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伟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明伟业- 第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缩。战斗吧!用那铁与血;战斗吧!看谁是那最快的刀。只有尸山血海下的幸存者才有资格做最和善的人、才有权利成为这中华大地上最宽容的统治者。这就是无声的共识、世间的法。

    多尔衮停下了脚步,扫视了朝堂下的众人,大多数人都已发现了此时才是表态的最佳时机,包括大清的天子——顺治皇帝,以及朝堂中所有文武君臣都纷纷请战。。。。。。

    然后呢?然后到了次日,多尔衮就自己带着大军,再次挥师亲征了。他早已想好了要亲征山西,朝堂上的紧张只是他顾意制造的氛围,氛围越紧张,越说明他亲征的必须性和紧迫性;皇帝和朝臣们的心情越急迫,就越能说明这大清的杀伐只能出自于他多尔衮的教令之下。

    在这支亲征的大军中,他还带来了端重亲王博洛、承泽亲王硕塞、多罗亲王满达海、多罗郡王瓦克达一同随征。多尔衮为什么带着这么多人出征,难道是出来刷经验、练级的吗?当然不是,他是不放心把这些王公贝勒放在家里,索性一起都带出来,省得给他捣乱。

    他带着这么多王公贝勒出来玩儿,那么家里怎么办?谭泰已经回京了,那是他信任的人。虽然谭泰是以戴罪之身被贬谪回了京,可真实的情况却是被调回来留守京师的。

    贬谪只是一个借口,留守京师才是目的。有谭泰为他看好家,他一定是放心的,其他的势力也是不敢趁机闹事儿的。再说,他几乎已经带着京城内外的所有满汉诸将随征了,还有谁能够兴风作浪呢?

    (本章完)

第169章 西风忽来皱清水(7)() 
多尔衮的西征大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排场呢?我们只简单的提到一个人大家便能了解,日后那个在历史上叱咤风云的满洲第一勇士鳌拜,在这支大军里只能是提鞋的角色,而且他鳌拜还会自认为这是一种光荣,倍儿有面子。能给这支大军中的十几位姓着爱新觉罗、头顶着王公、贝子、贝勒头衔儿的大鳄们头前带路、牵马坠蹬,难道还有什么遗憾吗?

    这些爱新觉罗们差不多哪一个都比鳌拜杀过的人要多吧,刀子上的血聚到一起,都足可以汇成一条河。整支大军的总兵力更是有三十多万之巨,仅仅是左梦庚这样的路人甲,其所率领的正黄旗汉军就拥有十多万人,相信此战他们这些路人甲也一定会扮演好——炮灰,这一艰巨而伟大的角色的。

    征西大军当然不可能只有一个左梦庚,他们此去还将汇合已经在汉中的固山额真李国翰、陕西的三边总督孟乔芳、从武昌回援的平西王吴三桂。除了继续在武昌制衡着明军主力的信义辅政叔王济尔哈朗及他的新任副帅——防守九江的代善之孙顺承郡王爱新觉罗。勒克德浑所部,以及接替了多铎去防守南京的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入内院佐理军务,秘书院大学士洪承畴三位重臣之外,大清所有的功臣、勋贵、悍将都全部随多尔衮出征了。

    顺治帝是没有去成的,只要多尔衮还健在,他福临就只能在家给这位后爹老老实实的当亲儿子。此战兵力之盛、猛将之多是自老汗王起兵以来的空前规模,倘若起义军的军民能战而胜之,恐怕此役也将是绝后了。

    多尔衮可以不去在意赣州的失败甚至是湘江的失败,可一旦山西有失、大同有失,那就等于是在清廷的心脏旁插上了一把尖刀,这是可以直接威胁到清廷中枢的;他也可以不去在意赣州何洛会的死和湘江尼堪的战死,然而一旦大同罩不住,他也许就会死。而且多尔衮也深知,大明的覆亡根本不是因为他八旗大军有多么大的战果,其中多半死因都是西北的这群疯子般的起义军造成的。所以多尔衮用如此激烈的反应来应对山西的起义军就可以理解了。

    就在多尔衮率领清军主力开往大同时,明军也正在悄然的行进着。这是永历四年二月中,已经在河南西南部的山区瞎搅和了好长时间的王进才又接到了命令。朱四要让他把河南的篓子捅得再大一些,而且他还要分兵北渡黄河,去佯攻山西的平阳府,对山西义军给予姿态上的支援。

    朱四让王进才这么做,也不仅仅只为了表现支援起义军的姿态,他还有一个实际目的,就是吸引潼关方面守军的注意力,分散潼关守军的兵力,那里才是朱四此次进军的真正主攻方向。占领了潼关,便可以把中原与关中隔离开,黄河改道以后,函谷关便失去了战略意义,而历史上无论哪一个中原政权想要经略关中,占领潼关都会是第一步。潼关没在手里,谁敢说自己控制了关中?扯淡去吧,潼关不仅是潼关,它的意义等于三个省的控制权,是陕西、山西、河南的交界处。

    这也是当年李自成宁可与孙传庭拼的鱼死网破、宁可被明军拔掉一层皮也一定要占领潼关的原因;也是当多铎从他手中夺取潼关之后,他便立刻选择放弃关中的一大原因。

    李锦的忠贞营在得到了校练营2万新兵的补充后,带着全部的27000人乘舟师溯汉水而上;刘体纯也带领着校练营的1万新兵随李锦的部队一起潜入关中。他的主要任务是掩护和策应李锦进攻潼关。

    进攻西北的明军作战计划为:全军分为两个作战方向,一路是四川的刘文秀本部人马,他们穿过金牛道、越过巴山,第一目标是拿下汉中。刘文秀的身后是李元胤的怀远营,在增加了7万校练营新兵的补充后,怀远营目前有兵力93000人,他们部署在川北,是此次关中争夺战的总预备队。

    另一个方向的李锦和刘体纯要攻击的第一个目标则是武关,从武关闯入关中正是当年刘邦的杂牌军所选择的路线,空前强大的大秦帝国也是败在了刘邦的这条诡异地进攻路线上。在李锦与刘体纯的身后是襄阳的陈友龙部御营,作为这个方向的预备队,增强后的襄阳御营有兵力5万人。从襄阳出发的明军还有另一支奇兵,既然是奇兵,再此就不便细表了。两支进攻部队,两支预备队,外加一支奇兵,朱四的谋划不可谓不周密,然而结果又会如何呢?

    西北大战还未开始,更没有什么结果的时候,朱四的朝堂又起火了。这一天早朝,处理完所有的本章,又刚刚宣布完锦衣卫的新任务后,朱四刚要散朝,就看到御使郝百尺梗着脖子走了出来道:“臣有重大军情禀奏陛下,事关此次四川战局之胜败;大明朝廷之安危。”

    朱四还是颇为好奇的呀,心想你这个白痴反应也忒慢了点儿,四川的仗早都已经打完了,满大街都已经庆祝过明军克复全川的胜利了,怎么这会子才想起关心四川的战事来?他再又一想,还是算了,算了,谁让自己从来就没有在朝堂上同一群文官们讨论过战况呢,这些人耳目闭塞,只能通过老百姓口中传扬的八卦新闻来了解明军主力到底是在什么地方开派对。刘文秀和李锦挺近陕西的事情,他们压根儿就没听说过,那就听他要说的旧闻都些什么料吧。

    朱四面带微笑,煞有介事的问郝百尺道:“哦,既然会关系到大明的安危,郝卿快说来听听。”郝百尺稍停了片刻,摆好了造型,又清了清嗓子,才几乎一字一顿的说道:“臣揭发蜀王谋反。”

    一句话说出来差点儿没把朱四从龙椅上惊的跌下来。这也太爆料了,这么火爆的话题一定很好玩。朱四根本不担心刘文秀会谋反,因为他早已有所防备。只是他觉得这个爆料有些太雷人了些,自己刚刚给好兄弟李元胤的兵力增加到了93000人,如果刘文秀想谋反,干嘛不趁着李元胤兵力薄弱的时候就开始呢?非等到李元胤的十万大军汇集之后再谋反?

    他带兵这么多年,又不是个傻子,况且虽然朱四已经早有防备,可之所以能派遣他做挺近关中的主帅,就是非常相信刘文秀的为人。朱四心中一直认为,刘文秀才是献忠四将军里最忠厚本分的一位,比李定国还要靠谱。郝百尺这是要干什么?大殿里的听众们也都顾意表现出惊诧的表情,然后将手伸出袖管儿,准备在下一时刻一旦发生惨案的话便立刻搂起官服跑路。

    因为他们看到那位一言不可便要开片儿的高必正已经冲到郝百尺的面前抓起他的衣襟,醋钵大的拳头都已经在郝百尺的脸上晃悠三回啦。“我特娘的先锤死你这只老狗,然后再和你理论,省得你乱咬人!”

    (本章完)

第170章 西风忽来皱清水(8)() 
高必正要打人时,开篇几乎都是这种对白,先把人打死以后再和尸体理论。高必正还没开始‘吼哈’呢,郝百尺的脑袋就开始极为卖力地配合着他晃动着的拳头左右摇摆。朱四急忙道:“必正住手,清者自清,且听一听郝御史说话。”不拦住不行啊,真打上两拳就该出人命啦。朱四也恨不得郝百尺能早死,可毕竟这是在朝堂,高必正打死了言官,朱四一准儿得把老高送进大牢里去平息悠悠之口啊,而且他还得管饭,老高还特娘的特能吃。

    高必正还是很听朱四的话的,他如今也只听朱四的话。虽然他这人有些疯疯癫癫,却非常看重和朱四的交情,他对朱四的那种信任和尊重也是李锦等人心里所没有的。

    没有朱四的阻拦,郝百尺这会儿怕是已经挺尸了吧。可人家郝百尺并不害怕,高必正松手后,他大义凌然的向前方以及左右众大臣们各瞧上了一眼。瞿式耜等人又已经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吴贞毓等人已开始忧心忡忡,担心郝百尺的话是真的;堵胤锡和秦翼明谨小慎微不留痕迹,在事情没有弄清楚前,堵胤锡和秦翼明都会和朱四的心态一样,虽然他们也不相信蜀王会谋反。

    郝百尺撇着大嘴的样子似乎是在告诉同僚中那些只会鼓捣小动作的人们:老子今天让你们开开眼,让你们知道知道什么叫做舍得一身剐,敢把蜀王拉下马。文臣都不喜欢大西军和大顺军的旧部,这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

    只听郝百尺说道:“蜀王刘文秀在成都私设文武官员,大建宫室,东联夔东十三家,又四处招降纳叛,刁买人心。谋反之意今已昭然若揭,而此时陛下又将收复关中、与鞑子决战西北这样的事关我大明存亡之重大战事所托非人。刘贼若此时倒戈,亦或自立,我大明将危在旦夕。臣请陛下速做决断,诛灭此贼,先安内而攘外,另寻良将主持西北。”

    听闻郝百尺如此诛心之论,朝堂内立刻如同一石惊起千层浪,群臣展现出的各种表情真是五花八门。又有御使甄唔知想要复议,而兵部尚书堵胤锡想要出班驳斥,都被朱四挥手退下了。

    朱四觉得,与其让他们各执一词吵得不可开交,倒不如自己一个人迅速将此事处理掉,免得人心惶惶。朱四只是奇怪,蜀王挺近汉中这个命令知道的人大概就只有秦翼明、堵胤锡以及邓凯和身在四川的李元胤还有刘文秀本人。那么一个小小的御史怎么会如此言之凿凿的声称皇帝想要收复关中,并且所托非人呢?此中定有蹊跷。

    秦翼明和堵胤锡是朱四最信任的将领,李元胤和邓凯又都是自己的铁哥们。这事儿自己就连高必正都没告诉,如果话是从哥们儿的口中传扬出去的,高必正也是这群哥们中的一员,他肯定也会知道,而从高必正的表情上看得出来他也很吃惊,可以看得出老高对朱四这么大的一盘棋真的毫不知情。这就证明郝百尺的话不是有内部消息,而完全是根据朱四的部署展开后,所做的一种精确猜测。朱四暗道:“东林党的五虎虽然散了,看来其党羽中还有高人啊!”

    其实最应该在此时替刘文秀在朝堂上出头的应该是李定国,同为大西军,又都是张献忠四养子的李定国与刘文秀平日最为要好,可是李定国就像是没听见郝百尺说的是什么一样,眼观鼻、鼻观心的在那里入定呢。可见这个人的嫉妒心该有多么可怕,兄弟不相容,手足相残为得就是以我为宇宙中心的这样一个虚无缥缈的价值观。李定国大概是觉得自己的功勋足以代替刘文秀的任何角色吧。

    在朝堂上短暂的喧哗中,朱四的眼睛像扫描仪一样把众位大臣的表情全部勘察了一遍,这种突如其来的事件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可以迅速观察到真心。至于事件本身,倒还是其次的。东联夔东十三家?李锦、马进忠、高必正、刘体纯、郝摇旗都是历史上的夔东十三家呀,这会儿的夔东十三家又特娘的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最早的十三家之说出自李自成、罗汝才、张献忠和马进忠等十几路义军联兵抗明,后来的夔东十三家联兵也是永历朝堂内部分裂之后的事情啊,其原因也都是被这群人给逼走的啊。朱四可没有逼谁呀,夔东的十三家现在八成人还没凑齐呢,一家还没家上呢,怎么就十三了?可就算是春秋笔法,他郝百尺的这一巴掌也是要打到朝中大半武勋的脸上了。这是要火力全开的架势呀!难道刚刚恢复元气的东林党又要大举剿灭起义军降将了?

    朝堂渐渐的安静了下来,好像大家对这样的话题已经都不太感兴趣了,或者是这潭水已经太深了?轻则是触动天子的逆鳞;重则可以让手握重兵的起义军降将产生哗变,造成南明政权的二次分裂。谁敢在此时煽风点火就是在引火烧身啊。

    所以其他的大臣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观察户外的天气上,虽然眼睛和天空还隔着一道天花板,观察也一样的煞有介事;也有的人似乎是丢了什么,在地面上、袍袖里、鼻孔中四处的寻觅。到底丢了什么也许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可无论丢了什么,此刻都到了必须该找一找的时候了。

    此地三月的天很是湿冷,冷得室内的墙壁甚至是地面都会冒水儿,本地人又把这样的气候称为“回南天”。这种天气就是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一番战争的结果。户外的风吹得好诡异,像是冤魂的哀鸣,朝堂大门外的天上,有一只黑秃鹫在不远处幽幽的盘旋着,喜欢腐食的它最是希望猎物能自己死掉。

    在朱四面前五步的距离,放着一只水缸粗细的铜制火炉,镂空雕刻着几种瑞兽,喷发着炙热的火焰,在替这个寂静地有些死气沉沉地朝堂驱赶着湿冷。郝百尺已经跪了半个时辰了,朱四却还看不出有要回答他的呈奏或请他平身的意思,即使看着他此刻像蠕虫一样的在坚硬的青石板上缩动,也并没有让朱四的恶趣味得到满足。

    好像又经过了能容许朱四再睡一觉的时间以后,他才把一直凝望着火炉,欣赏着柴火在炉中挣扎的目光,游移到这位郝大人的身上。“郝爱卿,你与蜀王远隔千山万水,究竟是如何得出的这些结论?南京尚且还没收复,朕又何时说过想要收复关中了?郝御史如此妄加揣测军机,倒是要叫锦衣卫们都闲得没事做了。”

    (本章完)

第171章 西风忽来皱清水(9)() 
郝百尺那花白的胡子上都是湿漉漉的汗珠在滴滴答答,不是累的,而是跪的,跪了这么久,膝盖的酸胀痛麻一定不会让他好受。“臣的消息来源虽庞杂,但却绝对可靠。”“哦,可靠就好啊,既然你能有如此可靠的消息来断定蜀王必反,那也一定可以推测出蜀王最迟何时谋反了?相信这样重要的日期,你一定能够告诉朕,对么?”

    朱四根本没兴趣细听一下郝百尺的消息来源,散朝之后,会有锦衣卫北镇抚司的人仔细问他的,这些事儿用不上朱四操心。朱四所要做的就是先期在四川安排一个亲信——李元胤统领重兵,又在陕西的攻击部队主力中安插了马进忠,而且马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