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利。
最后去信崔太尉,让他居中调停。
如此,三方角力,互相配合。打架的,拉架的,劝架的,吆喝叫好的,齐上阵。
陛下左右衡量,必会定下折中之策。既同意刘备奏请,又会把东部鲜卑归义侯,分封在临乡附近。
此计成也。
细细回味,娄圭果然大才。
谋略的关键是扬长避短。尽可能的隐藏破绽。
此谋最大的破绽便是‘前后矛盾’。鲜卑南下不是秘密。北地人尽皆知。然,为何同为东部鲜卑,刘备收纳素利部族,却不纳其他?
刘备给出的解释是:贩卖鲜卑女获利虽丰,然,鲜卑部众大量聚集,日久生变,恐生事端。权衡之后,才闭门不纳。
利益,利益,‘先利而后益’。
收容素利部族,乃因贩卖素利族中鲜卑女,能获暴利。然,鲜卑部族若聚拢太多,又与刘备有血仇,故‘多则有害无益’。先取其利,待形势变得有害无益前,果断舍弃。是为:先利而后益。
取其利,剪其害。
乃人间正道也。
让黄门令左丰代为进言,我家陛下长袖善舞,专于经营。必能理解。亦能应允。
再者说。此计想要达成的目的有二。
妥善安置南下鲜卑各部是其一。安置地最好在临乡附近是其二。如此才方便刘备就近管理。
于是,又让御史刘陶,向陛下进言,晓以利害。
我朝防内不防外。防亲不防疏。少君侯白手起家,短短十余年,风生水起。号称麒麟子。不可不防。先时北伐,少君侯夜袭鲜卑王庭,斩杀大单于独子,又掠走大阏氏。七日血战,斩首鲜卑各部武士,两万有余。鲜卑各部皆有血亲死于少君侯剑下。料想,如此深仇大恨,又如何能轻易消解。
不妨想想刘郃。
不正因其兄助大将军扶立灵帝,事后被宦官谋杀,才与阳球等人合谋,铲除宦官,落得个阴谋败露而殒命监牢的么!
况且。涿郡本就是安置归义降侯之地。
便是将鲜卑各部,分封在临乡周围,亦是遵循祖制旧例。料想,临乡侯刘备亦不会反对。
权衡之后,陛下多半会把东部鲜卑各部,分封在临乡周围。
于是,此计达成。
再与众人谋定细节,又去信恩师说明一切。若恩师不许,刘备便不会行此策。
恩师回信道:可行。
刘备遂依计行事。分别密信黄门令左丰、御史刘陶、崔太尉,嘱咐三人各自联络,分头行事。
隆冬时节,雪大路封。即便朝中有消息,也要开春才能传回。
正腊之后,少君侯将行元服之礼。临乡上下皆翘首以盼。
1。118 元服之礼()
屏退左右,娄圭又进言道:“此计能成,乃因‘朝政日非’。”
此乃诛心之言。故而要屏退左右。
刘备随即醒悟。
鲜卑习俗,朝廷百官不知,夏育等人又岂能不知?且大单于传赤鹿头杖给刘备的传闻,草原早有流传。若有心人就此搜集,密报禁中。或向陛下进言:鲜卑与刘备关系并非势如水火。双方早已暗通曲款。
即便只是风闻,陛下亦会警觉。
娄圭此计,不攻自破。
然而。
前有王甫,后有阳球。皆死于宦官、士人内斗。陛下怒而杀人,又放任“十常侍”祸乱朝政。即便有人看破,也明哲保身,不敢提及。就算有人不惧刀斧,直言进谏,黄门令左丰亦能为少君侯转圜。
少君侯所缴献费,年年见涨。去年已达三千余万。左丰曾笑称,今年或有五千万。
卖一个三公,不过一千万钱。遇名士打对折,才五百万。
少君侯一年献费五千万。十年是多少?五十年又是多少?
在我家陛下眼里,少君侯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摇钱树。
国家社稷都能拿来明码标价,插草变卖的我家陛下,又怎会自断财路?
几位中常侍亦对黄门令左丰,青睐有加,另眼相看。便是此因!历史上,北伐三将大败而归,依律当诛。却缴赎金免死。皆以败军之罪贬为庶人。
财能通神。尤其对我家陛下。
便是天大的事,临乡侯只说愿意花钱消灾。陛下身边的中常侍们,必能得偿所愿。
聪明人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无人愿意提及。另一部分更聪明人,所关注的却是刘备本身。大乱将至,若刘备能力挽狂澜,三兴炎汉。这些人自不愿伤害他分毫。
有人会问,借故将刘备削爵,家产充公,不是得钱更多?
列位。需要先弄清楚:钱归何处。
献费,是交给禁中,入皇帝陛下私囊。充公,入的却是国库!对我家陛下来说,两者大大不同。不然也不会在西邸另置钱库!
杀鸡取卵,智者不为。
于是朝野上下,寂静无声。我家皇帝陛下,更不会为难临乡侯分毫。
想通一切,刘备百味杂陈。
先前恩师上疏:“天子以国为家,按道理不应有私人积蓄。”想必陛下看到此处,定嗤之以鼻。有道是家国天下。且问各位公卿、士族豪强,这天下究竟是寡人的天下,还是尔等的天下?
后有中常侍吕强进言:“后宫采女数千,仅衣食一项,每天便要耗费数百金之多。近来谷价虽低,但家家户户却面有饥色。按道理,谷价应涨。今不涨反降,乃因赋敛、征发繁多,需限期交给官府,只好故意压低谷价。农民天冷时不敢买衣御寒,饥饿时不敢饱食充饥。如此困苦,又有谁来怜恤?『采女们毫无用处』,却塞满后宫,即使是全国都尽力耕田种桑,尚且无法供养……”
陛下看到此处,或许想抚着中常侍吕强的后背,语重心长的说道:“吕强啊,采女对你来说,的确毫无用处。可对寡人来说,却有大用哇……”
无法投其所好,曲意逢迎。
故而,诸如恩师和吕强这样的忠臣,皆不为陛下所重用。
想得越深,心情便越复杂。无人可诉,刘备便说与母亲听。
母亲问:“我儿为何所忧?”
刘备答曰:“心机渐长,清白渐失。陛下待我不薄,却无端行此计。心中有愧。”
母亲点了点头:“我儿少年时曾随师出征。听闻有豪强黄穰,祈求宽恕老母幼子。彼时,恩师如何说?”
刘备脱口而出:“杀黄穰一家,可令天下胆肥者,悬崖勒马,不轻言逆反。便将少去多少兵祸。若能如此。杀人,便是救人。”
母亲又问:“我儿可还有愧?”
刘备重重点头:“问心无愧。”
若能救天下苍生于水火。使华夏不深陷万劫不复。个人的荣辱,暂且放一边。陛下,对不起了。
元服又称冠礼。女子称笄礼。
冠礼要举行三次。称:‘冠礼三加’。《仪礼·士冠礼》:“始加(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之庆’。”
初加缁布冠,象征将涉入治理人事的事务,即拥有人治权。再加皮弁,象征入朝之贤,即望其拥有入朝治国权。三加爵弁,拥有参与祭祀权,即为最高层的权限。
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政,多提早行礼。传说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
冠礼需在宗庙内举行。
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
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择主礼之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
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皆身穿礼服。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
祝辞大意谓: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少年时的志趣,塑造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
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再由大宾为他取字。然后主人送大宾至庙门外,敬酒,以束帛俪皮(帛五匹、鹿皮两张)为报酬,另外再馈赠牲肉。受冠者则改穿玄冠、玄端和雀色的蔽膝去拜见君,又执礼贽(野雉等禽鸟)拜见乡大夫等。若父亲已殁,受冠者则需向父亲神位祭祀,表示在父亲前完成冠礼。再拜见伯、叔,然后飨食宾客。
主礼的大宾,本欲在四位学坛祭酒中择其一。刘备却执意要加入恩师名签。
巧了。筮法选中的,正是远在洛阳的恩师。
刘备六百里加急送书洛阳。
恩师说,好。
光和三年,春,正月,赦天下。
恩师风雪兼程。与徐荣率领的鼍龙骑,一人双马,抵达楼桑。
为刘备主持冠礼。
又为他取字:玄德。
备与德,乃是延义。恩师要刘备‘才德兼备’。
玄,乃是家族排行。
出处《周礼·考工记·钟氏》:“五入为緅(zou),七入为缁”郑玄注:“凡玄色者,在緅缁之间,其六入者与?”
族中兄弟,刘备在这一辈中,排行第六。故取字‘玄’。
合称:刘玄德。
1。119 妻妇之礼()
刘备小名三墩。乃是在本家排行第三。取字时,恩师用的却是整个陆城亭刘氏宗族的排行。显然别有深意。
取字的规则,自不用说。自周代以来,取字通常为“伯某甫”。其中‘伯’乃是排行。具体是:伯、仲、叔、季,视排行而定。‘某甫’乃是对男子的尊称。某是表字的设代。
《仪礼·士冠礼》:“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郑玄注:“甫是丈夫之美称。孔子为‘尼甫’,周大夫有‘嘉甫’,宋大夫有‘孔甫’,是其类。甫字或作父。”
到了汉代,男子不再称‘某甫’。故而取字时,多先取排行,再取一个与名相关的字义。
排行也不限于‘伯、仲、叔、季’。嫡长为‘伯’。庶长称‘孟’。还有‘元’,亦是长子之意。
正因时下取字规则繁多,刘备才执意要加入恩师名签。
玄德二字,果然是恩师所赠。
万一四位大儒,一时心血来潮,取了别的字,岂非不美。
刘备及冠。称呼也要改。少君侯改称:君侯。少主亦改为主公。
‘主公’乃是臣下对君主的称呼。《三国志·蜀志·法正传》:“或谓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然而纵观三国,似乎只有刘备称‘主公’。比如曹操等人皆被称‘明公’。
究其原因。乃因刘备是汉室宗亲。
“列侯称‘家’也。”
刘备麾下皆是家臣。“家中称主”。故而三国中,只有刘备称‘主公’。单此称呼,便可坐实刘备真乃汉室宗亲。做不了假。
恩师百忙中赶来,不肯多留。待礼成,便打马而归。刘备命鼍龙骑一路护送,务必安全送达。少时,恩师穿木屐雪地行二十里。如今来回数千里,只为给刘备加冠。此心可昭日月。
春分后,北地仍积雪深厚,河川皆白。
邑中温暖如春,民众行动如常。一年中最闲的这段时间,正好用来因婚嫁娶。
君侯亦不例外。又择吉日,行娶妻大礼。
时下婚礼,分:“成妻之礼”和“成妇之礼”。
成妻之礼不用说。
纳采。男方向女方求婚,以雁为贽见礼物。《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问名。纳采后,问得女方之名,以便占卜成婚与否、吉凶如何。《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
纳吉。问名之后,男方“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仪礼·士昏礼》)。男方问名后,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若得吉兆,派使者带雁到女家报喜,仪如纳釆。
纳征。男方遣使者向女家纳聘以订婚。《仪礼·士昏礼》:“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纳征以后,婚姻进入正式准备阶段。
请期。男方择定成婚吉日,正式约定女方,以雁为贽见礼物。《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郑玄注:“夫家必先卜之,得吉日,乃使使者往辞,即告之。”
亲迎。新夫亲往迎娶新妇。
迎亲前,还有撒帐礼。此为辟邪煞,保佑新婚夫妇。由新夫家人行撒帐礼,将五色果撒到床帐里。
此俗起源于汉朝。《事物原始》:“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帐**坐,欢饮之后,预戒宫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裾盛之,云得果多,得子多也。”将五色果撒向帐中,帐中的武帝与夫人以衣裾接往怀中,其意便在于感应五色果的生殖力量,得以早生贵子。
接着要行送贽礼。新夫前往新妇家迎亲时,手上捧着一尊铜雁即贽礼,以送给新妇父母,表示今后对新妇诚信、尊重。
醮子礼。新妇迎娶回来后,新夫父母正襟危坐,新夫向父母行拜礼。父亲赐酒,新夫接受赐酒一饮而尽。父亲还得向子说一些喜庆的话,才算结束醮子礼。
交拜礼。夫妻交拜,普通齐民在青庐饰青幔的屋子内举行,刘备乃是列候,故而多用玄红二色。
同牢礼。《昏义》说:“共牢而食、合卺而饮,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几案上设三品荤菜,这些荤菜即称为“牢”。新婚夫妇席前,摆着主食黍和稷及一些调味品,但荤菜仅有一份,放在两人的饭菜之间,供夫妇一起食用,称为“共牢而食”。
合卺礼。古人饭后要“酳(yin)”,就是以酒漱口,既为清洁口腔,亦有安食作用。“酳”有三次,称“三酳”。婚礼中三酳的酒器,前两次用爵,最后一次用卺。所谓卺,就是将匏对剖而成的瓢。新婚夫妇各执一片而饮,称为“合卺而饮”。同用一个葫芦喝酒,然后交换。葫芦苦涩,盛酒甘甜,意为夫妻二人从此同甘共苦。
结发礼。即是把新夫新妇的头发各剪下一缕包在红色锦囊里,即意味两人从此是夫妻。苏武有诗云:“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此乃“结发夫妻”的由来。
一夜醒来,便是成妇之礼。
妇见舅姑。时下,主妇称公公为“舅”,称婆婆为“姑”。成婚后的第二天清晨,新妇早起、沐浴,端着盛有枣、栗和腶修(捣碎加以姜桂的干肉)的竹器到公婆寝门外等待。“枣”取早起之意,“栗”取颤栗之意,“腶修”取振作之意。
妇馈舅姑。新妇亲自侍奉公婆进食,待二老食毕,新妇要象征性地吃公婆的余食以示恭孝。另有一说,“妇馈舅姑”指新妇过门后第三天,就要下厨烧饭做菜,以馈舅姑,以示自此后主持中馈,以尽孝道。
舅姑醴妇。公婆为新妇安食漱口,并以“一献之礼”酬新妇,以示长辈的关怀。
庙见成妇。婚后三个月,夫家择一日,率新妇至宗庙祭告祖先,以示该妇从此正式成为夫家成员。
公孙氏身世飘零,孤苦无依。自幼虽女道山中学剑。刘备问清庙宇所在,这便遣宗人去请。不料山中古寺早已荒废。人去楼空。宗人在堂前留下刘备手书,这便返回。
听闻公孙氏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