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伟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明伟业- 第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本章完)

第222章 各显身手(6)() 
浙江及南直隶方面,由于朱四以前做出过承诺,所以均田制并没有在南直隶和浙江推行。那里的地主豪绅的势力是非常强大的,如果朱四擅自的进行不利于这些势力的政策调整,砸掉了那些地主豪绅的饭碗,人家是可以选择联合起来跟朱四玩儿命的,甚至转而去投靠清廷也是有极有可能的。稳定住政权,永远是政治课题中最优先的考虑,朱四又不是王莽,反而这个出生在未来世界的人比那位两汉时期的王莽,甚至绝大多数封建王朝里的政客都更保守。

    以南直隶、浙江、江西为代表的地区和省份,向来是以宗族势力作为地方稳定的依托。在这里的各州县治下、在中央政权与百姓和宗族这三者之间,宗族最大。这也是千年以来我们这个国家的特色之一,宗法社会,家族的兴衰一般情况是高于国家的利益的。皇帝以仁孝治国,分封宗室治理地方。

    地方上的家法大于国法,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就是这样写照。当然,被引用的这句话里的一家指的是君主之家,并非平民百姓的小家。然而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此谓絜矩之道。上老老而民兴孝,帝王每天在做的事情,很多儒家士人、学子们甚至平民百姓也都在做。

    帝王的修身与普通士人的修身之道是一样的。这就是夫子之道一以贯之,曰‘仁’,此后便是致知在格物了。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才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兴邦立命的核心法则。

    可是如果帝王没有坚持这样的法则,则会首先失去全天下知识分子的支持。而如果失去这些人的支持,在读书种子不出三江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大明的中央政权在南直隶、浙江、江西三地失去民意基础就会是一种必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广西等等地方都发生过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过三江地区发生这样的起义却很少,可是一旦发生了,却极有可能要将整个王朝颠覆。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农民起义真正成功建立政权的,大概就只有刘邦和朱元璋吧,然而这二位不但是邻居,更是都出自三江地区,两个人所出生的淮右距离徐州都很近,应该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而三江地区在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间里,社会秩序都被世家门阀一直牢牢的控制着,无论皇帝姓什么,是不是汉家血统,都不是问题。

    广西的金田起义,太平军为什么到了南京就玩不转了?除了杨秀清在权利斗争中失败身死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他们到了南京以后,已经不能再代表这里地方上的主流民意了。

    国祚长远与否,靠得就是‘民意’。在国家层面以及地方层面随时都能够站在主流民意一边,就是先进的政体。这也是笔者所认为的‘与时俱进’的含义。国朝太祖时期,绝大多数人都是赤贫,所以谁能代表无产者的利益,谁就是合法政权。太宗邓公的改革,可谓是中华崛起的一次华章。如果有人想给邓公一个谥号的话,我认为会是最高的——‘文’,此谥号有经天纬地、道德博厚之意。邓公是伟大的,如果说太祖让我们从新找回了勇武,那么邓公则让我们拥有了内涵。

    汉武、唐宗,可谓外王,足以令华夏苗裔为之称道。然而汉文帝与宋仁宗这样的帝王,才是最最符合内圣仁王这一中华政治精神的最高典范。庄子曰:“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虽然这句话是出自道家的庄子,然而在夫子以前的中国哲学体系里,儒家和道家是一体的。夫子之道,说的就是道,儒与道都是道。只是被后人细分为儒和道,至今儒释道已经再次有合为一体的趋势了,这就是在回归本源,是华夏基因中最最伟大的特质和力量。我们可以相信中华文明的华章很快又将出现了。

    我们才是这个星球上最最文明的种族,我们的五十六个民族也都是炎黄子孙。我们文明的力量与进取,大多来自于自己民族本身的进化与整合,而不是靠着当海盗,或者是屠杀、抢劫和贩卖有色人种。更是从来没有过什么殖民地,但是我们的优秀文明,可以甩掉了那个所谓的日不落帝国几千年、几万海里。

    朝鲜、日本、越南,千年来都是我们的臣属。朝鲜拥有殷商的血统,当初箕子在商周之交带领着景如松、南宫修、鲁启、琴应等人渡海去那里创立了箕子王朝。交趾郡也就是越南,汉朝时就是我们的一个郡。他们后来因为我们出现了内乱,无暇南顾,所以能够自立,又继而成为我们的藩国,可是只要他们声明了尊重我们中华的正朔和道统,我们从来没有因为他们弱小,就挥舞着大棒跑去吞并他们,每次与他们的作战都是在声讨不臣以及他们内部出现了弑君叛乱。

    道德博厚让我们成为这个世界的最古老文明中唯一的存在,让我们屹立千年不倒。只要我们能够继往开来,世界终归还是我们的。

    说了这么多,还是要回到三江的治理方式上。朱四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南直隶与浙江地区不推行土地重新分配的新政。那里的无地农民在州县登记入册,年收入低于一定数额的无地农民,会在其他省份得到分配给他们的土地。这样有很多好处,首先是稳定了两省的地主豪绅势力;其次又能在其他省份解决两省低收入群众的土地问题;其三又可以保留住大部分的无地农民或劳工继续在原岗位工作,这也是为了稳定人心和生产;其四是可以对日后南直隶、浙江两省培养工商业制造的发展温床。毕竟要是大明人人都有土地了那么将来也就没人再去搞工商业了,到时候会出现资本家有资金,却雇用不到劳动力;有地农民能依靠土地生存,因而不愿意去出卖劳动力的情况。那样一来对国家的经济建设的坏处是多于好处的。

    (本章完)

第223章 各显身手(7)() 
前线的形势一片大好,这让朱四和他的家人们很开心,这一日,大家又一起来到漓江边上游玩,可由于各处的战事依然紧密,所以在游玩间,朱四与苏裴和穆清三个人的话题也都集中在了战事上面。另外三个喜欢玩儿的女人却不肯为这种无趣儿的谈话费神,连带着兰儿那个孕妇与舒窈和梅儿三个人一起登上了船,到漓江上去游玩了。

    “看来呀,咱们几个还是心态老了,比不过她们啊。”看着三个女人的彩船渐渐远去,在岸上的朱四对苏裴与穆清说道。苏裴笑了笑:“四郎是在忧心着天下,您能来也不过是应个景罢了,就是陪着我们散心。这天下大事对您来说虽算不上煎熬,却也足够伤神了。”

    朱四笑道:“小妹说得对,朕有什么好煎熬的,目前为止,最受煎熬的是另有其人啊。一个是大同城内负隅顽抗的姜襄、另一个是防守武昌和九江的济尔哈朗。从多尔衮第一次兵围大同至今,姜襄已经被包围十个月了,粮草应该将要告罄了,部队也损失巨大,虽然还能坚持,但是也已经没救了。济尔哈朗呢虽然人马没有什么损失,毕竟他手里攥着十多万的八旗精锐呢,可是咱们的水师已经断了他的粮道,就算咱们不冲过去把他打死,只要他依然还不肯走,也肯定会被饿死。朕在西北,需要有那里如今的713300大军盯着多尔衮不许他乱窜;可是在长江以南,我军的总兵力也拥有83万人之多。想要看住济尔哈朗这十几万马,会有什么问题么?”

    穆清问道:“大明如今的兵力如此强大,已经接近了国朝最鼎盛的时期,为何还要坐困愁城,眼看着多尔衮在山西肆意妄为呢?”朱四说:“咱们的人马虽多,却可以说半数以上都是些乌合之众,哪怕是如今大明最精锐的部队——御营,也难以在野战中对抗建奴的铁骑。所以呀,目前还不是寻找清军主力进行决战的时候,清军的实力依然超过我们,所以他们还需要被朕继续以小规模的战斗消耗下去。”

    苏裴追问道:“大明刚刚恢复一些元气,这个时候选择求稳的策略不失为上策,然而妾不明白一件事,不是说建奴入关时只有十二万兵力吗?如何我大明如今拥兵百五十万,您却依然说建奴更加强大呢?”

    朱四折了一根柳枝,边舞弄着,边说道:“岂止啊,依据锦衣卫的情报估算,清军此时在山西、湖广、南直隶等前线的兵力共计有六十多万。而且他们在辽东后方的兵源也未枯竭,入关时跟随多尔衮和福临进京的满八旗军民更是有八十万之多,这个数字不用听什么情报,是他们自己坦白的,他们都将四九城划为了满城,不许汉人居住了,你想想来到北京城的这些八旗军民的数字会是夸张吗?所以啊,一旦朕在此时同他们决战,明军人数虽多,可是质量参差不齐,咱们的失败就是可以预期的。况且我们这一百五十万大军几乎全部是步兵,又有大片的疆域需要驻防,哪怕没有这些理由,全部将这些军队集结起来,所需要的后勤给养也是大明目前的经济状况难以承受的。何况多尔衮会等着咱们把全部大军都集结完毕再同咱们打吗?就算他会这样,那么这一百五十万大军又怎么在同一个地点一齐展开呢?环境和后勤的制约实在太多了,建奴也太强了,哪怕毕其功于一役,我们也不会有任何胜算。如果强制的去集结,同建奴决战,我们的结果肯定会比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下场还要惨。满、蒙、汉八旗的装备和规模可不是高句丽士兵手中的那些大木棒子可以比的。对了,‘高丽棒子’的这个小名儿据说就是因此而得名,他们打仗时用不起铁器,总是拿着一根大木头棒子作战,所以被国人戏称为‘高丽棒子’。”

    苏裴和穆清笑道:“说着正经的事情,您又跑题去骂别人。”朱四说:“朕只不过是把正经的问题形象化一些,让你们这些军事盲多一分理解。想要告诉你们,建奴的战斗力真的是超强,恐怕当今世界也没有第二支力量可以同他们对抗了。你刚才说的八旗入关时是十二万人,也没错,不过这只是他们的满洲八旗的常备军。仅仅在编的满洲八个旗,满编后的兵力就是整整十二万人,而且几乎全部都是富有经验的骑兵,这还不算满八旗的预备役和蒙古以及汉军八旗的数量。”

    穆清好奇的问道:“万岁爷怎么会对建奴的军制这么了解?”朱四当然不会说自己上辈子就是个历史老师,而且还是个地道的东北人,所以他敷衍了一下继续说道:“朕有那么多的锦衣卫和细作都在搜集情报,建奴又是朕的敌人,朕自然要倾力的去了解他们了。这个所谓的八旗制度啊,在建奴入关前后,每个旗有两个固山,每个固山7500兵丁。小妹刚刚所说的合计12万人的数字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这只是一个比较教条的说法,另一种说法呢,我们可以从底层计算他们的常备兵力。八旗中最基层的军事单位是牛录,最初的八旗满洲牛录是308个。入关之后达到了669个,八旗蒙古如今拥有128个牛录。这样计算,此时的满蒙八旗的兵力,相加起来合计共有24万常备军。八旗汉军还不算,八旗汉军中最主要的就是正黄旗、镶黄旗,另外还有吴三桂的关宁军。至于三顺王和其他各旗汉军的人数都不是太多,而且因为数据分散,情报也不好搜集,所以我们只能大概预计一下八旗汉军的总数。正黄旗汉军的代表是左梦庚。镶黄旗汉军的代表是刘良佐,不过现在他已经挂了。”

    几个人刚刚谈到这里,漓江上出现了喊声,朱四抬头一看,竟然是自己几个老婆的那条彩船。“怎么回事?”朱四急忙问道,然而锦衣卫的许多士卒们却没来得及回答朱四的问话,而是大部分都急匆匆的扑入了漓江,他们是要去救人,因为彩船上有一个人落水了。

    (本章完)

第224章 各显身手(8)() 
落水的故事以后再说吧,希望读者耐心的等到下一卷,您别骂我就好,没办法,这个事件按照情节的安排,就应该出现在这个时间,其实笔者也不想卖关子,可是这一卷里咱们的故事已经跑题很远了,所以也就不需要再往回兜了吧。敬请原谅啊,求您别扔砖头!更不要打脸!

    朱四提到的刘良佐,历史上在这个时候并没有死,而且还擢升了镶黄旗固山额真,这两位汉军将领拥有的兵力也是有据可查的,小说中对他们兵力的数据都是等同于他们投降清廷时的基本兵力。我们在赣州大战的时候把刘良佐给弄死了,在此只能对他说声‘对不起’了。

    而吴三桂在清军中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他拥有自己的部队,并且指挥系统相对于其他汉军将领也是最独立的。入关时他与满洲的兵力相加是18万人,因此在小说中笔者对他的兵力给出了在平定川陕后、吴三桂开始进入角色的这个时间段拥有8万人的数据。

    八旗子弟不经商、不务农,就是多尔衮制定的规矩,为得就是解放劳动力,在战时可以全部投入到战场上去,所以八旗满洲的牛录能够在入关后至康熙年之前从原先的308个增加到了669个。所以小说中的清军能拥有如此巨大的兵力,诸位读者也不要怀疑这些数字的虚假,根据情节的演化,大概有一点偏差是可能的,不过大的偏差应该不会有。

    综上,如果明清两军在此时摊牌,当清军的机动力和战斗力在同一个战场形成合力之后,以目前的湖广和西北中的任何一个区域进行决战,清军都可以造成对明军的屠杀。所以别看总兵力明军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在各个战场上,仅仅是依靠着地利优势才和清军勉强相持着,又依靠全民造反和明军水上的优势对清军暂时形成了局部的优势。依靠民心取得的攻势有刚刚结束的陕西之战,以及郑成功等部正在对南直隶开展的进攻。水师的攻势则是郑鸿逵对南京长江水面的争夺,以及朱成功对济尔哈朗的武昌进行的水上后勤打击。

    所以济尔哈朗也头痛着呢,十多万大军人吃马嚼的,不用被明军打死,他再不跑路,恐怕就会被饿死。可逃又怎么逃呢?济尔哈朗怎么都想不通,他堂堂清军的第二号人物,怎么一到这部小说里就变得如此的悲催呢?先是在长沙大战时被何腾蛟气得染上了疯牛病,连方向感都丢失了。

    在长沙内城,何腾蛟明明就在南面,可济尔哈朗偏要命令全军向西开炮!此后又带着大清的江南旅行团在湖广、江西、广东遛了一回弯儿,临走时还被朱四邀请去桂林再逛逛,对这一无理要求济尔哈朗当然是严词拒绝的。本想着回到武昌和九江一线,可以在长江以南的中上游地带建立起清军反扑和固守的最后据点,等日后抓住机会再从明军的身上把面子找回来。想不到如今的明军根本就不跟他玩儿社会,只喜欢耍无赖,完全不讲什么江湖道义。

    明军晾着济尔哈朗的大军,让他们天天在家门口叫嚣,却根本没人理他们。一年下来,连济尔哈朗自己也不知道明军到底是在等的是什么。可到如今,他才知道,原来明军这一年没干别的,专门派人去德国学习了进口挖掘机的使用。等学会了,就大模大样的把济尔哈朗家房前房后的马路都挖成了烂池塘,学着不良开发商的样子把济尔哈朗这个钉子户的家变成了一座孤岛,而且还对他断水断电。济尔哈朗愤恨的对老天哭诉道:“这是什么江湖啊?朱由郎你大爷的,你给我等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