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刘备的日常- 第3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换言之。一个贫苦的国家,出现巨富。乃是整个国家的耻辱。国民皆富,才是王道。

    古往今来,道理不变。

    大到一个邦国,小到一个村落。皆如此。全村皆贫苦无依,唯一人整日大鱼大肉。此人非但未福,还需日夜提心吊胆。日防夜防。谨防村中饥民,翻墙夜入,谋财害命。

    于是乎。“通行之法”,如光武所言“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

    “易”,迁也。换言之,富贵之后,当从贫穷的小村落,搬迁到富人聚集的城中去。如此一来,左邻右里,皆是富人。自然而然‘贵易交,富易妻’。再娶一个门当户对的富贵之妻,如此方得以安枕。

    然还有一种“非常之法”。便如刘备这般,领楼桑宗人、临乡百姓、蓟国国民、乃至天下万民,同富贵。

    福同享,难同当。义也。

    蓟王之所以能成为今日之蓟王。正因胸怀大义。

    三岁看老。

    小时候便是寻常之人。想寻常之想,走寻常之路,为寻常之为。

    便是长大,又能如何不寻常。

    亦不过是寻常人等,泯然路人罢了。

    看我蓟王,一路走来。

    从小到大,又是何等的不同寻常。

    笔笔“非同寻常之日常”,还觉平常。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20 软语温言() 
刘备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游麟号夜泊南港时,除去提前得报的两位国相,及王傅等少数重臣。正忙于稻收的蓟国上下官吏,皆未得知。

    “王上。”王傅黄忠,领众人登船相迎。

    “王傅。”刘备亦回礼。先时,义父黄忠领蓟国将校,攻掠黑山。手刃知名贼酋三十有九。一战成名。国有上将,何惧宵小。

    “回来便好。”黄忠言道:“北地夜寒,且速归。”

    “义父亦保重身体。”刘备心中一暖。

    “好。”黄忠护刘备下船,又送上王宫马车,目送车队离去。

    掀后帘回望。见寒风中义父仍站得笔挺。刘备恍惚又忆起少年时,每每挡在身前的虎躯雄汉。万人莫敌。

    名为君臣,情比父子。

    早得黄汉升三十载,刘玄德何其幸也。

    待回身坐稳,才恍然发觉,南港似已今非昔比。琉璃窗外,一座座庞然大物,乃是历经多次改造的港口机关器。还有绵延无尽,堪比大震关悬楼列肆的两旁商肆。马车过处,重楼高阁,排瓦如鳞。虽是深夜,门阙内灯火长燃。许多商肆,店门半掩,半幅防风门帘下,透着光亮和话语。

    好一座不夜港。

    刘备尚未得知。最近因稻收而行宵禁,港口不许船只夜泊。若换成平时,港口堆光如昼,船运彻夜不息。码头工人,虽行三班轮替,亦不足够。足见繁盛。

    天下饱受缺粮之困。四海船商,皆来蓟国贩运督亢粳米、雍奴薮米。千石大船,一次运米,值三十万钱。除去粳米,还有大量蓟国名产,随船贩运天南地北。蓟国之富足,首屈一指。

    所谓上行下效。又所谓王家气象。蓟王的性格、作风、气节、秉承,亦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国人的品行、好恶等,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汇聚所有国人品行之和,去芜存菁,再得升华,便是“国格”。

    汉风雄烈,亦是如此啊。

    蓟王早已下令。天下缺粮,不可囤积。乃至奇货可居,为奸人牟利。王命一出,蓟王百信纷纷开仓惜售。

    家中历年存粮,皆以每石三百大钱卖出。督亢一地,追随蓟王已久。户户存粮,不下千石。只留足够口粮,余粮皆售卖一空。救济天下灾民。

    正因仓楼皆空。今季新稻,才尤其重要。

    洛阳时,便有上计令陈逸,六百里书报。言,今季蓟国均产足有六石余。督亢丰镐之地,亩产甚至高达七石。刘备焉能不大喜。

    耕一余三。古人诚不欺孤。

    一路坚甲利兵,岗哨林立。刺奸贼捕、蓟国绣衣,往来游弋。车队通行无阻,驶入王城。

    刘备下车时,不由得长出一口浊气。

    终于,到家了。

    穿中庭,入后宫。母亲、义母、王妃、侧妃、御姬、皆在轩下。

    待洛阳诸妃,从一字排开的王宫马车内,逐次下车,列队夫君身后。刘备这才迈步向母亲走去。

    “拜见母亲、义母。”刘备领诸妃跪地行礼。

    “我儿一路可好?”母亲笑问。一别经年,母亲音容笑貌,历久弥新。

    刘备笑答:“一切皆好。”

    母亲又看向跪在刘备身后的诸儿媳,笑容更盛:“速速起身。”

    领诸妃起身,刘备又移步与发妻公孙氏见礼:“见过长姐。”

    “见过小弟。”自从刘备下车,公孙氏眸中再无其他。

    两人皆用昵称,自是真情流露。

    而后是乌莲、副伏罗氏、七位小姐姐,安氏姐妹,西域二十八妃,希雷娅为首的亚马逊御姬。群芳竞艳。

    薄衣寒夜。不宜久立。先送母亲、二位义母回宫,刘备遂与发妻公孙氏,及诸妃相伴入寝宫。

    安氏姐妹,兼领王宫女官。已先领窦氏、何氏、杜氏,三位新妃,入各自寝室。西域诸妃,亦各回寝室安睡不提。刘备遂与王妃同登王榻,以解相思。

    一夜无话。

    翌日清晨,遥见宫城王旗升起。临乡百姓方知王归。

    满城百姓,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不提。

    正是民心向背。

    虽说蓟王勤政,然归国第一日,亦偷得浮生半日闲。赖在榻上,不肯抽身。

    王妃公孙氏,承欢一夜,片刻未得闲。浑身酥软胀痛,亦是有心无力。软语温言,好话说尽,日上三竿,刘备才放过怀中谪仙般的美妇人,抽身下榻。

    面红耳赤的安氏姐妹,闻声入室,殷勤服侍。

    常闻“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昨夜王妃独自侍寝,力有不逮。沐浴时,见夫君兴致高昂,安氏姐妹遂除衣共浴。

    话说,自从夫君重获生机,后宫多有受孕。母亲更将半数西域诸妃,遣往洛阳,延续皇室血脉。数月已过,想必早有人珠胎暗结。安氏四姐妹,却“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若再不“见缝插针”,“奋勇争先”,何其迟也!

    沐浴后,唯有七位小姐姐接棒,为刘备梳洗更衣。

    耳鬓厮磨,唇齿相依间,又如何能不触而生情。情到深处难自已。于是,吐气如兰,缱绻缠绵,口口相传,重门叠户,分庭抗礼,探骊得珠。终归是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又有乌氏、副伏罗氏二妃,再接再厉。直到日中,蓟王这才衣冠楚楚,现身餐厅。与诸妃共进午膳。

    王宫餐厅,类后世快餐厅。各式菜肴,皆用云纹漆鼎,分门别类,依次盛装。只需用青瓷方格盒,取食即可。座次亦是重点。蓟王独坐,诸妃排座。相对而食。人皆有一食案、一坐垫,一盏错金博山炉。

    话说。能在蓟王宫中,得一间寝室,一张食案,是多少怀春少女,梦寐以求而不可得。

    比起陛下西园万余采女。蓟王宫不满千人。且还有多半是宫人,女婢之流。多半不会与蓟王有交集。宫内开支,亦出自王家私产,来源妥当。用起来,亦正当。

    用膳后,刘备入东宫,探望诸子女。二女由女师赵娥,悉心授教,颇有成效。嫡长子刘封,活脱脱“三墩第二”。眉清目秀,虎头虎脑。笑起亦现酒窝。却生在左颊,正与刘备相反。

    聪明机辨,宅心仁厚。不过数岁,已能处处护着二妹。至于课业,刘备从不过问。得蓟国四师亲传,还能差到哪去。正如得母家传的越女剑一样。刘封正日益精进。

    四时进补,亦不可少。

    不求如父王一般前瞻后顾,却也要远超常人。

    除士异、赵娥外,刘备还在东宫见到一位新晋女官。颇多惊讶:“是你?”

1。21 博士披香() 
眼前之人,正是身份讳莫如深的一亿贵女。

    “下妾拜见王上。”贵女身披华服,满头珠翠。虽做妇人装扮,却仍是处子之身。莫问刘备如何知晓。臂上朱砂,便是明证。话说,刘备旁敲侧击,皆未能窥破身份之冰山一角。莫非是……先帝妃子。

    “夫人免礼。”刘备收拢思绪。

    见蓟王略显迟疑,左国令士异,遂进言道“穆夫人乃太妃礼聘之披香博士。”

    “何为披香博士?”刘备倒是初闻。

    “宣帝时,有披香博士淖方成,白发教授宫中,号‘淖夫人’。”士异答曰“披香殿,乃前汉宫阙。班固《西都赋》有‘茞若椒风,披香发越’之句。披香博士,便是在披香殿,传授后宫礼仪之女博士。见宫人渐多,太妃亦将王宫,仿前汉分列五宫。设昭阳、飞翔、增城、合欢、兰林、披香、凤凰、鸳鸯,等宫室。披香殿,便设在南宫之中,乃传授王宫礼仪之所。‘穆夫人’,便是首任披香(殿)博士。”

    “原来如此。”刘备欣然点头。话说,贵女姓穆?

    刘备却终未能想出是何来历。

    穆夫人举手投足,优雅高贵,绝非常人。必然久居深宫。话说,此时敢以真面目示人,却不知是否与党锢已除有关。

    想想亦无妨。居于深宫,除去蓟王亲近之人,外人素未谋面。穆夫人安全自是无虞。

    “披香博士,食俸几何?”刘备问道。

    “与太学博士同,食俸六百石。”士异答曰。

    “能传授汉宫仪之人,又岂能等闲视之。当与博士祭酒同。”刘备言道。

    “喏。”士异领命。

    博士祭酒,乃博士之首。掌,教授经学;备,顾问应对。食俸一千石。统领蓟国太学坛,诸多太学博士,及隶属于各城学馆的五经博士。换言之,蓟国太学坛,已建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太学之下,乃是分设在各城的“学馆”、“校馆”。

    如前所说,时下学、校有别。设在郡(王国),则称为“学”。设在县(侯国),则称为“校”。

    蓟国又有不同。校馆,为适龄儿童开蒙,属于蒙学。学馆,为青少年继续研读,属于行学。学馆、校馆,设馆长一人。另设五经博士、六艺博士等,数人乃至十数人不等。开设《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灵宪》等课程。

    馆长食俸六百石,博士食俸四百石。国中学、校,皆统归太学坛掌管。蓟国太学坛,则由博士祭酒,及众太学博士,共管。蓟国适龄子弟,先入校馆,再入学馆,后升太学坛,成为“太学生”时。依汉制,蓟国太学坛亦分设策试之法,择其优良者,补缺国中官吏。蓟国今有十一县。城邑众多。能三百石出仕,已是众多太学生梦寐以求。即便不能,百石少吏,亦衣食无忧。百石少吏,民爵第五等“大夫”。据大汉《田律》、《户律》授田五顷(250亩),得五宅。

    二百五十亩蓟国美田,实在是太值钱。

    今,博士祭酒,乃陈少师长子,难兄难弟之陈纪。于党锢时,发愤著书,号曰《陈子》,凡数万言。与弟陈谌俱以至德称。除四位少师外,乃众望所归。

    陈家一门六子,俱入太学坛。难兄难弟之陈谌亦被蔡邕举为“王子祭酒”。

    刘备先前曾命人将紫渊六国馆,改建成蓟王子馆。王子祭酒,便是将入王子馆,传授诸王子学业的授业之师,与博士祭酒并称。食俸一千石。民爵十等“左庶长”,授田七十四顷,得七十四宅。

    诸如王傅黄忠,与左右国相,皆是民爵二十等“关内侯”,授田九十五顷,得九十五宅。

    一言蔽之。蓟国的田地和宅地,皆与民爵相呼应。土地、宅邸并非能随意买卖。尤其“低爵不能上买”。

    王子祭酒之上,还有蓟国四少师坐镇。王子馆的规制,显然要高于太学坛。

    蓟国九令五尹,人选呼之欲出,已在路上。蓟国四少师,即将转去王子馆。于是,蓟王准备将太学坛主官,提升为二千石俸。位在博士祭酒之上。或可仿效各校“馆长”,另设“太学令”一职。

    蓟王心有所思,身有所动。这便问计入东宫授业之蔡少师。

    蔡邕发明雕版印刷,“蓟书”亦成蓟国名产之一。如今,左伯纸产量大增,蓟国已全面进入纸质书写时代。如厕暖水冲洗,从不用纸。

    听完蓟王所言,蔡邕笑答“王上所言极是。太学之令,当食俸二千石。称‘太学令’或太过直白。何不称‘上庠令’?”

    蔡少师乃大才。刘备虚心求问“敢问少师,何为上庠( xiáng)令?”

    “太学古而有之。周时曾设五太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我国在北,当以‘上庠’名之。”

    “原来如此。”刘备欣然点头,便又问道“首任上庠令,蔡少师心中可有合适之选?”

    蓟王行事雷厉风行。蔡邕亦不做敷衍,这便答道“老臣倒是可向王上,举荐一人。”

    “少师且说来。”刘备大喜。

    “高密郑康成。”蔡邕答曰。

    刘备幡然醒悟“可是北海郑公!”

    “然也。”蔡邕笑答。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汉末经学大师。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及《左传》等,后从大儒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归里后,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党锢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

    郑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文献,后世称其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继马融之后,为汉代经学集大成者。

    如此大贤,隐居东莱。近在咫尺,如何能不令人垂涎。

    只是……“如此大贤,岂肯屈就?”刘备心有不安。

    “无妨。”蔡邕笑答“换成旁人,必不肯就。然若是王上相召,郑康成定不能拒。”

    刘备问道“少师何以知之?”

    “正如华大夫‘大医治世’。郑康成广授门徒,亦为经学治世也!”蔡邕一语中的“今时今日,王上已是天命所归。又是汉室正宗,郑康成若不能佐王上,再续大汉国祚,百万言‘郑学’,终不复所用也!”

    刘备欣然点头。

    事不宜迟。得蔡少师手书,刘备遂命门下督郑泰,携厚礼,即日启程。自南港顺流而下,横渡渤海,前往东莱,徵辟郑玄。

1。22 天下残局() 
按照祖制,蓟王不在,当由王太妃与王妃,垂帘监国。

    今蓟王归国,自当还政与国主。

    立冬前后,举国皆为稻收忙碌。朝会亦暂且搁置。转而由两位国相入宫上报。即便如此,刘备亦不敢怠慢。民谚曰:“蓟国熟,天下足”。足见蓟国稻收,兹事体大。

    以一郡之地,活一州之民,本就殊为不易。如今要活天下万民,更是难上加难。断不能有失。

    左国令士异言道,母亲将王城划分为“五宫”:东、南、西、北、中,故蓟王宫又称“五方宫”。东宫乃王子、公主居所。西宫乃母亲居所。南宫为宫官居所。北宫为刘备与诸妃居所。中宫乃御姬居所。其“正殿”亦是朝会举办地。

    宫女分散各宫安居。婢女、媵妾,则在各自女主人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