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之逆臣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之逆臣贼-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时锣声响起,休息一刻钟,有侍者为众人搬来案几,摆上食物,有人前来禀告战况,目前王家五比八落后,王邑显得很高兴,拿出五枚金饼赏给进球者。从董贤那边过来一名侍者,手里端着一个盘子,先向王邑行了一礼,又向王安行礼:“这是侍中送给郎君的礼物。”王安看看王邑,王邑点点头,王安这才收下:“多谢侍中好意。”

    这时魏宣过来禀告,看到了那晚出现在舜华馆的几个王家子弟。王安想了想:“只要他们不来惹事,我们也没必要招惹他们。”

    一刻钟后,比赛继续,王安发现朔方军把自己的防守范围扩大了,却不主动出击,只是在慢慢消耗对方。即使幽州军进了一个球,朔方军也不着急,按部就班的在踢,却在不知不觉中将进攻和防守的人员掉了个个,然后才开始进攻。比赛的结果最终双方打成九比九平,双方皆大欢喜,谁的面子也没落下。王邑哈哈大笑,起身向董贤告辞。王安行礼时,董贤告诉他考试定于本月的二十一日进行。然后王安知道那名女子是董贤的妹妹。

    王邑带着王安前去见见朔方军的那些人,王安突然问道:“训练你们的不会是军司马吧?”

    “郎君为何有此言?”其中一人问道。

    “在下猜的,是否正确?”对方点点头。

    王安也是突然想到的,如果把这房子看成粮仓,这些士卒首先就是保住它,防止敌人劫粮,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在慢慢骚扰对方的粮道,或者是偷袭对方的粮仓,赢得胜利。曹操不就喜欢截人粮草吗?即可打击对方,又可充实自己,一举两得。

    “董贤的妹妹,三郎还是不要想了,他和我们王家不是一路人,你家大人不会同意的。”王邑看王安一路上不说话,以为王安在想那名女子,于是出言提醒到。

    王安摇摇头:“侄儿不是想那女子,侄儿是在想那些王家子弟,安阳侯的孙辈。”

    博山侯孔光,按照王安所掌握的资料,他应该是头老狐狸,之前在帝太太后上尊号一事上明确反对,结果被免去丞相之职,降为光禄大夫,接着再被收回博山侯的官印,免为庶人。但是此举赢得了太皇太后和王家的好感,但是关系是要维持的,孔光返乡,他的女婿可还在长安为官,王家在朝为官的不好结交,因为要避嫌,但是可以结交王家的年轻一辈,这样可以维持孔光与王家的关系。成都侯是个武夫,名声不好,安阳侯王舜就很合适,在士林中名声不错,在王家的地位又仅次于新都侯。况且如今王莽还被困住新野县,哪比得上留在长安的安阳侯!

第四十二章 闭门羹() 
“今天幽州军和朔方军的蹴鞠比赛没啥精彩之处,浪费了大半天的时间。”告别了成都侯,孔洵这才向王安抱怨道。

    “他们也只是两名权贵比斗的器具而已。在权贵的眼中,就跟赛马,赛狗和斗鸡一样。既然如此,他们何必要出全力斗的你死我活。皆大欢喜,两不得罪才是最明智的做法。”王安仍在想朔方军的战术,那位军司马既然有闲暇把战术用在蹴鞠上,要么是有心人,要么就是时间有多。

    “都尉可是说了,还有十多天就要科考,二先生你可这段时间没看书啊。”孔洵为王安感到担忧。

    “先生看书的时候你怎么能知道?况且是将帅科不是明经科,又不考五经,只要做做赋,写篇策论就行了。”王安挥了挥马鞭。

    “二先生会做赋吗?”孔洵问。

    “不会。”王安回答的很干脆。

    王安和孔洵回到客栈,李通已经在此恭候,算算时间也差不多了,李通面前的桌上放着几个盒子。李通指着盒子道:“这是根据叔孙的要求所制茶具,还请叔孙验看。”吩咐随从将茶具取出,摆放在案几上。这些茶具是王安按功夫茶的茶具定做的。王安拿起一个茶杯看看,很轻,敲了敲,声音很脆,王安很满意。李通介绍道:“这两套是丁缓所制,叔孙手边的是李菊所制。”

    “这要花多少钱?”王安问。丁缓和李菊都是名闻天下的匠人,汉成帝曾命他们为赵飞燕的妹妹赵婕妤制作物品,所做之物巧夺天工。

    “四套茶具两枚金饼,这还是打着新都侯的名义他们才肯接手,否则有钱也请不动他们。”李通答道。王安取出一些茶叶,放入茶壶,倒入开水,第一壶倒掉,第二壶才倒入茶杯。这才请李通品尝:“味道如何?”

    李通道:“也只有益州之人才好此物。”

    王安也是哈哈一笑,这茶叶确实不怎么样,难怪要加一些东西,笑完了才对李通道:“明日请次元兄随我去拜访扬先生。”

    “此乃吾所愿也。”李通走后,孔甫才告诉王安,大丞相府派人前来通知,二十一日开考,需提前三天前去验明正身,入住朝廷安排的管驿不得外出,直到考完。

    “报信之人说没说有多少应考者?”王安问道。

    “大概三百多人。”

    “这么少?”

    孔甫一脸的轻蔑:“将帅科大多是勋贵子弟,没有多少士子。”士子要争也争不过勋贵,不如放弃。至于宗室,他们哪敢把手伸到军队,万一哪天陛下不高兴,谋逆的罪名就不远了,即使他们敢举荐,别人也不敢来,大家都想活的久一点。

    第二天,王安和李通带着孔洵在史端的带领下,前去拜访黄门侍郎扬雄。扬雄的住所位于尚冠里,是原益州刺史李雄送与他的。否则就凭扬雄的微薄俸禄是买不起这处居所的。黄门侍郎也是分亲疏远近的,扬雄是靠文章而闻名天下的,与皇帝的关系并不亲密,更何况扬雄还有口吃的毛病,更为皇帝所不喜。

    三人在史端的带领下来到一处简陋的院子门口,门上挂着一块“扬府”的牌匾,大门紧闭。在尚冠里这么一个官吏云集的地方,扬雄的府邸竟然关着门,真是个异数。

    孔洵上前敲门,过了好一会才打开,一名年老的仆役打开门,王安上前施礼:“在下久闻扬先生的大名,今日特来拜访。”说罢掏出一张名刺递给老者,“还请老人家通秉一声。”老者接过名刺,丢下句“请稍候”,又把门关上。过了一会又出来:“家主正在待客,还请郎君明日再来。”说着把名刺还给了王安。“小子明日定来。”

    “君山似乎认识前来拜访之人?”扬雄缓缓的问对面的年轻人,正是当日在酒肆喝酒的年轻人桓谭桓君山。扬雄因为结巴,说话很慢。

    “前几日听酒肆的掌柜说,曾应邀为人演示茶艺,无意中听说此人是为拜访先生而准备,因为先生是成都人故想投先生所好。”桓谭于是将酒肆掌柜的话重复了一遍。

    “君山又去看赵姑娘了?”

    桓谭点点头。

    “赵姑娘乃是官奴,赎身需钱千万。君山还是早点放弃才是上策。”扬雄劝道。

    “弟子就是个太乐郎,俸禄百石,若非那些勋贵打赏,这长安城也是呆不下去的,哪来的钱为赵姑娘赎身。只要看到赵姑娘好,弟子就安心。”

    “君山经常出入那种地方,士子都说君山好倡乐毁俗儒,不愿与你为伍,君山将来很难为官了。”

    “弟子为官,官位最高也只是像我家大人那样当个太乐令,俸禄不超过六百石,何必在意。”桓谭说道。

    扬雄叹了口气,桓谭嘴上这么说,却又好与权贵为伍,为其出谋划策,显然是不甘心只做个郎官。只可惜欣赏桓谭的孔乡侯傅晏年初辞去了大司马一职。

    “这位也姓王,”扬雄指了指天,“可与此人有关联?”

    “刚才老管家说来人身边还有一个小胖子,当日弟子碰到的人也带着个小胖子,此人当日所乘的马车挂着成都侯府的灯笼,若是同一个人。”桓谭点点头,“必有关联。”

    “礼下于人,必有所求。”扬雄摸摸胡子,“就是不知此子所求何事,又看中了老夫哪一点。”

    意兴阑珊出了尚冠里,孔洵见王安的脸色不大好,于是问道:“二先生,回客栈吗?”

    王安看天色尚早,对李通道:“我听说长安东市各国之物应有尽有,心向往之,就去东市看看吧。”

    沿着章台街直走,过北宫,左拐进入夕阴街,就可以看到一座高高的旗亭楼,李通指着旗亭楼道:“那里就是东市,需要找个地方保管马匹,牲畜是不让进去的。各位把贵重物品收好,里面偷盗之人不少。”

    。。。

第四十三章 舜华馆内() 
“启禀主家,小的已经找到了孔甫。”邓骅派出去寻访孔甫的人回来禀报。

    “人在哪里?”邓骅问道。

    “就在安门附近的福履客栈,今天早上小的看到孔甫拉着菜到客栈,还看到王安的护卫也住在那里。”一名仆役回道。

    “跟王安的护卫也在那里,说明王安也住在那里,孔甫应该是被他看管起来了。”邓骅走了几步,“可曾看到王安?”

    “没有,主家要在客栈附近安排人手吗?”

    邓骅摆摆手:“没必要了,孔甫走就走吧,之前愿意带他来长安,是因为他人傻钱多。准备一下,今晚去舜华馆,我要宴请一下甄心和王家子弟。”

    “东市的铺面看起来都不大嘛,比宛县的要小不少。”孔洵边走边感叹。

    “东市乃寸土寸金之地,十步宽的铺面,每月租金最少要二十缗,若是位置好的,百缗都拿不下来,谁敢胡乱花钱;何况东市所售的都是贵重物品,占的地方小,不需要多大的铺面。”李通解释道。

    东市街道上人来人往,时不时的有巡逻的士卒从人群中走过。

    “这里还有官兵巡逻,难得啊。”王安感叹了一句。

    “这些官兵也就是做做样子,给外地来的客商看。这里店铺真出了事,都是去找那些大侠。”李通急忙说道。大侠也不是好当的。

    “东市都被哪些大侠控制了?”王安问道。

    李通摇摇头。

    王安走进一家卖簪子的店铺,这家店铺有各种木簪、玉簪、象牙簪,还有少见的用玉晶打磨而成的簪子,晶莹剔透,不带杂质。王安看过整块的玉晶,通体透明,纯净如水,跟玻璃相似,价格昂贵,一块巴掌大的就值百金,更别说用此物做的簪子了。王安问了问价钱,就把目光移向其他簪子了。

    这时外面传来几声锣响,街上一阵骚动,一名伙计手持木棒跑到店门口,掌柜的起身向王安等人赔礼,说是在抓盗贼,请几位不要出去。过了一会,又是几声锣响,伙计这才返回店内,临走时掌柜的每人送了支木簪,以表歉意。

    “贼这么快就被抓到了?”

    “锣一响,街口就被封住,店铺伙计要站在门口,防止有人闯入,那些大侠的手下就开始抓人,此时街上的行人最好不要走动,以免误伤。这是从秦朝就传下来的规矩,大伙已经习惯了。”史端给王安解释道。

    在东市转了一圈,感受了一下汉朝的物价和市场氛围,四人取回马匹,从厨城门出长安,直奔舜华馆对面的酒肆,王安想去喝喝茶。不过遗憾的是,酒肆关门了。

    “现在去哪?”孔洵盯着对面的舜华馆问道。

    “我们不是圣人,做不到三过家门而不入,既然第二次经过这里了,那就进去坐坐。钱带够了吗?”

    孔洵拍拍胸脯:“师傅尽管放心。”

    门口的侍者请四人把佩剑解下,以免有人仗剑伤人,发生血案。王安这才想起孔甫为何会被人揍得鼻青脸肿,若是有剑,孔甫只怕命都没了。侍者还特意提醒,未行冠礼者,只能待在一楼,不得上楼。

    “一楼有何可看?”

    “角抵。”孔洵为自己的待遇感到愤愤不平。

    一楼正中是一个很大的角抵台子,四周摆放着矮桌子,可供几人入座,王安他们选了一个可以看到通往二楼的楼梯,位置也比较偏僻的位置。侍者待他们落座之后,又为他们摆上糕点和酒水,然后退到角落。随着天色渐晚,人也越来越多,见到有三人走上角抵台,众人都调整了坐姿,面向角抵台。一名声音洪亮的男子上台介绍参加角抵的男子和裁判。

    等男子离场,两名角抵手在台上转了一圈,走到裁判身边站好,裁判平举双手,两手合什,做了一个劈的动作,角抵正式开始。两名角抵手你来我往斗的很精彩,李通他们也看的津津有味,王安则不懂角抵的规则,觉得索然无味。王安打算等角抵结束就离开,却看到邓骅陪着甄心和其他几个人正往二楼而去。

    王安突然想起一个人,他把侍者叫过来:“你们是不是有个姓赵的歌伎?”

    “赵姓的歌伎有好几位,郎君是指哪一位?”

    “就是桓谭所喜欢的那一位。”

    “这位,郎君还是不要打听了。”侍者说完就退回去了。

    王安问李通:“次元在这可有相好之人?”

    李通点点头,王安拿出几颗金小判:“劳烦次元兄了。”

    王安看着李通上二楼,不久又下来。

    “怎么样?”

    “姓赵的歌伎要被转送到外地了。”李通大概的讲了一下,这位赵姑娘也是朝廷官员的子女,只不过其父牵连到三年前的中山孝王之母冯太后的祝诅事件被杀,她被没为官奴。桓谭乃是太乐郎,曾为这里谱曲,结果两人好上了。前些日子此女得罪了博山侯的外孙和王家子弟,然后

    “回去再说。”

    王安起身向门口走去,有人上前呈上一张名刺:“主家有请郎君上楼一会。”

    王安抬头看了看,邓骅等人站在二楼栏杆往下看:“你的主家是谁?”

    “博山侯的外孙。”

    王安拿名刺拍了拍他的脸:“大概没有人告诉你,博山侯的印信可是被陛下收回了,记得下次加上前或原,否则藐视陛下的罪名他担不起。这张名刺做的不错,我收下了,人我就不见了。”转手把名刺给了孔洵。

    四人回到客栈,王安也已经知道,此女是官奴,可在各地官办场所倒来倒去,自从前几天发生斗殴之事,早已看她不顺眼的东家就想把她送到外地去,现在双方还没谈妥罢了。

    “郎君打算救赵姑娘吗?”大丫问道。

    “有备无患吧。”王安道,“我要求扬先生,就要有拿的出手的东西。茶具这些东西都是花钱就可以买到的,只有人情这种东西很难说,有人觉得可以买到,有人觉得买不到。现在还是可用的人太少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我已经跟史端说了,他答应派人去舜华馆。”

    “史端能为郎君所用?”

    “史端想为他的部下谋个出身。”

    。。。

第四十四章 夏姑娘来了() 
“王安说博山侯的爵位已经被陛下收回,主家今后通报姓名时还请在爵位前加个前字或原字,以免犯下大不敬之罪。”随从将王安的话告诉了甄心,甄心大怒,“今日之辱他日一定奉还给他。”

    邓骅则在一旁劝解,甄心之所以会邀请王安,也是他的主意。人家都要走了,凭什么留下来。甄心只是博山侯的外孙,人家还是新都侯的嫡子,王安的身份还要高于甄心。甄心若是诚心邀请就应该亲自去,而不是派个随从。没想到王安真的不给甄心面子,直接羞辱了甄心。王安的敌人又多了一个,吾道不孤也。

    王安四人再次前去拜访杨雄。出门前王安问史端:“人手都派出去了吗?”

    “都已经派出去了,叔孙不要担心,”史端答道。

    今天扬雄的府门难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