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种栽赃是广范围的,可是丘吉尔却已经重点盯上了这几条街道。
因为德国间谍选择的敌方,都是英国空军部门高级军官住户较多的地方,所以多少对丘吉尔的判断有了影响。
本来这个影响只有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可是加上今天神棍给出来的名字,丘吉尔就把这一点点给无限的扩大了起来。
“道丁?有没有能力搞这种事情呢?必须要好好调查才行!”丘吉尔觉得自己找准了方向,开始盘算起如何重点侦查来。
不过他眼前的一切还没有结束,防空警报的声音就响了起来,德国轰炸机的身影又一次出现在了英国的领空。
一架接着一架的德国轰炸机如入无人之境,在高射炮火下,打开了弹舱,将一枚接着一枚的炸弹,投了下来。
地面的爆炸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巨大的黑色云朵,英国的工厂废墟在轰炸之下崩塌,弹坑一个连着一个。
英国的防空射手们都已经开始麻木了,他们在没有战斗机的协防之下,根本就无法阻拦如此多的飞机,攻击自己的领空。
他们面临着和德国在二战后期的时候,一样的问题。紧靠防空火炮的力量,根本无法阻拦敌人轰炸机对己方目标的攻击。
防空火炮打出的炮弹,实际上射高并不怎样。比如德国著名的88毫米口径高射炮,最大射高就只有1万米左右。
更小口径的火炮根本够不着飞的很高的轰炸机,所以最高可以在8000米以上高空活动的德国ju…88轰炸机,英国国内一半以上的高射炮,是根本够不到的。
英国本身也缺少如同德国88毫米口径高射炮这类的武器,防空武器更多依赖的是战斗机部队。
随着战斗机部队被德国空军赶出了战场,英国防空体系也就崩溃了,缺少防空武器的英国,一边疯狂的制造高射炮,一边更加疯狂的补充更多其他武器。
制空权的崩溃,意味着德国人的登陆作战随时都有可能展开,这种情况下,原本英国只生产战斗机抗衡德国空军的局面,就被彻底打破了。
飞机不敢出战,那就只能建造防空炮;丢失了制空权那敌人就有可能登陆,敌人登陆就需要更多的大炮和坦克。
生产更多的坦克和榴弹炮,就进一步的挤压海军和空军的钢材需求这就是另一个时空中,德国的局面。
现在英国面临的问题,也是同样的防御体系的崩溃,造成了更多的物资支出,浪费了原本应该足够的储备,让整个生产都陷入到被动之中。
德国产能不是不够,而是被分散到了许许多多个方面上了。
20毫米口径的高射炮,德国总共生产了14万门;37毫米到128毫米口径之间的高射炮,德国一共生产了4万门……
这些高射炮是为了应付英国和美国空军的,而且可悲的是这些武器数量庞大,却没有起到太多的作用。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战略轰炸的影响,这些高射炮都投在了坦克上面,德国的坦克产量将会大到什么程度。
当然,这还不算德国海军那近千艘潜水艇,都是被英国和美国海军干掉的而苏联方面根本没有建造像样的海军。
所以仅仅从坦克产能方面来批评德国工业,是不客观也不全面的。实际上德国真正的工业问题,有更深的原因在内。
那么,德国工业面对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呢?就是李乐作为德国的假元首,正在极力避免,费尽心思去整合的东西。
他现在正在帮德国自己走出一场工业灾难,至少不要陷得那么深,不要到最后让自己人,倒在工业体系的坑害之中——
今天因为状态不好,不能加更了,整理整理思路……
213质量和数量()
德国二战的时候有多少种坦克呢?我们来勉强数上一数,从一号二号一直到四号,然后是虎式豹式大名鼎鼎,之后还有虎王。
这还不包括从坦克延伸出来的坦克歼击车,不算这些坦克的另类改进型号。
在整个二战之中,德国的坦克战车型号有多复杂呢?随便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看的出来:虎王坦克竟然还有保时捷限量版……
如此复杂的坦克型号,放在整个战场上来说,就是一场让人绝望的后勤补给灾难!
一个坦克营,原本是装备4号型坦克这怎么补给?
于是整个后勤部队就需要为这么一个装备了两种坦克的坦克营,准备两种完全不同的坦克备件。
如此一来,这个营的后勤保障单位,在武器备件上,规模就比原来复杂了一倍。
然后呢?这只是维修修理的时候复杂了一些,装甲部队的后勤维修更加复杂了一些么?
不是的,是要求你的维修人员要会精修两种不同的坦克型号,它们从螺丝到轴承,没有一样东西是相同的……
所以,这些修理坦克的,要比那些补充进来开坦克的,更加郁闷一些他们不会随着坦克被击毁同时阵亡,他们要撤退到安全的地方,等待修理更多的坦克。
可是这些原本宝贵的,非常重要的坦克维修兵们,却发现补充来的是他们之前没修过的坦克好尴尬啊……
等他们好不容易学会了修一种新的坦克,一枚炮弹落下来,阵亡了两个,指挥官遇到了一个更尴尬的问题:我去哪找这么一个能修两种坦克的补充兵来?
于是悲剧的事情发生了,缺乏维修零件,缺乏能修理坦克的技术兵,缺乏油料,大量坦克最终只能被抛弃。
虎式坦克,豹式坦克,虎王坦克,这些被二战迷们耳熟能详的王牌战车,都成了被丢在路边,被自己人手榴弹干掉的废铁。
然后,只留给了所有人一个它们可靠性不佳,浪费资源的不好印象。虽然有这些装备自身的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因为另外的一个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后勤保证体系的崩溃!德国是二战之中,轴心国之内最重视后勤的一个国家,可是受国力影响,它也不得不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主战部队上。
也正因为如此,当后勤保障崩溃的43年和44年到来之后,德**队的战斗力遭到了巨大的削弱。
当正面战场上,盟军不得不用5辆甚至更多的坦克来换掉一辆虎式坦克的时候,却忘了德国人因为不能修理,在路上丢了两辆豹式坦克。
战争就是这样的残酷无情,在德国工业部门投入精力研发出新式武器之后,当军队滥用各种武器来维持摇摇欲坠的防线的时候,两边将自己的压力都抛给了后勤保障部队。
不能维修故障坦克,还只是德国战车大量非战斗减员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弹药的问题了。
虽然,德军研发出了钨芯穿甲弹,可是这种新的弹种并没有大量的普及,原因很简单,钨合金产能不足。
因为这样,另一个灾难性的后果就诞生了武器弹药的过度复杂化。
一辆坦克开始装备三种甚至四种不同的弹药的时候,补充一个坦克营就需要统计和运输四种不同的弹药。算上机枪子弹和手榴弹,这简直又是一场灾难。
德国人就这样,把本来应该越简单越好,或者说在够用的基础上做减法的工作,做成了一道加法题……
你天真的因为这就完了?错了!即便是相同的武器弹药口径,德国人也因为倍径不同,把复杂玩出了一个新的高度。
同样是坦克炮,同样是88毫米口径,虎式坦克和虎王坦克之间的弹药是不能通用的。
再说同样口径的75毫米口径大炮,豹式坦克上用的炮弹,和四号坦克用的也不一样。
谁能想到,德国人在战争中使用的四种主战坦克,竟然没有一点相似之处,彼此之间毫无通用的概念。
相比之下,苏联生产重点一直在t…34上,产量据说超过5万辆,同时美国的m4谢尔曼也生产了数万辆之多。
可是看看德国人的坦克生产数量呢?3号坦克5700多辆,4号坦克8500多辆,豹式坦克不到6000辆……
1号坦克一千多辆,2号坦克一千多辆,虎式坦克1千多辆,38t坦克一千多辆,六种型号的坦克加起来总数差不多是两万五千多!
人家生产一种型号的时候,德国工业部门正在和4种不同型号以上的坦克较劲。
当苏联和美国人在玩流水线标准化生产的时候,德国人正在生产战车里的艺术品!精雕细刻他们的保时捷限量版……
费迪南坦克歼击车生产90辆,猎虎坦克歼击车生产了85辆,虎王坦克生产了不到500辆,猎豹坦克歼击车生产了425辆!
当其他的国家拼了命的最求产量的时候,德国人多种型号的坦克竟然都只有百十辆的生产总数!
仔细想一想,这些德国重要的武器生产工人,那些好不容易建设起来的生产车间,用每天生产两个车轮的速度,为德国装甲部队提供着武器。
这些武器坏了没有备用的零件修理,运输没有专用的载具,因为宽度不同不能使用铁路桥梁,好不容易到了前线,还要在枪林弹雨之中保持弹药充足……
如果德国能这样就把二战给打赢了,那才叫真的见鬼了!纵观整个二战,德国生产了22种大类别的战车,其中只有1种过了1万产量!
很遗憾的是,这个过了一万产量的,不是大家喜爱的豹式坦克,也不是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而是默默无闻,被大家戏称为三秃子的三号突击炮!
而在战争最艰苦的44年,德国唯一上了2000产量的战车,是用38t坦克底盘改出来的追猎者!
除此之外,德国产量上能拿得出手的,就只剩下4号坦克和豹式坦克了……
李乐穿越之前,真的很想知道德国的后勤部长还有那些组织生产的天才脑袋里装的都是什么东西。
在军队里一口气生产和部署19种坦克和歼击车,是需要巨大勇气的,更何况这19种战车彼此之间大部分还没有太多的联系。
现在,穿越的李乐是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军队里,装备混乱成这个模样的。
作为德国元首,他已经提出了军队后勤保障建设方面的要求,规定所有的部队装备的战车类武器,必须压缩到10个大种类之内。
有意思的是,根据后世的数据分析,实际上德国坦克产能,并不比美国人和苏联人低。
这个结论大大的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吧?常识总是认为,德国产能不行,在资源和生产环节上,被对手们给“完爆”了。
但是横向对比,当德国开始动员生产之后,43年中型坦克生产总量一万一千辆,苏联是一万七千辆,差距就已经缩小了。
而到了日暮西山的44年,当年德国中型坦克产量是一万五千辆,苏联是一万六千辆几乎持平了!
这证明制约德国坦克生产的不是原材料,也不是工人产能不足,而是自己浪费了太多太多的机会!
要知道,德国还在同时量产着潜艇高射炮等苏联产量极低的武器装备。
如果,这一次李乐提前进入工业动员,同时减少生产的武器装备型号,将生产力集中在一起,那就能提高自身的产能。
最后得到的,就不是简单的合并产量,将有效的产能集中到更好的装备上那么简单了。
合并起来,进入到集群流水线生产状态之中,德国工人的素质加上传统工业的优势德国将生产出比原来多百分之三十的优秀坦克来!
没错!关闭了三号坦克生产线,取消掉无聊的费迪南还有猎虎生产线,新的5号坦克的产能就有可能达到豹式坦克的二倍以上。
如果性能上差不多少,多出来的豹式坦克将多为德军带来10个装甲师的加成!
不要小看10个装甲师,听起来数量似乎不多,可实际上德国二战一共也就只有46个装甲师而已。要知道这些装甲师一大半都不满编,而且有至少一半是没有坦克的所谓“装甲师”。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陆军多建设出10个装甲师来,是多么可怕的增强?
多10个装甲师,古德里安也许就打下莫斯科了!多10个装甲师,德军有可能就夺下高加索了!多10个装甲师,库尔斯克绝对是另一个结果了!
费迪南和猎虎坦克歼击车在牛,能凭借100辆抗衡整个东线的苏联钢铁洪流么?答案是不能。
可如果德国指挥官们多了10个装甲师,那也许就能和苏联的钢铁洪流对着冲一下,看看谁的浪头更凶猛了!
214振兴工业的第一步()
数量,虽然不能取代质量的差距,但是数量引起质变是被苏联证明过的,李乐亲眼见证过这一点,他不会有丝毫的马虎大意!
这也是李乐穿越来之后,第二天就让跟随他一起参观巴黎的德国艺术家施佩尔,去铁路部门工作的原因。
史上的施佩尔,也是因为自己的艺术才能受到了元首希特勒的看重,然后调到了铁路部门去工作的。
而真正的史证明了,施佩尔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他在铁路部门实践和锻炼了自己的组织才能,并且在43年临危受命,掌管了第三帝国的工业生产组织工作。
随后的43年和44年,德国工业立刻进入到了全速生产的状态,从坦克的生产总量上来看,就能够看出施佩尔究竟多么适合这个位置。
真实的史中,德国在1940年一共生产了2800辆坦克,而苏联那一年也生产了2800辆坦克。
到了1941年的时候,德国生产坦克数量3600辆,而苏联已经将产量提高到了6400辆。
42年的时候,左右战局的中型坦克产量,苏联是德国的4倍。而到了43年施佩尔领导工业部门的时候,德国产量提高了4倍!
44年,德国中型坦克的生产数量,第一次和苏联不相伯仲,可惜的是也是这一年,德国开始了两线作战,武器生产被两条战线瓜分,形势急转直下。
这其中有德国工业动员的力量,当然也要算上组织这一切的施佩尔,那惊人的个人能力。
说实话,第三帝国里名人不少,除了战场上的将军之外,能正经做事的人却不多。
鲍曼就是一个秘书,搞搞小圈子还行,再多一些他也就是个跑腿的人选了。
赫斯这个副元首八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搞不好还有点儿精神病潜质……
戈培尔往低级了说,就是一个搞文宣的,说的高端大气一点,就是传媒业先驱。忽悠人或者需要舆论吆喝,他是个不错的人选,干别的事情,就不那么靠谱了。
希姆莱……他的党卫队,说句实话也就是他的极限了。指望他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对不起玩不转!
沙赫特金融方面算是一把好手,可惜现在已经在监狱里关着了,李乐也不敢用他,这货多少还有点儿美国华尔街的背景。
工业方面的人才,不算那些干实业的,比如克虏伯之类的人,剩下的也没几个了……
数来数去,能够多少干点儿实事儿还有头有脸的,也就剩下施佩尔和海德里希了。
“施佩尔……我亲爱的施佩尔,去铁路部门,学习的如何了?”原本李乐是打算在一年之后再启用施佩尔的。
可是他手里实在是太缺少能用的,组织方面的人才了。尤其是德国三军对武器装备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今天。
“我的元首,铁路部门是一个精确而且复杂的地方。我去学习了这么久,对列车安排深有体会,这是一门复杂的统计和计算科学。”施佩尔说着自己去铁路部门的感受。
不得不说,德国铁路部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