察金南的其他区县。

    “这是松强县,早些年是做连接件的,全世界有两成的标准连接件是松强出的。”

    “平济县,齿轮特别出名。你们需要什么齿轮,其他地方买不到的,这里肯定有。就算没有,他们也能马上给你们造出来的,不会比大厂子的差。”

    “象河县,做螺栓的……”

    茅浩东坐在副驾驶座上,如数家珍地给两位外商做着介绍。汽车在熙熙攘攘的街面上开过,两边商店的招牌和大幅宣传画让人应接不暇。伊金斯和麦吉坐在后排,按下窗玻璃向外观看,心里波涛翻腾。

    早上那会,伊金斯问茅浩东说当地是不是中国最大的工业中心,他指的仅仅是石阳县而已。但现在他才知道,茅浩东嘴里的松强县、平济县、象河县等等,个个都不逊色于石阳。而这样的县,在这个所谓的金南市,居然有12个之多。

    “茅先生,在你们金南市,到底有多少家工厂?”伊金斯问道。

    “这个可把我问住了。”茅浩东说,“5万,或者10万?还真是不好说。对了,上次我们金南商会的理事长姚伟强给我们做报告,说整个金南现在有1000万外地打工人员,再加上我们金南本地人,差不多有1200万工人吧,你算算看,得有多少家厂子。”

    “1200万工人?”伊金斯傻眼了。有没有搞错啊,整个美国才1300万制造业从业人员好不好,中国光一个金南就有1200万人,抵得上整个美国的制造业人数规模了。

    的确,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更高,一个工人生产的产品附加值没准可以相当于中国10个工人。但这是因为美国把附加值低的产品都甩到中国来了。像什么螺栓、齿轮、夹具等等,小批量生产的时候是很耗费劳动成本的,美国工人不屑于做这样的东西,他们只是从中国进口配件,组装成价值不菲的设备。但如果这些东西都要收回去,让美国人自己制造,难度就大得无法逾越了,你上哪找1200万工人来建立起像金南这样的一套工业体系?

    “伊金斯,我有一个主意。”麦吉眼珠子一转,把嘴凑到伊金斯的耳边,低声地说道。

第九百一十二章 产业集群() 
伊金斯和麦吉欢天喜地地回美国去了。更新最快他们在金南与几十家小企业签了合作协议,约定由他们在美国接受订单,然后交给金南这边的企业完成。金南的企业把成品发往伊麦工厂,但通关的时候要写成毛坯件。伊麦工厂会对这些产品进行一些象征性的加工,然后再卖给海菲等美国大企业,这就可以算是美国制造的产品了。

    伊金斯他们计算过,即使加上50%的进口关税,从金南采购零配件依然比在美国制造更为便宜,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比美国低,更因为产业集聚而产生的规模效应。

    在中国,许多地区的产业都形成了产业集群,如金南的金属加工业,形成了冶炼、铸锻、机加工、热处理、探伤检测、包装运输等一条龙的生产体系。这样的生产体系能够使人员和设备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其中节省下来的成本便是极其可观的。

    反观美国,整个巴尔小镇上只有伊麦工厂这一家机械企业,它要么是自己配备一整套生产设备和工人,并且让它们在大多数时候处于闲置状态,要么就必须到几十乃至上百公里外去寻求生产配套,光是物流成本就让人无法承受。

    不是说美国人不懂产业集聚的道理,事实上,在美国工业兴旺的时期,匹兹堡、底特律等地方都已经形成了完整而庞大的产业体系,尤其是在二战时期以及战后的一段时间,美国制造几乎支撑起了全世界的需求。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和欧洲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制造业因之而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先是日本,然后是“亚洲四小龙”,接着是中国,陆续成为制造业的外迁目的地。与中国相比,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是小经济体,即便是马力全开,也无法满足全世界的需要。但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巅峰时期工业劳动力达到2亿之巨,1+1>;2这个道理,对于工业领域来说尤为明显。

    服装制造业的规模大了,就能够支撑起制造和修理缝纫机的产业;生产缝纫机的多了,就能够支撑起机床工业。一个产业带动另一个产业,后一个产业的发展,不需要以削弱前一个产业为代价,因为……劳动力有的是!

    就这样,中国的产业由点成线,再由线成面,逐渐形成了密布全国的数百个产业集聚区。往往是某一个县,甚至某一个镇,就能够垄断全球市场上的某一种产品,产量达到全球的八成以上。产业集聚意味着当地会形成与这项产业相关的完整配套体系,任何想进入这个领域的投资者,只要拎着钱袋子站在街口喊一嗓子,工人、技术员、设备、原材料、图纸甚至销售渠道,都能够在瞬间凑齐。你只需要打个响指,一家工厂就能够开工了。

    到了这个时候,其他的国家和地区,怎么去和中国的一个县甚至一个镇竞争?

    大而不强这句话,其实是不懂工业的酸文人发明出来的。在这个世界上,大就意味着强,群狼噬虎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

    伊金斯和麦吉正是因为知道了这个道理,所以放弃了要与金南的小企业们一争高低的心思,死心塌地地当起了二道贩子。在当前的形势下,如海菲这样的大公司,为了不得罪梅普,需要象征性地减少从中国进口配件,转而从美国进行采购。但美国无法形成这样的配套体系,这就需要伊金斯他们这种小企业来当二传手。

    伊麦工厂从中国进口“毛坯件”,在美国加工成最终的零配件成品,再卖给海菲。这样,从海菲的账面上看,产品的“国产化率”就能够大幅度提高,梅普也就可以据此声称自己的美国再伟大战略取得了辉煌成效。至于说这些“美国制造”的零配件其实都是金南的小企业里生产出来的,梅普完全可以装作没看见。当政客的人,很清楚哪些事情需要知道,哪些事情需要装作不知道。

    “啸辰,过去这三个月,中美贸易顺差不但没有缩小,而且还进一步扩大了,这实在有点戏剧化啊。”

    在冯啸辰的办公室里,商务部的司长徐振波笑呵呵地汇报着。

    冯啸辰也笑着说:“具体是什么原因,你们做过分析没有?”

    徐振波点点头,说:“我们做过海关统计。在梅普宣布提高关税以来,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各种商品,数量都没有明显的下降,一些日用消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