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2006年第4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当代-2006年第4期-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保护网。冲锋枪手变成敌人“肉弹”的克星,他们或两人一组,或三人一队,手中喷吐火舌的冲锋枪简直就是一把威力无穷的铁扫帚,把一切企图靠近坦克的敌人爆破手统统扫进十八层地狱。冲锋枪手奔跑跳跃机智灵活,他们个个都是出色的狙击兵和神枪手,尽管日本“肉弹”像飞蛾扑火一样发起一轮又一轮自杀性进攻,但是他们的垂死挣扎终究难逃失败下场。“肉弹”要么被打得浑身窟窿脑袋开花,要么绝望地拉响炸药包自杀身亡。 
  第二道防线被突破,猛虎部队胜利前进。 
  日本人眼看大势已去,只好亮出最后底牌。随着一阵浓重的烟雾腾起,隐蔽在战壕里的日本坦克部队倾巢出动。 
   
  6 
  让我们来看看抗战初期的日本坦克吧。 
  同大力发展陆战武器的欧美列强相比,作为海军大国的日本最初并不重视坦克,至少比西方人晚起步十年以上,直到“九·一八事变”前才依据法国老式的雷诺坦克为蓝本生产出本国第一辆坦克,称“八九式——奇-咯”坦克。该坦克不仅吨位小,时速只有二十五公里,且装甲较薄易被击毁,人称“棺材匣子”。但是日本人把这种外强中干的铁乌龟投入东北战场却如入无人之境,取得意想不到的巨大战果。受到鼓舞的日本陆军于1935年又试制出“九五式——哈-勾”主战坦克,该型坦克配备从美国购进的大马力发动机,时速提高将近一倍,致命弱点仍然是装甲较薄,仅为苏联“T-26”坦克的一半。当然不是精明的日本人不知道怎样把装甲做厚做强,而实在是因为资源贫乏,心有余而力不足。 
  到抗战爆发的1937年,日本总共生产了不到一千辆坦克,这些不可一世的新式武器就成为日本侵略军到处攻城略地的急先锋。第十四师团总共配属大约五十辆坦克和装甲车,除去已在战斗中损失若干辆外,它们无论其数量、火力和性能都在我强大的猛虎部队面前处于劣势。日本人正是顾忌这一点才迟迟未敢把坦克投入战斗。但是随着中国坦克节节推进势不可挡,日本人被迫孤注一掷,下令坦克部队倾巢出动。 
  中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第一场惊心动魄的坦克大决战由此爆发。 
  2003年,当我首次从大半个世纪以前日本记者发自“中支战场”的战地报道中得知这场惨烈的坦克遭遇战,内心深感震撼。我相信这不仅是一支弱小的中国坦克部队向强敌发起的绝地反击,更重要的是,它必将成为中国军队乃至于中华民族不可阻挡地走向现代化的一个象征。很显然中国坦克的英勇进攻极大地动摇了日本人的防线,战地记者惊呼道:难以想象,一大群支那(中国)坦克好像从地下冒出来一样……这是一场如同日清大海战(注:即甲午海战)的陆地钢铁之战,到处都有坦克在开火,到处都有炮弹爆炸,马达轰鸣和钢铁履带的碾压声震耳欲聋,让你根本分不出哪是敌人,哪是友军。 
  站在侵略者立场上的记者以赞美的笔调描写日本坦克部队如何英勇作战,如何发挥快速灵活的优势,借助坏天气掩护迂回到敌人战线侧翼,然后用猛烈的火力消灭步兵。“哈-勾”式主战坦克配备两挺重机枪和一门火炮,这是杀伤步兵的强大武器,日本坦克手把身体探出炮塔,操纵高射机枪向敌人步兵猛烈扫射,打得敌人像割草一样纷纷栽倒在地上。 
  记者写道,读者诸君也许要问,贫穷落后的支那为什么会有坦克呢?这都是因为俄国人把坦克无偿提供给他们的缘故。明治三十六年俄国舰队被我强大的帝国海军所消灭,这就是他们挑唆支那人反对日本帝国的原因。还有读者问,敌人坦克为什么赶不上帝国坦克呢?我要告诉各位,帝国坦克马达很大,速度快很多,敌人坦克当然就赶不上了。也许你们还要问,支那兵为什么没有进行反击呢?原来支那兵很胆小怕死,他们没有受过爆破训练,不会使用炸药包,也没有反坦克炮,而普通的步枪机关枪对坦克来说根本不起作用,子弹打在装甲上只会像小石子一样叮当作响,连一点痕迹都不会留下来。 
  日本记者的报道当然都是自吹自擂和美化侵略军,制造日军不可战胜的虚假神话,对日本国民具有很大蒙蔽作用。事实上中日坦克大战之后仅仅一个多月,在中国北部满蒙边境发生著名的“张鼓峰事件”和次年爆发的诺门坎边境大战中,气焰嚣张的日本关东军被苏制T-26坦克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日本坦克全部被消灭。 
  武器固然重要,但是掌握武器的人更为关键。 
  一位前第二百师参谋在台湾出版《抗战八年亲历记》一书中提及这场惊天动地的坦克大战,他指出就坦克本身而言猛虎部队无疑占有优势,但是日本人的实战经验起了决定性作用,他们不以坦克与我军硬拼,而是狡猾地侧翼迂回切断我步坦联系,致使我军进攻步调被彻底打乱。云云。 
   
  7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豫东战场上。 
  关于这场中日大战的总体形势是:双方总共投入各型坦克战车超过百余辆,步兵达到十几万人。中国坦克火力强大攻势凶猛,它们排出德军战术教科书上最经典的铁三角进攻队形,率领潮水般的步兵向敌阵纵深突击。日军虽然处于守势,但是他们的坦克部队毕竟成军较早和转战南北,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日本指挥官抓住中国步兵行动迟缓和不善于对付坦克的弱点下令兵分两路:一路坦克正面迎击并吸引对方火力,另一路坦克则快速实施迂回包抄,攻击和驱散后面的中国步兵,切断步坦联系,然后把中国坦克孤立起来合力围歼。 
  日本人的战术意图十分明确,那就是坚决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当刀尖和刀身被分离开来,那么这把刀子就什么也不是。 
  不幸的是,敌人的企图得逞了。 
  在日本坦克出其不意的猛烈攻击下,缺少反坦克武器的中国步兵阵脚大乱,他们无法抵挡敌人坦克火力而纷纷后退。日本坦克快速冲击中国军队侧翼,反复碾压步坦协同的接合部,强行剪断支撑坦克进攻的步兵纽带,致使我军软肋暴露无遗。 
  步兵一后撤,突入敌阵的中国坦克失去掩护,重新成为敌人“肉弹”的围攻目标, 
  一群群高呼效忠天皇口号的日本爆破手再次冲上来,这些训练有素的法西斯分子利用各种地形死角跃动前进,他们简直就是一些无处不在的幽灵和魔鬼,出其不意地扑向坦克,或者将威力巨大的爆破筒插入坦克履带,或者引爆身上的炸药包与坦克同归于尽。随着一声声巨大的爆炸相继响起,孤军作战的中国坦克防不胜防,它们要么履带被炸毁原地瘫痪,要么燃起熊熊大火来。 
  邱清泉将军双眼喷火怒不可遏,他眼看形势对我十分不利,此刻猛虎部队没有退路,唯有赶快摆脱敌人威胁极大的“肉弹”纠缠,消灭敌人坦克才能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 
  随着邱将军一声令下,中国坦克纷纷开足马力冲向敌人坦克,决心以己之长克敌之短,用优势炮火去击毁敌人装甲薄弱的“棺材匣子”。事实证明邱将军的决心是正确的。从坦克对抗的角度来讲,日本坦克炮筒短,口径小,穿甲力较差,需连发多炮才能击穿苏制坦克,而T-26一发命中即可把对方变成一堆废铁。于是中国坦克大炮怒吼,炮弹不断落在敌人坦克周围爆炸。但是日本坦克速度较快躲闪灵活,他们不敢同中国坦克正面硬拼,而是采取化整为零的战术,狡猾地分散开来进行混战。一时间豫东大地炮声隆隆,中日两军展开一场钢铁对钢铁的碰撞,上百辆坦克互相追逐彼此开火,战场上硝烟滚滚昏天黑地。激战多时,双方各有损失,一时僵持不下难分胜负。 
  这时候一个意外情况发生了。 
  一发背后袭来的炮弹击中邱清泉指挥车,坦克虽未起火燃烧,但是指挥官却因此受了轻伤。部下冒着危险把邱将军转移到另一辆战车上,车长袁少尉和战斗员拒绝弃车,继续坚持向敌人射击。又一发致命的炮弹袭来,那辆顽强战斗的坦克立即腾起一股黑烟来,随即燃起大火,坦克兵不幸葬身火海壮烈殉国。 
  邱清泉目眦皆裂,他亲自指挥开炮击毁那辆卑鄙偷袭的敌人坦克,为我英勇战死的官兵报仇。虽然猛虎部队官兵抱定视死如归的决心,但是鏖战形势转向对我不利,这时指挥官接到一道紧急命令,原来大本营深恐猛虎部队遭遇不测全军覆没,不得已下令撤退,以便保存这点来之不易的抗战本钱。于是我军坦克且战且退,“T-26”凭借其厚重装甲杀开一条血路,终于冲破敌人阻截突出重围。 
  历时一整天的中日坦克大战至此落下帷幕。 
  猛虎部队连夜撤回湖南后方重新补充整训,官兵将这次宝贵的实战经验转化为今后对日作战的新起点。日本坦克亦遭击毁击伤多半,暴露其不堪一击的纸老虎本质。 
  日本记者拍下许多被击毁的中国坦克照片发回国内大肆宣扬,好像他们已经大获全胜一样。许多年后我在《支那圣战周刊》和《读卖新闻·支那征战专辑》上亲眼目睹这些历史照片,得以温故知新,重新获得对于历史真相的认知和尊重。 
  如今这些物证均保存于我的朋友樊建川私人抗战博物馆中。 
   
  8 
  战国时代有个赵国人名字叫赵括,官拜赵国大将军。此君聪明过人无师自通,喜欢与人谈兵论道但是从未上过战场,后来他统领赵国大军与秦军决战,大败而亡,此为典故“纸上谈兵”的由来。留学德国的坦克专家邱清泉铩羽而归,大本营并未处分他,而是令其总结经验教训。后来国内有人称其为“食洋不化”,还有学者将他讥为“赵括第二”等等。 
  我不大赞成以胜败论英雄。 
  年轻的中国坦克兵虽未彻底击败敌人,但也取得不俗战绩,许多官兵英勇奋战不怕牺牲,他们在起火的坦克中坚持战斗,直至献出年轻生命,这本身就是一个大义凛然威震敌胆的宣言,宣告敌人侵略中国的企图注定不能得逞。事实上中国抗战的胜利不正是由千千万万抗战先烈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吗?我们没有理由指责浴血奋战的前线将士,因为这是一个不属于个人的悲剧时代,我相信就是换了古德里安将军也无力回天。 
  一个令人鼓舞的事实是,我军坦克部队终于从无到有,在血与火的抗日战场上快速成长起来。仅仅一年之后,广西爆发被军史学家称之为“战略遭遇战”的昆仑关大战,秣马厉兵的坦克部队再次奉命出击,他们通过与步兵的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其快速机动和火力强大的优势,终于打出赫赫军威。是役中国军队重创日本王牌主力第5师团,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陆军少将,坦克部队为取得扬威天下的昆仑关大捷立下不朽战功。 
  邱清泉转战南北,战功累累,终成一代抗战名将。他在抗战胜利后官至兵团司令,成为蒋介石最为器重的黄埔嫡系。然而他在内战中的下场却并不美好,1947年淮海战役,他的部队被包围并拒绝投降,被解放军击毙。 
  1938年5月,随着猛虎部队进攻受挫,豫东形势再度恶化起来。 
   
  第十六章中原遗恨 
   
  1 
  太平洋战争结束之后的公元1948年,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的日本甲级战犯土肥原贤二在横滨监狱有过一段自白,他说:十年前我在支那(中国)战场险些为天皇陛下光荣“玉碎”,为国捐躯是真正的义士而非战犯……不过我没有后悔的意思。 
  他所说的险些“玉碎”,即是指1938年豫东之战。 
  随着第十四师团偷袭中原腹地,切断陇海铁路的战略企图遭到彻底失败,土肥原死里逃生节节败退,最终在兰封西北方向的三义寨,也就是今天的兰考县三义乡无路可逃,被中国大军团团包围。三义寨是当地一座历史悠久的百年大寨,《兰考县志》载:清咸丰年间有东惠堂、西惠堂、王圪三村合议筑寨,以防匪乱,取名“三义寨”。抗战爆发前的三义寨已经颇具规模,居民多达万人,并筑有寨门、寨墙和护城河,寨内房屋错落街巷纵横,寨外还有砖瓦窑、石灰窑和瓷器窑,许多烧制瓷器的外地手工艺人咸聚集此地,一派和平兴盛景象。 
  但是战争把三义寨变成一座人间地狱。残暴的日本鬼子不仅用刺刀驱赶村民修建工事,挖掘战壕,筑起无数地堡暗道,而且还把村民扣作人质,不许他们外出逃生。随着战斗展开,原本人丁兴旺的村庄到处枪弹横飞火光冲天,房屋炸塌人畜横尸,老百姓无处可逃,只好躲在自家地窖里瑟瑟发抖听天由命。日军指挥官土肥原中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挨了一发炮弹,险些提前去到靖国神社报到。 
  据说在满洲做特务头子的时候,土肥原每天睡前必做半小时临摹书法的功课,这是他自称“中国通”的重要理由之一。改任军职以后,他将习惯又改为每天清晨习刀半小时,即使行军打仗也不例外。土肥原训诫部下说,军刀为军人之魂,习刀犹如浴魂,可保持大和武士之气概,即使英勇战死也会从容不辞。 
  但是这位信誓旦旦的将军在不久前发生的罗王寨战役中竟将天皇御赐军刀遗落在战场上,做了中国人的战利品。中国方面通过广播电台大肆宣传,弄得东京方面也知道了,令他丢尽颜面无地自容。依照日本武士的传统,御赐军刀胜过生命,被敌人缴获更是不可饶恕的罪过和耻辱,应当自杀谢罪。可是言行不一的土肥原并没有自杀,他仅仅给自己更换了一把军刀而已,说明他清楚自己的身份是高贵的将军而非愚蠢的武士。 
  司令部占据的民宅院子里有株生长茂盛的百年老洋槐树,树干粗壮华盖如伞,树下便成为土肥原的习刀之处。天色未明,彻夜激战的枪炮声已经平息下来,战场上呈现一种难得的短暂宁静,身穿白色衬衣的日本将军准时走出司令部住所,来到大树下练习刀法。他微微闭上双眼,先运一口气,将长刀横在胸前,然后大喝一声,院子里顿时刀光闪烁呼呼生风,令侍立一旁的卫兵眼花缭乱肃然起敬。 
  死神就在这时候意外降临了。 
  一颗寨子外面射来的迫击炮弹不偏不歪地击中司令部院子,随着一声巨响,一团猛烈的烟雾立刻吞没了正在专心习刀的日本将军。日本卫兵死的死,伤的伤,即使没有炸死的人也都吓傻了,如果土肥原师团长不幸被炸死,本已苦苦支撑的日军必将群龙无首军心大乱,胜利的天平将不可挽回地朝中国人一方倾斜下去。 
  但是爆炸过后,土肥原竟然大难不死,狼狈不堪地从地上爬起来。原来院子中央那棵粗大的老洋槐树奇迹般地挡住炮弹,救了日本将军一命。土肥原只是被爆炸气浪掀翻在地,仅受几处轻伤。 
  寺内总司令获悉师团长受伤的消息极为紧张,得知并无大碍后才松了一口气。总司令在电话那头再次下达命令说:第十四师团必须坚守,派遣军已经大举进攻,援军即将赶到。敌人防线已经动摇,中原战场必将再现南京战役的胜利一幕。 
  土肥原内心充满感激之情。 
   
  2 
  抗战老人孙绍朴说,四川新兵在开封停留一天,然后连夜开上陈留口抗敌。 
  陈留口位于开封城以东,从前称陈留县,新中国成立后划归开封管辖,是敌人主力救援土肥原师团和进攻开封的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