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晨点点头:“我也不会信任一个吃里扒外的人。王安没要他的命已经算仁至义尽了。我怀疑王安还在盯着他,这段时间也不要跟他接触。还有一事,造纸工坊我们能派人混进去吗?”
“不能,王安规定,到造纸工坊的必须要有保人,而且家小都要住在王家庄。”
这时一个左手打着夹板的人道:“二兄长,为何总想着王家庄?王安造纸是要卖了挣钱的,而不是自己吃。既然他要卖,我们就去帮宣扬他的纸有多好,多便宜,把士子们的胃口吊起来。只要王安的纸品相不好,或者卖的贵了,都会引来骂声,所谓的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不过如此”
“七弟觉得哪里最合适?”
“长安!”
王安每天在造纸工坊辛苦的忙活着,购买原料,搭建场所,制造器具,动手示范,每天累得腰酸背疼,回去就睡。浑然不知已经有人帮他把名声传到了长安,直到某天回府之后,被王莽招到书房,很严肃的问他:“你真的能造出纸?品相很好?价钱还便宜?”
王安真想大声说:“我哪知道啊,是好是坏我怎么知道?”
第十六章 又被算计了()
“此法是你想出来的?”王莽问道。
王安使劲摇头:“孩儿在昏迷之时,在梦中见到一老者坐在屋顶上,自称几百年前曾经到过一个叫莘的地方,如今故地重游,物是人非,不胜感伤。老者说孩儿能看见他,也是有缘,于是送孩儿点东西。”王莽听了,心中一动,从书架上抽出一卷竹简,摊开,指着其中一列问王安,“是否此神?”王安醒来以后,就在想如何为自己开脱,想来想去,只有左传记载的,“庄公三十二年,有神降于莘”,最合适。王安不敢欺骗王莽,那可是大阴谋家,跟他斗心眼,十个王安都不是他的对手,所以王安只能往神仙方面引导。王安看了几遍,点点头:“老者说当时有很多人祭拜他,还向他要这要那,神感到很厌烦。”
王莽心情很激动,声音都发颤:“那神说了什么?”王安故意左右看看,然后才低声道:“神说你家大人贵不可言,若能亲贤臣,远小人”王莽等了好一会,王安也没有说话,不由急道:“后面呢?”
王安答道:“后面有一道雷劈向他,他逃命去了。然后孩儿就醒过来了。”
“天机不可泄露啊,”王莽长叹一声,不再追问此事。
王安行礼道:“孩儿有一事请父亲帮忙。既然有人在长安宣扬孩儿的造纸术,孩儿就想在长安开个书肆,不仅卖笔、墨、纸、砚,还提供书籍供寒门士子抄录。所以,孩儿希望父亲能写信给八叔他们,请他们寻找店铺和提供书籍。如此,也可改变我们王家在士子中的形象。”
王莽听了不住的点头,这是一个笼络寒门士子的好方法。世家大族为什么容易出人材,首要一条,见多识广,他们可以用几百年的时间收集书籍,参与朝政,分析成败,狡兔三窟,以保证家族的延续,比如秦末之乱,田氏也就是那么几个人闹的欢。而那些大儒也只会教弟子五经,至于如何为官,如何揣摩上意,那是要留给子孙的,所以寒门士子出仕难,为官难,晋升难,一不小心就他进坑里了。王莽很高兴的答应给在长安的王家人写信,让他们帮忙。最后王莽告诉王安,申屠安已经通过考验,被任命为太医丞。
王安回到王家庄,告诉申屠臣他父亲被任命为太医丞,申屠臣道:“家父说不需为他担心。”继续给几位病人诊治。几位农夫现在才知道,每天坐在医馆给他们看病的年轻大夫,他家大人既然去给皇帝看病去了,还做了官?立即对申屠臣更加尊敬了。
李通又来了,现在李通半个月来一趟,把王安所需的材料运过了。如今李通是王安最大的债主,王安所有的原材料都是向李通赊购的,今天李通不但把石灰运来,还把王安在孔家定做的农具从宛县运来,李通还带来孔家愿意入股王安的造纸工坊的消息。王安感到很吃惊,因为孔家家主孔休乃是新都相,王莽就国以后,几次拉拢孔休,都被他拒绝了,此后王莽不再拉拢孔休了。
“出了什么事?”王安问道。
“有人盯上了国相之女,想结秦晋之好。”李通答道。王安则在心里盘算,二千石的官吏孔家是不会放在眼里的,三公九卿前来提亲,孔家应该感到荣耀,能让孔家这么为难的,只能是宗室贵族。如今的宗室人口没有十万也有九万,除了那些有封邑或封爵的,其他的只能做个地主。而地里的产出就那么多,这些宗室子弟还要过豪奢的生活,还要与人斗富,要赛马,赛狗,斗鸡,蹴鞠,那样花钱玩哪样,为了弄到钱,很多人去做无本生意。朝廷也拿他们没办法。现在这些人又找到了更快的来钱方式,结婚。
王安苦笑道:“我这是工坊,不是庇护之所。”想要庇护,直接去求王莽呗。
李通答道:“国相是好强之人,之前几次拒绝了君侯的好意,如今为了女儿的婚事却要求君侯帮忙,他丢不起那个脸。”
“既然国相也知道对方是为了图财,若真关心自家闺女,还应早下决心,否则悔之晚矣。”
李通答道:“参股之事不是国相的主意,而是在下姑母的主意。”
“这么说孔夫人是你姑姑?”李通点点头
“难道国相还不知道?”
李通点点头,看来对方还顾忌到孔家的实力和面子,要先摸摸底。王安问:“是谁来提的亲?”
“湖阳樊家。”李通又摇摇头,“也不算提亲,只是拐弯抹角的打听孔家女的情况,然后说自己的亲戚人品相貌都不错,之后孔夫人就直接送客了。”
“孔夫人为何不直接拒绝她们?”
“她们也没有直接提亲,而且怕就怕他们暗中下手。如今姑母不让我那表妹出府了,就怕出事。”
王安站起来道:“既然他们是夫人出马,那我们就让孔夫人与我母亲见见面,拜个干姐妹,你可如何?”
李通站起来,冲王安施了一礼:“就等叔孙这句话了。姑母打算到对面的孔家庄呆几天,叔孙也把母亲请过来,让两位母亲大人见见面。”王安听到这句话觉得很别扭。两位母亲大人见见面?
晚上,王安对大丫谈起这事:“我总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好像又被人算计了。”
大丫答道:“如今郎君的工坊能不能成,李通应该很清楚;朝廷这么多年,虽然冲突不断,也只是出动千人规模,朝廷武器库存绰绰有余,孔家的地位在朝廷中大大降低;郎君这次向孔家大量很多铁农具和炊具,使孔家或者说孔夫人看到了新的挣钱之道。哪怕不能结成秦晋之好,也可向君侯向郎君示好。如此一来,孔家的身后就站着君侯,对方在对孔家下手之前,就要把君侯考虑进去。否则,一个谋逆的罪名安上去,这些宗室子弟只能自尽了。总之,通过郎君,孔家在相君侯示好。”
第十七章 原来如此()
王安的婚姻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孔夫人也知道,之所以找到王安,也是考虑到国相孔休的颜面。新都侯王莽为了拉拢孔休,肯定不会提过分的要求,况且王家真正的决定者是深居长乐宫的太皇太后。
王安派大丫前去向母亲禀告此事,自己却随杜诗前去农田转悠。开春以后,王安除了籍田时挥了两下锄头,就没来过了。王家庄这里杜诗是大管事,大丫是账房,二丫负责教育,魏宣负责庄子的安全,他打算再训练一批庄丁,王安拒绝了,很简单,没钱。王安的办法是养鹅,既能警戒,还能吃肉,花钱还少。
王安和杜诗沿着田埂向河边走,此时农田已经被平整成整齐的长方形,再被分成小块。几辆巨大的筒车立在河边,把水从河里导入引水槽,流入引水渠,浇灌着农田。
杜诗指着农田道:“这是按照氾先生的方法选种,育种和播种,秧苗的成活率很好。”然后指着正在巡查的农夫道,“可惜,氾先生的方法好是好,需要的农夫他多了。也只有叔孙这里有这么多人才能行的通。”
“更可惜氾先生过世了。若是氾先生能来,君公也能清闲不少。”王安真的是感到遗憾,这是古代的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可以说是读书人中的异类,会被读书人所排斥。
“我还能清闲?”杜诗打趣道,“叔孙肯定又要丢给我一大摊之事。”王安没有继续纠缠这个问题:“宿麦的产量出来了吗?”
“亩产大概三十石,达不到氾先生的四十石。”
那也有一千二百斤左右了,王安在心里嘀咕,难道这个时代土地很肥沃?王安夸奖道:“这已经很好了,或许是种子,天气,土壤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三辅地区弄些种子试试。”王安看着河对面的孔家庄,那里也立了几辆巨大的筒车:“孔家庄啥也安了筒车?”
杜诗也看向对面,那里有艘船正往这边划:“应该是这几天,先是阴陆向其兄推荐,然后新野令就知道了,要求推广到全县,并上报南阳太守和大丞相府,要推广到天下。”
“朝廷难道没有赏赐?”
杜诗在看着那艘船,没有回答,那船已经到了江心,正向这边而来。王安也盯着看,过了一会船靠岸,从船上下来一名童子,走到王安他们面前,行了一礼:“可是王家三郎?杜君公?”
“正是。”“正是在下。”
童子又施了一礼:“家主请二位到对面一叙。”
“你家主人是?”王安问道。
“家主乃是前任新都相。”
大丫抵达侯府将孔夫人的话告诉夫人。夫人与君侯商量之后决定,新都侯延请孔休之女当王莽的大女儿王嬿的老师。
“侯爷,真打算请孔休之女教嬿儿?”
王莽拍拍夫人的肩膀:“夫人出自侯门,却跟随本侯吃了那么多苦。如今嬿儿也已六岁,有些事不用亲力亲为。”
“最近长安都在盛传三郎造纸之事,家父也从长安来信,唯恐有事。”王莽又想起了王安所说的关于神的事:“夫人放心,三郎是得神眷顾之人。”心里却在想王安所说的“亲贤臣,远小人”。贤臣,难道说本侯会
“侯爷,太皇太后的寿诞还有几个月就要到了,可宫中还没有旨意传来,妾身不知如何是好?”
“有备无患吧,”王莽问道,“大丫回去了吗?”
“孔家送了几对小兔子,三郎让她带来送给嬿儿和晔儿,捷儿。”
“嫡庶不分,”王莽骂到。
“三郎不是说过,只有弟弟和妹妹,没有嫡庶吗?”
“三郎和大丫行了周公之礼?”王莽问道。夫人摇摇头道:“未曾。”王莽大惊,难道自己的儿子有龙阳之好?夫人一看就明白了:“侯爷还请放心,三郎只是想等成亲再行周公之礼罢了。”
“娶妻取贤,取妾取貌。更何况大丫还是官婢,只能为妾了。”
此刻,王安和杜诗正在孔家庄做客。孔休坐在上首,看着王安道:“老夫膝下有二子,长子如今打理孔家生意,尚有幼子一名,老夫这些年无暇管教,再加上夫人溺爱,导致此子顽劣。为了此子将来着想,想请二位当他的老师。”王安和杜诗刚想说话,孔休又开口道:“你们的情况,李通李次元已经告诉老夫了,老夫觉得二位正合适。”他转向杜诗:“杜诗杜君公,你帮王安把庄子管理的仅仅有条,无论是谁都夸在你,仅凭这一条,将来不可限量。”孔休又看着王安:“对于叔孙,老夫认为你应该出去闯闯了。你是新都侯之子,你现在可以躲在新都侯的后面,别人也会顾及到新都侯,不敢对你如何,使叔孙以为这都是自己做出来的。”
王安行了一礼:“国相,此话怎讲?”
“你以为那些游侠儿不想逃吗?是君侯不让他们走,以便让你招揽人心。这些人的所做所为,田大管事都记着呢。他们敢走,那就不是充军发配的下场了,所以他们只能乖乖的待在庄子里,让你一网打尽,还以为是自己的功劳。至于李通,”
“难道也是我家大人安排的?”
孔休摇摇头:“不是,但君侯对李守有举荐之恩,李家一直想要报答,可你家大人啥都不缺,不需要他们报答,正好叔孙要开个造纸工坊缺钱,李家自然有钱出钱了。”
王安行了一礼:“国相认为,小子应该如何行事?”
孔休捋一捋胡子道:“做事有始有终,尽然长安都在盛传叔孙造纸之事,若能成功,叔孙就能名传天下了,将来出仕也方便许多。”
孔休咳嗽了几声,接着道:“老夫不为自己考虑,却也要为子孙考虑。我孔氏一门,也是经过秦末之乱的。如今虽然还是太平盛世,可各地流民杀官造反也时有出现,现在就差天灾了。乱世一起,我孔家家大业大,却无自保之力,孔家必亡啊。”
第十八章 来了个新徒弟()
当回到王家庄的时候,王安还在想刚才孔休的话,自己的所作所为都在王莽的掌控之下,如果想要有所作为,就应该远离王莽,自己掌握命运。否则自己的下场跟王莽的其他几个儿子一样说杀就杀了。因为他们都被王莽带在身边,没有机会培植自己的势力。而自己能去王莽也能放心的,只能是江左之地了。王安不由的叹了一口气。
杜诗一路上显得忧心忡忡,这时问王安:“叔孙也觉得天下会大乱吗?”
王安能说什么,难道说自家老爹会篡位,会改制,民怨沸腾,天灾一起,天下大乱?王安只能含糊道:“国相年纪大了,又在病中,难免胡思乱想,以为有人要害他,要害他的家人。”王安突然不说话了,现在的确有人盯上了孔家,若是孔休一死,孔家的支柱就倒了,孔家就要寻找外援了,联姻是最好的办法,到时孔家只有嫁女了。再加上孔休几次拒绝王莽的拉拢,王莽就有嫌疑了。让申屠臣去给他看看病,马上就去。
却对杜诗道:“君公兄,还请慎言,若是天下大乱,岂不是说陛下乃是昏君,这是大不敬之罪,是要弃市的。国相之言,出得他口,入你我之耳,不能再传出去了。”杜诗点点头。
王安还想找申屠臣,申屠臣就出现了,因为今天要开煮,大家想请王安来主持拜神仪式,结果平时就在工坊晃悠的王安今天却不在,后来听说王安在河边这里,就选申屠臣过来请,申屠臣已经等了好一会了。王安在晚一点回来,就误过吉时了。王安请申屠臣去给孔休把把脉,越快越好。
郑家庄这时已经搭了好几个灶台,每个灶台上都立了一个大木桶,木桶里是用竹子和石灰调制好的灰浆。王安点燃了灶台里的稻草,大叫了一声“开煮”,其他几个灶台也燃起了旺火。这火将要烧八天八夜,不能熄灭。
王安回到书房,发现郑家小女也在。如今郑家小女专门服侍大丫,平时就大多跟大丫呆在书房,而她母亲负责管理那帮小孩子的伙食。王安曾问她未何不去上学,二丫和阴陆他们教的东西,她母亲已经教过她了。
王安拿出一卷史记看起来,西汉没有什么消遣的读物,难怪西汉的人口那么多,大家没事就生娃,是不是应该发明点消遣的东西。
“三郎君,新皇什么时候登基?”
“过几年吧,”王安随口答道,“你这小丫头,问这个干嘛?”
“娘亲说,新皇登基就会大赦天下,父亲就能回来了。”小丫头接着问,“三郎君,你刚才说的是真的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