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术士襄楷,与前冀州刺史,八厨之王芬相熟。元舅……”刘备已然想到。
“先帝之事,兄长与妾,皆参与其中。”宋皇后如实相告。
刘备心中一颤:“莫非,爱妃当真与……先帝崩殂困龙台,有干系?”
宋贵人轻轻颔首:“先帝崩前,最后所见,便是妾。”
事到如今,已无需刘备追问。宋贵人遂将其中隐秘,细细道来:“后收襄楷传书,让妾私往广宗。果在城外与兄长相见。兄长言,先帝时日无多,欲让妾见其最后一面,了结恩怨。从此再无瓜葛,妾自可安心侍奉夫君身前。”
“然后?”刘备好一阵揪心。
“妾经密道,登沙丘平台。恰闻先帝呼唤,便入帐相见。先帝问药可煎好,此时炉上汤药已成,妾便盛来,喂先帝服下。举手之劳,仁至义尽。正欲离去,不料被先帝扯住衣袖,欲行房事。妾断不能应,遂与先帝起争执……”
刘备怅然若失,又暗自庆幸。很显然,宋贵人被宋奇利用了。
先帝死因,刘备心知肚明。服慎恤胶,强行房事。乃至血脉喷张,箭疮崩裂而亡。
先帝驾崩那夜详情,今日终于知晓。重点是,宋氏被兄长诓去广宗,名为见先帝最后一面,了结二人恩怨纠葛。实则借刀杀人。世人皆知,先帝因勃海王与宋皇后之事,常梦中被桓帝怒斥。乃至心生惊惧,日夜不安。上陵礼时不敢入桓帝陵祭奠,甚至无法久居南北二宫,索性迁入西园躲避。可想而知,当在困龙台大帐内,与宋皇后面对面时,先帝是何等之惊惧。乃至箭疮崩裂,血流不止而亡。
“先帝因妾而死。”宋贵人最后言道。
刘备轻轻摇头:“非也。先帝乃因神上宗师而死。元舅或是帮凶。爱妃被人利用,何罪之有。”从义理而言,宋氏并无过错。
“冤有头,债有主”。陛下轻信宦官,无辜废黜宋皇后,累及宋氏一门惨死。宋奇因此怀恨,不惜入太平道,报仇雪恨。屡次设谋,皆未能如愿。终假宋贵人之手,得偿所愿。事实上,只需见宋皇后当面,陛下多半已惊怖暴崩。又为何多此一举,在汤药中加入慎恤胶……
心念至此,刘备忽灵光一现:“爱妃入皇帐时,可遇到旁人?”
“未曾遇到。”宋氏摇头。
“爱妃先前言‘炉上汤药已成’,不知温凉如何?”刘备再问。
“温凉适宜,刚好入口。”宋皇后答曰。
换言之,此药自非宋皇后,亲手煎熬。乃是另有人提前预备,并掐准了时间。宋氏经由暗道,登临沙丘平台时,正好赶上药效刚过,陛下深夜疼醒,命人继药。恰逢夜深人静,身边宫人皆已熟睡。唯有宋氏,闻声入帐,喂服先帝汤药。
然下药之人,亦非宋奇。
而是甯姐姐。
曾为刺客,睚眦必报。少时因迁怒盗抄楼桑赀库,剜去张宝一只眼。行事泼辣,堪称“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后刘备入宫赴宴,身中慎恤奇毒,侥幸活命。甯姐姐爱之深,责之切。因而迁怒先帝,“以牙还牙”,令先帝亦中慎恤淫毒,崩血而亡。
或有人问:下毒刘备之人,乃前永巷令徐奉,甯姐姐因何迁怒先帝?
正如少时不知张宝盗抄赀库。甯姐姐是神上宗师之女,本就与大贤良师一脉,泾渭分明。故未能提前得知,徐奉行事。而宋奇,先前亦属大贤良师麾下,或是大贤良师授首,亦或是得知其妹宋皇后已改嫁刘备,这才尽释前嫌,转投神上宗师门下,为其所用。
刘备之所以笃定下毒先帝之人,乃是甯姐姐。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先宋皇后,今蓟宋贵人,在此局中的“道义豁免”。太平道行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然此次,却将宋氏的罪责,降至最轻。甚至算不上从犯。如此用心良苦,非为宋贵人解脱,只为不让刘备为难。
蓟王向来恩怨分明,爱很拎清。甯姐姐深知刘备为人。若累及宋皇后,必不能相容。顾才“于公”刺杀先帝,得偿所愿,“于私”又想方设法,保全宋氏。
“元舅今何在?”想通一切,刘备问道。
“先前充作楼桑乐师,随我往来长安宫。日前留书,不辞而别。妾,亦不知所踪。”
洛阳之变,宋奇或亦参与其中。
刘备与神上宗师,自幼“相识”。亦敌亦友,关系密切。果然“剪不断,理还乱”。
见刘备无语。宋贵人遂问道:“夫君如何得知,家兄身份?”
刘备意味深长:“此中迷局,乃贾文和窥破。”
“原来如此……”
洛阳西郭,十里函园。
幕府车驾又停寻常巷陌。贾诩自行下车,入后门与大长秋兼领尚书令,曹节相见。
“拜见老大人。”贾诩持漆木长匣,肃容行礼。
榻上曹节,慈眉善目:“右丞无须多礼,速坐。”
见长匣颇重,曹节笑问:“右丞所持何物?”
贾诩笑答:“乃助诩,窥破天机之物也。”
1。59 各有归宿()
贾诩打开木匣,里面一长一短,分置二根焦木。
见曹节目露疑惑,贾诩言道:“此乃陛下所募‘河洛死士’手持弩。”
“老夫亦有耳闻。河洛死士持‘绣衣追魂弩’,箭箭追魂。西园卫板楯重甲,亦不能御。”曹节言道。话说,论手眼通天,眼前这位老大人,洛阳城中无人能及。
“正是。”贾诩又道:“幕府诸校,已查验过。威力与追魂弩相当。然却不知何故,半途自燃。烧成焦炭。”
曹节遂会其意:“右丞言下之意,此弩无故自燃,乃是人为。并非技不如人。”
“正是。”贾诩轻轻颔首。
略作思量,曹节亦窥破关窍:“河洛死士借强弩之利,所向披靡。不料手中利器无端烧毁。西园卫趁机反扑,杀尽死士后,又与虎贲郎乱战一处……”
曹节越说越惊:“顺水推舟,借刀杀人。此杀局,背后还有高人。”
“诩亦如此想。”
“右丞可有线索?”
“河洛死士悉数被杀,死无对证。然却独少一人。”贾诩不负众望。
“何人?”
“颍川豪强黄纲。”贾诩答曰:“战后此人不知所踪。料想仍伏在洛阳城中。”
“此人乃程中大夫所募。右丞何不去寻程大人相助。”曹节问道。
“以防走漏消息。”贾诩答曰:“被奸人灭口。”
“原来如此。”正因黄纲乃程中大夫所募,生死又事关重大,才需旁敲侧击,暗中追查。若大张旗鼓,向程璜索要此人,必打草惊蛇,断了线索。
瞥了眼贾诩,曹节深长一笑:“右丞亦是寻老夫‘投石问路’也。”
贾诩再拜:“一切皆瞒不过老大人。”
黄门北寺狱。
得二位太后及何后诏令。大将军何进家小,得以重见天日。
何进借口“新帝狂病大发,被削去一耳,只得被迫拔剑,与之周旋”。何府死士又自领黄巾余孽,未露出破绽,终得蒙混过关,官复原职。非但既往不咎,还从三公九卿及辅汉大将军幕府五校手中,全权接管南北二宫防御,及善后事宜。
何进一家老小列队而出,各个喜极而泣。
然关押在隔壁的十常侍及其党羽,各个唉声叹气,如丧考妣。
其中,栗嵩、高望、张恭、孙璋、夏恽,五人,死于乱军之下。张让、赵忠、毕岚、宋典,四人被俘。唯郭胜与封谞幸免。
新帝急于立威,稳坐帝位。故欲毕其功于一役。不料变生肘腋。虽未能一战而胜,却也达成大半。
经此一役,十常侍折损过半,名存实亡。
黄门令左丰,及一众中、小黄门,诸如中黄门桓贤、解步,清忠五宦等,皆获重用。宫中内外大权旁落,却无人能据为己有。通吃独食。
大将军何进、辅汉大将军刘备、骠骑将军董重,各陈精兵过万,于洛阳周边。
新帝被废已成定局。
三位帝后,遂与三公九卿,朝中重臣,商讨继位人选。
先帝长子,太子刘辩,众望所归,无有异议。然谁人临朝称制,辅佐少帝,众人却争论不休。
何进一系,首推灵思皇后。言,何后乃少帝生母,母凭子贵,自当垂帘监国。
却有三公九卿,据理力争。少帝虽无嫡母,却有嫡祖母。若论正统,当窦太后临朝称制,辅佐嫡孙。
如此一来,董骠骑一系自不肯想让。
三方引经据典,据理力争。唇枪舌战,寸步不让。
乃至称病在家的尚书令兼领大长秋曹节,亦被请回宫中。询问政事。
曹节言道:“蓟王乃托孤之臣。何不六百里问计蓟王?”
三位帝后自无异议。大将军何进、骠骑将军董重与三公九卿,亦不敢反驳。于是难题便快马加鞭,甩给了蓟王刘备。
目视何进满门出狱,重见天日。
毕岚、宋典,二人一时悲从心起,各自哭泣。
赵忠深看张让一眼,低声言道:“罚铜免死可乎?”
“忤逆重罪,如何能赦?”张让反问。
见他似另有打算,赵忠又问道:“我等十二人,折损过半。经此一役,声势大不如前。为今之计,活命为先。”
“莫慌。”张让答曰:“料想此刻,朝中内外正争吵不休。待大局已定,我等自可免罪。”
赵忠忙问:“可是令你不杀‘董太后’之‘忌器’。”
“然也。”张让阴森一笑:“那夜,与你相见时,我虽失魂落魄,却绝非坐以待毙。先已密令心腹死士出宫,潜伏洛阳城中。若你我不能苟活,‘忌器’必将现世。不出一日,洛阳人尽皆知,若等满城风雨,董太后死矣。”
“果然如此!”赵忠大喜:“难怪你肯不杀董太后。”
张让又阴笑:“非是心慈手软,只为留后路也。”
“便能活命,又当如何。”赵忠叹道:“洛阳已无立锥之地,天下更无容身之所。你我刀锯余人,乱世如何苟活。”
张让答曰:“无妨。我已想好,自请去文园,为先帝守陵。”
“同去,同去。”毕岚、宋典亦窥听一二。
张让摇头:“经此一乱,二宫颇多焚毁。你二人善于营造,当有大用。料想,必不会深究。待官复原职,可为内应。与我二人互通有无,以待复起良机。”
“一言为定。”四人指天为誓,同生共死,再得富贵。
临乡,蓟王宫。
雄鸡长鸣,天光大亮。
替宋贵人掖好被角,刘备这便抽身而起。
心结尽解,涣然冰释。宋氏虽由皇后降为贵人。然人生境遇,却有云泥之别。建宁三年,宋氏入选掖庭,封为贵人。时灵帝不过十三四岁。在位八年,无宠而居正位。后宫幸姬众,共谮毁。可想而知,活得有多不易。
后被诬“挟左道祝诅”,废入暴室,以忧“死”。延祸家人,父及兄弟并被诛。若不是遇见刘备,今时今日,或已与太仓大火,一同烧成灰烬。
蟾宫之火,显然是曹节命人所放。用意不言自明。曹节时日无多,行将入土。且钱财已赚足够,遂趁机剪灭祸患,保家人周全。
前大将军梁冀,受友通期启发,命秦太仓偷建蟾宫,敛财无数。后被曹节等人暗中接管。利欲熏心之下,除去诸园贵人,竟连桓帝宠妃,灵帝废后,皆敢移花接木,送入折桂馆中,待价而沽。
现在想来。田圣、宋皇后等人,必然是掖庭令毕岚,暗中出手。只因暴室,正在掖庭之中。被打入暴室的宫妃,死活又有何人关心。只需通报一声,拉出宫去草草掩埋便是。
究竟有多少宫妃,假死逃生,寄身折桂馆。想必也只有曹节,心中清楚。
如今一把火毁去,一了百了。秦太仓及馆众生死,及宫妃下落,亦只有曹节知晓。
参考田圣的遭遇,及钩翼夫人的传说,刘备其实已想到了众妃归属。
没错,正是各大女仙门派。
wxi7
1。60 权重秩卑()
只闻蓟王宫,群芳争艳,从未听闻群妃争锋吃醋。只谓“不患寡而患不均”。
上下皆饱食,又无前后之忧。三百余城,子嗣均分。为妻为母,又何必去争。
洛阳朝堂与右丞贾诩来函,一并送达蓟国。先朝后国。朝事为重。刘备遂开朝议,论及少帝册立事宜。
“今汉政令,皆出于尚书台。三公九卿,多不副实。故才有‘权重秩卑’之说。”上庠令郑玄起身奏道:“正因公卿尸位素餐,才放任外戚与内宦,争权夺利,互相杀伐。乃至二宫流血,朝堂板荡。老臣以为,正可借此良机,‘还政于朝’。”
郑玄谓“还政于朝”,便是指恢复以三公九卿为首的,朝官的权利和职能。如此一来,百官势强,即便不结党,亦可与外戚、内官,分庭抗礼。成“三足鼎立”之势。
门下祭酒司马徽,起身奏道:“先帝初继位时,年纪尚幼。时由嫡母窦太后垂帘监国。恰逢汉羌之战,百官皆以为,连年征伐,乃至民生凋敝,无以为继,需罢兵生息。唯段太尉上疏力谏,不可半途而废。窦太后纳其言,力排众议,战而胜之,荡平羌患。若非前大将军窦武,‘都亭之变’。仍由窦太后监国,朝政许不会沦落至此。”
刘备深以为然。
窦太后出身名门,耳濡目染,远见卓识。远非一般妇人可比。且窦氏权盛时,先帝与董太后,皆谨小慎微,日夜夹紧尾巴做人。灵帝铸中兴剑以自勉。董太后大义灭亲,杀“矫永乐太后属请(假称董太后请托)”之执金吾董宠。待大将军窦武身死族灭,窦太后被禁锢云台,董太后干预朝政,指使灵帝卖官求货,犹不知足,又自纳金钱,堆满堂室。
灵帝尝到甜头,遂大肆卖官,兴建西园。整日与万余年十四至年十八宫女嬉戏,通宵达旦,再无中兴之念。
事实上,董氏并非策封太后。只尊“孝仁皇后”。然待灵帝亲政,立宋氏为后。董太后自然升辈,又因居于永乐宫,故称“永乐太后”。如今新帝被废,先帝太子继位。于是,何后升辈为“灵思皇太后”。窦太后与董太后亦尊升为“太皇太后”。
《汉书·外戚传》:“汉兴,与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帝之)祖母称太皇太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用,亦省作“太皇”。
窦太后,称“太皇窦太后”。董太后,称“太皇董太后”。
右相耿雍,起身奏曰:“窦太后身后无人(言指无外戚),又是太子嫡祖母。垂帘监国,虽是利好。然正因无窦氏外戚相助,势单力薄。以大将军何进并骠骑将军董重为首的二家外戚,如何能甘心。若胁以兵锋,窦太后危矣。”
左相崔钧,亦进言道:“右相所虑,不无道理。若要窦太后监国,则需主公鼎力相助。然若如此,势必得罪‘何与董’。当慎重。”
崔钧言下之意。若以函园一万幕府精兵为后盾,窦太后自当稳坐帘后。称制监国。如此一来,必与何进、董重,势如水火。万一引火烧身,惹何进与董重嫉恨。于(蓟)国无益。然此举,于(汉)朝却大有裨益。
原因不复杂。俗语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论个人修养及治国之能,太皇窦太后远比太皇董太后、何太后,贤良淑德太多。
刘备欣然点头:“如此,二位国相且拟表奏。言,孤请太皇窦太后,辅保幼主,垂帘监国。举永乐少府杨彪为太傅。”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