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依靠谈,谈不出结果的时候,需要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力量了。”外交官笑着对隆美尔说道。
这名外交官顿了顿,又继续开口接着说道:“元首不仅仅批准了你的这个进攻计划,还扩大了它”
“元首让意大利调拨了一些物资,请求墨索里尼给你足够的资源……他需要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攻占耶路撒冷,占领安曼”
在夺下了整个埃及,将苏伊士运河彻底收入囊之后,隆美尔的进攻实际非常的有限。
可是现在,元首竟然一下子放开了手脚,准备让隆美尔在东地区,大干一场了。
“太好了我这让我的部队集结起来……耶路撒冷?我倒要看一看,谁能阻止非洲军团的铁蹄”
“哦对了,将军阁下,为了更贴切一些,今后您的部队,要更名为德国远征军——‘东军团’了”那名外交官笑着补充道。
……
连续加更,龙灵今天状态不太好,在这里给大伙告个罪,实在抱歉!龙灵会尽快调整好状态,谢谢大家的支持了。
:
590有些吃紧的后勤()
更换了件名头的德国非洲军团,其实还是那个纵横北非的部队,唯一的区别是,这支部队的补给现在更多,人员也更齐整罢了。 w w w 。 。 c o m
虽然德国在苏联的行动,严重影响了最高统帅部还有陆军总司令部对北非的关注,可这里依旧还是德国很重要的攻击方向。
别的不说,不少德国高层,还是有一颗征服世界的雄心的他们希望自己的部队可以横扫东,并且从苏联脆弱的腹地北,攻击高加索。
先不说这个战略计划的可行性,仅仅从结果来看,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大胆而且绝对有效的攻击计划。
当然了,即便是在1990年,美国打响了海湾战争,横着进攻伊拉克地区,后勤补给依旧是一个非常让人头疼的问题。
而在1941年,隆美尔手里的卡车全部都用来跑运输,都抛锚在沙漠里,还不够他的部队冲进巴格达打一个小时的呢。
更何况,现在隆美尔的军团看去非常的强大,可是它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
首先,原本专门支援隆美尔进攻的德国战斗机部队,现在已经彻底被调走,只留下了在地海马耳他岛训练的海军航空兵。
即便是这支海军部队,大部分装备的也只是海军航空兵的舰载机,训练的科目也都是海攻击。
大部分的东军团的战斗机部队,都是意大利空军。他们装备的飞机性能不德国的飞机,战斗力也不如德国空军那么可怕。
其次,地面部队看去人数不少,而且战斗力惊人,可是他们并没有足够的弹药,来支持他们持续作战。
随着人数的提升,东军团的炮兵等物资消耗部队的基数也越来越大。让这些部队运转,需要的物资也越来越多。
千门大炮,储备的炮弹其实并不多。大部分东军团至今都在使用英国火炮,原因竟然是缴获的英国炮弹数量更多一些。
有了这些原因,隆美尔才会在非洲老老实实的一等是半年,都没有向英军继续发起攻击。
他这一年并不是什么都没做,而是命令意大利的部队疯狂的建设他身后的塞得港还有亚历山大港,以便他快速的补充物资。
可惜的是,随着苏德战争的开始,算是他身后有一个大型港口支持,也没有多少物资从欧洲运送过来了。
从意大利还有巴尔干半岛开出来的船只,一般来说都会带着食物还有其他物资,带走的基本都是石油。
后来连食物都少了,大部分船只都开始运输淡水,以便回去的时候,可以运输石油。
提起运输,轴心国拿出了三分之一的运输力量,来建设利亚的油田,增加其产能,以便在战争和国内建设消耗。
另外拿出三分之一,来建设苏尔特港还有被毁的班加西,加强地海周边的港口吞吐能力。
剩下的三分之一里面还有一部分,是用来维持日常的地海日常运输的——包括到的黎波里以及突尼斯等地区的正常航行。
最后的那一部分,才是给隆美尔的运输力量。这些力量能够勉强维持隆美尔部队的日常消耗,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拿隆美尔手里的火炮来说,如果全部从德国还有意大利运输,运输压力是非常巨大的。
毕竟地海现在是轴心国的内湖了,所以战争已经不是主旋律了。当然要转向经济建设为主,这也更符合当地的民心以及利益。
现实的情况是,隆美尔手里的火炮,大概有五分之一,是意大利部队原本部署在北非的老式火炮。
还有五分之一,是德国从国内运输来,支援隆美尔的老式火炮……另外还有五分之一,是意大利在北非之战的后期,支援给隆美尔的较新式的火炮。
剩下的五分之二,都是缴获英国人的火炮——换而言之,非洲军团,或者说东军团手里有五分之四的火炮,其实是落后时代的旧型号。
这个现象从隆美尔的坦克部队内也能看得出来:东军团是德军唯一一支没有装备豹式坦克的部队。
它的坦克部队构成,大部分是重量较轻可靠性较高的3号坦克,还有一些短管的4号和少量的4号改进型。
甚至,这支部队还装备了一大堆在东线已经难觅踪影的2号坦克,作为侦查和保护侧翼的力量使用……
所以,地海周边一片歌舞升平,至少在这里,战争已经结束了。
3月19日,英国投降之后,墨索里尼前往开罗,在那里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名字叫做《战争结束了》。
可惜的是,这篇演讲最著名的地方不是墨索里尼演讲的内容多么的华丽精彩,而是第二天,也是3月20日,苏德战争爆发了。
结果在3月21日,意大利因为轴心国协定对苏联宣战,卷入了一场新的战争之。
于是墨索里尼的这篇《战争结束了》的演讲,也成为了一个笑话,于是也只剩下意大利,还关注着东军团了。
现在的隆美尔,正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商量着有关进攻耶路撒冷的作战行动。
他看着地图,对自己手下的意大利军官说道:“攻击开始阶段,尽可能的使用英国火炮……”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先消耗掉库存较充足的英国炮弹,才可以将那些缴获来的英国大炮淘汰掉。
“开罗的炮弹,已经大部分都被转运出来了……我军已经向加沙地带集结,很快可以向耶路撒冷展开攻击。”意大利的军官给出的答案,让隆美尔非常的满意。
至少这位德国的指挥官有一个优势,那是他的部队,面对的是没有多少战争潜力的地方武装。
按照隆美尔的计算,也许2天,也许3天,他的部队可以开进耶路撒冷,解决掉周边的两个可怜的阿拉伯势力了。
“让第21装甲师先行动,清除掉外围的敌军。攻坚任务交给你们了,两天之内,夺下那里”隆美尔指着地图,对意大利的盟友们说道。
:
591兵入乌克兰()
隆美尔不是不想增加自己的后勤运输,而是轴心国现在已经没有多少能力调派向地海了。
英国的投降,给德国留下了大量需要填补的空白:直布罗陀还有不少军舰空闲着,哪有功夫增加隆美尔的运输船?
不得不说,英国干脆的投降,给德国制造的麻烦,短时间内并不英国抵抗要少,甚至有的方面要更多一些。
如说,原本还算勉强够用的地海运力,因为抽调船员的原因,一下子下降了百分之十
这个下降可要英国抵抗造成的损失大得多,也快速的多失去了这些船员的德国,只能依靠素质并不让人满意的意大利船员来跑运输。
船员的短缺,让德国海军的建设陷入到了混乱之。大量建造的战舰都不得不停下来,等待人员的补充。
而这个时候,想要补充运输船的数量,更加难加难了,德国已经让英国全速恢复,加入到了造船的浪潮之。
可这一切依旧还是杯水车薪,英国短时间内生产的船只,连填补英德航线都有困难,更别提补充地海航运了。
苏德战争更加让隆美尔雪加霜:德国国内连物资都没有了,哪里来的运输?
百分之八十的军火还有其他物资,都要向苏德前线输送。提供给隆美尔的,现在连百分之五的军火产能,都无法保障。
要知道,在东线可是集结了德国300多万大军,如果算后勤部队还有仆从军,数量超过550万。
这么多兵力,人吃马嚼一天下来,消耗掉的粮食够运输部门跑断腿了。更何况还有汽油弹药,还有抢修和俘虏等问题呢
意大利倒是好一些,可是德国截流了大部分意大利的钢铁,所以意大利的工业一直都处于半运转状态,指望他们补充太多物资,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元首命令隆美尔继续进攻,一方面是以打促和的计谋,一方面也有虚张声势的意味在里面。
在隆美尔正在向加沙附近集结兵力,准备向耶路撒冷地区发起进攻的时候,李乐在狼穴也在部署着东线的下一阶段进攻任务。
指着面前的巨大地图,李乐看着手下的将领们,开口缓缓的说道:“合围明斯克附近的苏军,歼灭这支有生力量,是我们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
“北方集团军群要尽可能的配合央集团军群行动,合围明斯克之后,争取在斯摩棱斯克附近再打一个围歼战”他一边说,一边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画了一个大圈。
历史,德国在明斯克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之后,转而拿下打响了基辅战役。
这让德军创造了基辅会战的耀眼胜利,却也同时让德军自己丢下了苏联境内本来不多的能够依托的公路和铁路线。
失去了这些铁路和公路的支撑,德军装甲部队在乌克兰境内的农田里挣扎了至少两个月,还没回到北方较好的交通线。
虽然基辅会战巨大的胜利让德军获得了攻击高加索地区的前沿阵地,可失去的战略时间,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李乐的计划,和之前希特勒的作战计划完全背道而驰。他的观点倾向于陆军司令勃劳希契和总参谋长哈尔德,希望可以通过闪击莫斯科来解决一切问题。
希特勒不同意先进攻莫斯科,是因为他的部队缺乏油料,无法进行这种战略选择。
可李乐有利亚油田的支持,有了这种选择的基础。所以李乐决定,优先尝试切断苏联的指挥神经,扰乱苏军的战略指挥。
实际,并不是希特勒不如李乐,只是他手里没有利亚油田这张王牌,所以无法选择优先攻击莫斯科罢了。
假设希特勒选择攻击莫斯科,苏联在指挥系统被瘫痪之后继续抵抗,那么德军手里的汽油,不够从莫斯科南下到斯大林格勒的了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虽然罗马尼亚一直在供给德国石油,可却只能让德国进行日常消耗使用。
战略调动这种多余的消耗是多余的消耗,动用的都是国家的战略储备石油,短时间内是无法依靠罗马尼亚石油进行补充的。
所以说,对于希特勒来说,闪击莫斯科是一场豪赌,苏联如果投降,德国赢了,反之德国输了。
作为一名国家领袖,这种豪赌是不理智的,希特勒选择了攻击基辅,挺进高加索——只要夺取了高加索的油田,德国有可能再支撑下去
可惜的是,他失败了,德国在攻击高加索的过程,失去了主动,在斯大林格勒城下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他损失的不仅仅是兵力,还有战略决策带来的石油储备的消耗,以及宝贵的时间。
现在,李乐可不缺少石油,利亚的石油现在已经差不多满足了北非还有意大利法国的需求,还有一大部分反哺到了德国。
在这种情况下,李乐可以不用顾忌石油的消耗,拥有更多样性的选择。
“现在才是4月份,我们只要在5月攻击到莫斯科城下,那么有5个月左右的时间来夺取莫斯科”李乐最终将自己手里的教鞭点在了莫斯科的位置,对自己的将领们说道。
“只要在如东之前夺取莫斯科,一个失去了指挥部的苏联,想要熬过一个冬天不容易了。”这个原因,才是李乐尝试攻取莫斯科的战术原因。
俄罗斯的冬季是寒冷的,李乐当然知道这一点而且他还知道,1941年的冬天,似乎过去几年的冬天更冷一些
占领了莫斯科,也摧毁了苏联的统筹指挥枢纽。失去了统筹调度,苏联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内的平民,将如何依靠自己度过这样一个寒冬?
即便是失去了莫斯科的苏联高层依旧可以稳住局势,可势必在军事方面投入的精力更少了
只要苏联方面不能把自己的全部经历都投入到军事反击,第二年春天到来的时候,德军的优势依旧存在。
“我的元首,进攻的顺序,陆军是没有意见的。”站在李乐身边的,是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元帅。
他现在差不多已经收起了自己的那些小心思,一心一意的为元首征战苏联了。
巴巴罗萨可以说是他战略指挥艺术的巅峰,也是他作为德国元帅功绩的巅峰了。
如果他能够攻下苏联,那不管元首拥有多么巨大的威望,他作为陆军总司令,也绝对会被铭记史册的。
凯特尔也支持这个计划,因为他在军方里面,已经算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元首嫡系了。
这个时候不支持元首,那才是脑子有病了呢。所以他赶紧表态,支持道:“最高统帅部也认为,这个计划没有任何问题”
对于陆军来说,只要在苏联公路与铁路较密集的苏联部,还有部偏北地区作战,那么其机械化优势能完整无缺的发挥出来。
“让博克元帅开始攻击……逼迫乌克兰境内的部队向基辅后撤解除掉苏军对罗马尼亚的威胁”李乐看了一眼勃劳希契元帅,开口吩咐道。
德国在南线的攻击一直都很随意,包括意大利还有罗马尼亚的仆从军,都没有刻意去进攻苏军。
这是德国的战略规划,同样也是因为这里的部队步兵太多,不适合快速推进。
指望意大利还有罗马尼亚等仆从国的部队防御还没问题,可指望他们一天推进100公里,这有些痴人说梦了。
“明白了,进攻到利沃夫?”看到元首看向自己的目光,勃劳希契赶紧开口问道。
既然双方在进攻的大方向保持一致,细节这位第三帝国陆军总司令,愿意听取足够多的元首的意见了。
“进攻到利沃夫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缓慢的向基辅方向试探攻击”李乐给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的底线非常的简单:“攻击进度,以不影响到央集团军群还有北方集团军群的战略行动为准”
“我明白了这一次会议之后,我给博克元帅发消息,让他想利沃夫展开攻击”勃劳希契立正站好,昂起下巴领命道。
进攻乌克兰,可以破坏苏联在这里的粮食产区,影响到苏联的过冬储备。
运气好的话,博克元帅还有可能遇到乌克兰当地人的欢迎,他可以凭借解放者的身份,轻易的突进到基辅周边。
一旦打乱了苏军的防御计划,那么德国在第一个冬天可以掌握主动,搞不好甚至可以扩大自己的优势。
当然了——李乐知道美国人一定不会袖手旁观,他们一定会支援苏联,帮苏联撑过第一个冬天的。
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