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兵部商谈时,刚刚继承父亲保国公爵位的朱晖正在与母亲和妹妹交谈,他作为朝廷使者将与兵部尚书马文升一起出使大同,实际上朱晖还有一个重要任命,他需要带领另外十二团营中精心挑选的几百将官去荡倭营学习。
因为荡倭营的特殊军制,已经天下皆知,这些人只能老老实实学习,要不然万一被荡倭营训练营拒绝,日后必然前途尽毁,而朱晖作为国公,当然不是这个待遇,他将成为荡倭营内定的第二任总兵官,统领这只国家精锐。
朱晖的母亲,老太君见儿子踌躇满志,有些担忧的说道,“晖儿,你已经四十多岁,也颇通情理,现在又继承了爵位,老身本不当教训于你,只是你此次出外,远不同以往,你心中可明白?”
朱晖低下头,很恭顺的说道,“孩儿明白。”
“那你说来听听?”
朱晖开始一五一十诉说起来,与明朝其他的开国功臣相比,朱晖家族的发迹很晚。
朱晖的祖父朱谦是这个家族真正的奠基者,作为土木之变一系列战事的功臣,朱谦作为宣府总兵,立有很大的功劳,而且因为守边,他也没有掺和到朝廷的政治斗争中,所以朱谦最终以抚宁伯的爵位,终老于宣府总兵的位置上。
而朱谦之子朱永则是这个家族发扬光大的关键人物,朱永是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军方第一人,虽然比不上王越多立奇功,但朱永作战沉稳,有他带兵,朝廷非常放心,当然朝廷也给了朱家巨大的回报,朱永获封保国公的世爵,可以与大明王朝同休。
现在朱永病故了,被朝廷追封为宣平王,至此这个家族通过两代的不懈努力,终于可以与魏国公徐达的后人齐名,成为大明勋贵的翘楚。
现在家族到了第三代朱晖手中,与父亲朱永当年跟随在朱谦身边一样,朱晖也同样跟随朱永身边带兵。也是因此,朱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举国上下,朝野内外都希望他成为父祖那样的国之柱石,但是朱晖知道,他不是那样的人。
三代为将,必有奇祸,这几乎是中国将门的通病,中国上下五千年,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朱晖也同样知道,所以他十分恐惧,十分不安。在那个没有张超的时代,朱晖数次带兵出征,闹出了很多笑话。
比如某神书大加描写的一场大胜,朱晖就是当时的领兵大将,可是朱大将军的功劳是斩首几级,但是朱晖列出的功臣竟然有上万人之多。逼的内阁和兵部不断的弹劾朱晖,无他,太不要脸了,丢人不是丢的。
但从朱家的私利来说,他是成功的,他几次出征最起码没有打败仗,朱家的爵位也保住了。慢慢的,朱家也不需要继续带兵,就如其他开国大将的后人一般,坐享其成,享受祖辈带来的荣华富贵,这难道不是一次成功的转型吗?
比如说这一次,朱晖就非常清楚朝廷派他出去的目的。与其他十二团营相比,荡倭营是张超一手创办,然后辛辛苦苦做大,现在更是辉煌无比,战斗力远在诸军之上,所以张超在荡倭营中拥有巨大的威望,这样一来,朝廷就有些头疼了。
所以荡倭营的捷报传到京师之后,大明中枢立刻就形成了一致意见,荡倭营现在这种局面决不能继续下去,一定要把这只能打的精锐之师控制在朝廷手中,不是大明不信任张超,而是防范武将的天性使然。
但是张超的威望是自然形成的,而且张超到了后期已经过有意在躲避不太掺和荡倭营的军务,所以朝廷觉得拔除张超的影响力不需要做的那么赤裸裸,这样也让功臣灰心,所以思考再三,朱晖就被派了出去接任总兵官,可以利用朱家的巨大声望,来抵消张超的影响力。
如果朱晖有心为国效力,如父祖那般,他必然会不断拉拢荡倭营的将校,成为朱家的铁杆,但是与大臣们的意愿相反,朱晖却并不愿意这么做。
朱晖是聪明人,他如果这么干,无疑就成为了张超的冤家,而张超的手段如何,朱晖可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得罪这样的人,智者而不为。
最关键的是,朱晖并不认为他能够拉拢到真正杰出的将领,有本事的人往往十分自傲,瞧不起他这样一步登天的勋贵,他又无心效仿父祖,何必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带兵的将领,不管如何有才干,都有可能失败,花无百日红的道理朱晖是知道的,他追求的是朱家的百世基业,而不是一朝燃灭,这一点他知道,他的母亲知道,他的妹妹大学士李东阳的夫人同样知道。
所以他一直无心带兵,现在到了荡倭营,他决定作为一尊大佛,任人供奉,万事不理,只为荡倭营挡风遮雨,朱晖坚信日后荡倭营的将校一定会出人头地,而未来有了他们这些人的照应,朱家最起码还可以保证两代的荣华富贵,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勋贵家长应该做的。
所以朱晖将自己的打算告诉了母亲和妹妹,朱母听完之后,欣慰的点点头,动情的说道,“晖儿,你父亲出征的时候,娘就终日里担惊受怕,你能有此心,我就放心了,也就可以放心的去面见你的父祖。只是你这番心意应该告知张宫保,让他知道你的善意。”
朱晖叹了口气,“张超是文臣,文武殊途,儿子一直和他只有点头之交,此等事如何能够说出来?”
朱母笑着说道,“我儿有所不知,张超也可以算得上你妹妹的便宜女婿。”
朱晖大吃一惊,这时候朱夫人笑着将她认春华为义女的往事说了出来,现在春华是张超的爱妾,要算起来两家确实能够扯上关系,朱晖听完眼前一亮,这样一来,他这趟差事倒是真的好办多了。
第433章 封赏()
弘治十年七月,保国公朱晖,兵部尚书马文升率领的朝廷代表团来到了大同,亲切的慰问了大同战役的立功将士,同时也高度评价了荡倭营在这一场战役中的突出表现,朝廷代表团同时宣布了立功将士回京受赏的命令。
好吧,编不下去了,张超这段时间很烦恼,打了胜仗同样是一件麻烦事。随着荡倭营大胜小王子,大同宣府方面来打秋风的官员数不胜数,他们不是对财物,而是对将士。这也可以理解,谁都愿意有这一只精锐留在身边。
先是参将游击这一层次,然后是千户百户,反正只要愿意留在宣大,最起码官升一级,待遇从优,要不是荡倭营严格的军规,优厚的待遇,搞不好荡倭营早就四分五裂了,但即便如此,军中还是很多人动心了,这也可以理解,越往上,荡倭营能够提供的空间越少,只有走出去才有希望。
面对这样树倒猢狲散的局面,张超虽然有心理准备,但内心还是有些不舍,他最后只好安慰道,等朝廷的使节过来,嫌荡倭营升官不容易的,他肯定会放行。但是就算想走,最起码要等一等朝廷,朝廷能够拿出来的筹码更多,宣大这两个鬼地方盘根错节,不一定有多少空间。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第一个明晃晃挖墙脚的是陈豹,陈豹是勋贵出身,他已经得到了消息,这一次他将离开荡倭营外放总兵官,定的就是大同总兵。朝廷对于这一位出身勋贵世家,又才干卓越的将领十分青睐,所以陈豹一步登天,获得了大同总兵的任命。
两人沉默了一会,张超主动说道,“陈兄,咱们认识有十年了吧,还有什么不能说的?”
陈豹看到张超明亮的眼神,突然间有些手足无措,但最后还是从怀中拿出了一张纸,张超接过来一看,都是军中跟陈豹走的近的,当然也有一些他培养出来的,比如陈斌,荡倭营陆营千户,一个河南的流民,张超最早的一批追随者,没想到他也想走。
张超有些伤感的说道,“陈斌也想走呀,也好,树挪死人挪活,荡倭营毕竟空间太窄,提供不了足够的机会。”
陈豹硬着头皮解释道,“朝廷有意让我总兵大同,小弟需要一些体己的人,陈斌与丁怀德资历相当,只是一个千户可惜了!”
张超无奈的承认陈豹说的很对,陈豹在荡倭营事实上相当尴尬,看起来他是荡倭营第一任指挥官,但是一开始他只是张超与南京勋贵妥协的产物,谁都不拿他当回事。
到了后来荡倭营做大,他又不负责作战,甚至这一场大同之战最关键的决战,张超也没有选择他,所以在军中他的威望远远比不上丁怀德王六。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这一批出援的精锐,核心人马都是跟随张超出生入死的,剿海匪,攻琉球,掠日本,无役不与,无论是情感还是能力,张超只会更信任丁怀德。
所以陈豹对于丁怀德确实有一些想法,这一点高层心里都明白,而这一次陈豹离开,对他对荡倭营都好,张超和杨玉已经决定,推荐丁怀德接任副总兵。
这一点张超必须争取,要是高层将领没有一个荡倭营基层提拔上来的,肯定要出问题,这一点想必朝廷也能够理解。
陈豹带着陈斌等一批将领离开,拉开了荡倭营大分裂或者说大发展的序幕,所以等到马文升来到大同,他惊喜的发现,朝廷根本不需要担心什么,只需要提拔几员大将,荡倭营什么威胁都没有了。
所以马文升与张超的谈话十分和谐,张超太乖巧了,他卖了一些首级,看起来是给朝廷惹了不少麻烦,但反过来说,这也是好事,朝廷也不希望只对荡倭营一家封赏,到时候其他的边军闹起来,也是一桩麻烦事。
马文升提出了朝廷的想法,陈豹,王六,黄毓等人将相继被提拔离开荡倭营,陈豹拟任为大同总兵,负责筹建大同新军,陈豹胆子大,后台硬,所以朝廷给了一万人的编制。
王六将作为宣府的副总兵,他也将带着一批荡倭营的军官筹建宣府新军,朝廷同样给了一万人的编制。
而黄毓则直接提拔到工部,担任工部员外郎,负责营建最关键的枪炮厂。这一行的专业性太强,太监和兵部工部花了很多钱,可是造出来的枪炮就是比不上荡倭营所用,无奈之下,不愿意乱花钱的内阁,决定破格提拔黄毓。
黄毓连秀才都算不上,却要被提拔为工部员外郎,想必他听到这个消息,恐怕会坚决发蒙吧。
张超笑吟吟的想到,能够从荡倭营走出去,都是好事,所以他对此一律表示认同,也支持他们多带一些将领离开荡倭营,荡倭营立功的将士太多,他们这些人走了,剩下的人也可以提拔。
所以马文升同样投桃报李,不再追究荡倭营贩卖首级之事。也同意了张超对于丁怀德的副总兵的建议,同时张超的老搭档秦宁也留在宣教处。
对于丁怀德这员大将,又是荡倭营最重要的前线指挥官,朝廷寄予厚望,与张超杨玉陈豹是朝廷文官眼中的帅才不同,丁怀德是彻彻底底的猛将,是不可或缺的爪牙。
因为丁怀德是确确实实一步一个脚印靠着拼杀从基层爬起来的大将,而且刚好三十多岁,朝廷最起码可以用三十年,这一点谁都知道,而放他在荡倭营参加复套战役,朝廷也很放心。
事实上秦宁这个书生朝廷对他也十分满意,可是荡倭营宣教处是独一无二的机构,朝廷就算想提拔秦宁,一时之间也没有地方放。
在未来秦宁肯定有很大的前途,要知道秦宁的下面可是一大堆的二代,这些人都需要安排岗位呀,再没有比宣教处更合适的位置了。
教化军人,负责将士军纪甚至将领提拔前的筛选都是宣教处的职责,可以说不需要上战场,却拥有巨大的权势。
据说,朝廷有意让教化使和宣教处主官兼任相应的御史或者兵部头衔,如此一来,这一堆二代无形之中就获得了等同进士的地位,到时候再跳出军界,转为文官,太美好了,不是吗?
但是这一套方案争议太大了,一群二代出身的秀才监生,竟然想蹭到清流御史的位置,门都没有,就算是加衔兵部主事也不行。但是在台上的大佬心中都支持这个方案,所以目前朝廷各方正为这件事角力,也是因此对于秦宁的提拔就暂时搁置下来。
部下们都有提拔,那么张超和杨玉呢,马文升见张超和杨玉似乎呼吸有些急促,露出了微笑,他首先对着杨玉说道,“朝廷决议,进杨玉为大同侯,论功予世侯,回京提督团营。”
杨玉听完,直愣愣的发傻,朝廷这一次给的封赏实在太大了。他原来的爵位是伯爵,现在直接跳为世袭的侯爵,作为蒙古人的后裔,能够得到这样的封赏,杨玉能不欢喜的发呆吗?
马文升也知道杨玉需要缓一缓,所以等了等,杨玉才反应过来,喜极而泣,对着北京方向,不断叩首。
但是缓过来的杨玉却发现,他需要离开荡倭营了,心中不由得有些不舍,得失之间,杨玉不由得又开始发愣。
等杨玉谢恩完毕之后,就轮到了张超,“援王越例,封张超为合肥伯,领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并提督荡倭营。”
张超听完,脸色大变,他猛的站了起来,然后行礼说道,“朝廷厚恩,超本不当拒绝,但此战张超虽有微功,但不敢受封爵之赏。再说超为文臣,怎可提督荡倭营?”
马文升听张超这么一说,脸色一变,“子卓,这可是朝廷天大的恩赐,你可要想清楚。”
张超斩钉截铁的回道,“张超是文臣,此志绝不可改。”
杨玉不明白两人打什么机锋,迷糊了眨了眨眼睛,马文升突然笑着指着自己的椅子说道,“子卓志向远大,看来老夫的位置早晚是要你来做了喽!”
听马文升这么一说,张超也是笑着说道,“部堂老当益壮,学生资望尚浅,安敢作此想!”
说完之后,张超缓了口气,心中暗骂,这些老家伙,都不是什么好东西,竟然在封赏一事上给自己下套!
第434章 彭泽的难处()
张超为什么对于马文升十分窝火,是有原因的。原来马文升说出来的王越例,既让张超有一个文官的职务右都御史,但是又增加了一个武官的职务都督荡倭营,那么问题来了,张超是文官还是武官?还是文武兼备。
在成化年间,王越取得威宁海大捷之后,也面临相同的选择,当时王越很贪心,不仅得了伯爵,还想文官武官一起干,因为王越当时担任了左都御史的都察院老大不说,还兼管团营,这样一来,王越的悲剧就不可避免了。
不仅仅文官集团不爱看他,勋贵武人集团也瞅他不顺眼,而且他还与大家共同的冤家汪直交好,所以汪直倒霉之后,王越跟着就倒了大霉,不仅仅爵位没了,差点自杀。
这一次马文升弄出的王越例,就是一个坑人的封赏,如果张超大大捏捏的接受了,王越的下场肯定在前面摆着。
所以张超毫不犹豫,十分坚决的坚决了都督荡倭营的武官差遣,不仅仅如此,他干脆不接受封爵,这样一来,马文升就高兴了,张超这个年轻人聪明上路,不是王越那个老匹夫一路的,所以马文升才说张超的未来在于兵部尚书,显然也就认可了张超。
随后马文升就传达了保国公朱晖即将出任荡倭营新一任总兵的决定,张超和杨玉都十分欢迎,有了这么一员大将坐镇,想必复套必然大获全胜。
到了弘治十年八月,因为大同大捷,一大批文武百官收到嘉奖,张超也不例外,他现在的官职是太子少保,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兼任三边协理大臣,总理三边钱粮,复套军都教化使,同时张超的母亲,妻子获赠一品夫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