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小官员- 第2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超沉吟着说道,“李公为相近二十载,辅佐两代君王,弘治经治之世,世人称道,李公功不可没。

    刘瑾擅权,李公虽不免因循隐忍,委曲求全,但多亏您调停其间,多所救正,正德年间才保得天下不乱。

    所以学生以为,老师功高德重,若百年之后,理当谥为文正。”

    张超说这一席话,就是他自己对李东阳的盖棺定论,考虑到他现在的政治地位,这就可以视为张超对李东阳的承诺,文正是明代排名第一的美谥,张超给出这样的说法,由不得李东阳不欢喜。

    所以李东阳听完,心事顿消,竟然激动的要给张超磕头,张超和杨一清连忙把老李搀扶住,“此是李公应得的,何必如此,这让学生如何敢当?”

    张超虽然说的漂亮,李东阳自己却很明白,他是配不上这个谥号的,特别是他与刘瑾的关系,这辈子都洗不干净,何能说正。张超能如此承诺,事实上就是张超用自己的名声威望给李东阳洗白,也就意味着张超送给年老的李东阳一个大人情,他能不感激吗?

    杨一清在一旁默默无语,李东阳这样一个诙谐想得开的人,竟然也会对身后名耿耿于怀,杨一清见李东阳今天如此失态,不由得叹息一声。

    心事一了,李东阳就很是疲倦,很快张超和杨一清都见机的告退,张超这一回到李家还想见一见杨一清,所以两人就选了一个附近的雅舍,坐了下来。

    都是大人物,两人喝了两口茶,杨一清首先开腔,他毕竟关心国家大事,“子卓,这段时间辛苦了,不知道宁王之乱平定的如何?”

    张超微微一笑,“小儿辈已经破贼!”

    杨一清眼前一亮,“以伯安之才破宁王不在话下,只不过没有想到竟然如此之快?”

    张超很自豪的说道,“伯安尚未发力,吾儿明镇已破贼矣!”

    说完张超开始给杨一清介绍明镇破宁王之乱的经过。宁王造反早有预谋,但是他手下实在是缺乏经历过战争的军人,就算是那些蓝衣贼,也显得三心二意。所以在安庆城下一相持,宁王军的缺陷就暴露无遗,虽然兵力众多,可是根本发挥不出来优势。

    再加上相持一久,驻扎在松江府的大明海军在丁猛的率领下开始增援安庆,明军水师最强大的炮船却悄悄的聚集起来,并不出动,这样就麻痹了长江上的宁王水师。

    相持二十多日后,宁王部出现了异动,竟然有撤兵的迹象,而且显得十分慌张,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所以明镇再三确定后,发动了突然进攻。明军水军以炮火开路,突然对宁王水师发动了猛攻,看起来宁王部船只众多,但是这些只会冲撞肉搏的水师根本干不过明军的船坚炮利。

    在明军一百多门海军炮的猛烈进攻下,宁王水师溃不成军,拼命的往长江上游逃窜。宁王陆军更是崩溃了,根本扛不住安庆守军的进攻,被打的节节败退。

    因为水师的失败,这些陆军被挡在长江北岸,进退两难,也缺乏背水一战的士气,所以兵败如山倒死伤被俘虏数万,可以说宁王的主力已经被消灭了。

    这一场毁灭性的大败彻底摧毁了宁王集团,宁王虽然侥幸逃走,但是宁王妃自杀,世子被俘虏,他的重要谋士李士实王铎相继被俘,目前明军正在追捕宁王等人。

    等张超介绍完宁王兵败的消息,杨一清目瞪口呆,他仔细回味了一番张超所说,就觉得有些奇怪,“大明官军善战,宁王兵败不足为奇,只是他何故急忙撤退?莫非他的老巢南昌出了问题?”

    张超不由得暗自竖起了大拇指,“杨公果然兵法大家,”张超阴沉着脸说道,“宁王匆忙撤退的原因确实是南昌被袭占,只是杨公可知道是何人所为?”

    杨一清见张超脸色突然沉了下来,知道又出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他并没有回答。只听张超自问自答,郁闷的说道,“蓝衣贼突然在江西起兵,已经攻占了南昌九江等地,宁王后路被断,不得不急忙撤兵,兵无战心,自然敌不过大明官军。

    要说起来吾儿能立功还要仰仗这些贼人!宁王招募蓝衣贼并不稀奇,只是他蠢到连蓝衣贼的首领杨惠都招募了去,现如今被人端了老巢,却是天下罕见,这样的蠢材也敢造反,真是丢尽了大明的脸面!”

第574章 国士院与改革() 
“蓝衣贼竟然死灰复燃?”杨一清大吃一惊,他还以为汀赣巡抚突然出兵袭击了南昌,谁想到是这样的答案,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呀,

    “陆完不是奏报,刘惠死于乱军之中吗,怎么又冒出来了?”

    说起这个,张超就是一肚子火,“此乃陆完谎报军情,此人虽然有些才干,但行事太过无法无天,吾已经奏请下陆完刑部狱。”

    杨一清点了点头,陆完接受宁王贿赂,意图调配宁王护卫火器一事已经惹得满城风雨,现在又闹出这样的事情,怪不得张超恼火。

    只听张超继续说道,“现在蓝衣贼在江西复起,到处杀害士绅,若再与赣南贼寇联合,恐怕整个江西都不在朝廷之手。

    所以吾有意以王守仁为兵部侍郎、副都御史、湘赣总督,统一指挥江西南直湖广广东四省的官军进剿宁王余部,蓝衣贼和赣南匪军,不彻底剿灭江西匪患,绝不收兵。”

    “湘赣总督?子卓,你的意思是战火要烧到湖广?”

    张超点点头,“若吾是刘惠,必然先挺进赣南,然后在湖广江西广东三省附近折腾,三省周边都广有大山,以刘惠在大别山经营之才,朝廷必然耗时长久方能剿灭匪寇,所以现在必须乘其立足未稳之际,全力进剿,决不能再任其做大。

    因此统一事权,势在必行,伯安之才,吾等尽知,他出任此职,十分恰当。

    另外湖广地方广大,纵横数千里,一向以来,湖广巡抚管理都很是不便,吾看干脆该省一分为二,设立两个行省,洞庭以南为湖南,洞庭以北为湖北。这样一来以伯安坐镇指挥军事,江西湖南两省提供军资,也易于行事。”

    张超这番话让杨一清有些吃惊,张超竟然从镇压蓝衣贼扯到湖广分省,但是仔细想一想,张超这个决定倒是一个很不错的想法。

    湖广一省在整个明朝期间闹个不停,一个是北面勋阳一带,有明一代,那就是三天两头的闹事,所以没办法明朝设立了勋阳巡抚。而南面主要是湘西少数民族苗壮闹事,所以张超一分为二之后,倒是有利于两省的稳定。

    事实上张超这么做,还有一个目的,随着湖广的开发,湖广粮食出产的地位越来越高,这时期将这个省一分为二从政治上是十分有益的。

    另外这样的新省张超可以安插自己的人马,而因为长期的粮食贸易,张超与湖广的商人关系很好,这样也有利于增加他对国士院的控制。

    想到了国士院,张超就想问一问杨一清对于国士院的看法,“杨公,现在宁王兵败,蓝衣贼虽然复起,但不过是小患影响不了大局,只要朝廷不乱来,肯定会镇压成功的,目前吾的重中之重是国士院的选举,您老对国士院是如何看得?”

    杨一清看了一眼张超,“张公,你提议创建国士院,确实是个很好的想法,如此虽然主上幼小,但大明必然人心安定,国家安定,君臣和谐。”

    张超高兴的点了点头,“吾的本意正是如此,超一人就算再能干,又哪里比得上天下英才齐聚的国士院。”

    杨一清知道张超说的是漂亮话,事实上他也大概看的出来,提议设立国士院的张超一定有种种办法操纵国士院,甚至于利用国士院的名义行自己一己之私,但是国士院首创朝廷与在野的士绅名士共商国政的先例,从本质上说是有利于文官集团的统治,所以杨一清从政治立场上来说,不可能反对。

    杨一清这时笑着说道,“老夫有意精选南直隶的国士名额,子卓你觉得是否可行?”

    杨一清一边说话,一边眯着眼睛盯着张超的反应。经过这么多年,张超也是老政客了,他听完之后,不由得哈哈大笑,“有杨公相助,这首届国士院必然会办的十分成功,若杨公当选,可为国士院院正,有杨公相助,国家一定会愈发安定繁荣。”

    杨一清对于张超的反应也有些奇怪,难不成张超真的毫无私心吗?不管了,不跟着看一看,不放心呀。

    张超对于杨一清主动跳出来参选国士院,是十分满意的,老杨名气很大,他跳出来为张超站台,那国士院的逼格会高很多。

    而且杨一清现在虽然已过花甲,但身体还很不错,这样的军政全才放在家乡太过浪费了,有他在国士院帮忙,很多提案就会变得更加符合实际。

    当然老杨可能掣肘一事,这也是跑不掉的,但是相比于他的主要目标讨厌的科道,杨一清绝对是很好的助力。

    “杨公,吾设立国士院,一来是集天下英才于朝中,二来是撇除吾擅权专权的嫌疑,三来就是吾有意要改革朝政,希望通过国士院能够排除一些麻烦”

    杨一清点了点头,他明白现在嘉靖这么小,张超大权在握,不想做事情是不可能的,所以他示意张超说下去,“大明立鼎已经百余年,虽然国家尚算稳定,但还是有很多问题,有些问题在平常时根本无法解决。”

    说完张超就列举他认为的一些当务之急。第一,太监乱政,这是正德朝最大的弊病,九虎,刘瑾,三张,麻烦一个接着一个,闹得大明永无宁日。

    如果没有国士院的众意支持,张超对于太监乱政动手几乎不可能,因为谁都知道太监是皇权的延伸,他根本没有办法从骨子里解决太监问题。

    但是现在有国士院众议的支持,张超就等于拿到了金牌令箭,可以放心大胆的干,他要做的事情有撤回各地的镇守守备太监,改革司礼监,废除厂卫。

    当张超把这个想法说出来之后,杨一清顿时惊呆了,张超真是敢想敢做呀,这是多少代士大夫的梦想,难不成真的有望实现?

    杨一清压制住内心的震惊,请张超继续说下去。第二,就是大明的皇族,天下苦诸藩久矣,这些王爷皇族搞得已经天怒人怨,而且已经日益成为国家的财政负担,所以张超有意彻底改革宗藩制度,严格约束宗藩,这同样需要国士院的支持。

    还有第三点,那就是张超想动手解决军屯问题,边将侵占屯田,导致国家负担越来越重,必须要彻底改革。

    还有第四点,

    第五点,

    当张超当着杨一清的面,将他对于大明改革的想法和盘托出时,杨一清越听越是震惊,张超是想从根本上彻底解决明朝一系列重大问题,怪不得他需要设立国士院,没有天下士大夫的背书,他根本就没有办法推行,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杨一清听完之后,只觉得全身出了一层汗,他也不知道是冷汗,还是太过激动产生的热流,他有些沉迷于张超所说,若是真的改革成功,那大明将会脱胎换骨,只是真的那么容易做成吗?

第575章 后路() 
张超突然将自己的盘算告诉杨一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杨一清代表的明朝真正的实干派,从基层爬起来,然后一步一个脚印,靠着切切实实的功劳爬到了现在的位置,他们是大明真正的顶梁柱,与那些靠着嘴炮或是文章写得好的翰林是两回事。

    事实上张超也属于实干派的一员,只是他自己势力太强,自取代刘瑾之后,虽然无刘瑾之跋扈,但是隐隐有刘瑾之权势。

    正统以后,全部政务的处理、裁决,重大问题的决策,几乎由各部门议定。府、部、院诸衙门该管事务,皆由各衙门先行提出处理意见,是为部议。

    官民建言奏章之重大者,先由礼部,后由六部尚书、都察御史、六科给事中聚议载处,是为延议。官员的任免升黜,文归吏部、武归兵部;在京三品以上大臣及在外督、抚员缺,则由廷推。重大案的判决,有三司会审;难以结案者,又有廷鞫。所有奏章,包括部议、廷议的结果,均由内阁票拟批答。对票拟进行最后审批的是司礼监的批红。皇帝诏令敕谕的颁布,得由六科给事中签署。

    但是自正德登基之后,受到群臣上书的刺激,这一套政治模式被正德推翻了,鉴于文臣的巨大权力,正德利用刘瑾完全撇开了内外廷,开始了一段时间的独裁,当时朝政皆由刘瑾一伙说了算,内阁六部九卿只能垂首听命,他们虽然还是可以延议廷推,但是到了刘瑾手里是什么结果那就是天知道了,这也是刘瑾为什么那么遭恨的根本原因。

    到了刘瑾被张超干趴下之后,张超以兵部尚书掌权,他又弄出了一套新的政治模式。张超鉴于刘瑾的教训,他同时拉拢了司礼监和内阁,把刘瑾一个人的独裁变成了张超等七个人的独裁,他再纵横捭阖控制军机房;

    虽然在暗处利用种种手段影响廷议廷推,但是对廷推廷议的结果军机房比较尊重,这看起来已经恢复了以前的制度,而且军机房又改变了以前内阁和司礼监之间的内耗,所以相比于刘瑾那一套进步非常多。

    再加上正德皇帝不断跳出来吸取众臣的眼球,所以张超与其他大臣们的矛盾就没有怎么爆发,大家也觉得有一个比内阁相对更加强悍的军机房是好事,最起码可以约束一下皇帝。

    但是随着正德意外驾崩,一岁多的嘉靖继位,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张超提前一步意识到一个问题,太皇太后张氏名声实在不怎么样,更是几十年不问朝政,而且还跟张超是亲戚关系,这样一来,作为军机房事实上的领袖张超就会变成众矢之的。

    所以张超在矛盾没有爆发前未雨绸缪弄出了国士院,并且赋予了国士院制衡军机房的否否决权,事实上这从本质上改变了大明的政治生态,但是这种变化在目前并没有多少人看的出来,基本都以为张超是想着拉拢天下士人,因为这有利于文官集团,所以杨一清的态度也是支持国士院的,要不然他也不会准备亲自站台准备竞选国士院。

    但是当这一天张超将自己的改革打算告诉杨一清时,杨一清真的十分吃惊,他万万没有想到张超真的想对大明动大手术。

    别的暂且不说,光说太监干政,不知道有多少人想动动手脚,但基本都没有成功,因为太监干政是大明骨子里面的问题。

    大明的太监干政开始于太宗,成型于宣宗英宗,成熟于宪宗,皇帝弄出太监,就是为了牵制文臣,这某种意义上就是祖宗家法。文臣们顶多是钻钻空子想办法削弱太监势力,比如刘健谢迁他们弄得减员增效,消减皇庄等等,可是没有一个人有胆子从根源上斩断太监干政的根基。

    而大明官场都知道,张超与太监们关系良好,没想到他第一个打算就是拿太监们开刀,确实想不到呀!

    除此之外,还有对皇家下手,这是一般的大臣敢想的?尽管都知道那群当猪养的家伙,一身毛病,但也是皇家的猪,是大臣们可以碰的吗?

    还有屯田改革,若不是张超带出来一只能征惯战的军队,光光军人鼓噪就可以要了他的命。但是杨一清觉得,对军屯改革反而最有可能成功,因为张超带出了一只王牌之师。

    只要张超用好了手下的荡倭营系统的一帮子人,想必那些吃的脑满肠肥的旧军官还真不敢造反,就算造反,张超也可以镇压。

    杨一清心中一一思索,想了良久,这才说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