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笑着点点头,然后开始了正题,他十分严肃的问道,“这一次鞑靼小王子乘丧袭扰我大明,宣府死伤惨重,朕欲讨伐鞑靼,不知道卿家可有见教?”
张超想了想,说道,“弘治十一年,复套一役,小王子部死伤惨重,当年三边总制王越建议次年继续讨伐鞑靼,可惜朝中有异议,王威宁又不幸夭亡,此议只能终止。”
听张超说到这里,正德忍不住插话,“当日之事,朕已经知晓,真是太可惜了,太可惜了,兵部难辞其咎!”
张超听完,瞥了瞥一旁脸色微变的司礼监太监王岳,张超有些震惊于正德的坦诚,他知道王岳与马文升关系很好,这段话迟早要被被他们知道。
所以张超摇了摇头,“当年复套战役只打了半年,前后用了几百万两银子,要是第二年继续攻击,朝廷的财力还是不足,就算有银子,后勤物资一时也运不上来。
这些倒是其次,最麻烦的是,若是大军出塞,小王子躲到漠北,大明就无可奈何了,所以内阁和兵部不愿意继续打,也有一定的道理,说不上有错。”
听张超如此评价,正德脸色缓了缓,点点头,“张师傅真是中肯之言。”
张超很坦诚的回答,让正德很满意,这样的回答确实很实在,不偏不倚,张超继续说道,
“到了今日,小王子已经恢复元气,更是征服了朵颜三卫,统一了整个漠南蒙古,小王子已经更胜当年。如果要说内阁和兵部有误,就误在这里,没有果断的支持朵颜三卫,拖延小王子统一漠南的步伐。”
张超说到这里,正德又一次点头,这确实说到点子上了,只知道守在长城后面,坐观成败,前后两任兵部尚书马文升和刘大夏都难辞其咎。
说完之后张超喘了口气,“反观我大明,弘治十一年之后,马放南山,以为小王子再难崛起,如此疏忽了对于鞑靼的防御。
据臣所知,目前除了驻扎河套的复套军数万人还保留了相当的战力以外,不论是三边还是宣大,蓟辽,可战之兵都不多,若是勉强出征,臣以为胜算不大。”
张超说完,正德沉默下来,他没有想到张超竟然如此不乐观,“荡倭营也不行吗?”
“荡倭营海外驻军有数千人,因为防御倭寇,战力应该还不错。至于天津驻军,”
张超摇了摇头,“远远不如当年,也有些腐朽了。”
这是张超最无奈的地方,他平生得意之作荡倭营已经让那些贵二代官二代们和调过来的九边将门折腾的不像样子,他都不知道刘大夏是怎么干的。
正德气的一拍桌子,然后气呼呼的说道,“如此,朕岂不是奈何不了小王子?”
张超笑着安慰道,“陛下稍安勿躁,以臣看,要想恢复到弘治十一年的水平并不困难。
经过杨一清王守仁的苦心经营,千里河套防线已成,臣以为可以从宁夏固原延绥三镇各抽调万人,组建新复套军。
然后将复套军主力调到宣大,以复套军主力为基础,给臣两年时间,足够训练出十万精兵。
如此小王子再要入寇,朝廷就有可战之兵了,时机成熟,大明可以寻机恢复大宁卫,开平卫。如此一来,将战线延伸到河套…开平…大宁一线,长城沿线的压力就会小上很多。”
听张超这么一说,正德立刻喊道,“张永,将九边地图拿来。”
一旁伺候的张永,羡慕的看了一眼张超,然后跑了出去,过了一会,拿出了一卷地图,张超指着九边一线给正德皇帝介绍,恢复河套开平卫和大宁都司一线防御体系的战略意义。
因为朵颜三卫在靖难之役中支持太宗皇帝,所以太宗就承诺撤出大宁,如此一来,明朝就失去了这一战略要地。从此之后,蓟辽两镇的联络只能通过辽东山海关,大明也就无法监控东蒙古和女真三部。
开平卫就是元上都旧址,后来明宣宗时期因为此地气候寒冷,无法屯田,另外东胜和大宁一失,开平独木难支,不得不南撤几百里到达宣府。开平卫一失,鞑靼迅速将战线推进到长城一线。
现在张超的想法就是利用强大的国力将战线继续推进到河套…开平…大宁一线,如此一来,鞑靼小王子部在漠南就没有容身之地,迟早会被逼到漠北去。
而明军有了固定的目标,也不用在草原上跟蒙古人捉迷藏,这样就发挥了明军步骑的优势,回避了自己的不足。
只要两地城池一筑,只需要数千精兵驻守,蒙古人就是如鲠在喉,再也没办法随意南侵。
听完张超的战略计划之后,正德如沐春风,高兴的不得了,执政半年以来的晦气一扫而光,他高兴的说道,“听卿一言,朕胜读十年书。王大伴,让内阁票拟,进太子少保,兵部左侍郎张超太子太保。”
张超听完,连连辞谢,却被正德坚决拒绝了,“卿有大功,本应封爵,只是卿家多次拒绝,先帝才没有加封,这本来就是先帝的意愿,卿家勿要拒绝。”
正德竟然抬出了弘治皇帝,张超没有办法拒绝,只好接受了这个很重要的加封,此时他的加衔已经与各个部院大臣齐平。也就是说他已经成为帝国最核心层的一员,这一年张超刚刚42岁。
第452章 罢工()
王岳亲自去内阁,将正德的口谕告诉三位大学士,让他们票拟。此时的王岳压力很大,以刘瑾为首的九个侍奉正德的太监呈现出明显的接班态势,所以无奈之下,王岳就想着与外廷结盟,来抵抗刘瑾等人的进攻。
王岳的运气很好,他传递的善意很快就内阁接受了。这也是因为正德皇帝继位不久,表现出来的姿态很有些不对,不喜欢经筵,总是传旨罢免,空闲下来的时间就放在鹰犬、歌舞、摔跤这些游戏上,每日换着花样来。
更夸张的是,正德竟然偷偷的跑出宫,甚至跑到御马监玩起了骑射,这引起了文臣的极大恐慌,要是再出一个明英宗,那大家伙日子还过不过了,只要一想起土木之变,文臣们就头大不已。
所以此时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岳,秉笔太监范亨、徐智就与内阁六部事实上形成了一个秘密的政治联盟,互相联络,互相通气。
此时明朝的体制,就是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二,分别由司礼监和内阁掌管。大臣的奏折成教通政司之后,首先交给司礼监登记和皇帝过目。如果皇帝不喜欢奏折,就可以留中,不发给内阁。
然后司礼监再交给内阁票拟,内阁票拟后由司礼监批红,为了避免司礼监太监乱来,又设立六科监督整个过程,务必是内阁票拟的内容与批红的内容保持一致。
按说这样严密的制度,足可以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皇帝的独裁地位,但是任何制度都需要人来完成。
随着皇帝懒政,很多时候皇帝根本不看奏折,这样一来司礼监的地位就越来越高,甚至胆大的太监就可以将奏折隐匿不报,或者拿着奏折与内阁讨价还价,逼迫内阁按照司礼监的意愿票拟。
现在王越与内阁暗通消息,这时候正德麻烦就大了,司礼监加上内阁,比宰相的权力还要大,因为司礼监太监同时掌控东厂,并监察锦衣卫。这两家联合起来,正德皇帝这半年当然过得十分憋屈。
王岳很隐蔽的将天子与张超的交谈内容告诉了刘健,然后方才离开了内阁。刘健皱了皱眉头,张超的姿态倒也符合他一贯的立场,对事不对人,扪心自问,张超的说法十分在理,就算流传出去,士林也不能说他不对。
但是张超明明知道新君好武,却给他灌输什么复大宁卫开平卫的想法,还有两年可练十万精兵,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也许张超只是简单的认为如此做可以避免边患,但是这个敏感的时候,最重要的问题是首先解决内部,而不是对付鞑靼,攘外必须先安内,这是大原则。
刘健左思右想,觉得需要立刻将张超支走,要不然把这一位留在京中迟早是个祸害。对于张超升官,刘健倒是无所谓,按照张超的功劳,就算封爵也不为奇,不就是一个太子太保的虚衔吗?
所以刘健迅速票拟,以前功加封张超为太子太保,并且任命张超兼任左佥都御史去,赴宣府主持军务。
票拟呈交之后,迅速被司礼监批红,正德皇帝拿到之后,有些奇怪,“张师傅刚刚入京,就让他去宣府,是不是有些不合情理?”
刘瑾昨日碰了个钉子,对张超一肚子火,所以他在旁边说道,“皇爷,那宣府战死的王副总兵,乃是张太保的心腹爱将。早点让太保去宣府报仇,也是了了他一桩心事。”
正德听完,点了点头,也就通过了,一旁站立的太监何聪皱了皱眉头,他听出了刘瑾话中的恶意,王六确实与张超关系匪浅,但是这么说倒是显得张超私心太重,而且与武人勾结了。
所以何聪在一旁笑着说道,“刘公公说的正是,这阵亡的王副总兵乃是已故威宁伯王越的护卫出身,是荡倭营成军时期的千户之一,在扫灭海贼,倭寇和大同大捷中都屡立战功,就这么战死沙场,真是可惜呀!”
正德皇帝听完,双目圆瞪怒道,“国家大将本来就少,宣府的巡抚总兵真是该杀!”
就在这个时候,张永慌慌张张的跑了进来,“皇爷,今日大汉将军都没有入宫侍奉。”
正德气得一拍桌案,大怒道,“反了,反了,大汉将军竟敢不入宫侍奉于朕,牟斌到底是如何管的?”
大汉将军是明代殿廷卫士的称号,归属锦衣卫管理。锦衣卫所属曾编有大汉将军一千五百多人,取身材高大者为殿廷卫士,以资壮观。
此时的锦衣卫掌镇抚司事指挥佥事牟斌是明代少有的比较正直的指挥使,弘治年间牟斌在锦衣卫任上得到了大臣们的一致认可。
现在新帝登基,竟然出现了大汉将军罢工的事件,正德当然火冒三丈,更是对牟斌不满。张永连忙回道,“皇爷,奴婢听说此事源于薛福敬等被刘兵部罢免,无脸面见皇爷,此事与牟指挥使无关。”
刘瑾在一旁听完,气得狠狠的瞪了一眼张永,这个白痴,皇爷对牟斌发火,正好乘机把他拿下来,怎么能为他说话?
张永当然也知道刘瑾的不满,但是张永与刘瑾想法又有不同,他与牟斌有过一些接触,比较佩服牟斌为人正直,所以他不愿意落井下石。
既然张永不愿意说,刘瑾就开始诉苦了,“皇爷,说起来,这都是刘大夏的过错呀,他整天喊着裁这个,裁那个,就没见他裁掉几个文臣,难不成天下只有文官才配侍奉皇爷?”
听刘瑾提起刘大夏,正德不由得皱起了眉头,这段时间她最厌烦的大臣就是刘大夏。宣府大败,到现在还是一堆烂摊子,也没见刘大夏提出什么合理的解决办法,反而一门心思的要罢黜这个,废除那个。
刘大夏拿着先帝遗诏的名头请求撤去非定额内的四方镇守宦官。无奈之下正德只得撤去均州齐元应付了事。
过了不久,刘大夏又提出了应撤去镇守宦官二十四人,又奏减皇城、京城守卫宦官,这一回正德终于忍不住了,毫不犹豫的拒绝了,镇守宦官都是用来监视地方的,一下子撤销二十四名,这也太过分了,正德根本无法接受。
这几日,刘大夏又列举应当淘汰的传奉武臣六百八十三名,大汉将军薛福敬等四十八人也名列其中,刚刚拒绝了刘大夏请求的正德不好意思再次拒绝这个老臣的请求,而且他又对武臣没有战斗力十分恼火,所以不假思索就同意了,没想到竟然出了这样的烂事,传出去都是笑话。
这个时候刘瑾这一煽风点火,正德就更不高兴了,所以立刻下令,“复薛福敬等官职,另行文兵部,问一问刘大夏,他罢黜这些人的理由何在?一个个给朕都说清楚!”
刘瑾听完,喜笑颜开,但是一旁伺候的随堂太监宁瑾却磕头说,“这些是先帝遗命,陛下列入登基诏书,奴婢以为不宜问罪。”
正德听完,气得脸色满脸通红,瞪着宁瑾的目光之中更是怒不可遏,过了良久,正德皇帝才忍住了怒气,平静的说道,“既然如此,就算了,别问刘大夏了。”
站在御座旁边的刘瑾分明看到正德的拳头紧握,知道皇爷是压抑着怒火,这时刘瑾眼珠子一转,笑着说道,“皇爷,这些腌臜事交给奴婢就好,奴婢听过皇宫里来了一群玩杂耍的,很是好玩,皇爷何不去那里散散心?”
刘瑾说完用眼神示意张永,张永立刻反应过来,“是呀,皇爷,奴婢看了这些杂耍只觉得眼花缭乱,惊心动魄真是引人入胜呀!”
听张永这么一说,正德也来了兴致,“老刘留下,老何,老张,跟朕一起过去瞧一瞧,要是不好看,张永,朕可饶不了你。”
刘瑾恭送天子离开,然后收敛了表情,恶狠狠的看了一眼宁瑾,“来人,将这个吃里扒外的狗奴才给咱家拿下,乱棍打死!”
第453章 进退之间()
正德不务正业跑去看杂耍,当然瞒不过有天眼的士大夫,所以次日一早一大堆的弹劾又冒了出来,九虎又一次被骂了。
张超此时迎来了圣旨,可是现在已经是快过年了,宣府天寒地冻,朝廷也太不人道了些,所以张超不得不上奏折说,自己旧伤复发,请求朝廷推迟,年后出发。
新出炉的张太保只好窝在家中养病,所以一大群好友就跑出来看望他。靳贵,李启思,张彩和宋珫现在都在京中,他们在张家潇洒自在的好吃好喝了一番。
李启思地位低了点,其他三位离六部侍郎的位置都差的不远,前途一片光明,但是这几位都对目前的朝局十分忧虑,非常希望听一听张超的意思。
张超笑着说道,“昔日太祖皇帝得天下靠的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时至今日,这仍然是至理名言,不过朝廷如何变动,都需要治理天下的人,咱们这一批人年富力强,只要坐好了自己的本职,别瞎掺和,想来前途还是光明的。”
张彩点点头,却有些忧虑的说道,“只是这九虎,名声实在差了点,咱们都有贤名,若是不骂几声,恐怕士林那边交代不过去呀!”
张超笑了笑,压低声音说道,“骂当然得骂,但不能做出头鸟,而且要讲技巧。如果弹劾天子,要记得当今天子年幼,不要说大话套话,徒惹天子反感不说,还起不到进谏的作用。
另外九虎之中,对于刘瑾要格外当心,此人凶狠狡诈,残酷异常,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要随意出手。”
张超说完,众人陷入了沉思之中,他们需要根据自己这段时间的见闻,来思考张超的说法是不是很合理,这个时候李启思却突然问道,“子卓兄,你对于何太监有什么看法?”
张超皱了皱眉头,他突然发现自己疏忽了一个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李启思与何聪有深仇大恨,而且是不可能消弥的,谁也不可能帮何太监安上一个蛋蛋。
现在何聪贵为九虎之一,李启思只是一个普通的侍讲学士,此时两人的地位有了很大的变化,若是何聪报复李启思,那就麻烦很大了。
当然何聪想报复李启思也并不是那么容易,毕竟李启思与张超联姻,又是李东阳的门生,而且是清贵的翰林,没有正当理由,何聪也别想报复成功。
李启思有这么一问,也表明他意识了这个问题,或者说他早就知道有这么一天,他需要得到张超的帮助。
但是何聪是张超在宫中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