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一切为了美利坚()
“还真是不太好选择啊这种情况,美国无论如何,都拿不到太多的好处啊。”看着明亮的窗外,罗斯福皱着眉头自言自语。
让美国提前参战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实际上美国自己也并不适合这种选择。
威尔逊总统在一战没有达到美国战略目的的情况下,留下了德国这个伏笔,让德国在关键时刻再一次爆,拉昔日霸主英国一起覆灭。
计算来计算去,美国在自身的战略安排完成了百分之八十,已经差不多接近成功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变化!
本来一路上如同被木偶一样被美国牵着鼻子走的德国,竟然在这个时候突然有了“自我意识”,准备要跳出棋盘,自己来做棋手了。
这就有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威胁层面:一个是战略层面上的,一个是战术层面上的!
如果德国只是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冒出了一个求的想法,在这种想法的推动下,才勉强想到了暗中动员这招棋的,那就是战术层面上的变化!
那美国对付这个变化就非常简单,继续按兵不动就可以了,让英国和德国自己去狗咬狗即可。
可如果希特勒是一个藏拙了的奇人,德国高层也没有表现出来那么鲁莽,这个战术层面上的问题,就瞬间上升到了战略层面!
战略层面上出了变化,这个就不容易对付了!因为罗斯福不知道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德国人开始在战略层面上布自己的棋子的!
换而言之,罗斯福无法确定德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沿着美国的战略安排前进的!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问题!这才是让罗斯福感叹“不太好选择”的真正根源。
表面上来看,德国是一天前才跳出了美国的安排,开始“不走寻常路”的。可是德国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走自己的路这个问题,罗斯福短时间内就不好确定了。
德国人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就开始利用美国,在部署自己的棋局呢,还是在希特勒上台之后,才开始走自己的路线的呢?
从99年到94年,这2年的时间里,有多少环节是美国人计划成功,又有多少是德国在演给美国看,暗中却有自己的想法?
反正在这一系列的思考中,罗斯福现自己有点儿看不透对面的那个元先了。他甚至突然有一种感觉,大洋彼岸的那个对手,换人了!
罗斯福知道,现在因为战略变化,直接让美国选择参战,是不合适也行不通的。
经过了吃力不讨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盛行,人民厌战情绪严重。
在这种大背景下,要想战胜国会,用一个猜测和一大堆见不得人的理由,促成美国出兵欧洲,根本不可能。
这也就是说,美国现在是没有直接按死跳出棋盘的德国的能力的另一个方面也很说明问题。
在39年之前,美国6军的总兵力实际上也就几十万人而已,要想插手欧洲事务,怎么也要动员2万正规军吧?
训练两百万军队,然后再把这些军队运到欧洲战场上去先不说有没有位置摆这些军队,就算有地方,也不是一年时间能完成的。
一年之后?开玩笑,现在的德国6军已经是百万雄狮了,一年之后再强化了的德军,靠美国自己的2万军队吃掉?谁吃谁都是个问题吧?
另一个让罗斯福放弃直接对德宣战的原因,是因为德国的旁边还有一个苏联呢!
美国动员军队,远征欧洲和德国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随便想一想,这也是便宜了苏联人的节奏。
我靠!等美国和德国两败俱伤之后,苏联红军高举**大旗,一路西进征服欧洲这游戏怎么看怎么是地狱难度了!
苏联拿了欧洲,吃了欧洲的技术再玩“主义输出”,这妥妥的就是统一全世界的节奏了美国神助攻,好人不解释
所以,美国提前参战这种事情,罗斯福随便一考虑,自己就放弃了。现在他剩下的手段并不多,何况美国现在还有另一个算漏了的对手呢!
日本在太平洋上虎视眈眈,占领了大片的中国领土,正在磨刀霍霍等着挑战美国霸权呢!
现在对付日本,或者说削弱日本,压制其崛起并且让它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走狗,才是美国面对的头等大事啊。
“德国这一边,只能先密切关注着,毕竟还在战略框架之内,没有掀出浪花来。”罗斯福眯着眼睛,脑海中这样盘算着。
让他做出这样的判断的,是昨天海军部门给他送来的报告长门级战列舰的设计图纸,经过鉴定,美国第一批拿到的,确实是真家伙!
虽然并不详细,可是这些绘制的图纸,标注了详细的战舰设计结构,也注明了许多重点地方的装甲厚度。
拿到这个图纸的这几天,美国找了一大群专业的工程师计算了一下,竟然现图纸上的结构设计,是经得起推敲的!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这套不太详细的图纸,八成是真的!那上面的数据,也就八成是真的了!
日本海军一直在隐瞒,隐瞒长门级战列舰的真实航,他们对外宣称的是23节。
可是在德国人给的图纸上,长门级战列舰的航是可怕的26节,这已经是美国战列舰追不上的高了!
无论是抢占阵位,还是在冲击或者逃跑的时候,高航都意味着更大的优势啊!
再看装甲还有火炮方面这他么的都是明目张胆的针对美国,看来日本找美国的麻烦,那是早有预谋处心积虑了!
罗斯福看到了这些图纸的分析报告,这些情报的出现,让罗斯福自以为自己看到了德国人的弱点,看到了德国人的缺陷!
在这种美国是敌不是友的时候,竟然还有人在为团结美国而努力,这本身就是德国战略路线不明确的信号!
罗斯福决定暂时不参战之后,也没有立刻放弃支援英国,继续消耗德国的打算。
他决定要增加对英国的援助,然后争取在中东还有其他地方拿到更多的好处。
美国必须要利用这一次战争,从根本上削弱英国法国德国这些欧洲老牌强国。在欧洲的废墟上,倾销美国的商品,让欧洲变成美国扶持的小兄弟!
也只有这样,美国才能避免自己被欧洲孤立出世界格局,避免苏联在欧洲掀起腥风血雨,构筑一个可怕的“**大6”!
“必须要加强对英国人的支援,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下定了决心之后,罗斯福在面前的办公桌摆着的便签上,写下了这么一句话。
一会儿开会的时候,他要督促马歇尔等人,尽快拟定出更详细的支援英国的计划,将物资补充到北非还有其他地方。
“第一批送出去的坦克,还有军需物资,不知道现在到了中东地区没有”这位美国总统的心中,此时此刻想的是这个问题。
“长官!”就在罗斯福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名情报军官走了进来,腋下还夹着一本用来装档案的牛皮纸袋。
他走到罗斯福的面前,打开了那个纸袋,然后取出了里面的文件,放在了罗斯福的面前:“英国那边的消息。”
看了一眼文件上的字,罗斯福眯着眼睛放下了这些纸张。他抬起头来看向情报军官,摘下了眼镜:“‘影子’竟然还在?而且还泄漏了喷火战斗机的性能?”
“是的!最近英国人在查这件事情,而且还遮遮掩掩。”情报军官回答道。
情报军官的话让罗斯福脸上的表情更加难看起来,在这位总统先眼里看来,英国方面这么做,似乎恰好向美国证明了,其短期内无法找到影子。
“这么说,如果我们现在给英国人p…39还有p…4战斗机,德国人也会知道我们的战斗机性能?”罗斯福不得不谨慎的思考,美国的援助会不会为自己带来灾难。
毕竟,德国人可以情报给美国,当然也可以情报给日本如果英国人不能保守住美国的秘密,那这个秘密很可能要被日本人知道!
这不是罗斯福愿意看到的结果,也不是他愿意承受的。不过他依旧还是要开口问一下这方面的专家,这标志着他对属下们专业的信任。
“总统先战斗机的主要性能,是要靠试飞还有产厂家的测试一点点拼凑出来的,只是成品飞机,前线飞行员八成是无法自己驾驶的战斗机的详细性能的!”情报军官开口回答了总统的问题。
“你说的很有道理!可是我们没有必要冒险!”罗斯福把手指头夹着的眼镜放回到办公桌上。
不过他随后说的话,却是另外一个意思:“用这个理由,和英国人谈判能多要一些东西,就多要一些毕竟一切,都要为了美利坚!”——
感谢大家的支持和打赏!谢谢!加更奉上,愿大家看的过瘾!
224强大的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美国强不强?如果只看美国那不如波兰的陆军规模,差不多就要被美国人玩弄的花招给蒙蔽了。
二战之前的美国强到什么程度,从一战之后的一系列国际问题上,就可以简单的分析出来了。
如果从表面上来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重组世界秩序的是联合国体系的话,那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出来的体系,就是国联体系了。
国联体系最终为什么崩溃呢?就是国联体系作为一个战胜国分配利益的体系,它本身出现了一个致命的缺陷。
这个缺陷就是不完整性在国联不接受德国的同时,美国人直接掀了桌子!
可以说美国人的退出,让这个维持秩序的国联天生缺少了法理性,最终导致了这个机构的崩溃。
在国联之外呢?美国人自己玩了一个华盛顿体系,在当时看来这个体系同样不全面,可这个体系最终被美国玩成了。
华盛顿海军条约诞生,在这个条约之中,日本保留的战列舰吨位数是30万吨,而美国海军保留了52万吨的总量!
同时,当时的世界霸主,一直把海洋,和皇家海军看作是自己生命的英国,战列舰总吨位是55万吨!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一看,美国的综合国力如果不是已经强大到了让英国都忌惮三分,英国人会不会用一个条约让出自己霸主的位置?
签订华盛顿海军条约的各国,其他的差不多都是陪衬,这个条约最直接的信号,最强烈的信号是什么?是英国承认了美国海军的国际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海军奉行的是什么政策?英国皇家海军要求自己的舰队,是第二和第三海军强国的总和!
虽然今天我们看来,英国海军的这种要求对英国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可英国皇家海军在日德兰海战之前,是拥有碾压其他国家海军的实力的。
结果呢?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完了,美国掀了桌子不加入国联的事情发生了没多久,华盛顿海军条约却成了英国皇家海军承认有人和自己“平起平坐”的书面件!
要知道,此时此刻的英国皇家海军,已经从灵魂到*,消灭了世界第二海军德国公海舰队。本来应该正是趁着这个机会,拉开海军规模差距的时候啊!
结果却是英国皇家海军不但没有巩固自己的地位,却和战后世界第二的海军达成协议,保留数量相等的海军!美国国家实力如果不强,英国人脑子进水了,才会答应这样的条件!
仅仅从今天看来,苏联美国两个体量相当的巨人,要签一个《中导条约》多么困难?而美国在压俄罗斯一头之后,退出《反导条约》是多么的干脆!
如果今天中国找美国签订一个条约,内容是要求美国书面承认中国有资格建造和美国海军等量的海军舰队,能不能实现?
不要再觉得一战之后的美国并不强大了,至少在一战之后,摇摇欲坠的英国的身后,美国已经实现了自己真正的崛起了!
从能源上,古老的大英帝国掌控的石油资源,在遥远的中东地区,中间还要跨越一个不太平的地中海!
而美国控制的新兴资源石油在本土,还有墨西哥湾!这在能源安全和能源价格上,美国都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英国本土资源短缺,都要靠越来越不稳固的殖民地体系补血,可美国却不存在这些问题,橡胶等工业原材料,可以从南美轻易获得!
摊开地图来看一看,1939年的世界格局,产橡胶的地区,菲律宾马来亚等地,都已经在美国的影响还有实际掌控之中了。
世界产油地区,三分之一在美国的囊中,支撑现代工业发展的石油橡胶钢铁三大资源,美国是所有强国之中唯一一个无短板无运输障碍的国家!
1930年,美国钢铁产量是欧洲国家生产总和,到了1940年,因为法国崩溃,美国钢铁产量已经是欧洲包括英国在内所有国家的二倍了!
英国明显不是和德国一伙的,所以如果不算上英国的话,德国即便能够整合欧洲,德国1940年能拿到的钢铁产能,也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
如果1940年美国不是强国,那哪个国家能算强国呢?看一个国家强大与否,难道只是看军队数量么?
好,就算是只看军队数量,在1940年的时候,美国海军舰队实际拥有世界第一海军你没看错,世界第一!
英国这个时候已经被德国击沉了皇家橡树号等一批军舰,美国海军吨位这个时候已经超越英国了。
美国这个时候的总人口达到了两亿,动员能力超过1000万。而英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全面动员之后也只有600万而已。
这还要算上殖民地的贡献,包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还有印度甚至缅甸……
论起邻国,英国和法国还有德国等一大堆狠人挤在一起,当然只能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力量,根本无法脱身。
美国在这个时候,天选之国的优势已经开始显现,陆军可以保持小规模,让国防负担减小到最低的程度,安然度过金融危机!
无论从哪个方向来看,尽管这个时候欧洲依旧是世界的中心,可当德国进攻波兰拉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那个瞬间来临,美国这个闷声发大财的国家,实际上就把自己最后一个短板给接上了!
是的,在二战之前,之所以欧洲还是世界的中心,之所以美国还没有领导世界的能力,是因为美国没有这个传统,也没有这个声望!
在传统的世界列强看来,美国缺少成为世界霸主的底蕴,它还少最后那么一点点的资历!
可是当希特勒在欧洲掀了桌子之后,美国有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崛起的机会他从老哥英国那边接过了权杖,体面的坐上了英国人已经让出来的王位!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王位实际上英国早就让出来了,王位一直空着!
美国并不是把英国拉下了王位,而是英国人自己走下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英国今天依旧是常任理事国的原因,它保留的底蕴还在,大不列颠在战争中保留了最后的一丝体面!
追寻英国人走下世界霸主的时间,很有意思的其实是在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的那个瞬间!
签订这个条约的其他国家只不过是配角,是观礼的群众罢了。这个条约真正传递的消息非常简单:英国走下了神坛!
英国通过这个条约承认了美国的国际地位,美国却没有急着上去成为众矢之的。
什么是国家智慧?这才是真正的国家智慧!通过华盛顿体系,美国实际上已经把英国拉下了权利的王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