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之后的李自成经罗汝才的帮助,重整了旗鼓,还曾再次逃到了四川去投靠张献忠,却又差点被张献忠杀掉,又是罗汝才几经斡旋和帮衬,后来才得以逃脱。此后的李自成转战去了中原,恰逢中原大旱,中原大地已是千里无鸡鸣,白骨露於野。中原百姓对于崇祯皇帝的口头爱民并不买账,李自成的造反星火因此顷刻间便点燃了中原。
此后,自成号称奉天倡义大元帅,引得各路义军纷纷前来归附,自成军朝夕间便佣兵数十万。后南渡汉水,改襄阳为襄京,自成称襄王,开府、册封、建衙。再改称新顺王。得军师顾君恩献《入关策》:“关中,大王桑梓之邦也。百二山河,得天下三分之二。宜先取之,建立基业。然后旁略三边,资其兵力,攻取山西,后向京师,庶几进战退守,万全无失。”
《入关策》得到了李自成的采纳,然而若要执行《入关策》就要入关,而这个关自然还是潼关。历史在此时似乎又要重演,死对头孙传庭又在潼关枕戈待旦,积蓄力量准备再次训练出一支强军,然后击败闯王。
孙传庭刚刚也是负罪之身,崇祯皇帝对忠心于大明的臣子但凡发现一点过失便横加指责,不依不饶。而对于拥兵自重的左良玉之流却格外的宽恩,颇显大度之色。从登基到身死,他一生真的是贬官无数,这让前方将士畏首畏尾,而后方的他却胡乱指挥,更是完全不给百姓活路啊。
胸无隋炀帝之智,却重复了隋炀帝之失,此时的崇祯皇帝,无奈于朝中早已无良将可用,大明的优秀将领此时不是阵亡了、就是投降了,剩下的那一部分有名有姓的也大多被崇祯自己给弄死了。整个大明,也许唯有正身陷囹圄的孙传庭和山海关的吴三桂还堪称为名将。
(本章完)
第179章 雄关漫道真如铁 (7)()
崇祯十五年(1642年)孙传庭被赦免出狱,即刻起用为兵部右侍郎,总督三边军务。初到潼关,他刚刚招募到的新兵还未及加以训练,崇祯就催命般的逼他立刻出关作战。这样的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崇祯十六年(1643年)再也拖不下去的孙传庭被迫出潼关去战起义军,不久便于柿园大败,传庭仓皇的逃回了潼关。
明末的这段历史,其实说来像极了民国自九一八抗战以后的历史,区别似乎只在于这一时期的八旗相比崇祯和自成更强一些;而抗战以后的民国时期,日军的实力却不见得强过当初的八旗。这么说主要是依据周边势力的比较,日本是有美国等第四方势力掣肘的,而八旗则没有。
可校长要比崇祯更懂一点儿兵法,政治权谋及御将之道更非崇祯可比,再有毛爷爷更是远远强于李自成,以毛爷爷的超凡的战争智慧,当时的世界真是无出其右者,更有一大批经过千锤百炼的共产主义战士组成的无敌团队。再看日本,在后世的十九、二十世纪,就连包括日本孩子也都是学着中国史,写着中国字长大的。毛爷爷更是深悉二十四史的三昧真传,大家都能以史为鉴。所以相似之处似乎更多。
每当崇祯剿匪即将取胜,皇太极总会杀过长城制造混乱。1634年,大曹曹文诏在河南包围住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时,后金军第二次入塞,使得曹文诏被崇祯北调扑火,也因此救了起义军。1639年,五省总督卢象升将高迎祥包围在郧阳山区,皇太极适时的第三次入塞,再次诱使崇祯调走了卢象升。
后来孙传庭与卢象升最终消灭了高迎祥,孙传庭又于此后在洪承畴的指挥下在南塬大败了李自成,李自成18骑逃入商洛山。于是就有了次年清兵的第四次入关。其实理清了这个脉络以后,我也认为杨嗣昌的‘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说得非常对。
看到了吧,校长就连战斗口号都是和杨嗣昌学的。可是杨嗣昌同死太监高起潜一样,应该对卢象升的牺牲负责。这话也实在是执拗了,说真的,谁又能为大明的灭亡负责呢?
闯王仅剩十八骑逃入商洛山的时候,正是皇太极救了他。其实也是崇祯总在帮他,几乎总是想要调派天下所有能动用的兵马勤王。日军更是在西安事变后,国共联合后的数个月内,便急不可耐的制造了卢沟桥事变。而解放战争时期校长的急性子和寸土必守,要不说得了崇祯的真传,说出去谁信啊?
松锦大战本可以不战,倘若崇祯一直有那14万最后的精锐在手,李自成十年内都休想打进紫禁城,对了,松锦大战前他还免费给后金送去5万驰援锦州的援兵呢,这样算来就接近20万了。
山海关以东就算完全放弃又能怎样?攘外必先安内啊,两线作战就算强大到地球无敌的德意志帝国,最后不也是惨败的下场吗?可校长却也忘记了自己的治世名言,五大主力拉出三支去了东北战场,已经战胜了却又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美国总统的一句屁话,硬生生的不肯打过松花江,临阵换掉孙立人更是滑天下之大稽,这还不算又换了陈诚、杜聿明最后是卫立煌,真是令人无语。
笔者写这些话只为以史为鉴,并非为党国招魂,不过还好校长心存善念,没有像崇祯一样把换下来的将领入狱或者凌迟。满洲与日军都是步步为营蚕食关内;崇祯与校长竟是死命促战,都妄图一口鲸吞天下;李自成与毛爷爷呢,却都按照诸葛武侯的出师表,先取关中再图华北、中原。
有人说历史是重复的,所以崇祯陛下在敲过景阳钟后,会有煤山的歪脖树和一根绳子等着他;当校长最后于我百万雄狮过大江之时,也曾跑去四川检阅黄埔生,正当青天白日旗缓缓升起时,却凭空断了那升旗的绳子。虽然掉落了国旗,但是冥冥中,上天也许是在告诉他,你不用去找绳子上吊了,有台湾在等着你。
比较而言校长是幸运的,崇祯是自找的。笔者不相信明实忘于万历而非忘于崇祯那句话,要是万历死后能还魂,让他再活个五十六年,就单凭着明军顽强的战斗力和万历爷的小聪明,大明都绝对能撑过让万历爷再死上一回的。所以唐徐夤的一首潼关诗我相信也是写给他的数百年后的朋友崇祯的,虽然崇祯并没拥有过唐明皇那般难舍难离的爱情,但那分悲凉却是一般无二:
水尽铜龙滴渐微,景阳钟动梦魂飞。
潼关鸡唱促归骑,金殿烛残求御衣。
窗下寒机犹自织,梁间栖燕欲双飞。
羲和晴耸扶桑辔,借与寰瀛看早晖。
关于李自成三战潼关笔者不想多写,因为大明最后的守护神——孙传庭在此役战死了。简单说孙传庭柿园兵败后,再次于潼关募兵,又再次被恨自不能速死的勤政皇帝崇祯逼上了绝路。是役,传庭数败后陷于自成布设的五重阵,明军于阵中大败,战死四万余,损失兵器辎重无数。
李自成终于报了自己当年败于孙传庭南塬伏击圈之仇。只是孙传庭没有李自成幸运,因为当年有皇太极和崇祯在帮李自成。而如今自己的老板崇祯,更像是在给李自成发工资,然后?没然后了,孙传庭逃不掉,死于潼关失守。再用一首颇为神似的老朋友徐夤的诗来重复一下相似的历史吧。
曲江真宰国中讹,寻奏渔阳忽荷戈。
堂上有兵天不用,幄中无策印空多。
尘惊骑透潼关锁,云护龙游渭水波。
未必蛾眉能破国,千秋休恨马嵬坡。
起义军攻战潼关后,局势正如《明史》描写:“传庭死,关以内无坚城矣。”只是有谁可怜这万里关山道,又有谁能见这年年战骨多秋草啊。后来很快,起义军便克西安、得全陕,称西安为西京。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自封大顺王,改名自晟,改元‘永昌’为纪年,建立大顺政权。此后依托陕西,继续东进,连夺山西又大同、宣府又居庸关,同年三月十九日便占领了北京,坐入了金銮殿。
(本章完)
第180章 雄关漫道真如铁 (8)()
这其后还有一段轶闻,闯王入了北京后,不忍心看到崇祯皇帝的尸体暴露于山野,命人将他装殓了起来,之后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大顺军的军师宋献策同制将军李岩散着步走出了长安门外,看见在那里停放的崇祯皇帝灵柩前,有两名僧人在为崇祯的遗体诵经超度。而此时的路上有如长龙一般的,都是要进入长安门内,争着去找闯王的新政府去选官‘弃暗投明’的明朝旧臣们。
他们一个个穿着华丽的服饰、骑着高头大马,路过先帝的灵柩旁时,却对身边这位君父的遗体全都视而不见。如此都过分非常了,竟然其中还有人呵骂那两个为先帝超度的和尚,叫他们为自己让路。笔者我每每想起此典故都怅然神伤啊,怅然的不是君王死社稷,而是当崇祯皇帝数敲景阳钟时竟无一人至,此时却有一堆一堆的锦衣华服,争着去找刘宗敏挨板子、抽屁股,最后屁股开花的屁股开花,没开花的去下到油锅继续开花。
笔者要说一百句,打得好!炸的趣味、香甜!打死、炸烂这般畜生不如的人渣、贱货!只可惜这一声声的板子甚至是滚滚的油锅都不能惊醒那些国人最起码的良知了。
当大明的长城,袁督师被千刀万剐的时候,你们可以争着买他的肉,生啖这位刚刚在都城外大战过皇太极数万大军的所谓‘叛徒’,以证明自己比袁崇焕更加忠君爱国。一转眼,这群自诩忠君的人在君王以身殉社稷之后,却大红大紫的骑在马上走过君王的遗体,对其视而不见。这期间竟然连一个跪拜的人都没有,更没有哪怕一身孝服、一滴眼泪。
就算君王错了,这些个用朱夫子的书喂大的衣冠禽兽们难道就忘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那句话吗?就算他为国而死都不能换来你们的原谅吗?你们到底吃的是什么?身为君王之臣子、食君王之俸禄,却无视孤单在马路边躺着的那位君王冰冷的遗体,无视着君恩,无视着礼仪和最起码的良心。你们让我大中华央央五千年的道德文章怎么写?
所以我痛恨清谈,所以我神伤啊,悲哀呀。我为万世师表的夫子有如此所谓的弟子神伤;为三百年来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铁骨铮铮的大明而神伤;为“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这句千古遗言而神伤,哦不好意思项籍老英雄,借用一下而已,谁叫你这句话比崇祯的遗言气派呢。
路边作为看客的李岩自然不明白大明的士子何以丑陋至此,他问宋献策道:“为什么这些个有乌沙可戴的反到是不如秃头的和尚呢?”宋献策也自然的高妙了一番,故作通天晓地的说着他对这群读书的种子们、还有对消逝了的大明的一知半解的话。为什么说他不了解这些人呢?因为他要是真了解此中龌龊,他宋矮子早就该蟾宫高中了,身为‘半仙儿’的他怎么会知道地狱里是一些什么怪物,又在想些什么呢?
算了,不提伤心事了,我们再说李自成四战潼关吧,说来闯王这四战潼关也还是很有谈资的。山海关一片石兵败后,自成一退再退,后想着自己的军师顾君恩献过的那篇《入关策》。想着依靠那关中的百二山河,守得天下三分之二,进战退守,万全无失,所以就退往了关中。
可清军对他真是痛下杀手啊,多尔衮派出两路大军由他两个同母兄弟统领,一南一北的来索要李自成的性命。北路由英亲王阿济格率领吴三桂、尚可喜由大同西进榆林,自东北向西南攻击西安。这一路对应的大顺军是李过、高一功的兵力。
还有一路是多铎率领孔有德、耿仲明从河南自东向西进攻潼关。李自成在西安闻讯后第一个想到的是率军亲援潼关。两军在潼关外列阵对峙,首战刘宗敏告败,大顺军退入关内;后刘芳亮出战,再败;李自成亲自出战,再败;此后大顺军接连两天的夜袭,全败。
三日后,清军重兵抵达,所谓重兵就是火器部队。清军开始对潼关发起进攻,双方战事尤为激烈,你来我往互有攻守,却总是以大顺军的失败而结束。最后李自成见潼关如果再坚守下去,极有可能被多铎与阿济格东西两面包围,这样一来就断然无生路了。自成只好弃关南撤,经商州、武关、回襄阳。又于武昌再败,直至最终身死于九宫山牛迹岭的地主武装之手,年仅39岁。
唐司空图有诗一首像是为第四次潼关大战做了个结论。“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潼关一败胡儿喜,簇马骊山看御汤。”
让我们用姚雪垠先生撰写的一幅长联,盖棺我们的悲情英雄李自成的一生吧:
纵横半中国,锐意北伐,渡河入晋,过太原,破燕京,何其盛也,终因人谋不藏,山海关大军喋血,前功尽弃,黄尘万里无归处,唯有英雄殉社稷;
苦战十七载,铩羽南来,离陕奔楚,弃襄阳,败武昌,亦云惨矣,毕竟图谶难凭,牛迹岭巨星落地,宏愿皆空,青史千秋悲壮志,何曾怕死遁空门?
好一个青史千秋悲壮志,试问看官们,堂堂的大英雄李自成,即使在败退之时也永远向着八旗精锐发起进攻的真汉子,何曾怕死遁空门?正是大明崇祯皇帝、李闯王、八旗健儿们告诉了我,也鼓舞了我,在那个年代不只有贪财忤逆的畜生、卑躬屈膝的小丑和求生怕死的懦夫。
花蕊夫人那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只是这段跌宕起伏的明末历史中的一个角落而已!因为这段历史有你指点江山的爱新觉罗家族;有你振臂一呼,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李闯王,还有你本想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最终却以身殉国的大明崇祯皇帝。因为有你们,才让我忘记了伤心,令我不再神伤而是继续着激扬文字!而这一段历史与命运的爱恨情仇,朋友们还都曾记否?
(本章完)
第181章 雄关漫道真如铁 (9)()
《论语·雍也第六》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牗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永历四年四月十二日,李锦率忠贞营27000人,火炮120门距潼关西门十五里扎营,并四处出游击,收拢百姓封锁消息,隔绝潼关与西安的交通。由于此时潼关以北的山西平阳府已经被义军占领,潼关以东的朱阳关及灵宝两条去路又都掌握在王进才的手里,所以李锦只要一到,潼关便处于北面的义军,东、南的王进才与西面的李锦四面包围之中了。
李锦设立暗哨堵截西安及潼关探马。清军方面,朱阳关失落前,那里的清军便已经向潼关守军求援,而潼关守军只有兵力3000人,又因为忌惮明军会通过此时已被其占领的山西平阳方向南下,通过潼关以北的黄河风陵渡向这里发起进攻,所以他们没有给予朱阳关方向派出任何增援。
而清军在朱阳关只有团练兵,连他们自己也明白,朱阳关肯定是守不住的。朱阳关一旦丢失,明军肯定会从朱阳关的山路杀向潼关南塬。而历史上关于潼关的战斗,守军是经常会吃这样的亏的,只要攻方是出现在潼关以东的河南灵宝方向,历来都是从潼关东城先发起正面进攻,然后经山路向潼关城南偷袭。就连日军也曾有样学样的与国军打了一场灵宝战役,却因为徒弟与师傅的辈分不同而败北,没能如愿。王进才占领了朱阳关后,已经开始向潼关挺近,明军四面压境,潼关守军将如何自处?
根据以上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