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的这句话,掷地有声,震天动地,八千并州狼骑都意识到,假如他们不能冲出重围,他们今天就死在这了。于是,不论西凉步卒如何悍不畏死,他们也都体现出了悍不畏死的精神。这便是哀兵必胜。果然,并州狼骑和合围他们的西凉步卒杀得难解难分,不复再被动受死。魏延见状,想起了郭嘉的话,于是命令挡在并州狼骑往渭水面前的部曲立即散开,给他们让开了一条路。吕布和李儒等将都如释重负,二话不说,就赶紧率领并州狼骑穿过西凉步卒让开的一条道,冲向渭水。
魏延和马超立即率军追赶并州狼骑,直到吕布等人冲到了渭水之畔。渡口之上,正有一百多条小船在渡口上漂浮着。李儒一看,就知道刚才西凉步卒为何撤开包围圈了,这是要故意让并州狼骑陷入背水一战的境地。而西凉军有重骑兵,就算并州狼骑在河边结成严密坚固的阵形,也抵挡不住,会被撞下水去。事已至此,李儒已经完全没了主意。吕布见还有些小船,还能载着几百人过河,便与李儒、李傕、樊稠、张济等将领,率先抢占小船,完全不顾普通士卒的死活。
魏延和马超率军追到,马超正要纵骑兵冲杀之,但魏延就阻止了他。魏延说道:“并州军正要争渡,不若使之争渡而互相残杀。若纵兵冲杀,难免他们会结成阵形,不好攻克。可以让彼残杀,然后我军可迫降之,不战而胜。”马超从之。
果然,如魏延所说,并州军见西凉军停下了马蹄,就开始互相争抢为数不多的小船。在争夺之中,有众多小船翻覆。并州狼骑便互相残杀。而抢到小船的,正是吕布、李儒等将军校尉,普通士卒敢扒他们的船,吕布等将就毫不留情地挥刀砍断扒船的手。渭水之上,因此哀声不断,再也无人敢扒吕布等人的船了。吕布等人便乘着船,渡过了渭水。跟随他们渡过渭水的,不过只有数十人。剩下在渭水之中的,还有八千余人。魏延和马超命西凉军张起弓矢,瞄准渭水中的并州狼骑,马超呵斥道:“你们的主将已经弃你们而去,你们也再无船只渡河!现在,如若你等敢不投降,那就通通射死在渭水旁,让你等之鲜血,染红整个河面!谁敢!”
一听马超这话,又见马超身后,箭头寒光闪烁,八千并州狼骑,只得上到河岸上来,扔了兵器,跪地投降。除了在渭水之畔收纳八千降兵外,在密林之中,并州也还迫降了一万两千降兵。
这一仗,称为渭水之战。在渭水之战中,西凉军阵亡一千七百多人,而并州军阵亡了一万五千多人,投降了将近两万人。加上之前火烧街亭之战、反袭连营之战、连营正战、破三十六连营之战中,并州军阵亡了一万一千人,投降四千余人,总共并州军阵亡了两万六千人,投降了两万四千人。投降和阵亡,各占一半。董卓派出参与十军会攻的五万大军,至此悉数覆灭。董卓在并州只有两万骑兵和一万步兵了。由此,守卫陈仓城的盟军,只剩下了三支军队,官军、鲜卑军和乌丸军,人数也从十七万人降至十三万五千人,与西凉军已经持平。
第四百七十八章 危机四伏()
魏延和马超立即押解着两万降兵,回到了大营之中。听完了魏延的描述,刘范先是对二将多加赏赐。表面上看,刘范很高兴又获得一次大胜。但其实,刘范却十分地不高兴。魏延为了使并州狼骑渡河时互相残杀,而没有趁势冲杀。虽然看起来确实是很聪明,但却也让李儒和吕布有了充足的时间逃走。当时,李儒和吕布等将领正在与士卒们争夺船只,根本没有时间顾及西凉军。只要魏延命西凉军围捕李儒和吕布,既不能渡河,又不能与西凉军万人相抗,肯定会束手就擒。但魏延却选择了不进攻,眼睁睁地看着到嘴的肥肉飞了。刘范深知,李儒有智计,吕布有勇力。只要董卓有李儒和吕布的辅佐,再次成势不是难题。
而魏延却本末倒置,自以为聪明。这让刘范十分地不悦。但既然事情已经如此,刘范也就只能不再追究,装作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对明明犯了错而不自知的魏延大加赏赐。毕竟,如果刘范因此而翻脸暴怒的话,难免会使众将离心离德。从另一方面来说,魏延的选择其实也是避免了西凉军不必要的伤亡。减小伤亡,这一直都是刘范的原则,刘范也一直对众将反复地强调,不要过多地浪费西凉儿郎的性命,要多快好省地打仗。可能就是因为刘范有这样的原则,魏延才在紧急关头不选择去擒拿李儒和吕布,而是选择保存西凉儿郎的宝贵性命。从这一点来,倒是错在刘范误导了魏延,致使他选错了攻击目标。故而,刘范并未怪罪魏延。
好在,魏延和马超配合得当,除了放跑了李儒和吕布之外,出色地取得了此次伏击战的胜利,斩杀一万五千人,迫降两万余人,也算是贼不走空了。董卓本来兵马就不过八万带甲之兵,这次损失了五万大军,对于董卓来说,又是一件值得气得吐血的大喜事。等李儒和吕布回去,肯定会被他骂得狗血淋头。吕布本来十分见宠于董卓,这次大败而回,一定会让董卓骂死。而吕布年轻气盛,脾气暴躁,怎能忍得了董卓的暴脾气?两人决裂,就从这开始。
但取得渭水之战的胜利,只不过是一场小胜而已,并未对战局有多大的影响。官军未与并州军发生火并,倒是在并州军退出陈仓城后,快速地接管了北门的防务。陈仓城,仍然在盟军手中稳若泰山。而并州军贸然出城,而被歼灭在渭水之畔,又给困守陈仓城的皇甫嵩、曹操、孙坚、和连、轲比能和蹋顿等人敲响了警钟。从此之后,盟军绝不敢再冒失地出城。这样一来,反倒是适得其反,让陈仓城更难攻克了。这一问题,让刘范十分头疼。盟军是绝不会出城决战,而攻城又损失太大而且也未必能攻下城池,刘范已经是对盟军束手无策,黔驴技穷了。更糟糕的是,这次渭水之战的胜利,给刘范带来的不仅是并州军遗留的大量辎重和几千匹战马,还有两万多张嘴,等着刘范喂饱。
刘范的军粮已经被一百万参战的人吃得只剩下了七十万石,再过十天,西凉军就要断粮了。断粮,就是曹操所要看到的。只要盟军再坚持十天,等西凉军断粮,那此次西征就算大功告成了!即使西凉军再如何骁勇善战,没有粮食,也只有战败这一条死路。难道,这次一定要如此狼狈的结局失败吗?刘范的决心开始动摇了。
就在刘范愁苦的前几天,有两个人,同样面临着不比刘范断粮的危机更简单的危险,这两人就是奉命守卫大散关的文聘和奉命驻守西域二州的庞德。文聘要面对的,是袁绍率领的二十万步兵大军,来势汹汹,气势恢宏。而他呢,手中只有可怜巴巴的一万步兵以供守城。大散关又年久失修,将袁绍二十倍的雄兵挡在大散关之外,看似是个不可能成功的任务。而庞德,则是比文聘的处境也好不到哪去。庞德换防西域时,按例只带走了五千铁骑。不过五千铁骑,就要保卫方圆两千里的天州和昆州,防御黄巾军的动乱,这个任务更为艰巨。西域二州那么大,黄巾军也潜伏在良民之中,随时有可能发起叛乱,而且人数也不会少。单单庞德的五千铁骑,恐怕很难应对黄巾军的袭扰。
而两人的另一共同点是,他们都不会有援兵。刘范忙于在陈仓城下与盟军对峙,又怕袁绍设伏,然后盟军又在陈仓派兵去两相夹击,所以刘范不能分兵来救援大散关。而田丰、赵云和张辽,正率领七万铁骑,还在从姑臧城赶往西域的路上。凉州东西狭长,延绵两千里,七万铁骑肯定要在路上耽搁很久。而在田丰等率军赶到之前,黄巾军必定会先发动叛乱。这就意味着,庞德只能孤军奋战。而除此之外,尚且不知道乌孙人是否已经勾结好了大宛人和康居人,三个与西凉有些不共戴天之仇的国家,何时会对几乎不设防的西域发动猛攻。西域二州,除了庞德部五千铁骑外,再也没有什么武装力量。其余的五百几十万人,都是尚且衣食无着的新移民。仓促之间,西域也没有组装起屯田军。面对西方的威胁,西域就如同砧板上的一块肥肉一样。
还有,大月氏野外蠢蠢欲动。大月氏国力雄厚,就算十个乌孙绑在一块,也不是大月氏的对手。大月氏早在西汉时,就对西域垂涎三尺,又向南攻占了印度河流域地区和大部分恒河流域地区,根本就不用为粮食发愁。而且,大月氏历来保持着游牧民族的特性,人人皆兵。若是大月氏愿意,随时可动员超过百万的雄师。如此强大的对手,甚至比朝廷之威胁,也是不遑多让。
刘范虽用郭嘉之计,消除了南线和北线的威胁,也在东线取得了接连五次胜利,但东线之威胁仍然存在,西线战场最为扑朔迷离。至于战局会将如何发展,刘范根本没有半点主意。刘范能做的,就是祈求上天庇佑,希望庞德能不负他的重望,打败死灰复燃的黄巾军;希望文聘将袁绍挡在大散关之外;更希望田丰等三人,能御敌于国门之外。
第四百七十九章 守关之重()
大散关高耸巍峨的关墙上,此刻伫立着一道背影,他正远远地向北望去,一手搭在关墙上厚实的女墙上,一手紧握着挂在腰间的宝剑。毫无疑问,这人便是大散关守将文聘。文聘是荆州人氏,与刘范是同乡。在刘范平定黄巾之乱后载着滔天的声誉和皇帝重重的赏赐衣锦还乡后,听闻刘范要还乡,文聘与魏延两个少年游侠,早就仰慕刘范之少年英雄,又听闻刘范即将要赴任征北将军,和枭雄檀石槐对敌,势必要招募将佐军士,于是两个年不满二十、与刘范一样都未曾加冠的少年,就四处打听到刘范的返家之路,特意在半路上等候刘范。他们想着,可以求刘范任他们为一二侍卫,如此他们也就心满意足了。但没想到刘范陡然听说他们的姓名,却精神为之一振,从此之后,对他们二人委以重任,甚至是一营主将,统领一营数千骁骑。
白云苍狗之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三年过去了,文聘始终忘不了当年的幸事。那个问题仍然盘绕在文聘的脑海中,久久未曾散去:为何刘范一听他们的名字,就对他们如此之厚爱?毕竟,他和魏延都还没有加冠,至于军旅之事,更是一窍不通,还是在后来的军旅生涯中慢慢培养而来。难不成,刘范会算命看字,透过人之姓名,便可看出此人之本事、前程?文聘心想。但要是真如此的话,那刘范也太过厉害了!这等本事,文聘只听说当时只有左慈和于吉两位道人拥有。尤其是左慈,通晓天遁、地遁和人遁,当能有如此神力。刘范难不成也有着左慈一样的道行?文聘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文聘知道的,就是不管怎样,刘范对他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建立征北军时,就早早地立他为一营主将。如此重用,实在令文聘感动不已。而这一次,刘范将大散关之守备交给他,这更令文聘觉得骄傲。
临行之前,文聘之家奴对他嚼舌根,说凉王之所以把大散关交给他,就是要借盟军之手,除掉文聘。文聘立即命人杀了这个家奴。文聘知道,刘范不可能如此对他。大散关自然是首当其冲,但大散关一旦有失,凉州十六郡就会面临陷落之危,刘范也会倾覆。换言之,大散关是刘范的要害所在。只要文聘投降盟军,大开大散关,刘范必死无疑。刘范又怎会利用他之要害,来谋害文聘呢?更何况,刘范果真要杀文聘,根本不必如此费力,一道军令下达,文聘自然授首。
相反的是,刘范将大散关交给文聘把守,这才体现出刘范是真心信任他。大散关对于刘范而言,有如心脏一般重要。大散关若坚若磐石,刘范必胜;大散关不幸被攻下,则刘范必败。刘范多谋,当会体察如此道理。将大散关交付文聘,就是把刘范自己的身家性命、成败荣辱都托付给他。这一份信任,绝不是一般人能够得到的。能在众多猛将之中脱颖而出,赢得刘范的信任,文聘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但这对文聘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大散关年久失修,刘范将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修建街亭城上,无力在翻修大散关。而且,文聘接到了锦衣卫的线报,说上军校尉袁绍,奉车骑将军皇甫嵩之命,率领整整二十万大军正朝着只有五十里的大散关进击而来,敌情汹汹。袁绍的才干有多高,文聘不得而知。但二十万大军的威势,文聘却了然于胸。他只有一万羸弱的步兵,却要硬抗袁绍之二十万之众,而且也得不到什么援助,弄不好背后的张任还会率众偷袭。文聘部如同是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的一叶扁舟,随时有可能沉没。
就在九月中旬,刘范发动对盟军连营的猛攻的同时,袁绍率军前抵至大散关下五里处下寨。二十万之众的营寨,宽阔深厚得遮掩了整个塬,不见地平线。文聘没有丝毫慌张,命部下安睡一晚,不必夜巡关城。军中政委不知其故,问文聘为何不出夜巡。文聘回答说,袁绍军远来,必定疲惫,无力再夜袭大散关。且前有曹操夜袭街亭不成,反被剿杀,又遭反袭,这等惨痛的前车之鉴,袁绍必定会引以为戒,不敢再以奇兵打仗,只能稳扎稳打。而西凉军以逸待劳,才有夜袁绍军的可能。故而,袁绍需做的,就是安排夜巡之兵,谨防西凉军夜袭,而不是反过来学曹操夜袭。众皆叹服,未曾夜巡,尽皆安睡,养精蓄锐。果然如文聘所料,一夜无事,袁绍一点动静也没有,乖乖地等到第二天太阳升起。
早晨时,袁绍军纷纷埋锅做饭。待吃饱喝足之后,袁绍便留下一些老弱留守大营,率将近二十万的大军出了营寨,抵至大散关下一里。袁绍将大军排开阵型,声势浩大。然后,袁绍独自一人骑着马,奔到大散关下,避开弓箭射程,然后就朝大散关上高声呐喊道:“大散关上,谁为主将?袁某奉命,提领王师,星夜前来,势要破关,为贼将者,可来答话!”
文聘便站出女墙来,依靠女墙,对城下的袁绍回答道:“我乃凉王帐下,一员大将,名为文聘,特为凉王,受此关隘。你是何人,竟敢大言不惭,欲破我关?可速速报上姓名!”
袁绍说道:“我乃当今陛下亲封的西园军之上军校尉,袁绍袁本初!今刘范擅自称王,为祸西州,我奉皇命,特来讨伐奸贼,挽救汉室危亡!我有一言,文聘可静听:天道有常,纲常不改!自古常言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主刘范,虽是汉室宗亲,却也是当今皇帝之臣子。皇帝对你主多加封赏,命其一黄口小儿为一州之牧。却不料刘范此人狼心狗行,桀骜不驯,不思上报君恩,却在西州反叛!”
第四百八十章 攻防战启()
袁绍厉声说道:“自古意图弑君篡位者,都不得好死。王莽篡汉自立,盗窃神器,自号新帝,到头来却被长安一市民杀死,可为你主刘范之借鉴。如今,车骑将军皇甫嵩率领数十万王师,正在陈仓与之鏖战。虽三败于刘范之手,但元气未伤,不日即可击败刘范,收复凉州。而袁某,也奉命率领二十万带甲之兵,前来攻取大散关。刘范缺兵少将,想必派给你文将军的兵,也不会有多少。看来,大散关是守不住了。只要大散关一攻克,刘范必败无疑。而你又不能将某抵挡在关外。某欣赏你之胆略,不愿看到你死在王师手中。听某一劝,趁早献关开降,投诚王师。这正是昔日伏波之弃隗嚣而降光武,日后史书记载,你也是忠臣良将,不必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